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一课时)
马丽华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 阅读
1.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重点)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体会本文把对景物的描写与身体状况、内心体验、邈远思绪融为一体的写法。(难点)
3.体会作者细腻而丰富的情感,激发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怀。(重点)
学习目标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省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 位于东经91.0°,北纬33.5°, 海拔6621米, 是唐古拉山脉最高峰, 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
一、导入新课
各拉丹冬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当代女作家,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
二、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版)。有删改。《藏北游历》状写西藏北部地区高寒牧场的游牧文化:千百年来游牧人群精神生活中对于神山神湖的崇拜,格萨尔王的传说,本土宗教遗存——苯教,原始智慧,今古传奇;日常生活中的婚丧嫁娶节庆娱乐;藏北高原的辽阔壮美,奇山异水,野生动物,无人区风光等。本文所写的是作者跟随摄制组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拍摄时的经历。
三、写作背景
裸露( ) 黧黑( ) 冻疮( ) 霹雳( ) 砾石( ) 虔诚( ) 蠕动( ) 眩晕( ) 蜷卧( ) 腈纶( ) 皱褶( ) 挪动( ) 草坝子( ) 气喘吁吁( )
接踵而至( ) 熠熠烁烁( )
luǒ lù
lí
chuānɡ
pī lì
lì
qián
rú
xuàn
quán
jīnɡ lún
zhě
nuó
bà
xū
zhǒnɡ
yì
四、检查预习
(一)读准写对
【黧黑】形容黑。
【风云变幻】比喻局势的动荡与变化。
【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接踵,后面人的脚尖接着前面人的脚后跟。
【熠熠烁烁】形容光彩闪耀的样子。
【川流不息】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地行进。
【漫不经心】疏忽大意,一点儿也不放在心上。
(二)理解词语
朗读课文
划分段落
理清层次
五、整体感知
第三部分:(12-15)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第一部分:(1-2)
交代“我”初到各拉丹冬的时间,同时介绍各拉丹冬的考察现状和此次考察的气候状况。
第二部分:(3-11)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1.划分段落
2.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找出第一天游览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全文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叙述了自己在游览各拉丹冬雪山时不同地点的所见所感。
草坝子——冰丛砾石堆——走下砾石堆,沿冰河接近冰山——此地已达海拔六千米以上。
1.初见各拉丹冬,作者的所见、所感是怎样的?
各拉丹冬有阴阳二坡
西北阴坡
尽是冰雪,景色单调
东南阳坡
好看
这种好看体现在哪?
六、合作探究
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气势磅礴,变化多端。
比喻
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大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写出了大山的晶莹洁白,傲然挺立。“黧黑”写出了大山的神秘感;整句描写了大山的外观形态,棱角层次的鲜明,让我们感受到了大山的气势磅礴,拔地参天,增强了我们的阅读兴趣。
季节上的隆冬将尽,但严寒还将在此驻防三两个月。远不是秋高气爽时节的明媚,这一个风云变幻的季节里,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冬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
2.读课文,说说考察的环境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应的描写。
海拔接近六千米;让人气喘吁吁;很不适应
3.负重向各拉丹冬雪峰进发,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在此期间,“我”遇到了哪些困难?
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
(1)自然环境恶劣
在各拉丹冬以东几公里处有牛粪可捡的草坝子上,我们搭起牛毛帐篷。安托师傅他们从崖底冰河里背回大冰块,我们喝上了长江源头的水。
(2)住宿环境恶劣
(3)身体不适(刚进各拉丹冬)
1.手背生起冻疮
2.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
3.连夜高烧,不思饮食
4.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正是在后退的当儿,脚下一滑,分外利落地一屁股坐在冰河上,裂骨之痛随之袭来……娇贵而无用的尾椎骨已经折断,连带第八节腰椎也错了位。
(4)身体不适(在冰塔林)
而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
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典型的缺氧反应,外加新伤剧痛。
4.作者多次写到自己在高原上的疼痛、恶心,甚至觉得“要死了”,这些内容与文中的写景有什么关系?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作者反复叙写自己在各拉丹冬糟糕的身体状况,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通过写自己的感受,表现了探险者坚强不屈的意志、勇往直前的精神。
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第二课时)
马丽华
部编版八下语文第五单元 阅读
从砾石堆上四面张望,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历历在目……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5.作者刚进入冰塔林时,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景象?
远眺雪峰 壮丽奇观
一、合作探究(续)
6.阅读5-6段,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从中感受到雪山怎样的特点?
远处全景:晶莹连绵的冰峰;平坦辽阔的冰河;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
近景(沿冰河接近冰山):冰山像屏风,精雕细刻着各种图案;冰塔林由许多冰的庄园,冰的院落组成。
感受:天地间浩浩苍苍;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
7.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
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
受到了雪山怎样的
特点。
{F5AB1C69-6EDB-4FF4-983F-18BD219EF322}角 度
特 点
触 觉
听 觉
写风
视觉
冰
体
温 暖
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
威力大(扫荡)
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
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
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感 受: 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8.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
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作者对冰塔林的描写有详有略,略
写时一笔带过,详写时细致刻画。从描
写自己身处冰窟的感受开始,写到冰风
的呼啸与川流不息,然后详细描写冰体
形态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作者在描
写冰塔林时非常注意把主观的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往往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突出异样的“温暖” 感受,既写风的“扫荡”,更把思绪放飞到洪荒之始,感喟于自然的永恒。这样的写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
9.本文记述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请你复述作者在各拉丹冬的所见所感?
作者循行程写了两天的活动,以第一天的见闻为主。随着立足点和观察视角的变化,作者笔下的景物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各拉丹冬雪山
高峻、雄壮、变幻莫测
砾石堆上四顾
冰峰的晶莹、冰河的辽阔和整个冰雪天地的浩茫
靠近冰山
发现其图案的难以名状
进入冰塔林,身处冰窟
细看千姿百态的冰体和冰山的裂纹、皱褶,突出其晶莹纯美,闪闪生光
重返冰河
听到阳光下冰河融化的流水声
随着行踪和景物的变化,作者“所感”也发生着变化。远眺雪山时,感到雄伟和神秘;张望冰峰和冰河,感叹造物主的创造力;身处冰窟,感慨自然永恒的存在和漫长的变化;倾听水声,想象即将演绎出的长江的故事。
(1)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眩晕
指“浩浩苍苍”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不知该看什么。
卖弄
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两个词表现了作者面对冰峰、冰河、冰谷等景色感受到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10.请赏析下面这些句子。
(2)风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它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景物描写。运用一系列的动词,准确地写出了这里天气变化莫测,气候恶劣的情形,突出了探险队员坚强的意志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
·
·
·
·
·
·
·
·
·
·
·
·
·
·
(删去加点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加点的部分说明风刮的时间之久,删去加点部分后,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不能表现冰窟的历史悠久。
(3)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
“切割”“雕凿”:拟人化的写法,尽显阳光和朔风的威力巨大、动作精巧,这样导致“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
(4)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由冰山的波纹联想到树的年轮,赋予各拉丹冬雪山以生命,赞颂雪山的神奇,历史久远,如同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一般。
(5)那是坚冰之下的流水之声,它一刻不停,从这千山之巅、万水之源的藏北高原流出,开始演绎长江的故事。
“演绎”是“铺陈,发挥”的意思,这里是说坚冰之下的流水,是圣洁的,是长江的生命源头,从这里开启了长江的生命之旅,长江从此开启了孕育生命,造福人类之旅,这流水,也是中华民族的生命之源,中华民族的历史也同长江一样源远流长。
1.文章中第11段写到的“琼瑶仙境”是指什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
“琼瑶仙境”指的是冰窟中的景色,作者置身其中,仿佛置身仙境。“流苏……像长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冰窟中形状的怪异,冰体的蜿蜒挺拔,冰山的褶皱;整段写出了冰世界的闪耀光彩,静穆与高大,增添了文章的色彩。
二、深入探究
2.作者在写景的同时是怎样表达细腻而丰富的情感的?
①通过细腻的刻画表达自己的虔诚和讴歌。如“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②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描摹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如“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
③通过写自己的感受抒发情感。如“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④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挚爱的情感。如在已经没有力气,“似乎已经衰竭” 时,“我” 仍不甘心在车里闷坐,又挣扎着去那座冰河中间的砾石堆,从侧面表现了作者对各拉丹冬奇美风光的热爱。
3.全文作者以游踪为序,详细讲述了作者自己游览各拉丹冬的情景,作者是不是仅仅为了描写各拉丹冬的壮丽景色,还是有其他的目的?说一说你的看法。
作者描写各拉丹冬的雄奇壮丽,却在结尾升华主题,全文作者以自己为例,写出了作者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决心。
作者意在教育我们遇事勇于尝试,不放弃不抛弃的朝着奋斗目标前进,最终一定会实现目标。
全文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描绘了各拉丹冬的壮丽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我”对各拉丹冬的热爱、赞美以及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
三、课堂总结
(一)归纳主旨
1.条理清晰,层次进然
本文按照作者行踪地点的变化依次描写了各拉丹冬山峰的壮美景色。首先交代了其外观景象,然后描写冰塔林外面的景观,最后详细地描写了冰塔林内部的景观。整篇文章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三、课堂总结
(二)学习特色
2.巧用修辞,生动形象
文中多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各拉丹冬的各色美景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如“阳光使这位身看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等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3.议论抒情相结合,引发共鸣
文中作者远望冰塔林的景物,“巨大的冰谷里,一列小小身影”,融汇着作者的主观情感,感叹人在自然奇景面前的渺小。“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直接发表议论,表达景物带来自己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交代“我”的身体状况
“我”游览冰塔林,
意外滑倒受伤
“我”置身冰窟欣赏
冰塔林美景
在砾石滩感受长江之源
壮美的景色
恶劣的环境
附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