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11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11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88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19 20:47:4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考点详解
【原文再现】
【文题解读】
【作家作品】
【背景信息】
【诗歌大意】
【诗歌解读】
【结构图解】
【主旨点睛】
【写作特色】
【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二:名句积累
考点三:重要词语
考点四:文本品析
【中考传真】
【模拟演练】
目 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原文再现】
【文题解读】
诗题意思是茅草屋被秋风吹破了。茅屋,指安史之乱时,杜甫在成都近郊的草堂。为,被。歌,古代的一种文体。
【作家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小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而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背景信息】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座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得并不坚固,公元761年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在此情此景下,杜甫感慨万分,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歌行
古代诗歌的一体。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清钱良择《唐音审体》:“歌行本出于乐府,然指事咏物,凡七言及长短句不用古题者,通谓之歌行。”其形式较自由。大抵模拟乐府诗风格,语言通俗流畅,文辞比较铺展。其中多有叙事之作。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行”是乐曲的意思。
【知识链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八月深秋,狂风怒吼,(风)卷走了我屋顶上好几层茅草。茅草翻飞,飞过江去,散落在对岸江边,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悠悠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公开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喝止不住,只好拄着拐杖回来独自叹息。
【诗歌大意】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一会儿风停了,云层墨黑,深秋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昏暗下来。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因为屋顶漏雨,床头没有干的地方,但如麻的密集的雨点仍旧下个不停。(我)从安史之乱以来,睡觉的时间一直很少,又湿又冷的长夜,如何挨到天亮!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喜笑颜开,(而房子)在风雨之中岿然不动,安稳得像山一样。唉!什么时候(我)眼前能突然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即使)唯独我的茅屋被吹破,自己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
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
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
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
内容:写狂风呼啸吹走茅草。“风怒号”以拟人化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卷我屋上三重茅”富有动作性和感彩,写出狂风威力之大。运用“卷”“飞”“渡”“洒”等动词写出狂风对茅屋的破坏,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呼号图,营造了凄苦的氛围,衬托出诗人痛惜、焦急的心情。
内容:写群童抱茅而去,诗人空自叹息,表现了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及面对群童抱草入竹而气喘吁吁、悲叹不已的情形,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屋破难修的无奈心情,反映了诗人穷困的现实。
【诗歌解读】
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
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
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内容:写秋雨漏屋,由愤懑无奈转向悲凄愁苦。“俄顷”二句描绘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烘托出诗人凄惨的心境。“布衾”二句,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自经”二句,一纵一收,从眼前的处境延伸到“安史之乱”带来的种种痛苦,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自然过渡到全诗结尾。
修辞:“雨脚如麻未断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情感:前两句直抒胸臆,写出诗人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的宽广胸怀。后两句是本诗主旨,表明了诗人急切地希望实现愿望,把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歌行体古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第一节:写秋风破屋,卷走茅草的情形。
第二节:写群童抱茅和诗人的叹息。
第三节: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第四节:写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和他的美好愿望(写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
【结构图解】
叙事写景
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秋风破屋,卷走茅草
群童抱茅,诗人叹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屋漏床湿,彻夜难眠
抒发情怀
期盼广厦,大庇寒士
庐破受冻,死也甘心
【主旨点晴】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
【写作特色】
①构思上蓄势和陡转
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写尽个人的不幸;蓄势既足,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全诗共四段,前三段逐层推进,每段内部又层层深入。这样逐层推进的铺叙,展示出凄楚的处境和悲凉的心境。但诗人终究没有为自己的悲哀而彻夜哀叹,而是推己及人,想到“天下寒士”,“何时眼前突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两句诗感人至深:身居破屋,困顿不堪,更显出他心忧天下的可贵。
②蓄势与抒情相结合
前三段以叙事为主,深入地描写了秋风破屋的苦况,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生活和精神上的痛苦愁闷。诗中第一段细致地写出秋风破屋的情状,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焦灼。第二段写群童抱茅入竹林,“唇焦口燥呼不得”,表达了他的无可奈何;“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自”,写得很深沉。第三段写破屋又遭连夜雨的苦况,“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一叙述从深度和广度上,表达了诗人在国破家亡时局中的忧国忧民之情。第四段在前三段的叙述基础上直接抒情,情不自禁地说出了自己的理想和愿望,表现了对“下寒士”的无限关怀,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③语言通俗平实,灵活多变,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使诗人的感情自然倾泻而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作者_____,字_____,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_____代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________”,而他的诗被称为“_______”,有《___________》传世。
子美
杜甫

现实
诗圣
考点一:文学常识
【考点梳理】
诗史
杜工部集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抒发诗人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句子是: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3)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体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精神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考点二:名句积累
(4)杜甫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起过渡作用的诗句是: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主旨句,表现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以及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作者博大胸怀、济世情怀、旷达胸襟的诗句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7)《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8)《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9)《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愁惨的心境(或描写天气变化)的句子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诗人无可奈何的诗句是: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11)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12)诗中升华精神,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两句诗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了诗人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同时表露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化用“邻人相暴,对门相盗”这个成语,慨叹世风之薄,表现诗人因“老无力”而受欺侮的愤懑心情的诗句是: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15)诗中抒发诗人政治理想的句子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7)身处逆境还关心社会,表现博大的胸襟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8)诗中最能体现诗人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19)清代郑板桥有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该诗中也有表达类似情怀的句子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0)诗中表达出诗人对美好生活强烈渴望的句子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1)中国古代许多文人虽然身处逆境但依然心系天下,并在他们的诗文中表现出博大的胸襟,正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所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2)安史之乱时,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以博大的情怀,体察人间冷暖,道出了崇高理想的诗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考点三:重要词语
1.通假字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现
2.一词多义
自 归来倚杖自叹息( )
自经丧乱少睡眠( )
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忍能对面为盗贼( )
安 安得广厦千万间(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独自
自从
如何,哪里
安稳


高 八月秋高风怒号( )
高者挂罥长林梢( )
自 归来倚杖自叹息( )
自经丧乱少睡眠( )
独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独与老翁别( )
得 唇焦口燥呼不得( )
安得广厦千万间( )

从下向上距离大,离地面远,与“低”相对
独自,独个

独自
自从

得到
3.古今异义
(1)高者挂罥长林梢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4)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长度
接近
朝向
阴沉迷蒙的样子
广大的样子
突然
高耸的样子
3.古今异义
(5)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2)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3)卷我屋上三重茅
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
秋季的天空
秋季
值得
充足;满足
概数,表示多数
表示确数“三”
4.词类活用
秋天漠漠向昏黑( )
风雨不动安如山( )
介词活用作动词,接近
名词活用作动词,被风吹,被雨淋
5.其他重要词语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2)高者挂罥长林梢( )
(3)忍能对面为盗贼( )
(4)忍能对面为盗贼( )
(5)俄顷风定云墨色( )
(6)布衾多年冷似铁( )
(7)自经丧乱少睡眠( )
(8)长夜沾湿何由彻( )
(9)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

挂结
狠心
如此,这样
一会儿
被子
战乱,指安史之乱
到,这里是“彻晓”(到天亮)
遮蔽、保护
6.特殊句式
(1)被动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在这个特殊句式中,“为”的读音为“wéi”。
(2)省略句
唇焦口燥呼不得。
省略了主语“我”,应为“(我)唇焦口燥呼不得”。
(3)倒装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
定语“千万间”后置,应为“安得千万间广厦”。
1.请简要描述诗的第一节所描绘的画面。
八月的秋风不断地怒号,破屋上的多层茅草都被秋风卷走了。有的茅草飞过江,散落在对面岸边;有的挂在高大的树梢上;还有低处的随风流转沉入水塘和水边的坳地。狂风卷茅草的景象衬托出诗人愁苦的心情。
考点四:文本品析
2.“八月秋高风怒号”一句中的“怒”字有什么好处?
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写出了秋风的威力之大,也使秋风富有强烈的感彩,隐含着作者的愁苦之情。
3.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由你朗读第一节中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一: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怒号”,“怒号”二字把秋风拟人化了,读之如闻秋风咆哮,风势极猛,声音极大。
示例二: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卷”,“卷”有席卷、裹挟之意,突出了风力大而猛烈,极有气势。
示例三:我认为最应该重读的词语是“三重”,狂风卷起层层茅草,“三重”一词突出了被卷走的茅草之多,反衬出秋风的大和猛烈。
(答出词语的含义和表达效果,意对即可。)
4.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
“洒”“挂罥”“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及自己的境遇之惨蓄势。
5.第一节中哪些词语描写出了风势之大?请找出来加以赏析。
先用“怒”字把秋风拟人化,“风怒号”三字写出了秋风声之宏大,使人如闻秋风咆哮,很形象。“卷、飞、洒、挂罥、飘转”把风势的猛烈描绘得淋漓尽致,将一幅秋风卷茅的画面生动地呈现出来,从而使诗人的无奈之情自然流露出来。
6.诗中“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①运用这些动词细致传神地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再现了秋风破屋的过程,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②茅草的动态紧紧地牵着诗人的视线,表现了诗人焦灼、苦痛、无可奈何的心情。
▲描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动词有哪些?说说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卷、飞、渡、洒、挂胃、飘转、沉。
这些词语细致描写了风吹茅草的情状(描绘了风吹茅草、漫天飞舞,四处飘荡的惨状),也体现出诗人焦灼、苦痛、无可奈何的心情。
7.找出第一节第二句中动态描写的词。这些描写透露了诗人当时怎样一种心情?
飞、渡、洒、挂罥、飘转;
一个接一个动态组成一幅幅画面,紧紧牵动诗人的视线和心,透露出诗人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
8.读第一段,你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有着怎样的心情?哪些动词写出了秋风的威猛?
茅屋遭受侵袭时的无奈、焦灼、怨愤。
“怒号”写出秋风的声势;“卷”写出秋风的的气势;“洒”写出茅飞散的面积之广;“挂罥”“飘转”写出茅飞之高之远。
9.第一段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
或:秋风破屋的焦急和痛苦之情。
10.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茅屋,可是却被一群顽童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地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用一个“老”字是否准确?
准确。用“老”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情。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因此用“老”字准确。
11.群童为何抱茅?
群童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的原因——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的社会带给人民的贫困和灾难。
12.群童抱茅单是“欺我老无力”吗?这一情节对后文有何作用?
(1)不是,因为困穷。
(2)是结尾的伏笔。
13.诗人杜甫在这首诗中忧思深广,推己及人,舍己为人,但他却对“公然抱茅入竹去”的南村群童说是“忍能对面为盗贼”,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茅草对诗人来说事关生计,群童抱茅,自会引起诗人的怨愤。说群童“对面为盗贼”,是激愤之词,并不是真心说他们是“盗贼”,所以“呼不得”之后,也不过是“自叹息”而已。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如何理解诗人称孩童为“盗贼”?
群童抱茅只是顽皮而已,然而诗人却将孩童称为“盗贼”,还感到“欺”,是为了表达自己因“老无力”而受到欺负的无奈、愤懑心情,并不是真的给抱茅草的孩童冠以“盗贼”的罪名。
▲诗人抱茅的群童说为“盗贼”,你怎么看?
像杜甫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是不会真的咒骂几个顽童的。但为什么诗人就在诗中这么称呼了呢?这与诗人当时的心情有关。第一,挂在高树梢与飘落在低洼积水的地方的茅草已无法取回,有可能取回的又被群童抱去,这不能不令诗人焦虑万分。第二,这茅草对群童来说可能无关痛痒,对诗人来说却事关生计,群童无知的恶作剧,令诗人痛心。第三,仅仅诗人“老无力”就“公然抱茅入竹去”,这自然在那一瞬间引起诗人的愤慨或感伤。综合上述情况,诗人说一些过激的话是可能理解的。其实诗人在叙述群童的行为时,只说“抱茅”而不说“抢茅”,这也从侧面表明作者不是真的认为他们就是“盗贼”。
14.第二节从表达方式看,主要属于什么?你怎样理解“归来倚杖自叹息”的“自”字?
叙事。
“自”显得很沉痛,诗人如此不幸的遭遇只有自己叹息,未引起别人的同情与帮助,则世风的凉薄,就意在言外了,因而他“叹息”的内容也就深广。
15.说说你对“归来倚杖自叹息”的理解。
“倚杖”写出诗人衰老的体态,照应“老无力”。
“自叹息”写出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之态。
“叹息”有三层含义:一叹老天无情毁屋;二叹儿童幼稚,不明诗人之苦;三叹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痛苦)。
或:一叹自己的苦;二叹周围人的苦;三叹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归来倚杖自叹息”中的“倚杖”与诗中哪个词相照应?“我”叹息什么?
(1)“倚杖”与“老无力”相照应。
(2)叹息的内容:
①自己的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
②周围人的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
③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
16. 第三节诗中开头两句景物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诗写傍晚雨来临之前的景色,渲染了凄苦(暗淡愁惨)的氛围,烘托出诗人(愁苦)凄凉的心情,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作铺垫。
或: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凄苦的氛围;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惨(悲哀、悲凉、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17.为什么要写“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这两句诗相对于“茅屋为秋风所破”这一题材,以及“安得广厦千万间”这一主题而言,似乎有些游离,其实,诗人的用意是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营造一种雪上加霜的凄苦氛围;同时又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写出了生活的艰辛。
18.请对“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进行简要赏析。
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19.作者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关联起来抒写处境的句子是: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其中用了双关手法的词是:
长夜。
20.“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的意思是什么?
遭乱以来,忧时念国,本来就经常失眠,值此秋夜漫长,床上沾湿,更难度过这漫漫长夜。
或:自经战乱以来,我(忧时念国),很少睡眠,在这漫漫的雨夜和潮湿的屋里,我如何才能捱到天明!
21.“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包含了什么历史事件?你学过的杜甫哪首诗也与这一历史背景有关,请写出诗名。
安史之乱。????
《石壕吏》
22.“自经丧乱少睡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和背井离乡的人民,表达了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3.诗人为何长夜难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从眼前的处境想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联想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然后又回到现实,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怎能入睡呢?
“何由彻”与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更有期盼国家的战乱早日平息,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生活的心情。
24.你是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的?
慨叹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只希望能早点走出痛苦的深渊。
“长夜”一语双关,既实指当天的情景(漫长的黑夜),又暗指处在风雨飘摇中的国家。“何由彻”意味深长,写出了诗人深深的叹息:深重的灾难啊,什么时候才是尽头?
25.诗中最能表现诗人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胸怀的两句诗(诗歌的主旨句)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开心呢。
26.写出这首诗歌的主旨句,并作简要赏析。
主旨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赏析:诗人触景生情,由个人的痛苦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的贫寒之士。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
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
▲赏析“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欢颜”构成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贴切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生活体验中迸发出来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将诗人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
27.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的深刻含义?
表达作者推已及人,希望天下寒士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怀、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作者由自己联想到他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
28.结合全诗,谈谈对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理解。
诗人从当时的个人的苦难遭遇,想到天下广大寒士正和他处于同样命运之中,因此他大声疾呼,希望普天下的寒士都能得到一个不为风雨所困的庇护所,安居乐业。这一方面表现出诗人宽广的胸怀,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他对当时现实的不满。
29.“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写出一句和它表达情感想相同的诗句。
表现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抒发了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
30.“安得……安如山”三句句式有何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个句式,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广厦”“千万间”“大庇”
“天下”“欢颜”“安如山”等,语言铿锵有力,极富气势,显得深沉、激昂、坚决,准确地表现了诗人从“床头屋漏无干处”“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体验中迸发出来的无奈的呐喊和深切的期盼。这里,诗人跳出个人的圈子,推己及人,表现了对天下寒士的无限关怀。
31.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
诗人希望眼前能突然出现这样的房屋,来温暖天下寒士,他宁可独守茅屋,受冻而死,也心甘情愿。表达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答出诗句大意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即可。
32.联系全诗,简要分析“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几句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由自己的困难推及到“天下寒士”,表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而使“天下寒士”都得以安乐,表现了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宽广胸襟、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抒情方式是什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
表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崇高理想以及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或:表现诗人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
▲结尾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尾句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博大胸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至死不悔的决心。
3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诗人体察人间冷暖,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和纯真心灵。)
▲如何理解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当我们读完最后一段的时候,就知道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如果读到“归来倚杖自叹息”的时候对他“叹息”的内容还理解不深的话,那么读到“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总该看出他并不是仅仅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吧!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更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的这种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和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激励着人们。
35.给诗的每小节加一个小标题。
第一小节:____________
第二小节:____________
第三小节:____________
第四小节:____________
秋风破屋
群童抱茅
屋破雨漏
乞求广厦
▲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①秋风破屋图;
②群童抱茅图;
③屋漏无干图;
④遥想广厦图。
36.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一例。
描写: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叙事: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抒情: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或: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第二节全是叙事;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叙事;第四节全部是抒情,兼有议论。
37.这首诗由己及人,放眼天下,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与诗人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有关。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诗歌以描述开篇,以写实的手法,表现秋风的威力。又叙述了茅草多样的归宿及屋内的窘况。最后诗人由衷的议论抒情,表达了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38.仔细品读该诗,用简练的语言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杜甫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
39.全诗的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前三节是写实的叙事,诉说境遇之苦,情绪含蓄压抑;第四节是理想的升华,直抒忧国之情,情绪激越奔放。前三节的层层铺叙,为第四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0.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参照示例进行描绘。
示例:生活贫困——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①年老体弱——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②忧心国事——自经丧乱少睡眠。
③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④关心天下“寒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41.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以小见大,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42.你认为此诗之所以能震撼读者的心灵,除了诗歌本身的艺术魅力以外,最重要的是什么原因?请结合具体诗句说说你的看法。
这首诗之所以震撼人心,最重要的原因是诗人忘我的精神、博大的胸襟,如“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诗句,表现出作者在自己生活极度艰难的情况下,依然忧国忧民。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结合诗歌的内容谈谈这首诗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如诗歌的最后一节,诗人身居漏雨的茅草屋却愿天下寒士都有高大房屋住而喜笑颜开,哪怕个人房屋独破受冻致死也值得。强烈地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致死不悔的决心。这一节把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得淋漓尽致。正是杜甫这种炽烈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43.诗歌表现了诗人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请用现代观念,结合本诗评价杜甫的思想。
示例:杜甫舍己为人的人道主义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他虽遭不幸,但还忧国忧民为民呼喊,即使自己被冻死也心甘情愿;我们生活在和平幸福年代,要努力学习,将来更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4.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示例:①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
②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所举例子要与诗中的“民本”思想密切相关)
45.本诗与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歌行体”诗,形式自由,语言流利,歌调奔放。请从句式、叙事、抒情等方面说说这两首诗的异同。
相同:都不拘泥于固定格式,篇无定句,形式灵活,诗句长短随表达内容而定,句式和用韵比较自由,均以写气候景物开篇,写法上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结合,抒发诗人独特的情怀。
不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以七言为主,间以九言和二字句,句式错杂,以叙事为主,故事性强,抒发的感情强烈而深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句式整齐,都是七字句,叙事点到为止,注重情景结合,抒情典雅而含蓄。
(2018年河北)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链接中考】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杜甫因所住茅屋被秋风吹破引发感慨而写下的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D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主要内容、主旨情感的把握和诗歌的表达方式。最后一段主要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并没有“叙述”,故错误。
该句主要运用了一系列动词,通过“飞”“渡”“洒”
“挂罥”“飘转”组成了一幅幅鲜明的图画,生动形象地写出暴风对茅屋的肆虐,表现出作者生活处境的艰难以及焦灼苦闷心情。
或:这句诗用“飞”“渡”“洒”“挂罥”“飘转”
“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了狂风中茅草乱飞的情景,表现了诗人的痛惜之情。(言之成理即可)
6.请对这首诗中加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解析】 这道题考查对文中重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的角度包括修辞、词语运用、表现手法等。这个句子从内容上是写景,显著特点是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所以赏析这句诗可以从词语运用的角度来进行。在解答的过程中要分析出这些动词的含义及表现出的画面:“飞”写出了茅草此时的状态,“飞”过江去,然后分散地、雨点似的“洒”在“江郊”,“挂”表示很难弄下来,“飘”
“转”也很难收回来。之后再分析这样写的作用,一个接一个的动态不仅组成一幅幅鲜明的图画,而且将作者的处境和心境都表现了出来。
杜甫的“心胸气魄”在他青年时期是胸怀天下、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在他经历“安史之乱”后,则表现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两者一脉相通,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和升华。
(2017年陕西)
22.有诗评,读《望岳》可见“杜子心胸气魄”。请你结合对《望岳》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理解,解读杜甫的“心胸气魄”。(3分)
(广西百色)古诗词鉴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中画线的句子(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句中“飞”“渡”“洒”“挂罥”“飘转”,几个动词,写暴风对茅屋的___________。
描写
肆虐
2.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请你谈谈杜甫这首诗是如何“为时”“为事”而写的。
“为时”(为反映社会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事”(为体现诗人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民生疾苦(民生艰苦)
忧国忧民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模拟演练】
1.下面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意思是忍心能够当面做贼,公开抢抱着自己的屋上茅草钻入竹林。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自从丧乱以来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泪洒衣襟又有什么用呢?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饥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本文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B
【解析】夜雨屋漏导致“长夜沾湿”,非“泪洒衣襟”。因此B项有误。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标题的正确读法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
3.第一段中,“飞、洒、挂罥、飘转”等一系列动词,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景象?
描绘了风吹茅草,茅草漫天飞舞,四处飘荡的惨状。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记叙了一件什么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杜甫的几间茅屋,难以抵挡狂风大雨的袭击,茅草被风吹走,屋破雨漏,难以入睡。
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袒露了诗人以天下苍生为念、宁苦己以利人的博大胸怀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A
2. 这是一首_______体的古诗,题目中的“_____”字代表了诗的体裁,诗中流露了作者__________的思想。
歌行

忧国忧民
3.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个个都喜笑颜开。
4.怎样理解“长夜沾湿何由彻”这句话的含义及其所蕴含的诗人的感情?
这句话一语双关。诗人一是慨叹眼前生活的困窘和无奈,希望天早点亮;二是由眼前景想到过去事,再推想到未来,盼望战乱结束,人民早点过上安定生活。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前两节的层层铺叙,为后一节的抒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此抑扬曲折的情绪变换,完美地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B.“风怒号”三字,音响洪大,读之如闻秋风咆哮;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从而使下一句不仅富有动作性,而且富有浓烈的感彩。
C.“归来倚杖自叹息”一句写出了诗人的衰老形态和投诉无门的困窘之状。其中“倚杖”又与“唇焦口燥呼不得”相照应。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诗,诗人用饱蘸浓墨的大笔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氛围。
【解析】“倚仗”与“老无力”相照应。
C
2.秋天漠漠向昏黑的正确翻译是( )
A.秋天的天空是灰蒙蒙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B.秋天灰蒙蒙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C.秋天时节云烟密布,天色渐渐暗下来。
D.秋天的傍晚,天空逐渐暗下来。
A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所写的时间是________,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从诗中的一个词语“________”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_____________。
八月
暴风雨袭击茅屋
丧乱
安史之乱
4.你是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诗的?
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襟。一场时暴风雨袭击了诗人的茅屋,也触动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诗人由“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痛苦,联想到风雨中千千万万衣食无着落的穷苦百姓,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诗以描写开篇,先写秋风的威力,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其中“飞”“渡”“洒”“挂罥”“飘转”等动词写出狂风对茅屋的破坏,组成了一幅鲜明的秋风呼号图。
B.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描绘出深秋夜晚,风雨过后,天空出现墨色的云的景象,渲染出暗淡愁惨的气氛,从而烘托出诗人内心深处沉重的苦闷。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穷苦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体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D. 该诗属于歌行体,句数没有限制,用韵灵活,语言朴素、生动。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
【解析】“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风停之后,乌云如墨,秋日的天空阴沉迷蒙,天也渐近黄昏,黑下来了,描绘的是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B项中“描绘出深秋夜晚,风雨过后,天空出现墨色的云”赏析有误。
B
2.第二段中,“欺、忍能、公然”等词表现了群童怎样的情态?“呼不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表现了群童顽皮无礼的情态。
面对群童的戏弄,诗人表现出无力、无助、无奈的痛苦之态。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和理想?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4.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来,至少四句。(不能出自同一首诗,还要注明出处,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春夜喜雨》)
示例:(1)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其三)》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望》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逢李龟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