2021年中考专项提分训练(十一)
现代文阅读训练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春》完成后面问题
春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乌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⑥兩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春草、春花、春风和春雨各自的特征。(2分)
2.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6
分)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3.文中画线句看起来似乎与本文的写作对象无关,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2分)
4.作者描写春风时,调动了哪些感官?分别突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3分)
5.同样是写“花”的文字,下面这首小诗和《春》第④段迥然不同,请说出其中两点。(3分)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
(二)、阅读《谈读书》,回答问题。
谈读书
弗朗西斯˙培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美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2)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2.选文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
分)
3.选文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分)
4.阅读选文“读书使人充实......皆有特药可医”,说说读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2
分)
5.阅读本文之后,你对读书有哪些新的认识?
(2
分)
(三)、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城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
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请你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2分)
2.品析加点词的作用。(4
分)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2)例如秋冬之交,天气睛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3.说说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6
分)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2)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4.物候现象的来临取决于哪些因素?请简要概括。(4分)
5.以下两组古诗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物候现象?请简要分析。(4分)
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欧阳修《
戏答元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说明文,
完成1-5题。
①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全民战争中,“人自为战”最基本、最廉价、最有效的武器,莫过于口罩了。
②市场上的口罩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防风保暖的棉布口罩,清洁作业的纸质口罩,吸附有机气体的活性炭口罩,还有各家制作的杂色口。......应该说,在紧急情况下,无论哪一种口罩也“聊胜于无”,但并非都是预防疫情的合格之选。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两款主流口罩吧。
③N95,这是2003年抗击SARS后一战成名的口罩“王牌”,由聚氨酯和聚丙烯为基材的多层无纺布制成。N代表非油性颗粒物,譬如炒莱的油烟就不在防护之列。95则代表过滤0.3微米颗粒物效率不低于95%。
④这里有必要审视一下0.3微米的特殊意义。根据美国科学家朗缪尔为曼哈顿工程设计防辐射尘埃过滤器时的发现,0.3微米是最难过滤、穿透力最强的微粒尺寸。小于0.3微米的颗粒物反而会因质量太轻、惯性力太弱而偏离空气流线,以近乎布朗运动的方式扩散,从而更容易吸附和被捕获。
⑤新型冠状病毒的平均直径为0.1微米,正好在N95口罩“关照”之下。何况病毒并非在空气中孤零零地“裸奔”,它们是“搭乘”着患者的飞沫四处旅行的,而最小的飞沫直径也有1-5微米,因此N95口罩就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
⑥但必须做一个重要提醒,N95口罩虽然高效可靠,却并非所有人在所有时刻都适合佩戴。研究表明,佩戴N95口罩时,吸气和呼气的阻力分别增加26%和22%。这就意味着我们很难呼吸自如了,不得不更努力地呼吸,才能维持正常的压力梯度和空气流量。数据显示,连续佩戴N95口罩4小时后,空气交换量减少37%。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血氧饱和度降低,还能引起疲劳、头晕、头疼和热应激,在从事体力活动的情况下更容易造成呼吸困难。因此对于心肺功能较弱的人,选择佩戴N95口罩时不可不慎。
⑦我们看到有一款N95口罩带有气窗,这是对呼出空气不加过滤直接排放的“后门”。如果单从预防雾霾和粉尘角度考虑,不失为呼吸减负的巧妙设计,但在疫情防控中,这种让病毒只出不进的口罩就难免遭人白眼了。
⑧现在我们要说说另一款“主力”口罩,那便是成本低、舒适性强、普及程度高的医用外科口罩。它由三层无纺布组成,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吸水层。它虽然没有达到N95的防护标准,但对飞沫和微小颗粒物仍然有很好的阻隔和过滤作用。诚然,医用外科口罩和脸部的吻合相对比较宽松,空气会顺着阻力最小的缝隙进入呼吸道,但那些飞沫是很难转弯的,它们会在各个拐点“搁浅”和“抛锚”,留在口罩纤维和脸部皮肤上。因此对于公共场所的日常防御,外科口罩应该足够了。再说,除了呼吸顺畅、廉价轻便的好处外,我们还应该把N95口罩留给真正需要它的人。
⑨随着我们的呼吸,大量尘埃、飞沫和微生物会附着与嵌合在纤维中,口罩就成了藏污纳垢之所,因此必须及时更换。医用外科口罩的使用时间一般为4小时,然后弃旧易新。换下的口罩切忌随手乱丢,应喷洒酒精消毒后再投进专用或有害垃圾桶。
⑩几乎任何一种防疫指南都不提倡口罩的重复使用,但在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普通人居家生活中,如果“出门打个转”就要扔一个口罩,也未免弃之可惜和难以为继。因此,在日常环境下使用时间较短且未曾污损的口罩,应该允许重复使用,最好经过日晒、臭氧或紫外线消毒。
?2020年春天注定是一段难忘的岁月,也许我们的安危之间只隔着一张口罩。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慷慨悲歌中,雪片般的口罩也昭示了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口罩无疑会在更久远的时空里伴随我们,并将进入我们的文化。
(选自《百科知识》2020年第6期,有删节)
1.从全文来看,选文的结构形式是
,主要运用的说明顺序是
。(2分)
2.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3.选文第四段说“几乎任何一种防疫指南都不提倡口罩的重复使用”,句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4.相较于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有哪些优势和劣势?(2分)
5.结合选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标题。(2分)
(二)、阅读《残匾》,完成1-5题。
残匾
赵明宇
①吴家诊所位于元城古槐胡同,是吴家的老宅子,青砖灰瓦,低低矮矮。到了阴雨天,瓦垄间长满绿绿的苔蘚,墙头上爬着凌霄。院落不大,被一棵树冠如伞的国槐笼罩着,显得格外幽静。
②诊所门楣上一块红色大匾,上书四个金色大字:妙手回春。这块匾,是前任县长刘大琨送的。那年,刘大琨的爹得了一种怪病,脑袋不停地摇摆,止不住,去市里大医院也没治好,就把吴子皋请去了。吴子皋亮出一套绝活,点燃酒精灯,取一根银针在酒精灯上烧红,扎病人颈部。那动作快如闪电,眨眼之间,扎了三针,刘大琨老爹不停摇摆的脑袋终于安静下来。刘大琨在一旁看呆了,说吴大夫,真是神医。
③吴子皋微微一笑,雕虫小技,不足称道。老爷子是血管痉挛所致,以后多按摩颈部,睡觉平躺,脖子下面枕一个装满黄豆的小袋子即可。
④刘大琨身在官场,却喜欢书法,情不自禁地写了一幅字,让人刻在沉船木上,制成區额,送给吴子皋。
⑤药香袅袅中,那块匾愈发显得幽古。
⑥吴子皋天赋异禀,着装打扮也与众不同。他留长须,穿唐装,端坐在太师椅上,慈眉善目,稳若泰山,一手捋着胡须,一手为患者把脉。时而微闭双目,把脉的手指偶尔弹跳几下;时而睁开眼睛,让病人吐舌头,看舌苔,接下来开药方。那药方更是怪,是用毛笔蘸着墨浆,写在一张草纸上,让病人拿着去隔壁的药房抓药。病人禁不住要问,吴大夫,俺得的啥病?吴子皋不抬头,一字一顿声若洪钟地说,我只看症,不看病,你要相信大夫,按时吃我开的药,三五个疗程,自然就会好的。
⑦被家人搀扶着来的病人,吃了药再来,不用家人搀着了,枯黄的脸色变得红润。再抓几副中药,回家继续熬着喝,吃饭香甜,睡觉踏实,能在大街上转悠了,不由得面带喜色,见人便说,这个吴大夫,真是有两下子。
⑧每天一大早,吴家诊所排满了人,骑车来的,开车来的,蹬三轮来的,等着吴子皋叫号。
⑨吴子皋的儿子原本是学医的,名牌医科大学毕业,在县医院做主治医生。有了刘大琨这层关系,就走上了仕途,到县卫生局做副局长。去年,刘大琨荣升副市长,安置吴子皋的儿子到一个重要单位担任局长。儿子比老子有能耐,在新城区买了两套房子,让父亲搬到楼房去住,在街上开个像模像样的诊所。吴子皋拒绝了,说你做你的官,住你的豪宅。我是个大夫,在老宅住习惯了,哪里也不去。再劝,吴子皋就不高兴了,说离开老宅子就丢了魂儿。
⑩丢了魂儿,可不是小事儿。儿子只好依他。
?吴子皋是个怪人。病人跟他套近乎,恭维他心地善良,面目慈祥,定然能长寿。他瞪了病人一眼说,现在,你是我的病人,怎么给我看起病来了?
?也有请他吃饭的病人家属,说吴大夫,晚上我在元城酒家订了包厢,你给个面子吧。他挥挥手,说几包草药不值一顿饭钱。病人家属心中感激,再来,带了一瓶名酒,或者一条名烟,他便不客气了,阴着脸,嘴里吐出四个字:赶快拿走。
?那断然拒绝的神色,让病人家属对他敬重有加。
?日子像流水一样缓缓流淌着,花开花落,秋去冬来。
?儿子出事了。一开始,家里人瞒着吴子皋,但是时间一长,吴子皋还是察觉出了端倪。
?这天,吴家诊所大门紧闭,吃了闭门羹的病人在门前叽叽喳喳地小声议论,无奈地猜测一番,摇着脑袋走了。
?第二天,病人又来。这事儿对于吴子皋来说,实在是打击太大了,大家担心吴子皋想不开。只见诊所大门开着,进了院子,掀开门帘,吴子皋没任何异样,依然端坐在太师椅上,留长须,穿唐装,微闭双目,一手捋着胡须,一手为患者把脉。
?来人排号看病,提着一兜中药出门,还是不放心,禁不住向后扭头,发现那块红底金字的匾,被砍去半块,只剩下“回春”两个字。
?那被砍过的痕迹,豁豁牙牙的,露着白茬。
?病人心里一惊,暗说,这个吴大夫,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3分)
2.如何理解第⑨段中“离开老宅子就丢了魂儿”的含意?
(2
分)
3.品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
4.你认为吴大夫哪些地方让人“捉摸不透”?
(3
分)
5.简析本文以《残匾》为题的好处。(3
分)
(三)、阅读《读书是最好的家风》,完成1-5题
读书是最好的家风
①作家梁晓声曾说过:“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读书传统的家风。书架,应该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不动产。”对于这一点我深有同感,我始终相信一本好书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一个好的家风可以改变人生的命运。
②回忆少年时期的生活,我对父母充满了
感激。是他们的开明和鼓励让我在最好的年华里与书籍为伴,与墨香为伍,让我在文字和墨香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③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喜欢读书和看报,家里有一个六层的大书架,摆满了父亲淘来的大大小小的书籍,从朱自清的散文到鲁迅的小说,从《简˙爱》到《平凡的世界》,大大小小的书籍一如天空的繁星,在书架上闪闪发亮。父亲爱书如命,每本书都会包上书皮写上名字,书架每天都会打扫得干干净净。父亲常说:“书籍给我们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对于每一本书我们都要心存敬畏,保持干净和认真地去阅读是对于一本书最好的敬意。”父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经常在闲暇时间捧卷阅读,大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留下了父亲的印记,他卧室的床头柜上永远都会摆着一本书,有时候是小说,有时候是散文集,有时候是人物传记。他临睡前都会打开来细细地品味一番,读到高兴处,还会高声朗诵一段。
④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开始对父亲的书架好奇起来,时不时也会利用放学时间抽出一本书细细品味。父亲看到了,没有斥责我的不务正业,而是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丫头,去读书吧,书不会欺骗一个认真的人,也不会欺骗一个善良的人,阅读给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对心灵的沉淀。”年幼的我不太理解父亲话里的意思,但是书籍里的奇妙世界却一次一次冲击着我的心灵,吸引着我的目光。我听从了父亲的教诲,对每本书都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开始了书海畅游的日子,小说、诗歌、散文、人物传记......父亲书柜上的星星让我一颗颗地摘了下来,它们化作春天的溪流,化作飞舞的蝴蝶,化作芳香的花朵......让我在青春年华里收获了五彩缤纷的知识。
⑤古语云:“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读书是最好的家风,而父亲的所作所为就是把至乐的家风传给了至要的子孙,父亲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用点点滴滴的鼓励滋润着我不断去阅读,不断去文字世界里寻找那些芬芳的美好。感谢父亲的鼓励,感谢父亲至乐的爱好,多年的阅读时光,让我积累了无数的知识,让我的心在书籍的芬芳里变得柔软而细腻,让我的认知在文字的罗列里变得宽广而浩瀚。
⑥“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家风需要传承,读书的家风更需要传承,我想,受益于书香的我也会把读书的家风传承给我的孩子,让他像美丽的蝴蝶在书籍的花海里展翅飞翔......
1.文章以《读书是最好的家风》为题有什么作用?
(2
分)
2.请简要概括父亲对书“心存敬畏”的具体表现。(3
分)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4
分)
4.如何理解文中第⑥段“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这句话。(2分)
5.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家风家训对一个人的影响。(2
分)
链接材料:诸葛亮的《诚子书》是家训中的典范,短短86个字,既是诸葛亮自己思想行为准则的总结,也是他对儿孙的期望和要求。诸葛亮严格的家教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子诸葛瞻因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最后壮烈战死。诸葛亮祖孙三代忠贞,名垂青史。
2021年中考专项提分训练(十一)
现代文阅读训练
(参考答案)
一、课内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春》完成后面问题
春
朱自清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②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③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⑤“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乌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⑥兩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⑦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⑧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⑨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⑩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春草、春花、春风和春雨各自的特征。(2分)
春草:勃发、生命力旺盛、鲜嫩可爱。春花:竞相开放、繁茂、鲜艳、甜香。春风:和煦、芳香。春雨:细密、轻柔、润物无声。(每点0.5分,共2分)
2.体会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6
分)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将小草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情态(1分)和作者惊喜的感觉(1分)。
(2)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将蜜蜂人格化,不仅写出了蜜蜂的声音,而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2分)。
3.文中画线句看起来似乎与本文的写作对象无关,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2分)
第一句写孩子们的欢乐,从侧面表现春草的可爱(1分)。第二句写蜂蝶的飞闹,从侧面烘托春花的繁茂、鲜艳和甜香(1分)。
4.作者描写春风时,调动了哪些感官?分别突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3分)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调动了触觉,突出了春风柔和的特点(1分);“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调动了嗅觉,突出了春风芳香的特点(1分);“鸟儿将窠巢......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调动了视觉和听觉,突出了春风和悦的特点(1分)。
5.同样是写“花”的文字,下面这首小诗和《春》第④段迥然不同,请说出其中两点。(3分)
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冰心
①表达方式不同。《春》写花运用描写,冰心写花运用议论(1分)。②写作目的不同。《春》写花是为了赞美春天的美丽,抒发喜悦之情;冰心的小诗是借物说理,
给人以启迪(1分)。③风格不同。《春》有诗意之美,冰心的小诗有哲理之美(1分)。
(二)、阅读《谈读书》,回答问题。
谈读书
弗朗西斯˙培根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美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文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漫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指读书时仅局限于文字的推求。
(2)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
2.选文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
分)
排比(1分)。突出了读书的作用之多、之大(2分)。
3.选文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分)
比喻论证(1分)。说明不是所有的书都可请人代读,书经提炼后易丧失大量精华,读者所能获取的知识、信息少,读书的价值与乐趣降低,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代读”
的弊端(2分)。
4.阅读选文“读书使人充实......皆有特药可医”,说说读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两个方面。(2
分)
①塑造人的性格。②弥补精神上的缺陷。(2
分)
5.阅读本文之后,你对读书有哪些新的认识?
(2
分)
[示例]①我们应该多读书,读好书,而且要对各个领域的书都要有所涉猎。②拥有良好的读书态度可以帮助人提高修为和修养,拥有更广阔的知识面,为自己的人
生增彩。③读书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人云亦云,丧失自我;要勤于思考,坚持真理。(每点1分,答出两点且言之成理即可)
(三)、阅读《大自然的语言》回答问题。
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城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
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
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二十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十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请你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2分)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
面表现出的反应。
2.品析加点词的作用。(4
分)
(1)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凡是”表范围的限定,强调没有例外(1分),准确地说明了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1分)。
(2)例如秋冬之交,天气睛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一定”在这里是“特定”的意思,起限制性作用(1分),说明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只有在特定的高度上气温才比低处高,并不是所有高度都如此,它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3.说说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6
分)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
打比方、作比较(2分)。突出了物候观测的复杂与灵敏(1分)。
(2)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作比较(1分)。将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与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作对比,强调了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与古今差异这个因素有关(2分)。
4.物候现象的来临取决于哪些因素?请简要概括。(4分)
①纬度的差异;②经度的差异;③高下的差异;④古今的差异。
5.以下两组古诗分别反映了怎样的物候现象?请简要分析。(4分)
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我国北部边境纬度高,所以冬长夏短,春季来得比我国其他地区晚,冬天又来得比较早。(2分)
B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欧阳修《
戏答元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地势越高,春来越迟。(2分)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说明文,
完成1-5题。
①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全民战争中,“人自为战”最基本、最廉价、最有效的武器,莫过于口罩了。
②市场上的口罩可谓琳琅满目,五花八门。防风保暖的棉布口罩,清洁作业的纸质口罩,吸附有机气体的活性炭口罩,还有各家制作的杂色口。......应该说,在紧急情况下,无论哪一种口罩也“聊胜于无”,但并非都是预防疫情的合格之选。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两款主流口罩吧。
③N95,这是2003年抗击SARS后一战成名的口罩“王牌”,由聚氨酯和聚丙烯为基材的多层无纺布制成。N代表非油性颗粒物,譬如炒莱的油烟就不在防护之列。95则代表过滤0.3微米颗粒物效率不低于95%。
④这里有必要审视一下0.3微米的特殊意义。根据美国科学家朗缪尔为曼哈顿工程设计防辐射尘埃过滤器时的发现,0.3微米是最难过滤、穿透力最强的微粒尺寸。小于0.3微米的颗粒物反而会因质量太轻、惯性力太弱而偏离空气流线,以近乎布朗运动的方式扩散,从而更容易吸附和被捕获。
⑤新型冠状病毒的平均直径为0.1微米,正好在N95口罩“关照”之下。何况病毒并非在空气中孤零零地“裸奔”,它们是“搭乘”着患者的飞沫四处旅行的,而最小的飞沫直径也有1-5微米,因此N95口罩就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
⑥但必须做一个重要提醒,N95口罩虽然高效可靠,却并非所有人在所有时刻都适合佩戴。研究表明,佩戴N95口罩时,吸气和呼气的阻力分别增加26%和22%。这就意味着我们很难呼吸自如了,不得不更努力地呼吸,才能维持正常的压力梯度和空气流量。数据显示,连续佩戴N95口罩4小时后,空气交换量减少37%。二氧化碳分压增高,血氧饱和度降低,还能引起疲劳、头晕、头疼和热应激,在从事体力活动的情况下更容易造成呼吸困难。因此对于心肺功能较弱的人,选择佩戴N95口罩时不可不慎。
⑦我们看到有一款N95口罩带有气窗,这是对呼出空气不加过滤直接排放的“后门”。如果单从预防雾霾和粉尘角度考虑,不失为呼吸减负的巧妙设计,但在疫情防控中,这种让病毒只出不进的口罩就难免遭人白眼了。
⑧现在我们要说说另一款“主力”口罩,那便是成本低、舒适性强、普及程度高的医用外科口罩。它由三层无纺布组成,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吸水层。它虽然没有达到N95的防护标准,但对飞沫和微小颗粒物仍然有很好的阻隔和过滤作用。诚然,医用外科口罩和脸部的吻合相对比较宽松,空气会顺着阻力最小的缝隙进入呼吸道,但那些飞沫是很难转弯的,它们会在各个拐点“搁浅”和“抛锚”,留在口罩纤维和脸部皮肤上。因此对于公共场所的日常防御,外科口罩应该足够了。再说,除了呼吸顺畅、廉价轻便的好处外,我们还应该把N95口罩留给真正需要它的人。
⑨随着我们的呼吸,大量尘埃、飞沫和微生物会附着与嵌合在纤维中,口罩就成了藏污纳垢之所,因此必须及时更换。医用外科口罩的使用时间一般为4小时,然后弃旧易新。换下的口罩切忌随手乱丢,应喷洒酒精消毒后再投进专用或有害垃圾桶。
⑩几乎任何一种防疫指南都不提倡口罩的重复使用,但在资源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普通人居家生活中,如果“出门打个转”就要扔一个口罩,也未免弃之可惜和难以为继。因此,在日常环境下使用时间较短且未曾污损的口罩,应该允许重复使用,最好经过日晒、臭氧或紫外线消毒。
?2020年春天注定是一段难忘的岁月,也许我们的安危之间只隔着一张口罩。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慷慨悲歌中,雪片般的口罩也昭示了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口罩无疑会在更久远的时空里伴随我们,并将进入我们的文化。
(选自《百科知识》2020年第6期,有删节)
1.从全文来看,选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主要运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2分)
2.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分)
列数字(2分)。通过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而准确地揭示了N95口罩的缺点,说明了“N95口罩虽然高效可靠,却并非所有人在所有时刻都适合佩戴”的观
点,使说明更具体准确,更有说服力(2分)。
3.选文第四段说“几乎任何一种防疫指南都不提倡口罩的重复使用”,句中的“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不能(1分)。“几乎”表示十分接近,但又不完全是。用在句中表示绝大部分的防疫指南不提倡口罩的重复使用,但不排除有特殊情况存在。删去之后,表述过于绝对。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分)。
4.相较于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有哪些优势和劣势?(2分)
优势:过滤0.
3微米颗粒物效率不低于95%,高效可靠。劣势:成本相对要高一些,
舒适性没有医用外科口罩好(呼吸阻力大),普及程度没有医用外科口罩高。(2分,优势、劣势各1分)
5.结合选文内容,为本文拟一个标题。(2分)
[示例一]0罩,为呼吸道设防
[示例二]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平民武器”----口罩
(二)、阅读《残匾》,完成1-5题。
残匾
赵明宇
①吴家诊所位于元城古槐胡同,是吴家的老宅子,青砖灰瓦,低低矮矮。到了阴雨天,瓦垄间长满绿绿的苔蘚,墙头上爬着凌霄。院落不大,被一棵树冠如伞的国槐笼罩着,显得格外幽静。
②诊所门楣上一块红色大匾,上书四个金色大字:妙手回春。这块匾,是前任县长刘大琨送的。那年,刘大琨的爹得了一种怪病,脑袋不停地摇摆,止不住,去市里大医院也没治好,就把吴子皋请去了。吴子皋亮出一套绝活,点燃酒精灯,取一根银针在酒精灯上烧红,扎病人颈部。那动作快如闪电,眨眼之间,扎了三针,刘大琨老爹不停摇摆的脑袋终于安静下来。刘大琨在一旁看呆了,说吴大夫,真是神医。
③吴子皋微微一笑,雕虫小技,不足称道。老爷子是血管痉挛所致,以后多按摩颈部,睡觉平躺,脖子下面枕一个装满黄豆的小袋子即可。
④刘大琨身在官场,却喜欢书法,情不自禁地写了一幅字,让人刻在沉船木上,制成區额,送给吴子皋。
⑤药香袅袅中,那块匾愈发显得幽古。
⑥吴子皋天赋异禀,着装打扮也与众不同。他留长须,穿唐装,端坐在太师椅上,慈眉善目,稳若泰山,一手捋着胡须,一手为患者把脉。时而微闭双目,把脉的手指偶尔弹跳几下;时而睁开眼睛,让病人吐舌头,看舌苔,接下来开药方。那药方更是怪,是用毛笔蘸着墨浆,写在一张草纸上,让病人拿着去隔壁的药房抓药。病人禁不住要问,吴大夫,俺得的啥病?吴子皋不抬头,一字一顿声若洪钟地说,我只看症,不看病,你要相信大夫,按时吃我开的药,三五个疗程,自然就会好的。
⑦被家人搀扶着来的病人,吃了药再来,不用家人搀着了,枯黄的脸色变得红润。再抓几副中药,回家继续熬着喝,吃饭香甜,睡觉踏实,能在大街上转悠了,不由得面带喜色,见人便说,这个吴大夫,真是有两下子。
⑧每天一大早,吴家诊所排满了人,骑车来的,开车来的,蹬三轮来的,等着吴子皋叫号。
⑨吴子皋的儿子原本是学医的,名牌医科大学毕业,在县医院做主治医生。有了刘大琨这层关系,就走上了仕途,到县卫生局做副局长。去年,刘大琨荣升副市长,安置吴子皋的儿子到一个重要单位担任局长。儿子比老子有能耐,在新城区买了两套房子,让父亲搬到楼房去住,在街上开个像模像样的诊所。吴子皋拒绝了,说你做你的官,住你的豪宅。我是个大夫,在老宅住习惯了,哪里也不去。再劝,吴子皋就不高兴了,说离开老宅子就丢了魂儿。
⑩丢了魂儿,可不是小事儿。儿子只好依他。
?吴子皋是个怪人。病人跟他套近乎,恭维他心地善良,面目慈祥,定然能长寿。他瞪了病人一眼说,现在,你是我的病人,怎么给我看起病来了?
?也有请他吃饭的病人家属,说吴大夫,晚上我在元城酒家订了包厢,你给个面子吧。他挥挥手,说几包草药不值一顿饭钱。病人家属心中感激,再来,带了一瓶名酒,或者一条名烟,他便不客气了,阴着脸,嘴里吐出四个字:赶快拿走。
?那断然拒绝的神色,让病人家属对他敬重有加。
?日子像流水一样缓缓流淌着,花开花落,秋去冬来。
?儿子出事了。一开始,家里人瞒着吴子皋,但是时间一长,吴子皋还是察觉出了端倪。
?这天,吴家诊所大门紧闭,吃了闭门羹的病人在门前叽叽喳喳地小声议论,无奈地猜测一番,摇着脑袋走了。
?第二天,病人又来。这事儿对于吴子皋来说,实在是打击太大了,大家担心吴子皋想不开。只见诊所大门开着,进了院子,掀开门帘,吴子皋没任何异样,依然端坐在太师椅上,留长须,穿唐装,微闭双目,一手捋着胡须,一手为患者把脉。
?来人排号看病,提着一兜中药出门,还是不放心,禁不住向后扭头,发现那块红底金字的匾,被砍去半块,只剩下“回春”两个字。
?那被砍过的痕迹,豁豁牙牙的,露着白茬。
?病人心里一惊,暗说,这个吴大夫,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3分)
治病获匾----循古诊疗----拒离老宅----清廉从医----砍匾行医
2.如何理解第⑨段中“离开老宅子就丢了魂儿”的含意?
(2
分)
文中的“老宅子”既是吴家诊所所在地,也是传统医术医德的象征(1分)。“离开老宅子就丢了魂儿”,意味着如不能坚守医德,就容易走上邪路(1分)。
3.品析第⑦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
分)
运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1分),具体生动地刻画了吴子皋镇定自若、专心看病的形象(1分),表现了他内心坚强、坚守本真(1分)。
4.你认为吴大夫哪些地方让人“捉摸不透”?
(3
分)
穿着打扮;诊疗方式;待人接物;拒离老宅;砍匾留下“回春”。(任意答出三点)
5.简析本文以《残匾》为题的好处。(3
分)
激发阅读兴趣,引起读者思考;从“匾”的由来开始,以“残匾”结束,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浑然一体;暗示儿子人生的变故,丰富文章的内涵。(每点1分)
(三)、阅读《读书是最好的家风》,完成1-5题
读书是最好的家风
①作家梁晓声曾说过:“最好的家风,一定是有读书传统的家风。书架,应该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不动产。”对于这一点我深有同感,我始终相信一本好书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一个好的家风可以改变人生的命运。
②回忆少年时期的生活,我对父母充满了
感激。是他们的开明和鼓励让我在最好的年华里与书籍为伴,与墨香为伍,让我在文字和墨香里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
③父亲是一位乡村教师,喜欢读书和看报,家里有一个六层的大书架,摆满了父亲淘来的大大小小的书籍,从朱自清的散文到鲁迅的小说,从《简˙爱》到《平凡的世界》,大大小小的书籍一如天空的繁星,在书架上闪闪发亮。父亲爱书如命,每本书都会包上书皮写上名字,书架每天都会打扫得干干净净。父亲常说:“书籍给我们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对于每一本书我们都要心存敬畏,保持干净和认真地去阅读是对于一本书最好的敬意。”父亲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经常在闲暇时间捧卷阅读,大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都留下了父亲的印记,他卧室的床头柜上永远都会摆着一本书,有时候是小说,有时候是散文集,有时候是人物传记。他临睡前都会打开来细细地品味一番,读到高兴处,还会高声朗诵一段。
④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开始对父亲的书架好奇起来,时不时也会利用放学时间抽出一本书细细品味。父亲看到了,没有斥责我的不务正业,而是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丫头,去读书吧,书不会欺骗一个认真的人,也不会欺骗一个善良的人,阅读给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对心灵的沉淀。”年幼的我不太理解父亲话里的意思,但是书籍里的奇妙世界却一次一次冲击着我的心灵,吸引着我的目光。我听从了父亲的教诲,对每本书都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开始了书海畅游的日子,小说、诗歌、散文、人物传记......父亲书柜上的星星让我一颗颗地摘了下来,它们化作春天的溪流,化作飞舞的蝴蝶,化作芳香的花朵......让我在青春年华里收获了五彩缤纷的知识。
⑤古语云:“至乐无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读书是最好的家风,而父亲的所作所为就是把至乐的家风传给了至要的子孙,父亲像是润物细无声的春雨,用点点滴滴的鼓励滋润着我不断去阅读,不断去文字世界里寻找那些芬芳的美好。感谢父亲的鼓励,感谢父亲至乐的爱好,多年的阅读时光,让我积累了无数的知识,让我的心在书籍的芬芳里变得柔软而细腻,让我的认知在文字的罗列里变得宽广而浩瀚。
⑥“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家风需要传承,读书的家风更需要传承,我想,受益于书香的我也会把读书的家风传承给我的孩子,让他像美丽的蝴蝶在书籍的花海里展翅飞翔......
1.文章以《读书是最好的家风》为题有什么作用?
(2
分)
点明文章的主要内容,解释文章主旨,即喜欢读书的传统是一个家庭最好的传承。
2.请简要概括父亲对书“心存敬畏”的具体表现。(3
分)
①给书包上书皮写上名字;②每天打扫书架;③经常捧卷阅读。(每点1分,共3分)
3.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4
分)
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将书比作星星、溪流、蝴蝶、花朵,生动形象地写出书带给人的美好的享受(2分),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同时排比句的运用让句子富有节奏感,增强了语言的气势(2分)。
4.如何理解文中第⑥段“欲高门第须为善,要好儿孙必读书”这句话。(2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提高家庭的社会地位必须行善积德,要想儿孙有出息必须让他们读书。行善、读书的家风需要一代代传承,一个好的家风可以改变家庭的
命运。
5.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下面链接材料所述的情形,说说家风家训对一个人的影响。(2
分)
链接材料:诸葛亮的《诚子书》是家训中的典范,短短86个字,既是诸葛亮自己思想行为准则的总结,也是他对儿孙的期望和要求。诸葛亮严格的家教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子诸葛瞻因拒不接受邓艾的高官诱降,最后壮烈战死。诸葛亮祖孙三代忠贞,名垂青史。
家风家训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能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和心灵,同时好的家风家训不仅承载着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和教诲,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结合文本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