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0 16:22: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在 长 江 源 头
各拉丹东
马丽华
各拉丹冬,藏语意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的源头,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神往。以此为题,引人遐想,吸引读者。
题目解读
主峰海拔6621米。终年积雪,冰川覆盖面积近800平方千米,自然景观奇特、壮观,是探险、旅游、登山、科学考察的理想之地。
题目解读
各拉丹冬地区不仅水资源丰富,还蕴藏着大量的黄铜、黄铁、水晶等珍贵矿物。在严寒的气候条件下,高山草原上仍然牧草丰盛,为优良的天然草场,是白唇鹿、野驴、雪豹、高峰雪鸡等20多种野生动物天然庇护所。除此之外,还有野牛、野驴、藏羚羊等国家保护动物。
马丽华,女,山东济南人,原籍江苏省邳州。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
作者简介
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作者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了这篇游记。
背景资料
“我随电影摄制组再一次接近各拉丹东,在它的脚下安营扎寨。寒冷季节里汽车可以驶过冰河,直接进到山脚冰塔林中。”
“第二天,仍随大部队进入冰塔林。”
1.请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作者的行踪。
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全文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抒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感受。
冰塔林是一种罕见的珍稀的景观。
在海洋性冰川上不能形成冰塔林,因为它冰温高、消融快、运动的速度也快。
冰塔林是大自然慢慢地精雕细刻的作品,只有在大陆性冰川上才可能出现冰塔林,而且还要在中低纬度的地区,高纬度地区的冰川上也不能形成冰塔林。
跳读课文,具体说说作者的所至之地有哪些?分别从哪些视角看到了怎样的景物?分别用了哪些写景手法?
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驶向各拉丹东
远观
各拉丹东雪山、主峰
“变幻多端”;
高峻、雄伟
在草坝子上搭起牛毛帐篷
在坚冰丛莽间的一个砾石堆上竖起三脚架
简笔勾勒
跳读课文,具体说说作者的所至之地有哪些?分别从哪些视角看到了怎样的景物?分别用了哪些写景手法?
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从砾石堆上
四面张望
冰河


浩茫
奇美
大笔涂抹
冰峰
天地
晶莹连绵
平坦辽阔
浩浩苍苍
品味语言
这里表达了景物带给作者强烈的震撼,以及对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包含着自然的哲理。
例句1:
“这一派奇美令人眩晕,造物主在这里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
“眩晕”,原指一种症状,这里指“浩浩苍苍”的美景指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卖弄”原指故意展现、炫耀,含贬义,这里指大自然的无穷创造力在各拉丹冬展现得淋漓尽致。
眩晕
卖弄
跳读课文,具体说说作者的所至之地有哪些?分别从哪些视角看到了怎样的景物?分别用了哪些写景手法?
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接近冰山、冰塔林
近看
冰山、冰塔林
各种图案,难说像什么
简要概述
跳读课文,具体说说作者的所至之地有哪些?分别从哪些视角看到了怎样的景物?分别用了哪些写景手法?
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置身于冰窟
联想想象
纷纷扬扬
晶莹
闪耀
形态
多样
永恒
之美
细致描写,由眼前景联想到历史。
不停地呼啸
挺拔敦实…
熠熠烁烁…

雪粒
冰体
冰塔冰柱
细看
跳读课文,具体说说作者的所至之地有哪些?分别从哪些视角看到了怎样的景物?分别用了哪些写景手法?
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再入冰塔林
半卧细察
冰河
冰面疏松流水漫溢
简要概述
移步换景
品味语言
删去后全句就只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实在在的描写,缺少了对大自然漫长历史和永恒运动的想象。没有了想象之美,景物也就缺少了神韵。
例句2:
“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删去加线的部分,全句的表达效果会有怎样的变化?)
品味语言
作者并不去详细描写冰山裂纹和褶皱的形状,而是由此写到关于冰川、冰山形成变化的想象,把冰山的褶皱想象成树的年轮。
这样的写法能让读者联想到眼前景物“背后的故事”,将读者的思绪引向时间的远处和思考的深处。
例句3:
“端详着冰山上纵横的裂纹,环绕冰山的波状皱褶想象着在漫长的时光里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冰山的高低消长,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作者是怎样描写冰山的裂纹和皱褶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
善于捕捉所写景物的神韵;
在写景时把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描写融在一起(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使读者能更好地沉浸到文章营造的境界中去。)
小结:
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1.写景方面的独到之处:
精简而准确的描写句。
精练的哲思句。
幽默的点染句。
小结:
品读课文,体会美景
2.语言特点:
1.作者对景物的整体感受是怎样的?请再次快速阅读课文,从整体上加以概括。
细读课文,领悟精神
敬畏
种种“难”;
作者反复写自己身体的痛苦甚至“衰竭”,也是敬畏的一种的表现;
敬畏自然不等于否定人类的伟大。(最后一段)
驶向各拉丹东
尚属正常
细读课文,领悟精神
2.请再次跳读课文,找一找,随着行踪的变化,作者的身体状况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内容还有什么作用?
在草坝子上搭起牛毛帐篷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接近冰山、冰塔林
摔伤,恶心,呼吸困难。
置身于冰窟
“我要死了。”少气无力
再入冰塔林
似乎已经衰竭,没有力气,挣扎
变化
2.请再次跳读课文,找一找,随着行踪的变化,作者的身体状况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内容还有什么作用?
细读课文,领悟精神
(1)使读者在阅读“所见”的同时也读到“见者”,体会到她身上的乐观和坚强。
(2)侧面 写出了各拉丹东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
作用
2.请再次跳读课文,找一找,随着行踪的变化,作者的身体状况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内容还有什么作用?
细读课文,领悟精神
(3)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的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东的感受和理解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富有诗意,这样的“悖反”使文章产生了独特的内在张力,值得细细品味。
(4)反复叙写身体的痛苦,其实也是表达敬畏自然的一种方式。
作用
阅读游记,要读出作者的感悟和思考,要从外部世界中读出观景主体内部的精神世界。
小结:
细读课文,领悟精神
《第三极》
《重上江源》
推荐文章:
马丽华《藏北游历》
吴雨初《藏北十二年》(马丽华朋友,曾与她一起探访格拉丹东)
观看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