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唱歌课《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作品名称 《赶圩归来啊哩哩》
学科 音乐 学段 高 年级 六
相关 内容 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
是否已实施 已实施
——小学六年级唱歌课《赶圩归来啊哩哩》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视谱与歌词演唱及歌曲创编环节,是歌唱教学中基础性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为了激发学习者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的积极性,我们根据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借助情趣音乐教学法的学习思路,设计了歌谱视唱与音乐创编的情趣性拆分重组的教学模式,并用于小学音乐教师培训的课程体系。在《赶圩归来啊哩哩》的教学中运用听唱法教学,体验歌曲的彝族音乐风格,通过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领域,引导学生层层深入的走进歌曲,进而感情真挚的表现歌曲。
(二)理论依据
新《课标》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中国民族音乐,会更加喜爱祖国的音乐文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一切活动都以对音乐音响的审美感受为前提,以此为基础构建起来的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和音乐与相关文化的实践活动组成了多彩而充实的音乐教育氛围。教师要引导学生喜爱音乐,要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不断提高音乐教学技能,用自己的歌声、琴声、语言动作,将音乐的美传达给学生;要善于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愉悦,做到以美感人、以美育人。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核心内容分析
这是一首具有浓郁的西南地区民族风格的歌曲,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由古笛作词,黄有异作曲。曲调采用了彝族民歌的音调为素材,旋律流畅、明快,富于民族特色,歌曲生动地描绘了美丽、活泼的彝族农家姑娘在赶集归来的路上,嬉戏欢笑、愉快歌唱的欢乐场面。衬词“啊哩哩”运用巧妙,不仅增强了歌曲的民族特点,而且使情绪表达更为热烈,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彝族姑娘赶圩归来时喜悦、欢快的心情。结合歌曲节奏紧凑的特点,歌词多处出现“一字对多音”,烘托了歌曲跳跃、欢快的情绪,极具民族色彩。第一乐段包含两个乐句,曲调中出现了四、五、六度的大跳音程,连续十六分音符和附点音符,都使音乐形象跳跃、富有动感。第四小节波音记号的运用进一步体现彝家女活泼俏皮的音乐形象,再一次把彝族音乐的韵味体现得淋漓尽致。第二乐段同为两个乐句,在旋律上采用了变化重复的创作手法,且两个乐句节奏完全相同。此乐段旋律集中在高音区,情绪表现更加欢快、热烈。前乐句的第二小节中出现了“fa”音,使得曲调在调式上富有色彩的变化;后乐句的最后一小节在八度上移大跳后,全曲结束在主音“la”上,把人们尽情欢唱美满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推向高潮。
2.本课内容的前后联系
本套教材涉及到彝族风格的音乐作品共有五首,分别是第二册表演《彝家娃娃真幸福》、聆听《快乐的啰嗦》、第十册聆听《阿细跳月》、第十一册表演《赶圩归来啊哩哩》以及第十册中根据彝族和苗族音乐元素创作的聆听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在低年级学段,教材多以聆听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彝族音乐风格。在此基础上,本课以歌曲演唱的形式呈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彝族风格歌曲的体验和认识。
3.相关内容分析
有关民族文化: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的“圩”是农村贸易集市地点,民间称为“圩”或“集镇”。赶圩,又名“赶闹子”、“逢闹子”,是农村的交易习俗。至今,广西各地依然保留着赶歌圩的、很古雅的民间传统风俗,盛装赶圩。每赶歌圩,成千上万的人就聚在一起引吭高歌,场面甚为壮观。人们还用歌传情、以歌择偶。
(二)学生情况分析
1.调研目的
通过调研了解学生对于我国少数民族特别是彝族的了解程度,针对现状,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更有效的达成学习目标。
2.调研内容与方式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彝族的熟悉程度。
(2)通过平时上课的对学生知识的掌握,了解学生现在识谱、视唱能力、分析旋律的能力、音乐记号运用能力、演唱能力方面、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程度。
3.调研结果与分析
我校六(3)班学生,爱上音乐课,整体音准较好,歌唱声音自然、动听。班级同学聪明活泼,独立表现欲望较强,具备很强的集体合作意识。根据访谈法得知,班里有5个舞蹈队队员、7个合唱队队员、2个古筝学习者、5个钢琴学习者。但同时也有几人节奏感不好,学生之间个体差异较大。对于我校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赶圩归来啊哩哩》的重点在于歌曲的演唱以及最后的器乐合奏部分,把三组分开练习。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通过聆听教师歌曲范唱,感知音乐风格,了解歌词内容,感受歌曲情绪。通过师生对新旧两首歌曲歌词“啊哩哩”部分的接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旋律特点。通过乐谱识读、对比聆听、旋律分析、填词演唱,完成歌曲学唱。
(四)技术准备
1.PPT制作:网络搜集有关彝族地理位置、服饰特点、赶圩场景的图片,辅助学生相关认知。
2.谱例制作:用打谱软件制作歌曲完整谱例及分乐段谱例,便于学生准确掌握演唱要点。
3.音频伴奏降调处理:教师用软件进行歌曲伴奏音频的降调处理,便于学生学唱。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1.前期教学状况
学生在初次聆听时能熟练说出基本的音乐要素,根据音乐要素的不同,能够找出歌谱中的特殊记号。学生演唱的音色,音准,音量还有待提高,在以后的教学当中,应该多加强音准和感彩投入的练习,让学生在唱会的基础上达到唱好的标准。
2.存在问题
歌曲速度较快,节奏紧凑,旋律起伏跳跃,学生在学唱过程中,会出现音准问题。歌曲第二乐段明亮、高亢,出现了全曲的最高音(la),由于音区较高,学生容易在演唱时出现“喊唱”现象。
3.解决策略
教师指导学生跟琴慢速划拍进行曲谱的视唱。由于教材原有配套音频为G调,不太适于本班学生声音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前进行音频伴奏与钢琴伴奏谱的降调处理,把歌曲降为F调。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生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并且了解和喜爱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以学生自主识读乐谱为主,通过师生接唱、对比聆听、谱例观察、模仿演唱,完成歌曲的学唱,以及打击乐器的加入,达到歌曲的完整表现。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用自然、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做到旋律音高准确、词曲结合正确。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二)教学难点
歌曲旋律(大跳音程、高音区)的准确演唱。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音组填空练习:以《小步舞曲》的节选为例,让学生选择适合的音组填空。
2.情趣性歌曲拆分重组练习:以《小步舞曲》的节选为例,让学生把四小节音组进行拆分和重组,并且演唱熟练。
(二)观看视频、揭示课题:
阶段目标: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片段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民族,了解彝族的居住地理位置以及“赶圩”的含义。
1.教师播放歌曲MV视频片段,让学生听辨歌曲的情绪和民族。
(1)歌曲是什么情绪的?
(2)歌曲属于哪个少数民族?
学生从歌词中感受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听辨出这是一首彝族歌曲。
教师结合图片介绍彝族居住的地理位置及“赶圩”含义,揭示并师生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歌曲MV视频片段,明确歌曲属于哪个少数民族,体会音乐情绪,理解歌曲题目含义。
(三)曲谱视唱、歌词填唱:
阶段目标:学生通过视唱歌谱,了解歌曲属于五声调式,并根据情绪的变化为歌曲划分乐段以及乐句,理解衬词“啊哩哩”的含义和运用,完整演唱歌曲。
1.出示歌谱完整聆听歌曲,划分乐段以及乐句。
教师播放歌曲音频,学生根据旋律特点划分成两个乐段、四个乐句,同时比较两个乐段的音区有何不同。学生听后得出结论:第二乐段音区比第一乐段高。
2.出示第一乐段歌谱,学唱第一乐段。
(1)教师出示歌曲谱例,学生明确歌曲节拍、调号、以及主音DO的位置。
学生划拍、慢速视唱第一乐段曲谱,教师注意监听,并指导大跳音程的音准,用接唱的方法唱准第一乐句中的低音mi。
(2)听教师清唱第四小节,与学生演唱的旋律对比,听出教师在第四小节的re音上,加了波音记号,并体会其作用,表现了更加活泼、俏皮的音乐形象。
(3)解释“啊哩哩”是彝族歌曲中常用的衬词。
(4)师生合作演唱,学生划拍接唱歌词中“啊哩哩”的部分。
教师清唱《赶圩归来啊哩哩》前四小节歌词后,学生依靠对旋律的记忆,尝试进行师生合作演唱,学生划拍,接唱歌词中“啊哩哩”的部分。
(5)随教师钢琴伴奏较慢速填唱第一乐段歌词,并做到气息连贯。
(6)发现字音对位上的特点后,教师用钢琴慢速带领学生练唱,练习一字对多音的演唱后,完整演唱歌曲的第一乐段。
3.学唱第二乐段。
(1)聆听教师范唱第二乐段,对照谱例分辨两乐句旋律的异同。
学生发现两个乐句的前一小节旋律完全一样,后一小节节奏相同。
(2)学生随教师伴奏慢速演唱第二乐段歌词,教师指导大跳音程的音准及小节间的衔接。
(3)师生交流:第二句高音结尾使旋律显得明亮,饱满。
(4)学生随教师伴奏演唱第二乐段歌词,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唱好高音区的旋律?
学生结合日常唱歌学习经验,进行回答:口腔打开、喉咙放松、吸气饱满等,并通过教师的示范,从而解决高音的演唱。
4.完整演唱歌曲。
(1)随教师伴奏慢速演唱第一段歌词。
(2)教师加以指导后加快速度演唱第一段歌词。
(3)自主学唱第二、三、四段歌词,跟随钢琴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4)教师提示注意换气,以及高音的演唱方法,跟随音频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在学生感知全曲划分乐段后,进行分乐句的谱例识读、对比分辨、要点练习,结合教师适时的指导示范、学生的演唱交流,完成全曲的乐谱学唱与歌词填唱。在教师指导学生歌曲演唱技巧的基础上,把歌曲的教学与情感的体验紧密结合,加深学生的审美体验。
(四)加入领唱和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歌曲表现。
阶段目标:通过打击乐谱的学习和小乐器的加入,再次丰富彝族歌曲生动活泼的情绪表现,通过学生领唱加入到学生齐唱之前,更加丰富歌曲演唱的表现力,达到学生共同合作,完美诠释彝族风格歌曲。
1.出示第二乐段打击乐谱,加入沙锤、双响筒、铃鼓三种打击小乐器,学生分三组为歌曲第二乐段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2.教师播放视频片段为歌曲新加入引子,请学生试着领唱引子部分。
3.学生合作,加入领唱、打击乐器伴奏以及齐唱,完整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为丰富歌曲表现力,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彝家女温婉柔美的另一动人形象,通过加入领唱和打击乐器伴奏,丰富歌曲情绪表现,最终达到学生合作,共同诠释彝族风格歌曲《赶圩归来啊哩哩》。
学习评价方式
教师的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整个活动中,例如:学生能否准确掌握一字多音处的歌词演唱,同伴间的相互观摩与评价;学生能否正确掌握高音区的演唱技巧,教师及时地给予评价;学生能否自信地完整表现歌曲,教师准确地给予评价。在聆听活动中通过学生的聆听状态与对问题的回答来评价学生聆听效果。在演唱活动中,通过教师运用及时鼓励、积极引导的语言和手势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演唱效果。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1.师生共建学习的课堂。在课堂中,教师不仅要输出自己的信息,还要接受学生输入的信息,师生互相交换信息,从而在与学生一起学习、快乐、分享、成长中共建新型课堂。在教学方式上本节课着重强调体验的教学方式,通过充分的聆听音乐、观看谱面、律动表现、感受和挖掘歌曲情感,引导学生清晰区分歌曲的结构。为更好的用力度、声音等音乐要素表现歌曲的情感做了良好的铺垫。
2.学习资料的多样化。为收集有关资料,教师在图书馆、音像店和网站上寻找,同时还发动学生和家长参与寻找。
3.活动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小组里每个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见解,提出设想,通过自己与同伴的合作把自己的想法体现得更加完整。通过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在小组共同提高的同时,个人及小组也分享着成功与快乐。
4.在歌曲学唱过程中,教师结合每一乐句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对比听辨能力,在听教师范唱和学生演唱中关注要点;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在演唱实践中的能力提升,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唱,总结技巧、积累经验、丰富情感体验,最终达成对整首歌曲的演唱表现。
5.本次设计中,教师带领学生在音乐中感受彝家人的多样风情,设计加入学生领唱和第二乐段加入打击乐器的演奏,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突出在歌曲演唱中的情感体验,在实践中得到美的享受。
八、钢琴伴奏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