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音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4课时
《编花篮》教学设计
课
时:1课时
课
类:设计·应用
教学策略/教学思路: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民歌,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折射出不同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特色,体现着厚重的中国历史文化艺术的积淀。雪鞋民族民间音乐,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是每一个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
本课以民间音乐的学习与欣赏为主题,精心挑选了几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以“听、唱、舞”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并借助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河南省的民歌和歌舞曲的风格特征与相关文化,感受体验地方音乐的的韵味及内在情感,弘扬祖国的民族音乐。
教材分析:《编花篮》是一首具有鲜明地方色彩的河南民歌,歌曲以“编花篮“为题,借物抒情。粗犷的气质和醇厚朴实的情感流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歌曲采用由四个各为4小节的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在以宫(do)、商(re)、角(mi)、徵(sol)、羽(la)五个音的基础上,还使用了变宫(si),构成了六声宫调式。全曲在节奏上包含了各种由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型,与欢畅的旋律进行结合在一起使人感到欢乐、舒畅,充满着喜悦的心情。歌曲的结尾?“那哈依呀咳”衬词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发自肺腑的赞美之情。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同学已经有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分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是,重要的还是要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热情,要让他们从心底里喜爱音乐,还要注重音乐课基本常规和欣赏音乐、演唱的习惯,形成良好的持续发展的态势。常规与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每节课堂教学,贯穿于整个学期。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不能松懈。音乐课如果单单只是教唱几首歌曲是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的,要通过唱、练、赏、游的方式让学生能对音乐产生兴趣,特别是能学会欣赏不同国家、民族及不同风格的音乐,通过音乐来起到美育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感悟法。
教学用具:课件、录音机
学生用具:课本
课题
《编花篮》
第4课时
学科
音乐
年级
五年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学唱歌曲《编花篮》,感受河南民歌的特点,指导学生用活泼的情绪、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过程与方法:在演唱歌曲《编花篮》的过程中,掌握前倚音、下滑音和甩腔的演唱方法,了解民歌创作的基本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河南地方民歌,激发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鼓励学生更多了解具有家乡地方特色的歌曲。
重点
运用听唱、识谱等多种形式学唱河南民歌《编花篮》,准确演唱歌曲中带有装饰音和衬词的旋律。?
难点
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们对民族音乐的喜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河南洛阳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花朵硕大,花容端丽,雍容华贵,超逸群卉,素有“花王”之称。牡丹竞放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学生观看图片并回答:牡丹花是我们国家的国花,又有“百花之王”的称号。在中国传统意识中,牡丹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你知道哪里的牡丹最漂亮吗?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民歌即指民族民间歌曲。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作品介绍:《编花篮》是一首个人创作的作品,但现在常被冠名为河南民歌的名头。《编花篮》词作者是钟庭润,曲作者是郭复善。1959年,北京《歌曲》半月刊第3期首发了《编花篮》。196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歌曲《编花篮》,1986年经女歌手俞淑琴重新配器演绎,流行全国。
歌曲欣赏:教师播放歌曲视频并讲解歌曲的速度:中速歌曲的情感:高兴、活泼、开心、愉快、欢乐等。教师范唱:教师跟着伴奏音频有感情的范唱歌曲并指导学生练习节奏中的难点。师出示歌谱中的音乐记号并讲解用法。单倚音:加在一个音的左上角的一个小音符叫单倚音。倚音在演唱或演奏时,越短促越好,不能占主音太多的时间。并指导学生唱准。旋律学唱:教师伴奏,指导学生唱旋律。教师出示甩腔和一段旋律,并改成二部轮指导学生练唱。教师伴奏指导学生用正确的顺序、速度和情绪完整的演唱歌曲。师讲解:押韵和衬词是民歌歌词创作的基本特点教师出示乐器伴奏谱,指导学生用双响筒和铃鼓给歌曲伴奏
什么是民歌呢?学生听老师对歌曲进行介绍,了解作品的词曲作者和作品的社会地位。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学生听老师范唱歌曲并找一找歌曲中的难点节奏型练一练。5、你认识这些音乐记号吗?学生唱一唱带前倚音的这段旋律。6、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完整的练唱旋律。7、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练唱难点部分。8、学生跟着老师的伴奏完整的填词演唱,注意难点部分,唱不准多加练习。歌词中出现的嗨、那合、咿呀有什么作用?9、学生分成演唱组和伴奏组跟着伴奏音频完整表演歌曲 。
1、了解什么是民歌。了解歌曲的地位,使学生在心中对这首歌曲产生一种想要学习的想法。初步对歌曲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再次欣赏加深印象,并练习难点节奏为歌曲的演唱的节奏准确做铺垫。找出歌曲中的音乐符号,积累相关乐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视唱能力。歌曲难点部分的练唱。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感受衬词的作用。9、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把课堂推向高潮。
拓展延伸
教师播放河南豫剧的一个片断视频并讲解豫剧知识。
你知道河南代表的戏曲是什么吗?来欣赏一段吧!
拓展学生视野,体验感受河南豫剧。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好听的河南民歌《编花篮》,体会感受了河南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到民歌是劳动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希望同学们能够热爱民歌。我们还对“豫剧”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了解一些民歌和戏曲方面的知识,在下一节课中,我们在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音乐文化,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说出自己对歌曲的体会。
对本课进行总结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5张PPT)
编花篮
人音版
五年级下
牡丹花是我们国家的国花,又有“百花之王”的称号。在中国传统意识中,牡丹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你知道哪里的牡丹最漂亮吗?
新知导入
新知导入
河南洛阳牡丹是中国名花之一,花朵硕大,花容端丽,雍容华贵,超逸群卉,素有“花王”之称。牡丹竞放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什么是民歌:
民歌即指民族民间歌曲。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作品介绍
《编花篮》是一首个人创作的作品,但现在常被冠名为河南民歌的名头。《编花篮》词作者是钟庭润,曲作者是郭复善。
新中国成立后,郭复善先到河南省歌舞剧院担任指挥,后转到河南省文联任曲艺编辑。1958年,郭复善在当时的一份报纸上看到了河南省文联干事钟庭润的歌谣《编花篮》,顿时这激起了郭老的创作灵感,仅两个小时就为这首童谣谱了曲。新中国成立前郭复善参加了八路军,主要搞文艺创作。
作品介绍
1988年郭复善在郑州二七广场周围再次听到了这首《编花篮》,旋律没有变,但歌词却被篡改,原本歌词是“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有块棉花田,朵朵开得像牡丹……”,却被改成了“编,编,编花篮,编个花篮上南山,南山开满红牡丹……”没有了词曲作者,而且被冠名为“民歌”。也就是如今社会上流行的为我们所熟知的河南民歌《编花篮》。
新知讲解
作品介绍
作品介绍
1959年,北京《歌曲》半月刊第3期首发了《编花篮》。196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播歌曲《编花篮》,1986年经女歌手俞淑琴重新配器演绎,流行全国。80年代经女歌手朱逢博重新配器演绎,真正流行全国,并产生广泛影响。直到2008年3月,河南版权局确认歌曲《编花篮》属于郭复善和钟庭润的原创音乐作品。
新知讲解
作品介绍
速度:中速
情感:高兴、活泼、开心、愉快、欢乐等
歌曲欣赏
教师范唱
ⅩⅩ
ⅩⅩⅩⅩ
ⅩⅩⅩ
Ⅹ
Ⅹ·Ⅹ
ⅩⅩ
Ⅹ·Ⅹ
Ⅹ
朵
朵
花
儿
开
得
艳
朵
朵
花儿
开
得
艳
新知讲解
前倚音
反复记号
反复跳跃记号
新知讲解
加在一个音的左上角的一个小音符叫单倚音。
倚音在演唱或演奏时,越短促越好,不能占主音太多的时间。
新知讲解
注意前倚音和休止符
教师范唱
新知讲解
注意豫剧中甩腔的特点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教师范唱
篮
山
丹
艳
艳……
(押韵)
嗨
那哈
咿呀……
(押韵和衬词是民歌歌词创作的基本特点)
(衬词)
新知讲解
教师范唱
拓展学习
你知道河南代表的戏曲是什么吗?来欣赏一段吧!
课堂总结
谈一谈这节课学到了什么吧!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好听的河南民歌《编花篮》,体会感受了河南民歌的风格特点,了解到民歌是劳动人们集体智慧的结晶,希望同学们能够热爱民歌。还对“豫剧”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了解一些民歌和戏曲方面的知识,在下一节课中,我们在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音乐文化,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搜集湖北的民歌,下节课分组展示!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