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作文拔高专题复习讲义 第6讲 向名家学写作(毕淑敏)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作文拔高专题复习讲义 第6讲 向名家学写作(毕淑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5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9 14:13: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向名家学写作——毕淑敏
1.熟悉毕淑敏相关作品,学习作者的散文、小说;
2.把握作者独树一帜的小说及真切自然的散文特点;
3.感悟作者对人的关怀、热情和悲悯。
教法指导:
1、结合上节课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可以合作,生与生相互讨论、探索,也可PK,谁说的最准确。比一比谁是答题王!
2、教师用导入环节,做趣味互动,分组PK、生生讨论,激发学生互动、探究的兴趣。
毕淑敏在1987年以小说《昆仑殇》闻名于世,从而蜚声于中国当代文坛,其后她接二连三地获得了各类小说奖项。然而,毕淑敏并不只是擅长小说创作,也有数量可观的散文佳作。
从毕淑敏早期创作的高原军旅系列散文到她近期的心理散文,体现出她散文风格的改变。可以说,在创作中,她的思考是在不断向前超越的,她的思考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首先,是“回顾思考自我”的阶段,在创作中,毕淑敏着力求“真”,她珍视自我经历,写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真感受,对人生的真体验。
其次,是“思考女性”的阶段。回到现代都市生活中后,毕淑敏身兼数职,如女儿、妻子、母亲、女性朋友等,她的作品开始对女性有关的话题进行涉及,在她看来,女性应该有充分的独立意识,不要将个人价值依附于所谓的命运或男性身上,要爱自己,要学会接受自己的美和丑,长处和短处,并努力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斗。
最后,是“思考人”的阶段。因为丰富的生活阅历,如当高原兵、做医生、从事心理咨询等,使她敏锐地探测到所有人存在的种种更为普遍的问题:人的本质,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人的发展和命运,现代人同自己疏远开来,同他的同伙们或同事们疏远开来,同自然界疏远开来。
【知识梳理】
教法指导:
1、专题知识梳理模块有部分会出现重复,请大家采取灵活的策略来处理本部分。例如学生基础较好,老师可采用回顾式、提问式等方式进行知识梳理。
2、注意知识梳理时尽量不要完全复述教案,多使用一些联想和简单、直白的语言,便于学生理解。
3、注意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每个知识点讲完,随时关注到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讲授语言。其余部分,可根据课堂学生程度和进度,略讲。
一、细心观察,写出生动的人物
呵护心灵
  那一年我17岁,在西藏雪城的高原部队当卫生兵,具体工作是化验员。
  一天,一个小战士拿着化验单找我,要求做一项很特别的检查。医生怀疑他得了一种古怪的病,这个试验可以最后确诊。
  试验的做法是:先把病人的血抽出来,快速分离出血清。然后在摄氏56度的条件下,加温30分钟。再用这种血清做试验,就可以得出结果来了。
  我去找开化验单的医生,说,这个试验我做不了。
  医生说,化验员,想想办法吧。要是没有这个化验的结果,一切治疗都是盲人摸象。
  听了医生的话,本着对病人负责的精神,我还仔细琢磨了半天,想出一个笨法子,就答应了医生的请求。
  那个战士的胳膊比红蓝铅笔粗不了多少,抽血的时候面色惨白,好像是要把他的骨髓吸出来了。
  我点燃一盏古老的印度油灯。青烟缭绕如丝,好像有童话从雪亮的玻璃罩子里飘出。柔和的茄蓝色火焰吐出稀薄的热度,将高原严寒的空气炙出些微的温暖。我特意做了一个铁架子,支在油灯的上方。架子上安放一只盛水的烧杯,杯里斜插水温计,红色的汞柱好像一条冬眠的小蛇,随着水温的渐渐升高而舒展身躯。
  当烧杯水温到56摄氏度的时候,我手疾眼快地把盛着血清的试管放入水中,然后双眼一眨不眨地盯着温度计。当温度升高的时候,就把油灯向铁架子的边移动。当水温略有下降的趋势,就把火焰向烧杯的中心移去,像一个烘烤面包的大师傅,精心保持着血清温度的恒定……
  时间艰难地在油灯的移动中前进,大约到了第28分钟的时间,一个好朋友推门进来。她看我目光炯炯的样子,大叫了一声说,你不是在闹鬼吧,大白天点了盏油灯!
  我瞪了她一眼说,我是在全心全意地为病人服务,正像孵小鸡一样地给血清加温呢!
  她说,什么血清?血清在哪里?
  我说,血清就在烧杯里呀。
  我用目光引导着她去看我的发明创造。当我注视到水银计的时候,看到红线已经膨胀到70度。劈手捞出血清试管,可就在我说这一句话的功夫,原本像澄清茶水一般流动的血清,已经在热力的作用下凝固得像一块古旧的琥珀。
  完了!血清已像鸡蛋一样被我煮熟,标本作废,再也无法完成试验。
  我恨不得将油灯打得粉碎。但是油灯粉身碎骨也于事无补,我不该在关键时刻信马由缰。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我该怎么办,空白化验单像一张问询的苦脸,我不知填上怎样的回答。
  最好的办法是找病人再抽上一管鲜血,一切让我们重新开始,但是病人惜血如命,我如何向他解释?就说我的工作失误了吗?那是多么没有面子的事情!人人都知道我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好化验员,这不是给自己抹黑吗?
  想啊想,我终于设计出了如何对病人说。
  我把那个小个兵叫来,由于对疾病的恐惧,他如惊弓之鸟战战兢兢。
  我不看他的脸,压抑着心跳,用一个17岁女孩可以装出的最大严肃对他说:我已经检查了你的血,可能……
  他的脸刷地变成霜地,颤抖着嗓音问,我的血是不是有问题?我是不是得了重病?
  这个……你知道像这样的检查,应该是很慎重的,单凭一次结果很难下最后的结论……
  说完这句话,我故意长时间地沉吟着,一副模棱两可的样子,让他在恐惧的炭火中慢慢煎熬,直到相信自己罹患重疾。
  他瘦弱的头颅点得像啄木鸟,说,我给你添了麻烦,可是得了这样的病,没办法……
  我说,我不怕麻烦,只是本着对你负责,对你的病负责,还要为你复查一遍,结果才更可靠。
  他苍白的脸立刻充满血液,眼里闪出星星点点的水斑。他说,化验员,真是太谢谢了,想不到你这样年轻,心地这样好,想得这么周到。
  小个子说着,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撸起袖子,露出细细的臂膀,让我再次抽他的血。我心里窃笑着,脸上还作出不情愿的样子,很矜持地用针扎进他的血管。这一回,为了保险,我特意抽了满满的两管鲜血,以防万一。
  古老的油灯又一次青烟缭绕,我自始至终都不敢大意,终于取得了结果。他的血清呈阴性反应。也就是说——他没有病。
  再次见到小个子的时候,他对我千恩万谢。他说,化验员呐,你可真是认真呐。那一次通知我复查,我想一定是我有病,吓死我了。这几天,我思前想后,把一辈子的事都想过了一遍。幸亏又查了一次,证明我没病。你为病人真是不怕辛苦啊!我抵着嘴不吭声。后来领导和同志们知道了这样事,都夸我工作认真并谦虚谨慎。在以后很长的时间里,我都为自己当时的灵动机智而得意。
  我的年纪渐长,青春离我远去,肌体像奔跑过久的拖拉机,开始穿越病魔布下的沼泽。有一天,当我也面临重病的笼罩,对最后的化验结果望穿秋水的时候,我才懂得了自己当年的残忍。我对医生的一颦一笑察言观色,我千百次地咀嚼护士无意的话语。我明白了当人们忐忑在生死边缘时,心灵是多么的脆弱。
  为了掩盖自己一个小小的过失,不惜粗暴地弹拨病人弓弦般紧张的神经,我感到深深的懊悔。我们可以吓唬别人,但不可吓唬病人。当他们患病的时候,精神是一片深秋的旷野,无论多么轻微的寒风,都会引起萧萧黄叶的凋零。
让我们像呵护水晶一样呵护人的心灵。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地叙述这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被抽血的战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的脸刷地变成霜地,颤抖着嗓音问,我的血是不是有问题?我是不是得了重病?(心情忐忑不安,恐惧害怕)
他瘦弱的头颅点得像啄木鸟,说,我给你添了麻烦,可是得了这样的病,没办法……(体谅他人,善良)
他苍白的脸立刻充满血液,眼里闪出星星点点的水斑。他说,化验员,真是太谢谢了,想不到你这样年轻,心地这样好,想得这么周到。(善良,真诚,单纯,有感恩之心)
3、作者在文章最后抒发了自己的懊悔之情,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人生有了更多的体悟,更能理解他人的心理。你有没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带来新的体悟?你有没有懊悔的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体悟亲情,积累素材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①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还说,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经常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②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③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的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④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⑤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毫无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⑥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
⑦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但我从不用那些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⑧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⑨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因为你已经懂了很多的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孩和已经很懂道理的成人,我以为都不必打,因为打是没有用的。唯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得?
1、文章采用第二人称“你”的叙述方式,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用第二人称的叙述方式,语言亲切,自然,感人,更容易让人体味到作者“我”的良苦用心。
2、根据文意,“我”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才会动手打孩子?“我”为什么要打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孩子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甚懂道理的时候;在孩子初次与人类最肮脏的品质接触时;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毫无建树之后。
(2)为了让孩子感到切肤疼痛,从而与虚伪、懦弱、残忍、狡诈等最肮脏的品质永远隔绝,让孩子记住并终生遵守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帮助孩子快快长大。
3、本文给你什么样的启发?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被父母打的经历?有没有和父母发生其他冲突的经历?你是怎么理解这些冲突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教法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以小测验形式,随堂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可以讨论合作,完成题目;也可以生生PK,比一比谁是答题王!
2、针对学生不会的题型,教师需要趣味解答,也可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帮助解答。
阅读《青虫之爱》,完成文后题目。
青虫之爱
毕淑敏
①我有一位好友,从小怕虫子。不论什么虫子都怕。大家不止一次地想办法治她这毛病,那么大的人了,看到一条小小虫子,大呼小叫的,多丢人啊!一次,男生把一条青虫偷偷夹在她的书页里。她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到桌子底下了。
②从此再不敢锻炼她。
③许多年过去了,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一天,她到我家做客,我下厨,她在一旁帮忙。择青椒的时候,我突然看见一条青虫从一只青椒蒂旁钻出,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好一条险恶的虫子。我下意识地将那个青椒扔出老远。
④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地说,一条小虫,何必如此慌张。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你居然不怕虫子了?那你又是怎样重塑金身的呢?我追问。
⑤女友说,听我慢慢道来。有一天,我抱着刚学讲话的女儿上公园,我们在林阴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有……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我看。
⑥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⑦我第一个反应是要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不能倒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我不但不曾昏过去,神志也是从没有过的清醒。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大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一叫,就会吓坏了孩子。于是我硬把喷到舌尖的喊叫咽了下去。
⑧现在,一条虫子近在咫尺。我的女儿用手指抚摸着它,好像那是一块冷冷的斑斓宝石。我的脑海迅速地搅动着。如果我害怕,把虫子丢在地上,女儿从此一定会种下虫子可怕的印象。在她的眼中,妈妈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如果有什么东西把妈妈吓成这个样子,那这东西一定是极其可怕的。我颤颤巍巍地伸出手,第一次把一条活的虫子捏在手心,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
⑨女友继续说,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笼罩着我,在她面前,我是一个神。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
⑩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地上。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虫子没什么可怕的。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我抱着女儿,半天一步都没有走动,衣服早巳被粘粘的汗浸湿。
⑾女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
文中的“女友”改变了对虫子恐惧的心理,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你居然不怕虫子了?那你又是怎样重塑金身的呢?我追问。”划线的“重塑金身”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她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到桌子底下了。”中“悄无声息”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人物描写方法角度赏析第8段划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人认为文章还缺少一个结尾,有人认为恰到好处,不需要结尾,请说说你的想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了本文后,请你联想一次“别人为你改变”的经历,写出独特的感悟。(不超出所给字格)
【参考答案】
1、①对女儿的爱(答怕伤害女儿或怕吓坏女儿等爱的具体表现亦可。)②希望教育女儿成为一个没有病态恐惧(或正常面对自然物)的人。(如果答“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给1分)
2、(1)不再害怕虫子。 (2)对女友动作描写,生动形象描写出她对虫子的恐惧。
3、对人物进行了心理,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女友看到虫子时既恐惧又不想让女儿看出的复杂心理,也准确刻画了她战胜恐惧的勇敢行为。表现她伟大的母爱。
4、(1)少结尾,加些议论,能使文章主题更明确。(2)这样恰到好处,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回味无穷。言之成理即可。 5、略
解题分析:
1、学生感知文本内容,学会在文章中找出照应的内容,又要学会概括内容的能力。此处能总结概括出“对女儿的爱、教育孩子勇敢”即可。
2、语言赏析主要从词语运用和人物描写手法两个角度去鉴赏如:先说出人物描写手法,再具体答出这种人物描写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可。学会结合语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了解常用的外貌肖像、动作行为等人物描写手段,明确每一种人物描写手段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来进行分析,表述正确合理即可。这里应理解出“母爱,能创造一切”意思即可。
4、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内容设计合理,表述正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巩固提升】
教法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讨论合作,完成题目;也可以生生PK,比一比谁是答题王!
针对学生不会或不熟悉的题型,教师可趣味解释,也可让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进行帮助解答。
3、注意:此部分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学习情况和熟练度,教师根据学生情况,把控答题的进度,营造出课堂的紧张度和刺激感。
盲人看
①每逢下学的时候,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穴。那是家长等着接各自的孩童回家。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息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有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爸,咱们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起盲杖,一同横穿马路。
②多年前,这盲人常蹲在路边,用二胡奏很哀伤的曲调。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断续续地抽噎,听了只想快快远离。他面前盛着零碎钱的破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底。我偶尔放一点钱进去,也是堵着耳朵近前。后来,他摆了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的,生意很淡。一天晚上,我回家一下公共汽车,黑寂就包抄过来。原来这一片停电,连路灯都灭了。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星天。靠拢才见是那盲人打了手电,在卖蜡烛火柴,价钱很便宜。我赶紧买了一份,喜洋洋地觉得带回光明给亲人。之后的某个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气哼哼地走过去,说,你也不能趁着停电,发这种不义之财啊!那天你卖的蜡烛,算什么货色啊?蜡烛油四下流,烫了我的手。烛捻一点也不亮,小得像个萤火虫尾巴。
③他愣愣地把塌陷的眼窝对着我,半天才说,对不起,我……不知道……蜡烛的光……该有多大,萤火虫的尾巴……是多亮。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我知道……黑了,难受。
④我呆住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即使烛光如豆,还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几多。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我还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我好悔。
⑤后来,我很长时间没有到他的摊子买东西。确信他把我的声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买了一堆杂物,然后放下了50块钱,对盲人说,不必找了。 我抱着那些东西,走了没几步,被他叫住了。大姐,你给我的是多少钱啊?我说,是50元。他说,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大的票子。见他先是平着指肚,后是立起掌根,反复摩挲钞票的正反面。我说,这钱是真的,你放心。他笑笑说,我从来没收过假钱,谁要是欺负一个瞎子,他的心就先瞎了,我只是不能收您这么多的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错了。
⑥不知他在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从乡下找了一个盲姑娘,成了亲。一天,我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妻相跟着,沿着花径在走。四周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想,这对他们来讲,真是一种残酷。闪过他们身旁的时候,听到盲夫在炫耀地问,怎么样?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好好看看吧。盲妻不服气地说,好像你看过似的。盲夫很肯定地说,我看过,常来看的。
⑦听一个盲人连连响亮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出一些滑稽。盲妻反唇相讥道,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啥时看到这里好景色呢?盲夫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他说着,用手捉了妻子的手指,往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你看到了吗?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那一瞬,我凛然一惊。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⑧后来盲夫妇有了果实,一个瞳仁亮如秋水的男孩。他渐渐长大,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接送。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慢慢胆子壮了,绿灯一亮,就跳着要越过去。父亲总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着柏油路说,让我再听听,近处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动……
⑨终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讲,爸,我给你带路吧。他拉起父亲,东张西望,然后一蹦一跳地越过地上的斑马线。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无所顾忌地前行,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孩子越来越大了。当明眼人都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待着。
1、本文哪些段落是写现在的事情?哪些段落是写过去的事情?写了过去的哪几件事?这是怎样的记叙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盲人每天在校门口接儿子。过去:①我在盲人那里买了蜡烛,又去责怪他蜡烛的质量不好。②我买了点杂货,给了盲人50元钱,却被他退还。 ③盲人夫妇逛公园,盲人给妻子指点体验景物的方法。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方式,将事情的结果提前到第一段叙述。倒叙是一种可以增加文章可读性、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叙述方法。)
2、本文对盲人有哪些描写?突出了盲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③段的肖像和语言描写,表现了盲人的质朴、为他人着想。第⑤段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盲人的善良、诚实、自尊自强。第⑥⑦段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盲人的自信、乐观、热爱生活。第⑧段的动作描写,体现了盲人对孩子细心、周全的照顾。第⑨段的动作描写,体现了盲人被孩子照顾后的骄傲自豪的心情。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是把人物形象刻画得鲜活生动的不二法门。)
3、文章中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议论?读了这些议论,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听一个盲人连连响亮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出一些滑稽。”“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在文章中适当地插入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
教法指导:
教师引导学生,当堂课进行小测验,随堂考察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生生PK,比一比谁是答题王!
讲解时,针对学生不会或不熟悉的题型,教师需趣味解答,也可让其他学生当老师,帮助解答。
3、注意难点习题,教师可以设置最佳答案奖,让学生畅所欲言,表达他们的答案和想法。教师解答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含义和道理。
回家去问妈妈
①那一年游敦煌回来,兴奋地同妈妈谈起戈壁的黄沙和祁连的雪峰。说到丝绸之路上僻远的安西,哈密瓜汁甜得把嘴唇粘在一起……一直安静听我说话的妈妈,淡淡地插了一句:“在你不到半岁的时候,我就抱着你走过安西。”我大吃一惊,从未听妈妈谈过这段往事。
②妈妈说,你生在新疆,长在北京。难道你是飞来的不成?以前我一说起带你赶路的事,你就嫌烦,说知道啦,别再罗嗦。
③我静静地倾听妈妈的描述,才知道我在幼年时曾带给母亲那样的艰难。才知道发生在安西的感动源远流长。突然意识到,在我和最亲的母亲之间,潜伏着无数盲点。
④我们总觉得已经成人。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全神贯注地倾听上司的评论,字斟句酌地印证众人的口碑,反复咀嚼朋友随口吐露的点滴印象,甚至会为恋人一颦一笑的涵意彻夜思索……我们极其在意世人对我们的看法,恰恰忘了,当我们环视整个世界的时候,总有一双微微眯起的眼睛,始终在背后凝视着我们。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于是我们厌烦了,不客气地说,老提那些过去的事,烦不烦呀?从此,母亲就真的噤了声。
⑤蓦然回首,才发现自己远远没有长大。我们幼年的顽皮、成长的艰辛、与生俱来的弱点、异于常人的秉赋……从小到大最详尽的档案、每一次失败与成功的记录,都贮存在母亲宁静的眼中。我们曾经满世界地寻找真诚,却不知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⑥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我们还未曾读懂,著者已撒手而去。从此我们面对书中的无数悬念和秘密,无以破译。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
⑦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
⑧一定要赶快啊!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白人生的韵律,距父母还能明晰地谈论以往,并肩而行的日子屈指可数。
⑨给母亲一个机会,让她重温创造的喜悦;给儿女一个机会,让我们深刻洞察尘封的记忆。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引发了作者的哪些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我游敦煌回来,和母亲交谈,意外得知母亲曾抱着我走过安西的往事。
感悟:①我们极其在意世人的看法,却忽视、厌烦了母亲。 ②母亲是最了解我们的人,最想要的真诚就在母亲那里。 ③趁母亲健在,要抓紧时间和母亲沟通交流。
2、本文哪些句子用了修辞手法?这些句子怎么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只是一间古老的旧房,她给我们的童年以遮避,但不会再提供新的风景。” 曾经呵护我们的母亲已经落伍了,不能再给我们新的启迪和支持,这是我们对母亲的浅薄认识。
“母亲默默地关注,就像手艺精湛的老艺人,不厌其烦地打磨描绘她们制造的精品。” 把母亲关注我们比喻成老艺人打磨描绘精品,写出了母亲对我们的耐心培育。
“我们像一本没有结尾的书,每一个符号都是母亲用血书写。”体现了母亲创造我们生命过程中的艰辛和执着。
“我们流落世间,成为飘零的红叶。趁老树虬曲的枝丫还郁郁葱葱,让我们赶快跑回家,去问妈妈。”失去母亲的人,注定是孤独的,而且对自己的过去还有很多未知,所以要趁母亲还具有生命力的时候,多多陪伴母亲,了解更多母亲和自己之间的往事。
“生命给我们的允诺并不慷慨,两代人命运的云梯衔接处,时间只是窄窄的台阶。”从我们明了母亲的价值,到母亲还能清晰地回忆过去这中间,时间非常短暂。
3、读了本文后,请用200字描述一次你和妈妈聊你的童年往事的场景,写出独特的感悟。

(教法指导:组织学生总结收获,可一起讨论总结,也可分别总结分享。主要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教案中给到重难点/易错点等的总结条目。)
1、请大家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边绘画边回忆今天学习的答题技巧。(画大树型、动物形状等进行梳理都可)
2、请口头总结一下本堂课学到的相关题型的答题技巧。
巩固练习
请你自己找一本毕淑敏的文集,挑选其中的一篇文章(和今天讲过的文章不能重复),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点评。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