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9 15:48: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
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与带来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清代纺织图》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感受清朗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清朝前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之间的关系,分析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初步了解自然、社会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清朝前期农业的发展。
难点:清朝前期人口迅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三、教法学法: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为什么讲述清朝的经济课本使用南宋时期的农耕画作呢?因为这几百年年我国的农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的前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二)、讲授新课: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
从清顺治元年(1644年)的清军入关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这数十年间统一中国的战争,主要包括清军攻灭大顺和大西农民军和南明军,还有平定三藩势力和西北叛乱等。
明朝末年的大动荡对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清初的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材料:顺治帝:“朕似各处土寇,本皆吾民,或为饥寒所迫,或为贪酷官吏所驱,年来屡经扑剿,荡平无期,皆因管并将领纵令所部杀良冒功,因而利其妇女,贪其财帛,朕贼未必剿杀,良民先受荼毒,朕甚痛之。”顺治能够看清地方动乱的真实原因,最后他决定要彻底肃清真正匪患,并要求地方督抚不能戕害良民,“如地方官仍蹈故辄,纵贼害民,着该督抚指名参奏,治以重罪。如该督抚徇情隐庇,经部臣参奏,定行一并治罪”-----《顺治朝实录》。
材料:康熙一贯重视农业生产,特别是关系国家安危和百姓生活的粮食生产,一直是康熙心里的大事。当时水稻是主要的高产粮食作物,因此康熙对水稻的栽培十分关注。他在皇家园林的丰泽园内播种了几片稻田,从播种、插秧、田间管理,一直到收割,都要亲自过问,而且经常亲自到田间。
材料:雍正即位后,实施了一系列激励农业生产的政策,他在《劝农谕》中说:“朕自临御以来,无刻不廑念民依。重农务本……悉心相劝,并不时咨访疾苦者,有丝毫妨于农业者,必为除去。”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并有了较大的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相关史事:
当时在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为水田种植水稻,粮食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明代引入中国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积的推广。此外,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广。
2、表现
耕地面积增加
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大片土地得到开垦,许多荒山旷野改造成农田,边远地区也得到了开发。到了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大力兴修水利
易怒的“母亲河”——黄河,据统计,黄河在历史上共改道26次,决口1500多次,给黄河下游一带的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
康熙十六年(1677年)调任河道总督。靳辅治河继承明朝潘季驯方法,对黄河水患进行了全面勘察,提出了对三大河流进行综合整治的详细方案,并积极组织实施,终使堤坝坚固,漕运无阻
在兴修水利方面,对黄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运河 进行治理,还组织人力修建了许多堤坝、渠堰、海塘。?
庄稼种植
在庄稼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 、甘薯 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经济作物的种植有了较大的发展,品种增加,棉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以及花卉 、水果等作物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影响:
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关史事:
清朝以前,江南盛产稻米,养鱼业很发达,被誉为鱼米之乡,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清朝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普遍推广玉米、甘薯等作物的种植,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当时的湖广地区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至于出现了“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清代瓷器
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治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如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 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2、商业的发展
形成商业网: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陆路和水路的商旅往来频繁,各地的商品贸易十分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农村的发展
湖北的汉口镇
吴江县的盛泽镇
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有的地方居民超过万户,比县城的规模还大。
如吴江县的盛泽镇,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湖北的汉口镇在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时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
商业城市:
在北京、江宁、扬州、苏州、杭州、广州等大城市中,工商业非常繁荣。乾隆时期的苏州,据载已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3、商帮的产生:
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例如,山西商人组成的晋商,主要贩卖粮食、食盐、绸缎等,到乾隆时又专门经营汇兑、放贷和存款业务,在全国各地开设“ 票号”,便于货币流通。与晋商相匹敌的是江南徽州府商人组成的微商,他们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布绸等行业的经营活动。这些商帮的活动,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三、人口的增长:
1、人口的增长:
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末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
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到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2、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1)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2)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开荒垦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地力下降。
(3)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三)、课堂小结:
清初经济的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稳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
4、要重视引进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
(四)、课堂练习:
1、清朝初年,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认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为此,清初统治者大力( C )
A.发展海外贸易 B.改进生产工具C.推行垦荒政策 D.实行重文轻武政策
2、清朝前期,全国人口的迅速增长与高产粮食作物的推广有着特别重要的联系。清朝前期推广的高产粮食作物主要有( )
A.棉花、甘蔗等B.玉米、甘薯等C.烟草、甘蔗等D.茶叶、棉花等
3、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B)
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 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
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 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
4.清朝前期,湖北的汉口镇已是一个“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都会。“贾户数千家”反映出汉口镇(  )
A.农业的发展 B.手工业的进步C.商业的繁荣 D.文化的兴盛
5、吴江县的盛泽镇在明朝中期还只是一个普通的村落,而到了清朝前期,则出现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从盛泽镇的繁荣可以看出,清朝前期( C )
A.全国性商贸中心形成 B.全国商业网形成
C.工商业市镇兴起 D.大商帮出现
(五)、板书设计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背景
2、表现
3、影响
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手工业
2、商业
3、商帮的产生
三、人口的增长
1、人口的增长
2、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