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版 一年级下册音乐 第11课 歌曲 《牧童谣》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花城版 一年级下册音乐 第11课 歌曲 《牧童谣》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花城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5-20 09:06: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牧童谣》教学案例

第一部分 背景
教材:一年级教材第一册(花城出版社)
教学内容:学习新的音符-----2,让学生尝试独立打手号视唱这首歌的第一、二、四小节的旋律。
课时:一课时。
教学理念:学习演唱,读谱的初步技能,能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运用乐谱。
教材分析:《牧童谣》是一首“2 3 5 6”四个音组成的短小歌曲。全曲为上下两个乐句组成的一段分节歌,整首歌词大量使用了“那斯那斯”衬词,每段只有一句歌词,以1、3段问,2、4段答的形式呈现。音乐优美,抒情,表现了牧童们放牧时悠然自得的情形。
第二部分 特定问题及解决方案
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3、5、6三个音的手号,增加2的手号。
(2)能随音乐演唱《牧童谣》。
(3)能自己打手号唱出歌曲1、2、4小节的旋律。
教学重难点:打手号唱出歌曲1、2、4小节的旋律。尤其是最后一个音2的手号和音准。
教学过程:
模唱1、2、3、5、6
教师介绍小音库的新朋友2. 学生模唱五个音符。
比比谁更棒。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课本41页的打手号练习,并分组接龙演唱,比一比哪组学生的音高和节奏唱得准。
学唱歌曲《牧童遥》
新课导入
情境导入:教师用语言和表演,带学生走进牧童的世界。
(二)学唱歌曲
第三部分 讨论与反思
《牧童遥》,一首具有地方特色,质朴且豪迈的湖北童谣。首先我利用标题中的“牧童”二字展开了话题,引出一段有关“牧童”的故事。之前的失败提示了我,用一个故事虽然能吸引学生,但持续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在听完故事候仍会想要第二个故事,思想很难集中在知识学习上,因此我尝试着将整个故事贯穿在整堂课中直到结束,果然有所收获。
接下来到了歌曲学习部分,由于经验不足,在播放歌曲的途中我才想起给学生提出聆听要求,这样效果明显不佳,学生的专注力已经分散,只有极少一部分的学生有思考老师的提问与要求。
在练声部分,我的初衷是要学生们通过发声游戏来进一步熟悉曲调,而又不至于乏味。本曲的歌词非常有特色,词句简单,上下两句一问一答的结构,刚好可以师生或生生互动,但如果能给学生设一个情境相信学生会更加投入。在短句练习发音的同时我给个别的音加入了柯尔文手势,这个学习点显得有些仓促。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他们用一节课的时间完全熟记所有的手势确实不太可能,应该将手势的学习多做练习与复习,全班90%的同学能完成时再加入。这个知识点加在本堂课中不但对学生没有提高反而是一种累赘。
我自己最满意的是歌词编创环节,这一环节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在老师图片的提示下做歌词的改编,首先通过视觉效果引起学生的好奇感,然后通过填词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自己创编。学生能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来演唱有效的增加了学生的自信心,也提高了学习能力。能让人快速成长的不是单一的教授而是实践与互教。
一堂课下来我总结了失败之处,用儿童喜欢的形式把知识内容呈现出来,确实略有成效。但在语言,和提问的方式上仍有很大的缺陷,问题范围过泛,问题方式过深。首先是我经验不足所致,其次是考虑问题不够周详,这是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所造成的。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是作为任何一种课任何一堂课应该首先考虑到的。在乐理素养方面,也是值得一提的。乐理在西方的文字里的翻译是“音乐结构学”的意思,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学科。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要学习乐理知识也就不那么件容易了,那么在每一堂课老师可以涉及到一点或几点的乐理知识,周而复始的提及与学习便是低年级学习乐理的最好方式。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