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 五年级上册音乐 第五单元 外婆的澎湖湾|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五线谱) (北京) 五年级上册音乐 第五单元 外婆的澎湖湾|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1-05-23 15:3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外婆的澎湖湾》
作者
是否属于 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否
学科 音乐 学段:3~6年级 年级 五年级级(上)
相关 领域 核心内容:表现领域中的演唱、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
相关内容: 感受与欣赏领域中的音乐情绪与情感、音乐风格与流派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和参与丰富的实践活动,感受、探究、领略歌曲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情趣和持久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识读乐谱的能力,设计多样的教法和学法,组织教学资源,深入全面地分析歌曲的特点,进行教学活动。
(二)理论依据:
本课的学习内容属于音乐学习领域中的表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节奏判断的能力。通过音乐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情感。
基于以上原则,设计了本节唱歌课——《外婆的澎湖湾》,通过严谨、细腻的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积累“音乐演唱、综合性艺术表演、识读乐谱”能力。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齐唱《外婆的澎湖湾》,这是一首曲调优美抒情的歌曲,它以充满激情的抒情笔调,表达了对美丽的澎湖湾、可爱的家园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勾起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
歌曲为4/4,官调式,二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从低音区缓缓进人,曲调平稳,第3小节的六度跳进又使歌曲富有动感,即刻让人们联想到漫步走在童年时熟悉的沙滩上,留下了一步一个脚印的生动场景,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抒发了对美丽家园的赞美之情。
歌曲在第二部分,节奏顿时拉宽,旋律舒展,情绪亲切热情,切分音的运用,充分地表达了思乡之情。在“阳光”和“沙滩”的句中出现一拍休止符,更进步地表达了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想。
对单元主题的分析:
本课演唱曲目选取了流传较广的台湾校园歌曲《外婆的澎湖湾》和具有美国乡村童谣特点的《牧场上的家》;聆听曲目选取了萨克斯管演奏的《回家》和管弦乐、独唱两个版本的《可爱的家》。这些音乐作品多以“家”为题材,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学生多方位地了解不同风格和表现形式的经典之作。
本课结合经典萨克斯管曲《回家》,了解萨克斯管的音色、分组、外形等特点。
对乐曲的分析:
作 者: 叶佳修词曲
情绪和速度:中速稍快 亲切、活泼地
节 拍:4/4
曲 调:G大调
反复记号:
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对音乐唱歌课的兴趣还是很喜欢的,在歌曲的演唱方面大多都能够不喊唱,会用正确的方法演唱而且认识到了气息的作用,演唱是也能满怀感情地歌唱。小部分学生乐理知识掌握的不错,唱歌的状态,音色也很优美。
有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很浓,很喜欢演唱,没有喊唱的现象,只是歌唱的技能有待提高,有的同学参加学校的管乐团,打击乐团,音乐的基还素养较高。有个别学生由于底子薄,对于音乐缺乏兴趣,总体情况很好,音乐知识,音乐技能,节奏训练都还可以。
老师根据具体情况音材施教,充分激发这些学生学习音乐,爱好音乐的兴趣,对他们多鼓励。
(三)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体验—观察—练习—演唱—比较—找准确节奏型—欣赏不同版本”等教学活动,解决了学生节奏、歌词和演唱的顺利衔接,多样的教学也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有效的实施,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表现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熏陶,使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享受到愉悦的心情,受到情感的陶冶,集体合作精神也得到锻炼。
(四)教学技术准备:
1. 用Overture 4.0 中文版编辑歌曲的歌片儿相关信息。
2. 用Adobe Audition3.0中文版编辑所需音乐。
3. 根据课上流程的需要,网上搜集相关图片、音乐和信息,制作PPT课件。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们在学唱这首歌后能体会到主人公与外婆的感情至深,同时也联想到自己与外婆或者奶奶,长辈的爱。对童年美好时光的怀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欣赏现场版本中体会歌曲内容及时代性,反复聆听中体会歌曲的节奏和音乐情绪,从而学唱这首歌,挖掘音乐结构及节奏特点,用清新和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选择性的了解更多与这首歌曲相关的信息,体验爵士风等不同形式的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校园歌曲风格,对作者进一步了解。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对歌曲能用清新,连贯的声音演唱,感受童年美好时光。
(二)教学难点:对声音的控制与把握,节奏的准确演唱。
教学过程
(一)演唱视频引入课题。 【阶段目标: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导入更直接,为学唱歌曲做充分的铺垫。】
教师导语:同学们,春节联欢晚会大家都知道,新年的时候家人们围坐在电视旁一起观看的盛大晚会。在1989年春节联欢晚会上,潘安邦演唱了一首歌,这首歌曲的内容也是根据他本人的亲身经历所写,咱们来听听吧。
教师活动:播放《外婆的澎湖湾》视频,引出本课课题。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歌曲内容,体会歌曲的风格。听后说出歌曲中的相关信息,词语。
如:外婆、澎湖湾、沙滩、仙人掌等
教师活动:这些都是潘安邦小时候与外婆的童年时光的景象,所以这首歌曲的名字是?
学生活动:外婆的澎湖湾。
教师活动: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唱的歌曲,词曲的创作都是由叶佳修创作的。这里说一下叶佳修,他是潘安邦的好朋友,专门为潘安邦所创作的这首歌曲。
【师对学生的回答及时的进行鼓励评价】
教师活动:我们来聆听这首歌曲,思考歌曲的演唱形式和速度是怎样的?
播放PPT,歌曲《外婆的澎湖湾》的伴奏音乐。
学生回答:齐唱,合唱、中速,中速稍快
师总结:齐唱,中速稍快。对同学所答的不同答案进行一下简单的说明与辨别。
学生活动:选择符合校园歌曲特点的词语。
教师活动:PPT给出一个一个词语。
学生活动:进行一一判断。活泼、纯真、朴实、清新是校园民谣的基本特点。
教师活动:对学生给出的选择进行准确与否的说明。
(二)、学唱歌曲
【阶段目标:学生们通过多次聆听,能进一步的熟悉歌曲,跟琴唱,对节奏的准确把握,声音的控制与演唱,更好的演唱表现这首歌。】
教师活动:出示PPT,歌篇。再次播放歌曲。提出问题,歌曲的演唱顺序是什么?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歌曲,跟着音乐小声填词演唱,思考并感受歌曲内容和演唱顺序。
教师活动:钢琴伴奏。
学生活动:跟琴小声演唱歌曲。
教师活动:在学生演唱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及时解决,纠正。
学生活动:根据老师的提示,正确演唱歌曲(音色、节奏、情感、声音的控制等方面)。
师生活动:完整的演唱歌曲,学生纠正自己的演唱,达到最好效果。
教师活动: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回答:对歌曲进行乐段落分析,说明自己的理由,一共可分为两个部分。
教师活动:在两个部分基础上,第一部分可以分成两个小部分,这两个小部分有相似的地方,下面你们认真聆听进行辨别。出示PPT图片,对照一,二小部分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进行对比,根据学生听辨的情况进行反复弹奏。
学生活动:A1与A2歌谱的听辨,并把变化的部分的节奏判断,选择出来。黑板上写出。
教师活动:单独叫学生演唱,分工明确。
【对学生的演唱进行鼓励性的评价】
学生活动:个别人演唱。
(三)、延伸拓展
【阶段目标:对乐歌曲的创作背景更了解,和歌曲相关的内容进一步了解,为更好的表演唱歌曲做铺垫。】
教师活动:歌曲演唱我们先告一段落,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与《外婆的澎湖湾》相关的更多内容列举,你们喜欢哪个呢?点一点吧!出示PPT图片,1、叶佳修 2、潘安邦 3、澎湖湾 4、校园民谣。
学生活动:几名同学点出喜欢的内容。
教师活动:在点开的了解基础上,进行简单总结陈述。
教师活动:出示PPT、我变变变。了解了更多关于澎湖湾的故事,老师想为大家唱一唱这首歌曲,你们仔细聆听,是什么发生了变化?拿出非洲的康加鼓,进行无伴奏表演唱。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欣赏,进行简单评价,并说一说什么地方发生了变化。
教师活动:对,歌曲演唱的节奏型发生了变化。
教师活动:老师还为大家带来更丰富的,不同风格版本的《外婆的澎湖湾》,出示PPT、合唱版、吉他版、爵士风格。
学生活动:对老师列出的不同版本选择聆听欣赏。
教师活动:点击播放学生想要聆听的版本,和学生一块欣赏,对相关内容进行补充说明,如:吉他伴奏是校园民谣的特点,民谣一般都用吉他来伴奏。
(4)、完整演唱歌曲,体会童年美好时光,与长辈之间的情感升华。
【阶段目标:结合所学的歌曲带着对外婆或奶奶的感情进一步表演唱歌曲。】
教师活动:可能在座的各位同学里边有的是外公、外婆带大,有的爷爷、奶奶带大,你们对他们的感情一定很深,你们之间一定有不同的故事给你留下最深的记忆,下面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次表演唱这首歌曲吧,要求学生可加上身体动作进行律动表演唱,老师进行钢琴伴奏。有时间可分享与长辈之间难忘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学生活动:加上肢体动作,进一步表演唱这首歌曲。
教师活动:对学生们的演唱做鼓励性评价。
(五)、下课总结
教师活动: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外婆的澎湖湾》这首歌,相信你们想起了与外婆,奶奶之间的点点滴滴,爱她们就要说出来,回到家抱抱她们,和她们说说贴心话。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吧,下课。
学生活动:跟着音乐唱唱走出教室。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一)评价方式:本课的学习效果评价方式以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为主。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互评安排在表演环节。
评价量规: 学过本课之后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从7个方面做统计:
1、能准确听出歌曲的演唱形式
2、能准确听出歌曲的速度
3、知道反复记号的用法
4、会唱歌曲
5、会演唱歌曲的歌谱
6、知道这首歌曲是一首校园民谣
7、对较多变的节奏型进行准确判断并应用到歌唱中。
通过课后调查数据显示,全班37名同学。37名同学都能听出歌曲的演唱形式是齐唱;35名同学能准确听出歌曲的速度是中速稍快,另一名是说较快,也对,剩下一名同学判断的是中速;37名孩子们都知道反复记号的用法;37名同学都会唱这首歌曲;37名同学都知道这是一首校园民谣;37名同学都知道不同节奏型的准确演唱。
本课教学设计的特点
一、本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点: (一)教学内容涉及多种教学领域:
1、本节课教学内容涉及的本领域为:
表现领域
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行内容,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在发展音乐听觉基础上进行节奏的判断。通过师生互动对课上出现不同的回答进行分析,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发挥孩子们的自主思考,自我表现的能力。
(1)演唱:能用正确的姿势、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参与演唱活动;对指挥的动作做出反应(四四拍);采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演歌曲的情绪。
(2)综合性艺术表演:能配合歌曲用身体做动作;能与其他人合作,进行律动;
(3)节奏分析:能够用真时的声音,用长短准确表现节奏。
2、本节课教学内容涉及的他领域为:
感受与欣赏领域:
(1)音乐演唱形式:对所听音乐的演唱形式进行准确判断。
(2)音乐风格与流派:校园民谣、爵士乐。
(二)教学重点突出,突破难点方法有效。
1、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对歌曲能用清新,连贯的声音演唱,感受童年美好时光。
突破重点:在多次聆听歌曲之后,在歌曲学唱的时候,老师给予准确引导。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对声音的控制与把握,节奏的准确演唱。
突破难点:在学唱时,用欢乐清新的声音,在气息的换气上的指引。老师针对这些较复杂的节奏型进行反复练习。在节奏演唱上深知节奏型较复杂,提前把节奏型列出,让孩子们进行分辨,为后边的填词演唱做好充分的准备,演唱时各个音的时值长短的演唱准确程度降至最低,通过实际应用效果特别好,孩子们唱的很准确,很快准确的完成演唱。
(三)突出音乐要素,体现学科特点
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音乐要素的表现意义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感受歌曲演唱形式、情绪、速度、反复记号的准确应用,音准、音色、节奏判断与听辩等音乐要素等。教学手段也体现了音乐的专业性,比如听唱法、对比模唱练习,听辨音高填词演唱歌曲、歌谱的视唱、歌表演等。
教学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
本课的特色,校园民谣这一题材音乐学生们第一次细致的学习,之前虽然接触很多民谣,但是都没有具体说明过,什么样的风格是民谣,在这节课里我的设计能吸引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点,不论是视频、判断、听辩、接触不同风格、对音乐内容的丰富,都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欲望,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孩子们也乐在其中,学的更扎实。节奏的听辩,我觉得孩子们在这节课中运用的非常好,锻炼了孩子们的听辩能力,对节奏还更深刻的理解与应用在歌曲当中。我觉得是他们收获最大的地方。内容的丰富也使他们对校园民谣的认识更深刻。
反思,本节课的学习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校园民谣这一曲调风格,学生们很喜欢也很新奇,通过学习能够对这一风格特点有更深刻的认识,知道校园民谣体裁特点。这首歌曲旋律流畅,演唱起来也朗朗上口,孩子们从演唱程度就能看出很喜欢这首歌曲,情绪欢快,速度稍快,整首歌曲带有叙事性的特点,民谣都比较写实,朴实,很符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很喜欢演唱,最后完成的也是非常不错的。歌曲节奏型多变,一拍中的切分节奏、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的节奏型、连续的四个十六分音符、两个八分音符这些多样的节奏型出现,大大考验了孩子们对节奏型的准确判断,通过对比、听辩的方法,孩子们最后通过歌声证明了,他们能准确的分辨,这在学唱歌曲时也反复的尝试,纠正,有误的节奏型有两三遍的样子就能准确演唱,证明他们在尝试、在思索、在判断、在改正,一步一步的学到了,学会了。这是本节课我觉得最值得夸赞的地方,也是孩子们音乐课上大大的成长。春晚的视频大可以把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引出来,后边对人物和相关体裁,澎湖湾的了解也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欲望,老师在用康佳鼓无伴奏的演唱也能增加学生们的焦点,乃至后边不同音乐风格的赏析,都在不断的丰富课上内容,同学们对这首歌曲和相关知识理解的更深刻。总体来说孩子们对这首歌曲的完成很棒,没有喊唱现象,多数孩子的音准,音色都很统一,听起来很好听。不足之处,以我对这个班的了解,在学校管乐团的人很多,舞蹈社团,打击乐社团的也不少,我相信他们的的音素养上面都应该不差,就是不爱表现自己,只有几个同学是非常积极的配合老师,回答问题的,以后要多培养他们用于表达的能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