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上册第一单元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6-29 12:2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1.基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理念设计,体现普通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2.适应普通高中综合改革的需要,适应新高考发展的需要。
3.回归传统,注重听说读写,特别是加强读与写训练。
二、教材分析
最新版的部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篇课文依然是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但《课程标准》变了,高考变了。如果我们还是用原来的理念、过去的教案上这篇课文,可能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更好地适应新高考改革。
作为学生进入高中的第一篇课文,为充分发挥首印效应,我们必须精心设计,上好高中的第一语文课。在这一节课上,不但要树形象,育兴趣,更要体现高中语文学习的理念与方法。
三、深情分析
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可塑性强,学习动力足。在第一节课上,我们转变初中简单应试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与新方法,都是有基础的。
四、学习目标
1.先学后教:在吟诵中背诵课文。
2.读写结合:类文阅读与写作片段训练五、学习方法:朗读法、自主学习法、读写结合法六、学习时长:2节课
七、学习过程
(一)情景活动导入:如果我们穿越时间,遇见伟大毛泽东,请
问你会在什么样的情景相遇?会说些什么?这一次遇见,让你有什么
收获(懂得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所认识的毛泽东,完成作者简介的任务,让学生自由表达遇见情景,达到训练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
(二)先学效果检测:
1.同桌之间互相背诵课文。
2.教师随机抽背。
3.接龙背诵课文。
4.情境默写:
(1)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写景很有空间艺术,其中使用了高低结合手法的句子是:,。
(2)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中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子
(三)自主研读《沁园春?长沙》的赏析文章,请至少找出一处
你最喜欢的句子,进行赏析交流。
(《沁园春?长沙》赏析文章见学案)
(学生依据学案,自主学习,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喜欢的理由;最后各小组推荐一个同学,展示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当补充关键句子的赏析。)
(四)学以致用:诗歌赏析考点——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1.《沁园春?长沙》描绘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一峥峰岁月图一中流击水图
2.高考链接:2019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①
[唐]杜甫
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蚋在,人远凫鸭乱。
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
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
伤时愧孔父②,去国同王粲③。我生苦飘零,所历有嗟叹。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②孔父即孔子。③王粲,东汉末年诗
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溪行衣自湿”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长,
直到正午才散。
B.诗人冬季出行,蚊蚋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来,
层云密布,山路崎岖。
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
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
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锵,
全诗体现了“沉郁顿挫”的风格。
(2)“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请指出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
【答案】(1)B
(2)描绘了一幅山色苍茫,空旷远寂,夕照增辉,江水满溢的寥席壮美的画面。
(3)观览通泉山水的愉悦,生不逢时的苦闷,飘零他乡的哀痛,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3.如何归纳诗词中描写的画面?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时间+地点+特点:湘江秋景图、湘江秋天壮美辽阔的画
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
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4.当堂检测,讲练结合。
【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尽管尊崇孔子,但他意识到“忧道不忧贫”难以践行,因此立志躬耕,这体现了他对
孔子人生选择的否定。
B.诗人亲自参与田间劳作,不仅快乐地拿起农具耕种,还面带笑容鼓励农人们积极从事劳
动。
C.“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意思是说不必斤斤计较收成如何,愉悦就在耕耘的过程中。
D.这首诗融说理、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意境清淡悠远,语言平白如话,富有表现力。
(2)“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3)“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表达了哪些情感?(4分)
【答案】
(1)A
(2)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
机。
(3)诗人躬耕田园、避世隐逸的宁静淡泊之情。济世与归隐相矛盾的复杂情感
(五)读写结合,当堂练笔。
1.“鱼翔浅底”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移用:就是将本来修饰此物的词移来修饰彼物,产生一种新鲜、
独特的艺术效果。“翔”本来是修饰鸟的,移来修饰鱼,语言独特,
有新意,形象地表现了鱼在水里自由游弋的特点。
2.以移用手法学写诗歌片段。
“聪明”是修饰头脑的,想想我们可以移用来修饰什么?比如:
“聪明的头发一根根竖起来,特别有精神。”
自己随意想一个词,再进行移用,写一个具有诗意的句子。
(六)课后作业:类文阅读,读中学文。
阅读下文,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勾画、摘抄,养成阅读积累的学习习惯;学习毛主席志向高远、性不言愁的精神。请为毛泽东写一段颁
奖辞。
(阅读材料《秋来更当读毛诗》见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