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19 22:4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二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新课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 8 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 4 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巨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1)背景:
①根本:“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显露。
解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1957年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也有很大提高。但是,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②直接: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解说:1953年,斯大林终于死了。据说,他的“亲密战友”都松了一口气。斯大林逝世后,由于没有指定接班人,贝利亚、马林科夫、赫鲁晓夫组成了“三驾马车”。在权力斗争中,赫鲁晓夫最终胜出。著名的冷战史专家陈兼教授在《失败的帝国》书评中有一段评论:“赫鲁晓夫能够成为后斯大林时代苏联的最高领导人,不是因为他在思想深度和远大政治规划上比他的同志更为杰出,而只是因为他的粗鲁和狡猾以及对于高层政治力量对比的无与伦比的阅读能力,让他获得了一种具有‘即时性质’的高层政治对峙中的优势地位。”
(2)措施:
①政治: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②农业: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解说:斯大林时期集体农庄实行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战后初期, 苏联政府规定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同1930年代初期的价格水平, 几乎没有多少差别, 而且规定价格之低, 连生产成本都难以收回。例如土豆,1950 年每公担的收购价格为4.7卢布, 而生产成本却要47卢布。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收购价格低的状况, 迫使农庄和农场的农业生产陷入严重亏损之中。1958年6月,苏联政府取消集体农庄对国家的义务交售制,把它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从1952年到1964年期间,国家收购各种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③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解说: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指的是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在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绝大部分以计划经济的方式由国家集中管理。赫鲁晓夫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这次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国家管理企业的行政办法,没有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滋生了地方本位主义等问题。
评价:
①积极:这些改革注入了某些市场经济成分,取得了一些成效。
解释: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1957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政治方面的改革带动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培养了像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这样一代人,即所谓“乐观的六十年代人”。赫鲁晓夫的非斯大林化是有限的,但解冻时期熏陶出的一代年轻人在二十年后继承并光大了改革大业。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最重要的是赫鲁晓夫带来了免于恐惧的自由与意识形态的“解冻”。
②消极:改革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过渡:赫鲁晓夫的有限改革,既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官僚阶层,也令希望深刻变化的知识分子不满。他的下台,无论是斯大林主义者,还是反斯大林主义者都拍手称快,支持 “解冻”的激进人士以为,哪怕任何人上台,都要比他好。不过,知识分子马上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雅科夫列夫在《雾霭:俄罗斯百年忧思录》中如此形容:赫鲁晓夫导航的改革航船一再失事。官僚集团的船员们嚎啕大哭,他们将锈迹斑斑的航船拖回叫做“停滞”的平静港湾,还选出了新的平庸船长勃列日涅夫。
——许纪霖:《一个帝国的兴衰史》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分析赫鲁晓夫改革最终失败的原因。
材料1:赫鲁晓夫下台后,对自己的认识也比较客观了,晚年在与剧作家沙特洛夫的谈话中曾说:“我没有受过教育,缺少文化。要管理俄罗斯这样的国家,头脑中应该有两个学院教授的知识。而我只上到教会小学四年级,没有接着上中学,直接上了大学,没有毕业。经常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前后不一,得罪了许多好人,尤其是得罪了你们当中的人。”——黄苇町著:《苏共亡党二十年祭》
材料2:赫鲁晓夫的文化水平和理论修养都不高,他的决策和行事往往凭的是他的直觉,有很大的随意性,经常是朝令夕改,使改革缺乏科学性和全局性。赫鲁晓夫尽管对僵化的斯大林体制发起第一次猛烈的冲击,但这位改革家最终还是扮演了“掘墓人”和“守墓人”的双重角色。而且,以反个人崇拜和个人迷信赢得干部和群众拥护的赫鲁晓夫,在他执政的后期,其本人也逐渐地欣赏起别人对他的吹捧和歌颂了。长此以往,赫鲁晓夫专横的工作作风和改革的一些严重失误,使党内和社会上对他的不满之声越来越大。终于,于1964年6月13日被苏共中央要求“自动退休”,解除了其第一书记职务,从而退出了苏联政治舞台。
——赫鲁晓夫时代的苏联:改革的时代 凤凰网历史综合 2009年08月14日
答案提示:未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模式、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改革没有结合本国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
解说:学者一般认为,勃列日涅夫在政治上十分保守,不乐意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改革,书上说的“新经济体制”改革,其实是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进行的改革。在总理柯西金进行经济改革时,身为总书记的勃列日涅夫却对别人说:“看他想出什么来了,改革,改革,谁需要这个改革?而且,谁懂得改革?现在需要的是更好地工作,这就是全部问题之所在。”
因此,勃列日涅夫统治的18年,是苏联历史上典型的“停滞”时期。
措施:
①工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对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把科技发展的重心倾斜到军事和国防建设领域。
材料:勃列日涅夫时期,机器制造业的全部产品中有60%以上是具有军事意义的商品,而耐用消费品的比重只占5% - 6%。而且国家75%的发展科学的拨款用于军事科研的需要。国民经济中采掘和加工工业全部工人的1 /3从事武器及军事技术装备生产,而美国为12% - 14% ,西欧各国为6% - 7%。同时,许多生产民用品的工业部门,其技术水平还停留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农业相当于20年代中期的水平 。这种备战型经济严重偏离了经济发展的正确轨道,最终导致了苏联经济的崩溃。——美苏冷战与苏联经济的崩溃
评价:
①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苏联的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
②消极: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斯大林模式)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解说: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苏联人民渴望产生新的领导人,继续进行深入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年)
材料:从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正式成立,到“八一九”事件失败后1991年12月26日正式解体,历时69年。从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到克里姆林宫红旗落地,历时六年零九个月;而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从发动到垮台,历时只有69个小时。——黄苇町著:《苏共亡党二十年祭》 中国高校出版社
(1)内容:
①经济: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进行经济改革,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解说:1985年戈尔巴乔夫提出“快速发展战略”,为了实现2000年赶超美国的目标,进行经济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改变单一的公有制,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戈尔巴乔夫认为:“社会主义的阿卡琉斯之踵就是,它无法将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为高效劳动力提供激励、并鼓励个人的创造性相联系。实践证明,市场提供了这些最好的激励。”
②政治:1988年,经济改革失败,戈尔巴乔夫骤然把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政治制度上,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实行“多元化”。
解说: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造成了思想混乱,民族分裂主义随之兴起。1990年 3月11日,立陶宛率先独立。随后,俄罗斯发表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也纷纷效法。1991年8月19日,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十几位前苏共党政领导组成“国家紧急委员会”发动政变,防止苏联解体和苏共垮台。“八一九事变”是保守派的最后一搏,加速了苏联解体。1991年12月26日,苏联停止存在。
(2)对苏联解体的认识:
苏联解体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到挫折;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解说:苏联模式在政治上高度集权,人民群众并没有真正当家做主。在经济上,劳动人民对生产资料没有处置权,对劳动果实没有分配权。这些做法背离了共产党宣言和列宁的最初理想,不是真社会主义,而是一种骗取和利用人民力量建立起来的、带有俄国和亚洲特色专制主义残余的制度,他维护的是挂着共产党招牌的新官僚、新权贵的利益。是比资本主义更落后的社会制度。因此最终被人民所抛弃。
(3)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存在弊端。
②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
③外部: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
活动设计:苏联因何解体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材料1:联合早报2014年7月10日刊登报道,姚增科做客中纪委监察部网站在线访谈,他指出,苏共拥有20万党员的时候夺取了政权,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法西斯,拥有2000万党员时却丢失了政权。“这样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连续执政70多年的大党老党,从党内思想混乱最后演变到组织混乱,最后就眼看着哗啦啦地轰然倒下,不能不发人深思。”
材料2:长期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心的苏共和拥有世界最大核武库的苏联,为什么会在转间亡党亡国?这一切不仅让全世界的共产党人目瞪口呆,就是一直梦寐以求搞垮它们的西方政客,也没有任何精神准备。当时的美国总统老布什,就发出这样的惊呼:“天哪,我们太走运了!”————黄苇町著《苏共亡党20年祭》
材料3:在《中国眼里的苏联解体》一文(FT中文网2011年12月23日)中,作者刘波总结,中国思想界和民间对苏联解体大致存在两种观点:在“左派”看来,西方在苏联解体之后对俄罗斯的步步紧逼反映了西方固有的“亡我之心”,苏联解体也是其导演的阴谋;在“右派”看来,苏联解体证明“极权”、“专制”的必然崩溃和“民主”的必胜,而1991年之后俄罗斯遭遇的一些真实的问题,例如经济下滑、寡头兴起、民众的贫困、国际地位的跌落等,则被解读为转型所必须付出的牺牲。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
①根本: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重失调,国民收入下降。
②主观:一些东欧国家的领导人希望摆脱苏联控制,走独立发展的道路。
2、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代表
(1)南斯拉夫的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①积极: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通过权力下放,调动了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②消极:改革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的分裂埋下了隐患。
(2)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
①内容: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提出改革的《行动纲领》,主张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独立制定对外政策等。
②结果:苏联对此不能容忍,出兵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扼杀了改革。
(3)东欧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改革也曾取得显著成效。
波兰在1956一1960年实施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增长59.6%,农业增产20%。匈牙利在1968一1973年间国民收人年递增率为6%,人民消费水平也以5%一6%的速度提高,人民群众比较满意。民主德国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8500美元,每百户有小轿车53辆,其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3、1989-1992年的东欧剧变
引言:牛津大学教授提摩西·加顿·阿什在概括东欧剧变这段历史进程的时候这样写道:“东欧的变革,在波兰用了10年的时间,在匈牙利用了10个月,在东德用了10周,在捷克斯洛伐克用了10天,而在罗马尼亚只用了10个小时。”这段颇富文学色彩的表述可谓十分传神地揭示出了各国变革的过程。
原因:
①根本:东欧各国一直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内部: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治上忽视民主法制建设,国内矛盾尖锐。
③外部: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④直接:在改革的过程中迷失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过程:
总的看来,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的变化相对平稳;罗马尼亚发生了流血冲突;民主德国并入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分成了六个国家。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过程
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③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④1956年后,中国进入全面的大规模的建设社会主义时期,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⑤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自此以后,中国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⑥2017年10月18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2、成就
①2010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已居世界第二位,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②高铁、公路、桥梁、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
③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总产量达到6579亿斤。
④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3、意义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了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②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
【本课重点】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与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与评价、东欧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1989-1992年东欧剧变的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知识拓展】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给中国的改革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4)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