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0 13:58: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战争与文化交锋
第 13 课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历史上的著名战争,理解战争对人类文化的破坏,以及造成的文化断裂。
2、认识战争在客观上又为不同文化的碰撞提供了契机。
(二)学习目标
1、梳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相关史实,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关系,认识当时民族民主意识觉醒的影响。
2、梳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亚非拉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相关史实,了解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过程,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瓦解的关系。
3、以印度、新加坡、韩国、埃及为例,实证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复兴的特点。
二、知识梳理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1、背景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东欧和东南欧的被压迫民族,已经有不断高涨的民族独立愿望和行动。然而它们国小力弱,内部纷争,又为大国所利用,无法主宰自己的民族命运。
(2)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极其残酷的方式,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客观上将自由、民主与民族独立的思想进一步传播到欧洲、西亚和北非各地。
2、表现
(1)战争后期,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纷纷解体,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一系列民族独立国家,改变了欧洲、西亚和北非的政治版图。
(2)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殖民帝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正是在帮助宗主国作战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殖民地人民认识到,白人不是天命所注定的应当统治有色人种的种族。民族自决原则在殖民地传播开来,成为指导人民为独立、民主而斗争的武器。
(3)在十月革命的感召下,作为对西方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回应,亚洲大地上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
①在中国,巴黎和会上收回山东主权的外交努力失败,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猛醒,开始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标志。从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领导着中国革命的进程。
②在法属印度支那,胡志明曾指望宗主国法国给予印度支那独立和民主,遭遇失败后,他在法国参加了共产党,转向了以民族解放斗争来争取国家独立。
③在印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持续开展。受到甘地影响与信任的尼赫鲁比甘地更明确地提出了要求印度完全独立的政治目标,并为之奋斗。
(4)非洲的埃及,拉丁美洲的尼加拉瓜、墨西哥等地也出现了争取民族独立和推进民主的进步运动。
3、影响
(1)形成20世纪第一次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潮。
(2)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所代表的殖民主义势力不断遭到冲击,世界殖民体系开始解体。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1、二战对世界殖民体系的影响
是对殖民主义的致命打击,构建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土崩瓦解,退出了历史舞台。
2、表现
(1)战争期间,为了彻底打败法西斯侵略者,反法西斯联盟通过一系列声明、宣言等,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独立要求。
(2)战争结束后,随着殖民主义的急速衰落、亚非拉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民主意识更为广泛的传播,第二次民族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了所有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
殖民国家
概况
日本
随着日本的战败,朝鲜获得了独立,中国收复了台湾
英国
对英国首相丘吉尔来说,尽管他极力维护英帝国,不愿充当“为英帝国敲丧钟的首相”,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帝国还是很快解体了
法国
对法国总统戴高乐来说,面对阿尔及利亚人民的武装反法斗争,他不得不签署《埃维昂协议》,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文化发展
1、特点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一系列新兴民族国家,形成了当地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的新文化。
2、代表性国家
(1)印度
①独立后,印度的统治精英接受来自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同时注重发展传统文化,使印度走上了独特的发展道路。
②印度的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中央与地方分享权力,采取宗教与政治分离政策,主要官方语言为印地语和英语。印度也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的多样性。此外,历史传统中的种姓因素等仍然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生活。印度的现代文化呈现多样化特征。
(2)新加坡、韩国
新加坡、韩国作为东亚的新兴工业国,引人注目。它们有类似的儒家文化背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注意发扬儒家文化的精华,诸如宽容和谐、重视教育、社会为先、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等,同时又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的精华,如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竞争意识、高效率作风等,努力创造一种现代的东方文化。
(3)埃及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埃及成立了共和国。共和国进一步消除殖民主义影响,复兴民族文化。
②现代埃及文化是具有非洲特点的阿拉伯文化,并带有欧洲和西亚等地的文化元素。在埃及,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也有少数人信仰基督教等其他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但英语和法语也被广泛使用,英语中的“埃及”一词,是从古希腊语演变而来的。
③古埃及留下的诸多名胜古迹成为埃及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对现代埃及的建筑和艺术等也有很大影响。
三、课堂小结
四、随堂练习
1、《全球文明史》中写道:“在1914年的前不久,一位欧洲银行家试图推测欧洲主要国家的稳定前景,以便可以为将来进行明智的投资。他选择了3个帝国:俄罗斯帝国、奥匈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到1920年,他所有的赌注都失败了。因为他选择的3个国家都全部或部分地解体了。”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一战前的欧洲( )
A.银行家投机、投资极端谨慎以避免损失
B.民主思想并没有充分地深入民心
C.帝制不符合当时欧洲发展的时代潮流
D.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是强有力的君主
【答案】 B
【解析】 A项只是表面现象,没有反映实质,排除;银行家在一战前选择了他认为最有前景的三个国家都是专制色彩浓厚的国家,说明当时的人们心里还是认同专制,这从根本上反映了一战前民主思想并没有深入人心,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三个帝国在一战前实行的是帝制,所以并不能反映一战前帝制不符合潮流,故排除C项;保证国家稳定的前提并不是强有力的君主,故D项错误。
2、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驻印度支那总督写道:“这场用鲜血覆盖整个欧洲的战争……在距我们遥远的国度里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这种独立的意识具体表现为战后(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诞生 B.美、日的迅速崛起
C.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唤起了一种独立的意识”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意识的觉醒,从而形成了20世纪第一次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潮,故选C项。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在一战结束前,A项错误;B、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3、五四运动成为中国人自我认同、民族意识崛起的契机。五四运动后不久,梁启超也改变了自己过去的看法,将“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为中国境内所有民族的共同体。由此可知,五四运动( )
A.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B.推动国民的民族意识日益觉醒
C.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促进中国各民族革命力量联合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中华民族的概念扩大,不仅包括汉族,也包括其他各少数民族,体现了国民民族意识的觉醒,故B项正确。材料未反映五四运动的性质,排除A项;材料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革命力量的联合,排除D项。
4、如表反映了二战后世界发展的趋势是( )
1947年6月
英国首相艾德礼与印度总督发表《印度独立方案》
1947年11月
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第181号决议)
1948年8-9月
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建立
1949年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A.两极格局的形成 B.殖民体系的瓦解
C.第三世界的崛起 D.区域集团化加强
【答案】 B
【解析】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二战后印度、朝鲜、韩国、中国等之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说明殖民体系趋向瓦解,故选B项。两极格局形成的标志是1955年华约的组建,排除A项;当时第三世界国家大多刚刚独立,表格内容与第三世界的崛起无关,排除C项;当时世界主要区域集团组织尚未出现,区域集团化加强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
5、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几内亚国父与首任总统塞古杜尔在1958年声明: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这表明( )
A.摆脱殖民统治后非洲国家更加动荡 B.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时世界主题
C.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D.战后民族主义思想在非洲广泛传播
【答案】 D
【解析】 材料“几内亚宁愿要贫穷中的自由,也不要卑屈中的富裕”表明战后非洲急于摆脱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民族主义盛行,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非洲国家动荡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了非洲的民族主义盛行,没有体现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故C项错误。
6、丘吉尔于1948年提出“三环外交”政策,所谓“三环”就是英联邦国家间关系、英美加等国关系、英国与联合起来的欧洲关系,这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关系是英国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政策旨在( )
A.推动战后欧洲联合 B.对抗美苏争霸格局
C.维护旧的殖民体系 D.挽救英国国际地位
【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外交政策的核心点在于维护国家利益,丘吉尔“三环外交”的核心是英国,其主要目的显然是恢复和提升英国在世界的影响力,挽救英国的国际地位,故D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英国是在受到欧洲联合后的好处诱导后,在较晚的时候才加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二战后初期英国显然无意推动战后的欧洲联合,排除A项;B项与材料“英美加等国关系”描述不符,丘吉尔“三环外交”的目的在于联合美国对抗苏联,排除;二战后英国实力大为衰退,各国民族主义高涨,顽固地维护旧的殖民体系需要付出相当大的成本,这不符合英国的国家利益,排除C项。
7、1961年,法国就其原来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未来举行公民表决,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的人民以压倒性投票赞成就自决举行谈判,但部分法国军官反对并发动了叛乱。这些法国军官发动叛乱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不愿意放弃过去的殖民利益 B.已感受到非殖民化趋势
C.希望建立新的国际政治体制 D.更专注于同苏联的“冷战”
【答案】 A
【解析】 从法国军官自身分析,法国是殖民国家,阿尔及利亚摆脱殖民地国家的地位,将影响法国的殖民利益,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不是其发动叛乱的真实动机,故排除。
8、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非洲涌现出一批本土史学家,他们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如伊巴丹学派和达累斯萨拉姆学派等,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历史著作。这反映出( )
A.非洲历史悠久,文明绵延不断 B.民主思想传入,融合非洲传统
C.独立国家兴起,重构民族历史 D.殖民统治崩溃,冷战格局形成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要求清除史学研究领域的殖民主义影响,建立民族主义历史学派”并结合所学可知,随着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许多国家相继独立,进而要求重构民族历史,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某些史学家要求清除殖民主义的历史,但不能说明非洲历史悠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主思想,排除B项;材料与冷战格局形成无关,排除D项。
9、二战后,埃及、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虽使用英语或法语,但都规定以本土语言为官方语言;新加坡、韩国等有着儒家文化背景的国家,重视发扬宽容和谐、吃苦耐劳和社会为先等精神,同时也注意吸收西方文化精华。这些现象说明,二战后( )
A.第三世界发展壮大 B.经济全球化推动文化交流
C.各国发展道路一致 D.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二战后的新兴国家在发展道路上既有面向世界的开放性,也立足于本国本民族的发展传统,这体现出全球化和多样性的协调统一,故D项正确。材料未反映第三世界崛起和经济全球化,故排除A、B两项;各国的发展道路是多样化的,故排除C项。
10、塔哈·侯赛因说:“相信我,亲爱的读者,一旦我们获得了独立并在埃及建立了民主,我们真正的民族责任就是尽我们所有的努力、时间和金钱建立起埃及人个体的和集体的感觉。”塔哈·侯赛因强调的是( )
A.现代埃及国家要坚守住民族性 B.民主自由是埃及强大的基石
C.独立后的埃及要尽量全盘西化 D.殖民侵略是埃及落后的根源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建立了民主……建立起埃及人个体的和集体的感觉”可得出塔哈·侯赛因强调的是埃及国家要有埃及自己的特色,故选A项。材料并没有强调民主自由的重要性,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全盘西化,故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批判殖民侵略,故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