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备考卷 历史(A卷)教师用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备考卷 历史(A卷)教师用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0 13:10: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材)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备考卷


(A)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距今约50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长江下游的文化遗址,2019年7月6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遗址是()
A.仰韶文化
B.龙山文化
C.良渚文化
D.河姆渡文化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良渚文化,这与题干中“距今约50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等信息相一致,故选C项;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黄河中游地区,排除A项;龙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前,但是其分布地区主要在黄河下游地区,排除B项;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地区,排除D项。
2.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崇尚道法自然,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下列思想能够体现以上内涵的是(

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②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③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
④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乱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为政以德,譬如北辰”是孔子的言论,属于德政思想,故①正确;“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是荀子言论,体现了规律的客观存在,故②正确;“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体现的是贤士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故③正确;“威势之可以禁暴”体现的是刑罚对于国家治理的必要性,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3.秦末起义时,关东郡县民众苦于秦吏的残酷,纷纷奋起,“皆杀其守、尉、令、丞以反,以应陈涉”,甚至秦地方官如沛令、会稽守通等愿意发兵响应民众的抗秦斗争,也为起义军所不容。材料表明(

A.秦朝阶级矛盾激化
B.六国贵族乘机起义
C.关东民众要求复国
D.秦郡县制弊端明显
【答案】A
【解析】“关东郡县民众苦于秦吏的残酷,纷纷奋起”可见秦朝阶级矛盾尖锐,故选A项;“关东郡县民众苦于秦吏的残酷,纷纷奋起”这里不是指原六国贵族,排除B项;“皆杀其守、尉、令、丞以反,以应陈涉”可见主要是反秦暴政,不涉及到复国,排除C项;“秦地方官如沛令、会稽守通等愿意发兵响应民众的抗秦斗争,也为起义军所不容”强调秦百姓对暴政的不容,无法体现郡县的问题,排除D项。
4.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成就斐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司马迁的《史记》首创了纪传体通史
②汉赋是长短句,可以配乐演唱
③蔡伦发明了造纸术,促进了中国及世界文化传播与发展
④《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著作,故①正确;汉赋不可以配乐演唱,故②错误;蔡伦改进了造纸术,而非发明,故③错误;《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5.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瓷器等物品,造纸、印刷等技术传入了西方;引进了葡萄、苜蓿、芝麻、黄瓜、马铃冀等新植物品种,玻璃及糖等制造技术。上述传播(

A.构成了丝绸之路主要物质内涵
B.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与发展
C.改善了沿线各民族的生活水平
D.推动了中外农业技术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中西农作物品种及手工业制造技术通过丝绸之路向对方传播,物品种类的增加有助于丰富沿线各民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故选C项;中国传出或引进的物品及技术只是当时物质生活的一部分,“主要物质内涵”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就已开通,排除B项;造纸术、印刷业、玻璃及糖的制造技术并不属于农业技术,排除D项。
6.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对此相关解读正确的是(

A.魏晋时期开始实施该赋税制度
B.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
C.国家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中“租”“庸”“调”等信息可知该赋税制度是唐朝实行的“租庸调制”,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利于保证农时,故选B项;根据所学“租庸调制”是唐朝实行的赋税制度,选项时间表述错误,排除A项;“庸”的实行有利于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一年分夏秋两季征收税的赋税制度是两税法,与材料中的租庸调制不符,排除D项。
7.他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用雷厉风行的改革给萎靡因循的北宋中期政坛注入一股强烈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这里的他(

A.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B.变法得到广大人民和上层官僚的支持
C.进行改革实现了北宋的富国强兵
D.通过改革实现了“兵农合一”的募兵制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他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用雷厉风行的改革”“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等信息可知这里的他是王安石,结合所学,王安石为了改变“积贫”局面采取了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等措施调控经济开辟财源,故选A项;根据所学,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触犯了官僚利益遭到上层官僚的反对,变法中的一些措施加重了人民了负担,没有给农民更大的利益,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排除B项;根据所学,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但强兵效果不明显,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排除C项;根据所学,王安石变法中实行保甲法,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选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
8.辽太宗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胡汉分治”的制度,即“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一做法的出发点在于(

A.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
B.适应不同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
C.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
D.顽固推行民族分化政策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胡汉分治”并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各族的经济文化存在很大的差异,为了适应各族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和不同的生产方式,稳定整个国家的发展,辽采用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政策,故选B项;巩固契丹族的奴隶制度是根本目的,不是出发点,排除A项;“胡汉分治”的制度并不是为了笼络扶植汉族地主官僚,而是为了协调契丹诸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排除C项;这一做法有利于民族融合,排除D项。
9.阅读以下的“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表格能够说明宋朝(

年代
农业税(万贯)
非农业税(万贯)
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
2408.1
1567.3
60∶40
天禧末年(1021年)
2641.2
3874.0
40∶60
熙宁十年(1077年)
2021.3
5117.2
28∶72
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纸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
C.商税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D.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可分析得出,非农业税在宋朝的赋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逐渐超过农业税的比重,成为政府赋税的重要来源,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南北地域的变化,无法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A项;纸币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中国古代一直都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
10.到宋代,宫廷内设有“教坊”,较大的城市中都有歌楼伎馆,有些贵族、官僚、豪绅的家里也有歌伎舞女。据学者考证,流传至今的宋词达20000余首,可考的作者有1430多人。这表明,促使宋词繁荣的主要因素是(

A.科举考试的推动
B.文化娱乐设施的不断健全
C.理学传播的影响
D.社会各阶层文化生活的需求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宫廷内设有‘教坊’,较大的城市中都有歌楼伎馆,有些贵族、官僚、豪绅的家里也有歌伎舞女”,可知宋词的繁荣是因为适应了宫廷、贵族官僚、豪绅、及市民各阶层文化生活的需要,故选D项;材料中并未反映科举考试与宋词繁荣之间的关系,且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文化娱乐设施的不断健全只是宋词繁荣的一个原因,选项未全面概括材料内容,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反映理学对宋词的影响,排除C项。
11.有学者指出,“真正解决倭患的关键之举并非战争,而是官方政策的转换。面对势不可挡的国际贸易大潮流,战争不能解决问题,或者说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倭寇的实质是海禁与反海禁的斗争,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必须放弃海禁政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倭患是明朝最大的统治危机
B.国际贸易大潮引发倭患问题
C.海禁政策是维护稳定的需要
D.战争是解决倭患的根本手段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中的“倭寇的实质是海禁与反海禁”得出海禁导致倭患问题,所以该学者认为政府的政策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得出海禁关乎国家稳定,是维护国家稳定的需要,故选C项;题干仅仅提到倭患,而没有提到其他统治危机,所以没法得出A的结论,排除A项;由题干中的“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必须放弃海禁政策”可知,是海禁政策的实施导致了倭患问题,排除B项;由题干中的“真正解决倭患的关键之举并非战争,而是官方政策的转换”、“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政府必须放弃海禁政策”可知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12.“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在原有的框架下发展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对这一时期最具历史洞察力的说法是(

A.近代社会的前兆
B.康乾盛世的辉煌
C.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
D.资本主义社会的来临
【答案】C
【解析】略
13.有晚清士人对《红楼梦》评价道:“吾国之小说,莫奇于《红楼梦》。可谓之政治小说,可谓之伦理小说,可谓之社会小说,可谓之哲学小说、道德小说。”这表明(

A.传统小说焕发了新的生机
B.西学东渐影响了文学评价
C.经世致用思想成为社会共识
D.《红楼梦》的价值开始被认可
【答案】B
【解析】根据“可谓之政治小说,可谓之伦理小说,可谓之社会小说,可谓之哲学小说、道德小说”可知,晚清时期出现了对《红楼梦》从政治、伦理、社会、哲学等多个角度的分析,这表明随着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西方社会科学知识影响了中国的文学评价,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传统小说《红楼梦》新的评价,不能表明传统小说焕发了新的生机,排除A项;经世致用思想是指明清之际主张做学问必须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材料没有反映经世致用思想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对《红楼梦》的不同评价视角,并没有表明其价值,排除D项。
14.以下资料可以作为研究虎门销烟直接证据的是(

A.虎门销烟池遗址
B.虎门销烟浮雕
C.电影《林则徐》
D.〔英〕蓝诗玲著《鸦片战争》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
15.读下图,图中数据的变动反映出(

中国各通商口岸进出的中外轮船总吨位
A.民族航运企业在艰难中成长
B.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
C.中国航运业受到列强的压制
D.外国的经济侵略由内陆转向通商口岸
【答案】C
【解析】根据图表可看出1877年中外轮船总吨位差距不是很大,而到了1907年中国进出口的轮船总吨位降低,而外国轮船进出口的总吨位上升,结合所学19世纪70年代,伴随洋务运动轮船招商局的创办,中国航运业起步,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航运业受到压制,故选C项;根据图表可看出,近代中国进出口的轮船总吨位在下降,材料并未反映民族航运业的成长,排除A项;仅从材料反映的中国各通商口岸进出的中外轮船总吨位变化情况,无法反映出,甲午战争后列强加大了对华资本输出,排除B项;根据所学,外国的经济侵略是从沿海开始的,选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6.八国联军在北方横行之时,南省中国“东南互保”,南省初指刘坤一、张之洞管辖的五省,不久浙江、福建相继参加,后李鸿章声明自保两广,断不尊奉慈禧对列强的宣战诏书。四川、陕西、河南督抚也同意刘坤一、张之洞的主张,互保的区域实际包括了十三省。地方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

A.地方督抚认清了清政府本质
B.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
C.部分督抚反对朝廷的基本政策
D.清政府中央权威的极大下降
【答案】D
【解析】在慈禧太后对列强宣战诏书下发之后,东南互保没有尊奉宣战诏书,“坐视朝廷危机,不发兵勤王”,这表明清政府对地方政府已经没有足够的权威,故选D项;地方督抚是清政府在地方的大员,他们与清朝中央政府是利益共同体,所以说他们认清了清政府的本质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清政府统治实际上土崩瓦解是在武昌起义之后,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独立的时候实现的,与题目所述时间不符,排除B项;题干仅仅反映的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时,东南部分督抚临时性的没有尊奉宣战诏书,据此不能说明他们反对清政府的基本政策,排除C项。
17.1903年6月,上海租界工部局查封进步刊物《苏报》,逮捕其主要撰稿人章太炎、邹容等人。之后,清政府多方活动,要求工部局将章、邹“引渡或处决”。同年12月24日,租界会审公廨组织额外公堂审判,判处章太炎、邹容永远监禁。“苏报案”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A.反清革命团体的斗争暂时转入低潮
B.中文反动势力开始联合镇压民主革命
C.保皇党人与革命党人的论战达到高潮
D.清政府无力掌控其内政外交
【答案】D
【解析】据材料“租界会审公廨组织额外公堂审判,判处章太炎、邹容永远监禁”,可知租界并未按照清政府的设想将章、邹“引渡或处决”,说明清政府并不能完全掌握其内政外交,故选D项;“苏报案”之后反清革命团体并未进入低潮,排除A项;租界的做法与清政府的设想不符,因此不能得出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清政府对局势的掌控,并没有提到保皇党与革命党的论战,排除C项。
18.五四运动被定性为启蒙运动,是在1936年。是年9月,陈伯达在北平发表《哲学的国防动员》一文,正式将五四运动说成是启蒙运动,并号召一切爱国分子发动一场新启蒙运动,以唤醒民众的抗战与民主意识。这说明(

A.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
B.五四运动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C.以五四精神服务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民族危机下对五四运动的新思考
【答案】D
【解析】1936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民族危机加深情况下五四运动被定义为启蒙运动,是时代的需要,故选D项;此项是五四运动的意义,不是材料说明的主旨,排除A项;此项是五四运动的特点,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排除B项;1936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形成,排除C项。
19.“会议尖锐地批评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的单纯防御和长征中惊慌失措的逃跑主义,指出博古、李德要负主要责任。会后不久,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此次会议(

A.造成党内分裂严重化
B.受到共产国际的遥控
C.实现决策的独立自主
D.宣告长征最后的胜利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指出博古、李德要负主要责任”“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党的总责,成立由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小组负责全军的军事行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遵义会议,故选C项;遵义会议基本纠正了“左”倾错误,团结了党,排除A项;遵义会议前,中共被共产国际的遥控,之后摆脱了共产国际的遥控,排除B项;宣告长征最后的胜利是1936年甘肃会宁的三军会师,排除D项。
20.下列一组图片是某班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收集的四处历史纪念馆的参观券。按其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④③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④②③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①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北伐战争发生在1926年,②反映的历史事件是辽沈战役发生在1948年9—11月,③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抗日战争的胜利,发生在1945年,④中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于1927年到1928年;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是①④③②,选择C项符合题意。
21.1938年10月底,蒋介石发表《为国军退出武汉告全国国民书》,指出:“盖抗战胜负之关键,不在武汉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号召全国同胞继续贯彻持久抗战、全面战争、争取主动之一贯方针,造成最后之胜利。可见,武汉会战(

A.打破了日本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
B.推动了全面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C.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计划
D.取得抗战以来正面战场首次大捷
【答案】B
【解析】“不在武汉一地之得失,而在保持我继续抗战持久之力量”说明武汉会战推动全面抗战进入相持阶段,故选B项;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排除A项;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排除C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首次大捷,排除D项。
22.下图为1947年某次运动的宣传单《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和《向炮口要饭吃》据此推测,其主要反对的是(

A.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经济掠夺
B.国民党反动派大肆迫害民主人士
C.国民政府为了维持战争滥发纸币
D.官僚资本巧取豪夺造成民不聊生
【答案】C
【解析】材料漫画1947年《钞票满天飞,人人活不了》和《向炮口要饭吃》,主要针对的是国民政府为维持内战,滥发纸币,造成严重通货膨胀,故选C项;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已经在1945年取得胜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国民政府迫害民主人士,排除B项;官僚资本的掠夺与《向炮口要饭吃》无关,排除D项。
23.下表所示是1951年7月5日国家领导人刘少奇的讲话内容(部分)据此可知,刘少奇(

1
“新民主主义经济是一种过渡性质的经济”,“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将很长
2
应当使新民主主义的各种经济成分各得其所,都得到发展
3
经济得到恢复后,应以主要力量发展农业、轻工业以及必要的军事工业,然后建立重工业
A.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B.强调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具有紧迫性
C.坚持务实的态度来发展国民经济
D.主张中国应迅速确立计划经济模式
【答案】C
【解析】据材料“1951年……应当使新民主主义的各种经济成分各得其所,都得到发展”,并结合所学,新中国正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应结合国情发展经济,故选C项;据材料“应以主要力量发展农业、轻工业以及必要的军事工业,然后建立重工业”可知工业化道路不符题意,排除A项;1951年仍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改造发生于1953至1956年,不符题意,排除B项;据材料“‘过渡所需要的时间’将很长”可知迅速确立不符题意,排除D项。
24.阅读“九五”时期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比较图,图中数据说明“九五”时期我国(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
B.国民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革
C.加入WTO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D.工业呈现出高质量增长态势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九五”时期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比较图,机电产品的增长速度由1996年9.8%到2000年的36.9%,高新技术产品的增长速度由1996年的25.5%到2000年的50%,虽有曲折,但总体态势良好。所以在“九五”期间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速度的增加,反映了我国工业呈现高质量的增长态势,故选D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是在21世纪初,与“九五”期间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与国民经济结构无关,排除B项;2001年。我国加入WTO,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
第II卷
本卷共4大题,共52分,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12分)“治理有效”是党的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我国疆域辽阔,历代中央政府都重视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郡县的出现,是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划时代变化。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本质,是在国家体制中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由部族国家变成疆域国家。秦代实行郡县两级制,而秦郡数仅为四十余,中央直接管理各郡,尚无多大问题。
——摘编自刘文瑞《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地方体制与官僚制度》
材料二
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
——陈苏镇《〈春秋〉与“汉道”:两汉政治文化研究》
材料三
元朝疆域辽阔,为汉唐所不及,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故设立数目有限的行省。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是双重的:一方面,行省可以说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另一方面,行省与中书省又具有某种“平等”关系。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行省权力虽重,但其官员的任命、迁调、考课必须由朝廷执行;元朝还建立了针对行省的一些监督机制,通过御史台等机构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密监察;行省机构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
——摘编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郡县出现的时代。概括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政治意义。(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刘邦在地方制度上如何兼顾秦和东方习俗的?带来什么后果?(2分)
(3)据材料三,指出元朝推行行省制度的主要原因,概括行省与中央的关系,简述元朝防范地方专权的有效措施。(5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历史启示?(1分)
【答案】(1)时代:春秋战国时期。
意义:推动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疆域国家取代了部族国家(推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4分)
(2)制度:郡国并行制(1分)。
影响:不利于中央集权(1分)
(3)原因:疆域辽阔。
关系: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
措施:控制人事任免权;加强监督;行省官员内部分权制衡。(5分)
(4)启示:应当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应当制定合理的制度防止地方割据。(1分,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解析】(1)第一小问时代,据所学秦朝的统一有关知识可知,郡县制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一“是在国家体制中以地域关系取代血缘关系”可得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据材料一“由部族国家变成疆域国家”可得疆域国家取代了部族国家,据“中央直接管理各郡”可得推动中央集权制的形成。
(2)第一小问制度,据材料二“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结合西汉的建立有关知识可知,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第二小问后果,郡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中央集权,如汉景帝时发生七国之乱。
(3)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三“元朝疆域辽阔,为汉唐所不及,路府数量繁多,中央很难一一统属”可得疆域辽阔。第二小问关系,据材料三“行省可以说是中书省的下属,要接受后者的节制和领导……行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可得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受中央节制。第三小问措施,据材料三“行省权力虽重,但其官员的任命、迁调、考课必须由朝廷执行”可得控制人事任免权;据材料三“元朝还建立了针对行省的一些监督机制,通过御史台等机构对行省的工作进行严密监察”可得加强监督;据材料三“行省机构内部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在行省官员内部形成互相牵制、分权制衡的状态”可得行省官员内部分权制衡。
(4)本小问为开放式设问,可围绕中央与地方关系作答,如应统筹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制定合理制度来防范地方割据等等,考生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27.(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以前的主要经济区是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从西周开始,泾渭流域成为新的经济区;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五大经济区;两汉时期关中地区和关东地区的经济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方黄河流域基本经济区,而南方江淮地区则相对落后。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二
安史之乱至宋初,北方人口在连年战乱中急剧减少。而一些北人南下的集结区人口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长。于是拥有大批劳动力的江南地区的广袤土地被开发,众多水利工程相继建成,经济的发展很快超过了北方。据《宋史?食货志》记载,宋初只从江淮漕运数十万石米至京,太平兴国初达四百万石,大中祥符时已达七百万石;南宋迁都临安,行政中心所用米也是由两浙路及江东路供给。
——摘编自林敏《唐宋时期经济中心南移的地理基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周至两汉时期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宋粮食的来源区并分析原因。(11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3分)
【答案】(1)特点: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经济区域由单一向各具特色的多个经济区域发散。(6分,任答两点即可)
(2)来源区:两淮及江南地区。(3分)
原因:北方连年战乱;北人南迁给江南带去丰富的劳动力;江南社会环境相对稳定;江南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8分,任答三点即可)
(3)趋势:区域经济发展由北向南逐步扩大范围,经济中心逐渐南移。(3分)
【解析】(1)根据材料一“西周以前的主要经济区是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从西周开始,泾渭流域成为新的经济区”可得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五大经济区”可得经济区域由单一向各具特色的多个经济区域发散;根据材料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方黄河流域基本经济区,而南方江淮地区则相对落后”可得经济重心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
(2)第一小问来源,根据材料二“宋初只从江淮漕运数十万石米至京,太平兴国初达四百万石,大中祥符时已达七百万石;南宋迁都临安,行政中心所用米也是由两浙路及江东路供给”可得两宋粮食来源区是两淮及江南地区。第二小问原因,根据题意即回答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根据材料二“北方人口在连年战乱中急剧减少”可得北方连年战乱;根据材料“而一些北人南下的集结区人口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长。于是拥有大批劳动力的江南地区的广袤土地被开发”可得北人南迁给江南带去丰富的劳动力;江南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结合所学,江南地区社会环境稳定也是江南经济得以发展的重要原因。
(3)根据材料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北方黄河流域基本经济区,而南方江淮地区则相对落后”和材料二“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很快超过了北方”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区城经济发展由北向南逐步扩大范围,经济中心逐渐南移的趋势。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材料一
1987年7月7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建成开馆,坐落于北京卢沟桥畔的宛平城内。馆正前方抗战广场中央矗立着象征中华民族觉醒的“卢沟醒狮”,广场中轴线两侧各分布着7块草坪,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
——摘自李泽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铭记日军侵华历史》
材料二
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
——摘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铭文》
材料三
我们中国人民,半个世纪以来受尽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半个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的奇耻大辱,血海深仇,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
——摘自1945年9月5日《解放日报》
材料四
1942年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跟他儿子的一次谈话中高度评价了中国战场的伟大作用:“你想想看,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那些军队会干什么呢?会占领澳大利亚、占领印度,会像摘熟梅子一样轻而易举地占领中东。那将是日本和纳粹的大规模钳形攻势,在近东某处会合,完全切断俄国同外界的联系,瓜分埃及,切断经过地中海的所有的交通线,难道不会是这样吗?”
——摘编自(美)巴巴拉·塔奇曼《史迪威与美国在华经验》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指的是什么?对其建立、巩固和发展发挥巨大作用的是何种力量。(2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出侵华日军的暴行。(3分)
(4)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3分)
【答案】(1)依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945年日本投降抗战结束。(2分)
(2)指:国共合作。(1分)
力量:中国共产党。(1分)
(3)暴行:①制造南京大屠杀;②实行“以华制华”方针;③实行“以战养战”;④实施“三光”政策;⑤对重庆进行无差别轰炸;⑥实施细菌战;⑦推行“慰安妇”制度。(3分)
(4)意义:①抗战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②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③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④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⑤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3分)
【解析】(1)据材料一“寓意七七事变爆发地和中华民族的十四年抗日战争”结合所学可知,“十四年抗日战争”的历史依据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局部抗战开始;1945年日本投降抗战结束。
(2)第一小问“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据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兄弟同心,共御外侮。捐躯洒血,浩气干云。尽扫狼烟,重振乾坤。……永矢弗谖,祈愿和平。中华圆梦,民族复兴”结合所学可知,指的是国共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华。第二小问力量,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积极提出、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据材料二“卅万亡灵,饮恨江城”得出制造南京大屠杀;据材料三“1937年七七以后,日寇进一步进行大规模的侵华战争,蹂躏我国土,屠杀我同胞,兽蹄所至,庐舍为墟。日本帝国主义给予我中华民族的损失和耻辱,实在是书不胜书”结合所学得出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实行“以战养战”;实施“三光”政策;对重庆进行无差别轰炸;实施细菌战;推行“慰安妇”制度。
(4)据材料三“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得出抗战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据材料四“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跟他儿子的一次谈话中高度评价了中国战场的伟大作用:‘你想想看,如果中国屈服,会有多少日军脱身出来?……难道不会是这样吗’”结合所学得出对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在创立革命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的实践中,毛泽东写下了一系列文章或著作,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在农村存在发展的条件,阐明了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三位一体的工农割据理论,初步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道路。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又提出:“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这是现代中国革命的历史所已经证明了的根本规律之一。”
——周治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实现形式》
材料二
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冲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传统思想束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总之,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三个有利于”标准及“发展才是硬道理”等内容,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它们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迟成勇《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贡献与时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列举“一系列文章或著作”中重要的三部,指出毛泽东有关中国革命的道路和动力的思想。(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论述,并指出邓小平理论抓住的根本问题。(5分)
【答案】(1)三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3分)
中国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1分)
中国革命的动力:工农联盟基础上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1分)
(2)论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分)
根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分)
【解析】(1)第一小问三部,根据材料一“论述了中国红色政权在农村存在发展的条件,阐明了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三位一体的工农割据理论,初步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第二小问中国革命的道路,根据所学,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第三小问动力,根据材料一“在中国社会的各阶级中,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也是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则是在一定时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军”可知,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的动力是工农联盟基础上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2)第一小问论述,根据材料二“从根本上冲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传统思想束缚”可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第二小问根本问题,根据材料二“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三个有利于’标准及‘发展才是硬道理’等内容是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结合所学可得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此卷只装订不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