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扩展到多国。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依然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主义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年轻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但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永恒的追问: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做了概括:
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
第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第四,共产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惟一领导力量,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第五,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国家的职能形式。
第六,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斯大林( 1878年-1953年)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他的逝世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丘吉尔
1953年,苏联人均粮食产量432公斤,低于沙皇时代1913年的540公斤。1950年一1953年,集体农庄义务交售60%的粮食,而收入不够用来支付运输农产品的运费。工业增长速度逐年下降。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苏联的发展
赫鲁晓夫(1953--1964)
勃列日涅夫(1964--1982)
戈尔巴乔夫(1985--1991)
共同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促进发展
2.苏联的改革
苏联改革
措施
影响
败因
赫氏改革
(1953-1964年)
勃氏改革
(1964-1982)
戈氏改革
(1985-1991)
2、苏联的改革
①破除个人崇拜,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②加大农业投入,增加农作物播种面积,实行农产品收购制,扩大集体农庄自主权;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①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未能实际上解决农业问题,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②引发严重的信仰危机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①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②主观冒进,忽视客观经济规律;缺乏科学精神
在工业领域推行“新体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①前期促进经济增长,稳定政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力提升;②后期经济缺乏活力增速减缓,矛盾丛生。
①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②执政后期个人崇拜严重,忽视客观规律;
③对外扩张制约发展
①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多党制,抛弃马克思主义,代之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苏联解体
①经济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急于求成,忽视客观规律;②政治改革脱离马克思主义,放弃党的领导
苏联赫鲁晓夫的社会主义观
赫鲁晓夫继承了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主观地认为社会主义在苏联取得了完全和最后的胜利,苏联已进入全面开展共产主义建设的时期(已完成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提出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进军),提出了到1980年左右“在苏联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的诱人口号。还认为既然苏联已经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那么,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 在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中是不存在阶级和国家的。 于是“全民党”和“全民国家” 的论调应运而生。赫鲁晓夫还试图突破“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
他以农业为突破口,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接着进行了以改组上层经济管理机关为中心的工业、建筑业改革。
——智效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观与现实社会主义 》,?海派经济学 2003 卷第 3 辑
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年)
错误:赫鲁晓夫的社会主义观和做法已经在脱离实际的基础上更加脱离实际,这使得许多从原则上说是正确的改革措施,结果却事与愿违。
本质:没有正确认识到什么是社会主义,结果就是采取的措施从原则上说是正确的改革措施,结果却事与愿违。
勃列日涅夫的社会主义观:
“什么是社会主义”:已建成社会主义,具备了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 ;苏联所需要的是发达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不需要进行大的改革,更不用说根本性改革。
“怎么建社会主义”:逐步终结了其前任赫鲁晓夫的缺乏系统规划且具有自由主义色彩的改革后,奉行斯大林主义,后又提出了“建成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口号,主张依靠强大的先进工业和大规模的机械化农业,将满足公民的多方面需求作为社会发展的直接的主要目标,推行“新经济体制”。
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主要内容:
①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 新经济体制 ”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②后期:改革停滞不前,日趋保守。
(2)效果:
生活水平有所提高;经济体制有所改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增;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加之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戈尔巴乔夫的社会主义观:
”什么是社会主义”:从最初的坚持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到以抽象人道主义价值观、历史观来指导苏联改革,逐渐形成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和改革路线。
“怎么建社会主义”:提出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力面进行改革的方针。“新思维”在“全人类利益高于一切”的口号下,在提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体系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同时,抹煞了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性和斗争性。“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则进一步认同了西方的价值观和民主观,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建制和市场经济模式作为苏联盲目模仿和追求的目标。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课堂讨论:苏联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合力说
意识形态说
和平演变说
体制僵化说
民族矛盾说
官僚腐败说
军备竞赛说
石油价格波动说
戈尔巴乔夫背叛说
大国沙文主义说
众说纷纭的
苏联解体之因
材料一:20世界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体制,在当时极大的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但后来逐渐僵化,弊端日益暴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先后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进行改革,不但没有突破这一模式,反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材料二:1985年戈尔巴乔夫改革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其实质是背离了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思想路线。取消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国内局势失控,苏联迅速走向解体。
材料三:从外部条件来说,东欧剧变和西方“和平演变”的鼓励政策,都对苏联解体,起了推动作用。
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
(1)历史/根本: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
(2)直接: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
(3)外部:东欧剧变和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苏联的解体(1991年12月)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1.建设:
(1)成就:①政治:二战胜利前后,东欧各国人民经过艰苦斗争,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②经济:东欧各国经济恢复,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弊端:东欧各国大多采取苏联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2. 改革
国家
内容
效果
局限
南斯拉夫
捷克斯洛伐克
其他国家
政治:建立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经济:通过权力下放,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
①导致地方主义抬头②民族问题尖锐,为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政治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改革党的领导体制
经济:建设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外交:独立制定外交政策
苏联出兵,扼杀改革
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
曾取得显著成效
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3.剧变
【历史解释】东欧剧变是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它是东欧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使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社会性质发生改变。
进入80年代,东欧国家的经济形势每况愈下。为了迅速发展经济,东欧国家大举借债,导致财政赤字剧增,通货膨胀严重,物价不断上涨,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陆南泉《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
3.剧变
(1)原因:
(2)表现:
(3)结果:
(4)本质:
①历史原因:受苏联的控制和影响,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碍东欧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②现实原因:东欧的改革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框架
③苏联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思想推动了东欧各国执政党的改组、分裂和蜕变。
④西方原因: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1989—1992年, 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社会制度、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经济、政治、外交、军事、科技等方面取得伟大成就
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总体实现小康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正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迈进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1、1949—1978年:
(1)1949年10月1日
(2)1954年
(3)到1956年底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意义:
2、1978--2019年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装载着核弹的
导弹成功发射
东方红——
1号卫星
1964年10月16日
1966年10月27日
1970年4月24日
2017年中共十九大,作出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明确宣示。
探究:从苏联、东欧的失败到中国的成功,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
5、经济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4、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
2、改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要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1、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赫鲁晓夫:牛肉+土豆的社会主义理论
勃 列 日 涅 夫: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唯有“变”是“不变”,社会主义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永远神圣至上的铁律;发展模式应量体裁衣,从国情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
回应时代之问: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变化一
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
苏联与东欧在发展中出现问题,最终解体和剧变
本课小结
变化二
中国探索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变化三
要辩证地看待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的剧变,它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只是发展社会主义的某种模式的失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功,告诉我们社会主义前途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