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杜甫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中塑造的昭君形象
②掌握欣赏咏史诗的技巧和手法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围绕中心分析细节材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如何正确对待挫折
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王昭君的形象
2.深入理解杜甫在诗中的情感
难点:
掌握欣赏咏史诗的技巧和手法
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教法学法
练习法
?赏读法
诵读法
讨论法
沉鱼
落雁
闭月
羞花
我国古代四大美女及别称
西施——沉鱼
貂蝉——
闭月
王昭君——落雁
杨玉环——羞花
王昭君
西元前33年,匈奴贵族呼韩邪单于到长安与汉元帝要求和亲。
貂蝉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有倾国倾城之貌。
杨贵妃
唐代蒲州永乐人。
西施
,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於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
西施浣纱
西施,名夷光,春秋战国时期出生於浙江诸暨苎萝村。天生丽质。时越国称臣於吴国,越王句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句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句践所灭。
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西施与杨贵妃、王昭君、貂婵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词。
昭君出塞
西元前33年,匈奴贵族呼韩邪单于到长安与汉元帝要求和亲。但宫女们都不愿意;有个宫女叫王嫱,号昭君,长得美丽、有见识,自愿到匈奴去和亲。
传说汉元帝回到内宫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没有昭君本人可爱。原来宫女进宫后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裏去听候挑选。因王昭君不愿送那画工礼物,所以他没把她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汉元帝一气之下便把那画工杀了。
王昭君千里迢迢地到了匈奴做了呼韩邪单于的阏氏,封「宁胡阏氏」,希望能为匈奴带来安宁和平。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之后,匈奴和汉朝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昭君最后在匈奴生了一男二女。昭君的死年和死地史书没有记载。
貂蝉拜月
貂蝉是东汉末年司徒王允的歌女,有倾国倾城之貌。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设下连环计。王允先把貂蝉暗地里许给吕布,在明把貂蝉献给董卓。为了拉拢吕布,董卓收吕布为义子。二人都是好色之人。从此以后,貂蝉周旋於此二人之间,送吕布於秋波,报董卓於妩媚。把二人撩拨得神魂颠倒。
吕布自董卓收貂蝉入府为姬之后,心怀不满。一日,吕布乘董卓上朝时入董卓府探貂蝉,并邀凤仪亭相会,貂蝉见吕布,假意哭诉被董卓霸占之苦,吕布愤怒。这时董卓回府撞见,怒而抢过吕布的方天画戟,直刺吕布,吕布飞身逃走,从此两人互相猜忌,王允便说服吕布,铲除了董卓。
贵妃醉酒
唐代蒲州永乐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著为女道士,号太真。天宝四年入宫,得唐玄宗宠幸封为贵妃,父兄均因而得以势倾天下。贵妃每次乘马,都有大宦官高力士亲至执鞭,贵妃的织绣工就有七百人,更有争献珍玩者。如杨贵妃喜爱岭南荔枝,就有人千方百计急运新鲜荔枝到长安。
后安史之乱,唐玄宗逃离长安,途至马嵬坡六军不肯前行,说是因为杨国忠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禄山之反,玄宗为息军心,乃杀杨国忠及其堂妹杨贵妃。最后贵妃被缢死於路祠。安史之乱与杨贵妃无关,她成了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王昭君小档案
中文名:
字:
国籍:
出生地:
职业:
主要成就:
代表作品:
配偶:
王嫱
昭君
中国(西汉)
湖北秭归
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
维护汉匈关系长期稳定
《怨词》
呼韩邪单于,复株累若鞮单于
宫女,阏(yān)氏(zhī)
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
释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的村子。
一别汉宫,她就和北方荒漠连在一起,只留下一座长着青草的坟墓面向着黄泉。
元帝凭着画工的画像曾经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千载以来,琵琶弹奏胡乐,乐曲里还分明诉说着怨恨。
读
自学指导
思考:
1、从诗中所写,王昭君有哪些不幸呢?
2、她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幸呢?
3、从琵琶声中可心听出他怎的感情?
4、看到王的故居,作者可能联想到自己的哪些事呢?
咏怀古迹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昭君怨恨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1、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2、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也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变得生动。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这是一个有趣的对比
3.此联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赴”突出了山峡山势的雄奇,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烘托王昭君。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2、此句写昭君本人,一“去”一“留”,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写出塞之景;“向”---写思汉之心
3、上句的紫台和朔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的生活。
4、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的词语营造出了悲凉的氛围。
1、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1、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此句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根本不认识昭君,所以造成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环佩’”一句写她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留青冢,然魂魄还会在月夜中归来。
2、下句一个“空”字,写出昭君骨留青冢,只有魂灵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
一“去”一“留”,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上句的紫台和朔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自然就会想到离别汉宫、远嫁匈奴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国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
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用青冢、黄昏这
两个最简单的词语营造出了悲凉的氛围。
下句一个“空”字,写出昭君骨留青冢,只有魂灵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
作者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怨:
远嫁异邦,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环珮空归夜月魂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画图省识春风面
二怨: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的怨恨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这种不幸又是怎样造成的呢?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者的昏庸造成的。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2、昭君虽然是一个女子,但她身行万里,冢留千秋,心与祖国同在,名随诗乐长存,为什么不值得用“群山万壑赴荆门”这样壮丽的诗句来郑重地写呢?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怨恨”两字点明全篇主旨。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乐,正是昭君在诉说着她的怨恨!这两句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既有对她的赞扬,又有对她的同情。
《咏怀古迹(其三)》
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的情怀,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背景:唐玄宗天宝五年,作者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作者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
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咏怀古迹》是一组结构严密的七言律诗,共五首,每首各咏一古迹,依次是庾信故居、宋玉故居、昭君村、先主庙、武侯庙,都是借古迹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关于它的整体结构,明人王嗣奭在《杜臆》中有很好的解释:“怀庾信、宋玉,以斯文为己任也;怀先主、武侯,叹君臣际会之难逢也;中间昭君一章,盖入宫见妒,与入朝见妒者,千古有同感焉。”
补充背景
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首联一开始并没有写她的怨恨,那写的是什么?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其中的“赴”字用了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群山万壑赴荆门”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异域,并在那里度过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的性格的象征。
诗歌的主旨虽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诗人漂泊异地,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寄寓思乡之情,也借昭君遗恨异域,曲折表达自己失遇无路,才不得用的感慨。
小结: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环珮空归月夜魂
远嫁异邦
远葬他乡
月魂空归,思念故乡的幽怨。
画图省识春风面
对画师的无耻行为
怨恨
怨恨
统治者的昏庸
小结
1、弄清史实: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
2、体悟感情: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
3、分析技巧:这种态度运用什么方法表达
?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主卷土来?
请简要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项羽垓下战败,逃至此地,乌江亭长驾船请他渡过江东。项羽说:“我当年与江东八千子弟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乃自刎。
1、弄清史实
2、体悟感情
1.杜诗认为项羽还可能卷土重来的原因是什么?王诗认为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根据是什么?
杜诗认为胜败乃兵家常事,只要不灰心,重整旗鼓,再争取胜利也是可能的。
王诗却认为项羽已经众叛亲离,丧尽人心,江东子弟不可能再为他卖力了。
两首诗有何不同之处?
杜牧诗一开始就提出自己的观点,再用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设想做证据宣扬了百折不挠的精神,颇有积极意义。
王安石的诗先分析项羽面临的形势,再针对杜诗的说法,说明项羽人心丧尽,不可能卷土重来。
3、分析技巧
课后反思
设计思路合理,两个班的同学都能够自行分析出重要观点来,注意整理笔记,让学生理解
、巩固、同时引向思考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