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1《阿房宫赋》课件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部编版(2019)课件+朗诵

文档属性

名称 16 .1《阿房宫赋》课件设计—2020-2021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部编版(2019)课件+朗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9 15:04:32

文档简介

(共111张PPT)
阿房宫赋
杜牧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教学目标】
1、?深情诵读,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2、?品味语言,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3、?把握文意,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教学重点】??????
?疏通和落实本文的重点文言字词及知识点。
【教学难点】
1、理解和学习本文中的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及写作特色。
2、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赋借古讽喻的目的。
导入:
秦代时,秦始皇嫌都城咸阳人多,原来的宫廷狭小,就在谓南营造新宫,面积庞大,隔离天日,到秦之都没有完工。直到项羽带兵攻入咸阳,一把火将它烧毁,据说大火足足烧了三个月不灭。这座庞大的宫殿建筑群现在只剩下夯工和台基,它就是阿房宫。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牧的《阿房宫赋》。
“赋”作为文学体制,起源于楚辞,至荀况始有定名,它出现于战国后期,到汉代才形成。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铺采摛(chī)文”指赋的形貌特征,即注重铺叙,词藻华美,多用夸饰手法,极力渲染,以张大其事。
“体物写志”指赋的内容,通过描摹事物来达到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另外,赋的句式长短错落,声韵和谐,多用排比、对偶,既适合于散文式的铺陈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诗意。
文体知识:赋
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辞及后世模仿之作
汉代流行的大赋
孕育于汉魏之际,
流行于两晋南北朝
的汉赋变体
唐代产生的考试专用的试帖赋,其形式一直沿袭至清末
赋的流变:
汉赋
骈赋
律赋
文赋
骚赋
唐古文运动之后,文人开始用古文笔法作赋,使赋由骈骊(讲究对偶,注重声律)趋向散文化(句式参差,押韵自由),称为“文赋”。
《阿房宫赋》被人们视为“文赋”的先河之作,更有“古来之赋,此为第一”之誉。
苏轼《赤壁赋》是典型作品。而杜牧《阿房宫赋》是开文赋先河的作品。
杜牧,
,字
,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杜牧尤以七绝著称,风格俊爽清丽。擅长文赋,其文气势雄浑,论军国大事,指陈时弊,具有较强的现实性,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
并称“小李杜”,杜牧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
晚唐诗人
牧之
与李商隐
魅力作者
杜牧诗作: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
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825)。这时的唐王朝,藩镇割据,拥兵自重,宦官专权,民不聊生。唐敬宗李堪年少即位,好游乐,务声色,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本文就是作者23岁时有感于时政而写的。这篇赋体散文,借古讽今,通过描述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王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向唐朝统治者提出了警示,表达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民的情怀。
“阿房宫”名字来源:
1.地理位置:阿房是地名或山名
2.爱情传说:有一个姑娘,她的名字叫“阿房”......
3.《说文解字》:“阿”的本义为高大的上山,“房”与“旁”通,为广大的意思,因而“阿房”二字结合在一起,则是“像山一样高大宽广”的意思。



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役夫七十余万,至秦灭时仍未完工。因其前殿所在地为阿房,故称“阿房宫”。
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可容纳十五万人。《汉书》
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史记》
前殿遗址,地基面积竟达54万平方米,
199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世界上最大的宫殿基址

公元前206年,楚王项羽入关灭秦,焚毁阿房宫。
前殿阿房
(一)秦始皇为什么要建阿房宫?(二)阿房宫到底是一处怎样的宫殿?
《阿房宫赋》朗诵
阿房(?

蜀山兀(

骊山(

廊腰缦回(

囷囷焉(
)?
蜂房水涡(

不霁(
)何虹
冥迷(

妃嫔(

媵嫱(

梳晓鬟(?

明星荧荧(

椒兰(

剽掠(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逦迤(

锱铢(?

架梁之椽(

在庾(
)之粟粒(

横槛(?

尽态极妍(?

管弦呕(?
)哑(?
)?
字词正音
ē
páng


màn
qūn


míng
pín
yìng
qiáng
huán
yíng
jiāo
piāo
chēng




zhū
chuán


jiàn
yán
ōu

从总体上把握全文
(1)阿房宫的来历
(2)阿房宫的外在形势
(3)阿房宫的本体构筑
(4)宫人的生活情境
(5)秦爱份奢的描写
(6)有关国家兴亡的议论
“覆压……流入宫墙”
“六王毕……阿房出”
“五步一楼……知西东”
“明星……所知也”
“使负栋……市人之言”
“灭六国……复哀后人也”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河水缓流的样子
完结
数作动,统一
兀:形容作动,变光秃
覆盖
名作状,从北面
顺承
趋向
第一段
总领全文:阿房宫兴建的历史条件及工程浩大。
(夸张)占地之广
(夸张)阁楼之高
地理位置:依山傍水
总写阿房宫的宏伟全貌
古今异义


阿房宫前殿

汇:一
黄鹤一去不复返
六王毕,四海一
合纵缔交,相与为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靖国君之于寡人,一至于此乎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死生为虚诞

数词
统一、一致
一体
专一
全、都
乃、竟
“一何”:多么
把...看成一样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
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名作状,像腰带一样、像鸟嘴一样
随着
钩心斗角:指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致工巧。
今常用来比喻各自用尽心机,互相排挤。
……的样子
名作状,像蜂房一样,像水涡一样
座,量词
名作动,出现云彩;出现龙
名作动,出现彩虹
曲折
古今异义
由远及近,由外及里描写宫内布局,
渲染宫内的宏伟、豪华、奇丽、壮观。
(夸张)距离之近
(比喻)结构美妙精巧
(拟人、比喻)将无生命之物写活
建筑群错综复杂
蜀山兀,阿房出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
廊腰缦回
檐牙高啄勾心斗角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侯不齐。
本文指天气,词义缩小,
今指地区气象情况。
通感
动词作名词,歌声
古今异义
由建筑到人,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做铺垫。
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一宫之内,而气候不齐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六国覆灭,天下统一,蜀郡的山林伐光了,于是造起了阿房宫。(它)占地三百余里,(楼阁高耸)遮天蔽日。(阿房宫)从骊山北麓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樊川)两条河流,滔滔地流入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走廊曲折如宽带回环,屋檐翘起似高鸟啄食;(这些楼阁)各随地势而建,座座通连、檐角交错。盘扭回旋的,屈曲勾折的,像蜂房,像水涡,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横卧在水面上,(就如同游龙一般,可是,)没有云彩,怎(会有)蚊龙(腾空)?复道横空而跨,(就好像天上的彩虹,)(可是)不是雨过天晴,怎(会有)虹霓(凌空)?(楼阁)高低错落,令人迷蒙,不辨南北西东。台上歌声温润,洋溢着春天般的欢乐;殿中舞袖飘拂,充满着风雨交加般的凄冷。(歌舞纷繁不断,欢乐悲戚丛生)一天之内,同一座宫殿之中,却(让人感到)寒暖不均,气候不同。
课文译文(1)
阿房宫赋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顺序
历史---建筑
总体-局部

—近
外----里
修辞
夸张
比喻
拟人
反问
通感
阿房宫建筑雄奇壮丽
第一段
交待建宫的时代背景及巨大的耗资
先总写再细写,由远而近,由外而里,逐一介绍了阿房的内外奇观,叙述中时有照应之笔。
来历
总写规模
分写
不同凡响
宏伟壮观,依山傍水,巧夺天工
楼阁
廊檐

台殿歌舞


参差错落,豪华奇丽
生活奢靡
对偶,夸张
夸张
比喻,排比,反问
对偶,比喻,夸张
想象
形象生动的比喻、大胆奇特的夸张、丰富瑰丽的想象。前后照应,动态描写。排比、对偶的运用,长短句交错,整散句结合,节奏鲜明,形式整齐。
前后照应
动态描写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
名作动,唱歌;弹琴
离开
名作状,乘辇车
名作状
互文
成为
不同等级的宫妃
判断句
明亮的样子
同“青丝”指头发
油脂
脂粉、香膏
香料
突然
象声词;车轮的声音。
深远,引申为“最后”
去、到
每一
竭尽
美好的(姿态)
久立
……的人
表顺承
承上段写宫人的来历
比喻
夸张,说明美人之多
比喻,说明地之广
排比句
美人数量之多,命运之惨。
作者对宫人的同情,衬托秦始皇的荒淫生活。

水榭楼台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收藏、经营、精英:指金玉珠宝。互文手法。
抢夺,掠夺
人;百姓
保有、占有
名词意动用法,
把…当作...
连续不断、到处都是
比喻,财物数量多
财物浪费,娇奢淫逸的生活
由写人被欺辱转而写物被践踏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六国的妃嫔宫女,诸侯们的公主、孙女,辞别了(自己国家的)搂阁宫殿,被辇车送到西秦。(她们)日夜弹唱,成了秦皇的后宫之人。(光如)明星闪亮,原来是(宫人们)打开了梳妆镜;(色似)乌云纷扰,原来是(宫人们)一早梳理发鬓;渭水涨起了一层油腻,原来是(宫人们)泼掉的漂满粉脂的洗脸水;烟雾弥漫,原来是(宫人们)点燃椒兰香料在香鼎。疾雷忽然震响,原来是(皇上的)宫车驰过;辗辗车声越听越远,无影无声,不知它驶向什么地方。(宫人们)任何一处肌肤,任何一种姿态,都极尽娇艳美丽,(她们)久久地伫立等待,盼望着(皇上)幸临,得到(皇上)的宠爱;(可是,)有的宫人三十六年从未见到过(皇上)的身影。燕国赵国收藏的珠玉,韩国魏国聚敛的金银,齐国楚国的瑰宝奇珍,多少代,多少年,从(本国)百姓那里劫掠而来,堆积如山;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再占有,统统运进了阿房宫中,于是,把宝鼎视为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视同土块,把珍珠看成石子,随地丢弃,秦人看着这些宝物并不怎么爱惜。
课文译文(2)
宫人冢
杜牧
尽是离宫院中衣,
苑墙城外冢累累。
少年入内教歌舞,
不识君王到死时。
?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
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
闲坐说玄宗。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阿房宫赋
阿房宫
生活的侈靡
述其来历→状其梳洗→言其美貌→诉其哀怨(时间)
宫女之众
夸张
比喻
排比
互文
表现手法
来源
数量
靡费
珍宝之富
1、2段小结:
建筑之大
阿房宫

宫女之众

珍宝之富


描写

排比
夸张
比喻
体物: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
3、第二段段意理解
这一段作者写了宫人的来历,写宫人的生活情境,以及宫人的悲惨命运来反映秦王的生活奢侈,荒淫。
美人
珍宝
宫内的奢华淫靡生活
人数
来历
哀怨
铺排,夸张,比喻
来源
数量
处置
人被欺辱
物被践踏
互文,排比
互文:本应放在一起说的词,为表达需要而临时拆开使用,理解时合在一起理解。




D
选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一项(

A.词采华丽、节奏鲜明、气势酣畅是“赋”共同的特点,赋多用排比、对偶、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句式多为骈散相间,整散结合,长短不拘,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在这一点上,《阿房宫赋》堪称典范之作。
B.《阿房宫赋》借写阿房宫的兴亡,揭露了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并借古讽今,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以此讽谏当时统治者戒奢侈行仁政,与西汉贾谊的《过秦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C.赋是一种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特殊文体,源于《诗经》和《楚辞》,在表达方式上一般总是先极力铺陈描写,最后在篇末画龙点睛,揭示主旨。
D.《阿房宫赋》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杜牧,号樊川,为有别于杜甫,人称“小杜”,他与同时代另一大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心思,心意
喜爱
顾念
百姓
怎么,为什么
连用,极言其细微
古今异义
搜刮
感慨,引起议论
人心同理,都渴望安居享乐
(比喻、反问)取用失当,突显谴责意
转为议论,表现秦亡之必然,流露谴责之意。
使负栋之柱,
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
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
瓦缝参差,
多于周身之帛缕;
直栏横槛,
多于九土之城郭;
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支撑

突出的钉头
谷仓
栏杆
排比对比夸张




剥削与被剥削
描写了阿房宫构件之多,秦乐民苦。
特殊句式:
状语后置
骊山陵远眺
复原
阿旁宫前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攻占,语义上的被动
可惜
古今异义
失去人心的统治者
骄横顽固
呼应片首4句,交代秦亡和阿房宫烧毁的结局。
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入关
表达作者对奢侈荒淫、专横残暴的统治者的愤怒。
名作动,烧一把火;
变成焦土
名作状,天天地。
使负栋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直栏横槛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唉!一个人的心思,也是千万人的心思(人同此心)呀!奏统治者嗜好繁华奢侈,人民百姓也都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百姓的财物)一点都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像泥沙一样随便呢?(甚至)让支承屋梁的柱子,比农田里的农夫还多;让架在屋梁上的椽子,比布机上的织女还多;让(建筑物上)颗颗突出的钉头,比粮仓里的粟粒还多;让参差不齐的瓦缝,比全身丝绸衣服的纱线还多;直的横的栏杆,比全国城郭的围墙还多;嘈杂的笛声琴声,比闹市里的人声还多。(终于)致使天下人心里憋满了愤怒,却不敢说话。暴君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待到)戍边的士兵们一声呐喊,函谷关的天险就被攻破,(入关的)楚人一把大火,可惜(富丽堂皇的阿房宫)化成了一片焦土!
课文译文(3)
阿房宫赋
第三小节的内部层次?写法有何特点?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因奢而灭
手法:对比
排比
描写与议论结合
贪欲
挥霍
灭亡
常情
积怨
爆发
对比
千万人之心
人亦念其家
一人之心
六个“多于”
统治者
百姓



秦爱纷奢
概括
第三段写秦始皇的豪奢以及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揭示出秦朝必亡的命运。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使动用法:使灭族
使动用法:使灭亡
假使
爱护
传递
复合虚词,“可以”“能够”
肯定指出秦与六国灭亡咎在自身
否定指出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各爱其人”。
阐明兴亡自取的历史教训,通过假设点明原因。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空闲
为动用法:为..悲哀
意动:以……为鉴
第一、二、四个指秦以后的人,包括唐统治者
第三个指唐以后的人
四个“哀”字,使不爱惜人民而遭灭亡的教训更为沉重。
宾语前置
仿古景点之一:兰池宫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1哀之;后人2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3而复哀后人4也。
唉!使六国灭亡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消灭秦宗族的是秦统治者本身,也不是天下的人民。唉!如果六国诸侯各自爱护自己的百姓,那么就有足够的力量抵抗强秦;如果秦(在统一全国后)同样能爱护六国的百姓,那么就可以从二世、三世以至传到万世一直作君王,谁还能灭掉(它)呢?奏王朝的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哀叹,而只有让后代人去哀叹它的灭亡;后代人哀叹秦的灭亡却不能引以为鉴,也会使他的后代人再哀叹他(重蹈秦的覆辙)。
课文译文(4)
研读第四段
说说秦(包括六国在内)灭亡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作者写作的目的又是为了什么?
其目的是“鉴”,即:借古讽今,要唐帝国吸取秦亡的教训,向唐敬宗提出委婉的警告,提醒他不要重蹈覆辙。
其原因是“不爱其人”。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总结教训警示当世

卒章显志
不恤百姓
以史为鉴
六王毕
四海一
蜀山兀
阿房出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重笔浓彩
铺排渲染
绘阿房之奢华


第四段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卒章显志
不爱民
哀之,鉴之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阿房宫赋


剽掠其人
(建宫宇)
自灭
秦朝
六国
不爱六国之人
(阿房宫)
自族

宝历
大起宫室
广声色
(哀之而不鉴之)
自取灭亡
归纳大意:
一、铺叙阿房宫的雄伟壮观。
二、铺叙宫内的豪华奢靡。
三、转发议论,指出秦亡的必然。
四、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唐统治者勿蹈覆辙。



第一部分1-2节
体物,由外到内,由楼阁建筑到人物活动,铺叙阿房宫建筑宏伟、豪华,极写宫中生活荒淫、奢靡。(铺陈:对偶、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
第二部分3-4节
写志,由古及今,铺写秦始皇骄奢淫逸,终于导致灭亡,交待作这篇赋的本意,讽喻当朝切勿重蹈覆辙。
阿房宫赋
描写
议论
雄伟壮观的阿房宫
总结教训警示当世
宏大宽广
宏伟瑰丽
统一建筑
美人之多
珍宝之富
由描写
转为议论
阿房宫内美人珍宝
对比事例
秦王骄奢
宫化焦土
戒奢爱民
借古
讽今
赋:铺采摛文
体物言志
写作特色:
(1
)想象、比喻与夸张相结合,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2
)描写、铺排与议论抒情相结合。
(3
)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主旨归纳
本文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总结秦朝统治者骄奢淫逸终致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统治者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表现出了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时济世的情怀。
1、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应坚持继承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怀
随笔作业:我想对秦始皇说---------
一词多义

①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④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
⑤族疱月更刀
(类)
(家族)
(灭族)
(聚结)
(众,普通)

①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②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③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④晋陶渊明独爱菊
(喜爱)
(爱护)
(吝惜)
(喜欢)
①今入关,财物无所取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秦人伐晋,取武城
④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⑤取妻如之何?

留取丹心照汗青
拿,拿来占有
取出,提取
攻取,攻下
夺取

同“娶”
助词,“着”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
“杳不知其所之也”
“燕赵之收藏”
“奈何取之尽锱铢”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结构助词,“的”)
(动词,“到……去”)
(“的”)
(代词,代前面的收藏
、经营、精英)
(代词,代秦灭亡这件事)
1、盘盘焉

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3、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4、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疑问代词,哪里
“于此”从这里
疑问代词,怎么
5、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语气词,表陈述语气,不译。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不敢怒而敢言
谁得而族灭也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连词,表顺承,只好
连词,表转折,却
修饰,表顺承
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递进
连词,表目的
古今异义
1.直走咸阳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3.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4.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古义:趋向。今义:行。
古义:宫室群参差分布,回环掩抱,飞檐交错连接。
今义:常用来比喻用尽心机,明争暗斗。
古义:环境气氛。
今义: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
古义:所,座。
今义:下降,衰败。
5.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6.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7.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收藏、经营、精英,古义:本文泛指金玉珍宝。
今义:经营:指筹划并管理(企业等)精英:指出类拔萃的人。
古义:可惜。
今义:值得同情,怜悯。
古义:明亮的星星。
今义:指行业中做出成绩,出名的人。
词类活用
 ①廊腰缦回,檐牙高啄
 ②辇来于秦
 ③骊山北构而西折
 ④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⑥六王毕,四海一
哀,为动用法,为……哀。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一:数词做动词,统一。
“缦”名词作状语:像腰带一样。
“啄”名词作状语,像鸟嘴一样翘起。
“辇”名词作动词,乘辇。
“骊山”、“北”、“西”、都是名词作状语,指在骊山,在北面,向西面。
“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矗”的状态:像蜂房一样,像水涡一样。
 ⑦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⑧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⑨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歌、弦”名词作动词,唱歌、弹琴。
“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注意互文用法)
“收藏”、“经营”动词作名词,都是指金玉珍宝等物。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⑩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名词“族”活用为动词,灭族。
云、龙、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云彩/蛟龙/彩虹
?戍卒叫,函谷举
举,被动用法,被攻占。
“炬”名词作动词,放火。
总结:
词类活用——顾名思义就是某些实词的灵活运用。因为古代词汇并不像现代汉语那样丰富,用法也不像现代汉语那样明确,所以,以我们现在的观点看来就有了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1、名词的活用
2、动词的活用
3、形容词的活用
例如:
1、未云何龙,不霁何虹
“龙”“虹”,名词作动词。
1、名词活用。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一般名词只作句子的主语或者宾语,但如果一个句子的谓语部分是名词充当,那这一个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二)名词活用为状语
这时候该名词起到多方面的修饰作用。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廊腰缦回
“缦”名词→状语
像缦带一样
2、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的工具。
辇来于秦
辇,乘坐辇车
3、表示动作行为的地点。
骊山北构而西折
“骊山”名词→状语
从骊山
“北”“西”名词→状语
向北
向西
(三)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族,家族,这里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灭族,杀尽···
···
2、动词活用为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活用为名词
这时候,这个动词一般处在句子的主语或宾语的位置。
如: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收藏”“经营”——收藏的珠玉,聚敛的金银
,在这里只作名词来解释。
又如:歌台暖响,春光融融。(响,歌声)
(二)动词的使动用法
当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多属使动用法。
如: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走,逃跑,迫使曹军逃跑
灭,使···
···灭亡
3、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三)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一般而言,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如果形容词带上了宾语,且表示处于某种状态,就是使动用法。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绿
绿:使(江南两岸)变绿
(四)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当这个形容词带上了宾语之后,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某种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宾语)怎么样”“以……为”
“把……当作”。
例如:且庸人尚羞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羞:以之为羞
美:认为···
···美
特殊句式
灭六国者,六国也
多于市人之言语
1、判断句
(“……者……也”表判断。)
2、状语后置句
(于市人之言语,介宾结构做状语,状语后置。)
3、宾语前置句:
秦人不暇自哀 
4、被动句:
函谷举 
(自哀:哀自,哀叹自己)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宫车过也。
(函谷关被攻占)
1.下列句式与其它三句不一致的是
(
)
A、(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B、戍卒叫,函谷举。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宾语前置
C
2.下列对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妃嫔媵嫱: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宫妃,她们各有等级,其中妃的等级比嫔、嫱高,媵是陪嫁的人。
B.王子皇孙:在文中指六国王侯的儿子、孙子。
C.幸:封建时代皇帝到某处,叫“幸”。妃、嫔受皇帝宠爱,叫“得幸”。
D.燕赵、韩魏、齐楚: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被秦国灭掉的六国。
B
理解性默写: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极言阿房宫占地广阔、庞大高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写秦始皇迅速垮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指出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告诫后人光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覆压三百余里 隔离天日
戍卒叫 
函谷举 
楚人一炬 
可怜焦土
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秦人不暇自哀 
而后人哀之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得失之故,归之于天,亦惑矣!
2、“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应坚持继承的中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情怀
我从本文获得的启示:
我想对秦始皇说---------
佩服你
  你建造了世界上最早最大最好的宫殿园林,与万里长城一样都是伟大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都是无以伦比的大手笔。古今中外,无出其右。为中国文明古国史、世界文明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我为你辩护
昔日六国,岂无宫室;
后之来者,未有竟时?
我羡慕你
你的住房真大,那么多人都围着你转。
我同情你
高处不胜寒,你内心苦闷又与谁说?
我为你痛心
  可以建多少安居工程,有没有听到百姓的骂声。以当时国力,中国人民勤劳智慧,住得最大最好,安居乐业,生活质量最高国家,最幸福的百姓。你错过了一个成为一代明君的机会。
警告你
  秦皇之乐,隐六国之悲。六国之废,乃有阿房之兴。阿房之兴,隐含秦之所废。
  阿房不是好东西!让你为之横征暴敛,荒淫奢侈,自取灭亡,自掘坟墓。
诅咒你
  阿房宫中人从哪里来?
  阿房宫中物从哪里来?
  报应不爽!
  还有你砍伐了三千里平方的森林,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物种灭绝,水土流失,愧对子孙后代!
我“感谢”你
  为建宫,你砍秃了蜀山,耗去大量木材,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使得二千多年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的资本输出,少输了不少。
  你北修长城、南掘灵渠,修建阿房,累死的饿死的人不计其数,这极大程度上减少了中国人口的基数,还闹出了“孟姜女哭长城”这样的典故,“流芳”百世。 
  统一后,你横征暴敛,焚书坑儒,各地人民风起云涌。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正是你的这些做法炼就了无数杰出人才,如人们熟悉的陈胜、吴广、项羽、刘邦。
儿子:“爸爸,老师今天讲了火烧阿房宫。”
父亲:“谁烧的?”
儿子:“项羽。”
父亲:“抓起来了吗?”
火烧阿房宫
现代幽默令人深思?
◆盛怒之下,督学写了封呈文给教育局局长,禀明原委。不久,收到局长复函说:“烧掉就算了,再拔经费重建阿房宫。”
督学巡校
◆督学到校巡视,与学生交谈间随口问道:“你知道阿房宫是谁烧的吗?”
◆学生一脸惶恐,连声说:“不是我烧的,不是我烧的!”
◆督学啼笑皆非,向校长指责:“贵校的学生国文程度低落,居然说阿房宫不是他烧的。”
◆校长平静地说:“本校学生一向诚实,既然他说不是他烧的,就一定不是他烧的。”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作业:
1、课下将《阿房宫赋》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其用法,特殊句式和活用现象,做好积累和整理。
2、背诵《阿房宫赋》
3、完成《金版教程》练习
4、推荐阅读贾谊《过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