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艺版 六年级下册音乐 第一课 歌曲《浏阳河》|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艺版 六年级下册音乐 第一课 歌曲《浏阳河》|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艺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5-19 12:22: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歌曲《浏阳河》
一、教学目标:
(一)能用不同的音色、唱法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在演唱过程中更深刻地体验到作品的人文内涵与艺术魅力。
(二)通过参与多种音乐活动,得到丰富的情绪体验,爱国思乡的情怀与音乐作品产生共鸣,音乐视野更加开阔,进一步加深对祖国、对家乡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亲切、歌颂的情绪表达歌曲的情绪。
难点:指导学生唱准一字多音、声断气连,把握附点节奏的时值。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欣赏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两首优美的乐曲,请你们仔细聆听,说说这两首乐曲有哪些相似之处和哪些不同之处。(播放王建中改编的钢琴独奏《浏阳河》与古筝独奏曲《浏阳河》)(相同点:主旋律相同,有相同的情绪;不同点:主奏乐器不同。)对了,我们都听到了相同的主旋律,教师唱出主旋律,你听出了乐曲中哪些情绪呢?(优美舒展、欢快活泼)随着速度与力度的不断变化,乐曲具有了更强烈的感染力,你仿佛感受到了什么?在我们的脑海里仿佛听到了潺潺的流水声,宛如水面波光粼粼,碧波荡漾。我们也听到了它们分别是由钢琴和古筝独奏的乐曲,不同的乐器产生不一样的音色,都能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
(设计理念:?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培养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逐步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音乐欣赏要把音乐要素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音乐中最激动人心和极具表现力的部分。要注重艺术的完整性,这正是音乐教育区别其他学科的一项重要原则。)
2、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刚才我们所听的乐曲来自于一首湖南民歌《浏阳河》,我们中国拥有无以数计的江河湖海,每一条河流都养育着一方的人和歌。你们想不想听一听原汁原味的民歌《浏阳河》呢?我们一起来欣赏由著名歌唱家李谷一老师倾情演唱的《浏阳河》,请说出你的感受。
(二)揭示课题,新授歌曲
(出示词曲图片,播放音乐《浏阳河》,学生聆听)
1、(1)说出感受:(快乐、幸福)
(2)歌曲赞美什么人?(毛主席)是啊,伟大领袖毛主席带领我们劳苦大众翻身的解放,我们人民忘不了他。
(3)这首歌是用普通话来演唱的吗?(湖南方言)这是湖南民歌,所以用湖南方言来演唱。
(4)你觉得加了方言的演唱让歌曲有什么变化?(有更浓烈的乡土气息)
(5)你们听到两段歌词中间有一句方言?(哦,我还不晓得)我们也来用湖南话学一学:哦,我还不晓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哦,我还不知道呢)我们把这个语气加进去说一遍,非常棒,我们抬起笑肌,用歌唱的位置再来说一说。
(6)请你们仔细观察两段歌词,说说它们之间有联系吗,是怎么呼应的呢?(一问一答)这种一问一答的交流形式在民歌中不少见,使歌曲显得淳朴、风趣。
(设计理念: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它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通过学习和聆听,了解民歌的风格特征,感受民歌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喜爱和兴趣,体现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2、(1)这首歌摇曳荡漾,就像是摇着船桨荡舟在浏阳河上,让我们一起划着船桨,感受“月下浏阳河,波光映小舟”美妙意境。请欣赏老师演唱的《浏阳河》,在两段歌词中间,同学们不要忘了加入我们刚学的湖南方言哦!
(2)同学们和老师配合得很好,我们现在就来学唱这首经典的老歌。你们来找一找,旋律上用到了哪几个音?(1
2
3
5
6)这就叫做“五声调式”,因为五声调式起源于中华民族,所以我们也称之为“民族五声调式”。
(3)我们放慢速度,轻声来唱。(第一遍唱谱)
(4)这里有一个自然的停顿,你知道为什么吗?(八分休止符)指导学生唱好“声断气连”,完整唱谱。(第二遍唱谱)
(5)想让自己的声音更美,你们来看老师是怎样将声音和手势结合起来的,(示范唱,)像不像河面上的小波浪?那你的声音也要像河面上起伏的波浪,高音的时候把声音推出去,低音的时候把声音收进来。(第三遍唱谱)
(设计理念: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涵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和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音乐教师作为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行举止都应该散发着艺术的激情。)
3、这是一条多么美丽的河呀!河水宛如一条长长的缎带,银光闪闪,伸向天边。如果,我们泛舟河上,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溅起朵朵浪花。两岸绿树红花,目不暇接,小船仿佛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微风吹来,?我醉了,同学们也醉了。那么,我们如何用歌声来表达情感呢?
(1)我们加入哼鸣来试一试,把声音叹在气息上,这样唱出来的声音就有呼吸的支持,声音通畅、宽亮,形成一个整体的歌唱感觉。(第一遍演唱)
(2)先哼后念再唱,念唱时每个字都不要离开“哼鸣”的位置,而应唱到“哼鸣”的集中点上。换字的动作要尽可能小,保证声音的统一,找到了“哼鸣”的位置保持的感觉后,就可以把声音放出来。(第二遍演唱)
(3)《浏阳河》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民族曲式结构的原则,“起”句由呼唤性音调开始,将浏阳河“呼之欲出”,而“承”句紧随其后,波浪式的旋律线象征着浏阳河水缓缓起伏,旋律的婉转加上歌词的衬托使人脑海里浮现出河流蜿蜒流淌、注入湘江的场景,“转”句话锋一转,自然景观转向了人文地域,最终音乐在“合”里得到了情感的张扬。小起大落,跌宕起伏,意味深长。你觉得哪一句音的位置比较高,就像浏阳河上掀起的大波浪?这样唱出了什么情绪?结束句的结构和上一句相比有什么特点?(旋律一样,音的位置提高了八度)为什么要这样唱,唱出了什么感情?(对毛主席的崇敬之情)最后三个字“得解放”在唱前一个字时要吸一口气,放松下巴,不论是哼鸣还是开口唱,一定要想着将每一个字音送入鼻腔后经鼻前和眉心推送到体外,不允许字音在鼻腔内停留。这样声音才能集中响亮,更有气势。(分句指导演唱,第三遍演唱)
4、我们一起摇着船桨,唱响这首《浏阳河》,在两段歌词中间,加上我们刚才学会的湖南方言。歌声的达意和表情,离不开演唱者对歌曲的理解和进行的再创造,离不开演唱者的演唱技能和激情的投入。有了这些,才会有成功的演唱。(听伴奏演唱,第四遍演唱)
5、我们的演唱和李谷一老师的演唱,有哪些地方唱得不一样呢?(学生回答后出示方言版本歌词)我们也来用湖南方言唱一唱,老师唱,你们来答。不论你采用什么表现方法,何种特殊技法,都要根据歌曲的内容在头脑中创造情景,构成生动、具体、鲜明的形象,这样唱出来的歌声就会是“活”的,具有了生命意义。(第五遍演唱)
(设计理念:歌唱是综合艺术。演唱过程就是把音乐的节奏、速度、音准、音势,语言的吐字、字调、句法所形成的高低起伏,快慢松紧综合表现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歌唱技能,还需要有对歌曲的理解和真实的感情流露。因此,对学生进行歌唱技能和表现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
(三)师生互动,表现音乐
1、湖南民族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湖南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结晶。热爱生命、赞美生命、追求生命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不断张扬的主题。请欣赏老师表演的舞蹈《浏阳河》。
2、教学简单的湖南民间舞蹈基本手型、脚位,在音乐声中展现自我。
(设计理念:课堂参与需能引发学生自觉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全身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的参与才是有效的参与。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积极的音乐审美体验。)
(四)感受鉴赏,再现主题
1、浏阳河的音乐仿佛带我们走进了一条十曲九弯、碧波荡漾的河流,同学们的歌声就像那甘甜的河水滋润了每个人的心田。我们来看如今的浏阳河又向我们展现了怎样一派崭新的面貌呢?让我们来听一听歌唱家宋祖英演唱的《又唱浏阳河》,你能听出熟悉的旋律吗?歌曲的演唱形式和《浏阳河》相比有什么不一样呢?(领唱、合唱)
2、加入了合唱的歌曲情绪有什么变化?(更加激情、澎湃)让我们再次合作,老师领唱、同学们合唱,感受像浏阳河水这样清澈荡漾的美好旋律,让动人的旋律拨动我们的心弦。
(设计理念:感受和鉴赏是重要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分析、讨论,能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并作出自己的评价,因此,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水平来设计课的流程,以期能用音乐作品所蕴藏的外在和内在“美”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
3、小结:六十年前,《浏阳河》的旋律就传遍了大江南北,今天,它依旧留在我们心中。希望大家永远记住《浏阳河》的歌声,让浏阳河人的精神永远伴随我们成长。相信通过大家的传唱,民歌的根会驻扎在更多人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