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史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
1.
雅典成文法的颁布,象征城邦中的政治秩序有了超乎于个人之上的规则和权威。尽管成文法最初可能是统治者为了维护其既有秩序和既得利益而设立,但一旦着手来做,就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讨论和批评的对象,迫使伶主所制定的成文法符合众人的要求。材料反映雅典成文法(
)
A.
法律条文走向完备
B.
推动民主政治发展
C.
代表旧贵族的利益
D.
保留了习惯法传统
2.雅典法律规定公民不得因为私事耽误自己应承担的公共事务;罗马《十二铜表法》规定“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处死刑。”这些规定(
)
A.
维护了本国的民主政治
B.
限制了个人的合法权益
C.
维护了贵族阶级的专权
D.
体现了国家至上的理念
3.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会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这说明雅典民主(
)
A.
范围狭窄
B.
方式落后
C.
性质原始
D.
形式开放
4.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
A.
维护公民平等
B.
限制公权滥用
C.
主张法律至上
D.
追求司法公正
5.
公元前326年,罗马通过波提利阿法,规定禁止以人身做债务抵押,禁止将负债公民变成奴隶。公元前287年,平民最后一次撤离到台伯河右岸的雅尼库倍姆山丘。独裁官昆图斯霍腾西优斯颁布法令,即“霍腾西阿法”,重申平民决议可不经元老院贺同而生效。这表明(
)
A.
贵族与平民诉求日趋一致
B.
罗马法主要保障公民权益
C.
平民斗争导致多数人暴政
D.
平民的法律地位不断提高
6.17、18世纪,西欧出现了学习罗马法的热潮;19世纪初,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这说明罗马法(
)
A.是欧洲近代历史上比较完备的法典
B.保障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的进行
C.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了立法的范本
D.成为推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武器
7.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之外的原则。1701年出台的《王位继承法》规定:王位继承人选必须由议会确定,新国王不得信奉天主教,也不能与天主教徒通婚。这些规定(
)
A.
促使国王完全处于虚君地位
B.
以法律形式维护了革命成果
C.
确立了英国教随国定的原则
D.
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求
8.
有人如此评价安妮女王时期的议会政治:“是她在位期间议会选举和政党竞争オ第一次真正具有重要意义。她先支持一个联合政府,继而支持一个温和的辉格党政府。继而勉强接受一个清一色的辉格党政府,最后批准一个和的托利党政府。”材料表明(
)
A.责任内阁制的日渐完善
B.王权受到政党政治限制
C.两党恶斗引发政局动荡
D.国王议会利益逐渐趋同
9.它是向英国的旧制度的公开挑战,它要改变几百年的选举议员的做法,这就意味着贵族、大地主不得不做出让步,最终26个有两个议员席位的城市全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材料中“公开挑战”指的是(
)
A.
光荣革命成功,限制国王权力
B.《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君主立宪
C.
建立责任内阁,君主立宪完善
D.
1832年议会改革,打击新贵族势力
10.受牛顿力学体系的影响,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主张;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斯宾塞提出了证明白人殖民扩张合理性的理论。这说明近代自然科学(
)
A.
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
B.
适应了西欧早期殖民扩张的需要
C.
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D.
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理性发展
11.
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在美国,总统虽对国务有相当大的影响,但他并不主持国务,压倒一切的权力掌握在代表全国人民的议员之手。因此,能够改变政治准则的是全国人民,而不是总统个人”。这体现了(
)
A.
总统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
行政权与司法权相互制约
C.
主权在民精神的政治实践
D.
美国总统须国会选举产生
12.
法国大革命后,国民公会取缔了一切妨碍法律实施的表面形式,救国委员会和治安委员会的人持有空白逮捕令,就可以随意逮捕任何人。公诉书变得非常简短,法庭事先就宜布被告有罪,不听辩护就直接进行判决。该现象表明(
)
A.
封建势力依旧强大
B.
程序正义遭到破坏
C.
司法判决效率低下
D.
自由民主得到伸张
13.1882年,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1883年,议会中各反对党攻击俾斯麦政府的军事开支;1887年,俾斯麦要求议会批准今后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而议员们只同意批准三年经费,直到皇帝下令解散这届议会,重新选举组成新议会,七年军事预算提案才得以通过。这说明当时的德国(
)
A.
宪法规定的君主立宪政体遭到破坏
B.
议会依法有效行使了对行政的监督权
C.
民主意识增长,宰相无力控制议会
D.
帝国议会只是君主专制的一块遮羞布
14.19世纪中期,欧洲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提出改革妇女服装的倡议,并设计试穿了短裙和女式长裤,女工的服装有所简化。出现这一服装改革潮流的社会根源是(
)
A.女权民主运动的推动
B.工业革命使妇女就业机会增加
C.社会审美观的改变
D.技术革新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15.1889年,法国当局完成巴黎公社社员的政治大赦,还组织各种庆典,纪念历次革命的受害者,并建造埃菲尔铁塔和举办巴黎世界博览会。其用意是(
)
A.
适应市场需求
B.
应对暴力革命
C.
捍卫宪政民主
D.
展现工业成果
16.1921年开始,苏俄大部分文化艺术企业被取消并收归国有,但是允许私人或集体电影企业的存在。为了逐利,一些私人电影企业以少量的资金到外国购买现成的影片,结果导致了庸俗化的外国电影广泛上映,助长了资产阶级思潮的泛滥。“电影实际上已成为受资产阶级影响的传教士或是劳动群众的腐蚀剂”。1923年俄共(布)十二大后,苏联开始生产自己的电影。这一历程表明此时的苏俄(联)(
)
A.
新经济政策已基本被废止
B.
政府关注意识形态影响
C.
文化市场被西方思想占领
D.
积极应对美国冷战政策
17.苏联曾出台《住房建设法案》,该法案明确提出除了国家为民众分配住房外,“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该法案最有可能颁布的时间是(
)
A.
1918年
B.
1928年
C.
1938年
D.
1948年
18.自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立至今,世界银行的行长均是美国人,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除现任总裁约翰·利普斯基是美国人外,其余都是由欧洲人担任总裁。此现象反映出(
)
A.
美元在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得以确立
B.
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C.
战后金融体系是欧美斗争和妥协的产物
D.
国际经济组织的功能合一并日趋同质化
19.“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美国文化以电影、时装、摇滚音乐这类商业形式牢固占领欧洲市场时,许多欧洲人不安地要求:欧洲应当有一个简明有力的自我概念。法国在反对美国文化影响方面特别积极……他们认为自己是在为欧洲的价值和传统而战……”。欧洲特别是法国对美国文化的反应实质上反映出(
)
A.
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丧失
B.
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的发展趋势
C.
世界政治冲突的不断加剧
D.
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矛盾在激化
20.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之前的国际体系中,西方一直占绝对主导地位。现在.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原有的国际秩序以国家为中心,现在包括专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主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表明(
)
A.全球治理的主体日趋多元化
B.西方定制的世界规则已退出国际舞台
C.南北问题影响着东西方关系
D.合作取代对抗已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
21.“与跨国公司相比,全球公司在运作时没有国家的概念,只是把世界看成一个市场。许多跨国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西门子公司和雀巢公司,已经将自己转变成全球公司。”这一现象(
)
A.
催生了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B.
促使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C.
不受任何国家法律法规约束
D.
推动了世界政治一体化进程
22.1879年易卜生的小说《玩偶之家》出版。小说为读者塑造了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娜拉,她从一个美丽、活泼、无忧无虑的家庭主妇形象,最后变为一个头脑清醒、向往独立、追求自由和平等,愿为真理而奋斗的性情高尚的女性形象。该作品(
)
A.
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B.
表现了西方社会精神危机
C.
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D.
反映工业革命的社会状况
二、非选择题
2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制度即由个别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领土范围内,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夺取或行使公共权力的制度。……由地主贵族……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即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所有的居民办理行政、执行司法、征收赋税的制度。在这样一个政体里,政府的实质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封建制度是一种政府的形式,一种社会的结构,一种以土地占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摘编自(美)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册)》
材料二?随着西欧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易活动频繁,西欧中世纪的城市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以工商业为主体的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因此,这就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这些权利主要包括: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动,这是市民享有的个人自由;市民可以随时向城市法庭提出诉讼请求和控告,这是司法自由;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财产,并随便处置它们,这是承认城市市民财产私有制。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分析中古西欧封建庄园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西欧城市争取自治权的主要原因和途径。
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莎士比亚创作初期,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经济繁荣,文学璀璨辉煌。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君主往往是反面角色,尽管如此,伊丽莎白女王并不阻挠莎士比亚创作,反而支持莎士比亚剧院。莎士比亚戏剧在17世纪陆续传入德、法、意、俄和北欧诸国……形成全球范围的西方戏剧文化圈。随着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莎士比亚戏剧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
材料二
受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以情反理”,《南柯记》《邯郸记》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秩序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作为一个正统的士大夫文人,他的表现对象只是其熟悉的科举官宦生活,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其作品影响力局限于文人圈。汤显祖遵循曲牌体戏曲规范进行创作,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运用的是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其作品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但在广大普通民众中难以产生共鸣。莎士比亚有着熔铸生活词汇的天赋,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等。
——摘编自《汤显祖和莎士比亚——16世纪戏剧双星的文化际遇》
(1)根据材料一概括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为基础的旧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方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以此作为全国共同的时间。于是,人们生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要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继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
但是由于旧的历法及基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与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方还厂时间地延续着。
——
《东亚三国近代史》
材料二
当日本进行明治维新的时候,中国政府也正在进行一场如火如荼的变革运动,正是这场运动,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陈代谢”。
——杨宁-《中国历史的新陈代谢》
(1)概括日本节日改革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日本改革历法的原因。分析说明日本历法节日改革的效果。
(3)明治维新时中国进行的变革运动是什么?说明中国的变革运动与明治维新的主要不同。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根据《凡尔賽和约》,美日划定了披此在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其中日本攫取了对赤道以北的西太平洋广阔海域的控制权,美国则实现了对包括夏威夷与阿留申群岛在内的东北太平洋海域的统治。巴黎和会后,美日在远东国际政治中的格局是: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巩固了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战咯地位,而日本控制的赤道以北的西太平洋海城又在美国与菲律宾之间深深钉入了一枚楔子,美日由此在太平洋战略上形成尖锐对峙。华盛顿会议后,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制定的作战计划,都将对方作为潜在敌人,也都根据对方的实力来确定自己的海军建设目标。
——摘编自《一战后的美日海权角逐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一战后美日在远东地区尖锐对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一战后美日尖锐对立的影响。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45年,美国向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人们看到了核武器可怕的威力。20世纪60年代,随着苏联和美国加紧进行核试验,完善核武器,世界上反对核扩散的舆论日益强烈。美苏为了保住他们的核优势,乘机推动签订关于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谈判,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不扩散核武器条约》于1968年7月1日分别在华盛顿、莫斯科、伦敦开放签字,当时有59个国家签约加入。1970年3月5日《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正式生效,有效期25年。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根据《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规定,只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可以拥有核武器,同样是主权国家,而其他的国家却被剥夺了发展核武器的权利。
——摘编自黄莉娜《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影响。
答案
一、选择题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雅典成文法初衷是为了维护城邦原有秩序和既得利益,但是法律制定后必然引发讨论和批评,最终使得法律趋向于维护众人的利益,而为了维护众人利益制定法律恰恰推动了民主政治的发展,B正确;题干并未涉及雅典法律发展历程,排除A;通过题干可知,雅典成文法符合众人要求,并不代表旧贵族的利益,排除C;通过题干可知,雅典成文法最终的走向是维护众人的利益,这不是习惯法所具备的特征,排除D。
2.【答案】D
【解析】材料“凡煽动敌人反对自己的国家,处死刑”强调的是国家利益至上,D正确;材料与维护民主政治无关,A排除;材料并非是限制个人的合法权益,B排除;材料与维护贵族阶级特权无关,C排除。故选D。
3.【答案】D
【解析】“提前四天公布会议议程,对于非常重要的问题,公民大会可能进行两次投票,任何人都可以对他认为不合法的建议提出控诉“说明雅典民主形式比较开放,D正确;A、B和C不符合题意。
4.【答案】B
【解析】由“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可知罗马法限制公权滥用,故B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维护公民的个人权利,没有体现公民平等的内容,故A项排除;由“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可知没有强调法律至上,故C项排除;司法公正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D项排除。
“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是解题的关键。
5.【答案】D
【解析】根据“规定禁止以人身做债务抵押,禁止将负债公民变成奴隶”“重申平民决议可不经元老院贺同而生效”等信息可以看出,平民在与贵族的斗争中地位不断提高,D项正确;“一致”的说法错误,排除A;罗马法主要保障的是奴隶主的利益,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多数人的暴政,排除C。
6.【答案】C
【解析】《拿破仑法典》是资本主义法典,而《拿破仑法典》是以罗马法为基础的,这表明了罗马法为欧洲资本主义提供了立法的范本,C符合题意;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A不符合题意;罗马法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并不是推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武器,也不能保障西欧社会资本原始积累,BD不符合题意。
7.【答案】B
【解析】英国通过颁布相关的法律,限制了国王的权力,维护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果实,故B正确;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使国王处于虚君地位,此时国王仍然有一定的权力,排除A;C项是英国宗教改革的影响,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D项是1832年议会改的影响,排除D。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安妮女王在位期间,不同政党的政府相继执政,这并不是由女王决定,这说明当时王权受到政党政治的限制,B正确;安妮女王在1714年8月1日去世,当时责任内阁尚未建立,排除A;两党竞争而非恶斗,而且当时政局相对稳定,排除C;从题干描述看,当时国王和议会之间的利益并不一致,排除D。
9.【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变陈旧的“选举议员的做法”,迫使贵族、大地主让步,使26个有两个议员席位的城市“全是新兴的工业城市”,这一公开挑战旧制度斗争,指的是1832年议会改革,打击新贵族势力,D项正确;1688年光荣革命成功,限制国王权力与“改变选举议员的做法”不符,A项错误;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确立君主立宪与“新兴工业城市”的胜利不符,B项错误;建立责任内阁,君主立宪完善与“改变选举议员的做法”不符,C项错误。
10.【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认为,物体运动是自然界自然存在状况,根据这一原理,洛克提出了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而西方殖民者利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为殖民扩张找借口,认为欧洲白人是先进的人群,理应统治落后的亚非拉地区,这说明了近代自然科学客观上传播了资产阶级价值观,故A项正确;达尔文进化论提出是在19世纪,西欧早期殖民扩张是17,18世纪,故排除B项;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是《共产党宣言》,故排除C项;“推动了西欧思想解放潮流的理性发展”不符合题意,故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根据“压倒一切的权力掌握在代表全国人民的议员之手。因此,能够改变政治准则的是全国人民,而不是总统个人”可得出材料强调美国宪法及民主中强调主权在民的原则,C项正确;美国总统并不是没有实权的,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司法权,排除B;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排除D。
12.【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描述,法国大革命后随意逮捕、事先定罪、不听辩护直接判决这些现象破坏了法律施行的基本程序,不利于公正审判,违背了程序正义,B正确;题干没有涉及到封建势力,排除A;法律程序被忽略显然提高了司法判决的效率,排除C;题干中的法律判决没有正当程序,违背了民主和自由的原则,排除D。
1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体现帝国议会制约首相权力;议会不同意批准七年的军事预算草案,遭到皇帝下令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议会,体现君主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A项说法错误,德国是君主立宪政体,君主权力凌驾于议会之上,排除。材料不是议会依法行使监督权,而是决策权,但决策权有名无实,排除B。俾斯麦提出烟草专利法,遭帝国议会否决;议员们只同意批准三年经费等都是民主的体现,宰相无力控制议会,C项正确。帝国议会只是民主制度的一块遮羞布,但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排除D。所以选C
14.【答案】B
【解析】女权民主运动与社会根源不合,故A项排除;题干中所述“19世纪中期出现妇女改革妇女服装的热潮”现象的社会根源在于大量妇女进入工厂做工,传统服饰长裙容易使机器发生故障,产生危险,故B项正确;审美观是人的主观多方面,并不是社会根源,故C项排除;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工业革命使妇女的社会角色的变化,故D项排除。
15.【答案】C
【解析】“政治大赦”“纪念历次革命的受害者”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建造埃菲尔铁塔和举办巴黎世界博览会”是展示国力,均可以体现对宪政民主的捍卫,故C项正确。
16.【答案】B
【解析】引入外国电影导致“电影实际上已成为受资产阶级影响的传教士或是劳动群众的腐蚀剂”,由此苏联生产自己的电影,说明当时政府关注意识形态影响,B正确;斯大林执政后逐渐废除新经济政策,排除A;C过分夸大了当时引入电影的影响,排除;冷战不是二战后出现的政治格局,排除D。
17.【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明确提出“有必要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特点,该法案最有可能颁布的时间是1928年,B项正确;1918年苏俄为打击国内外敌人,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大中小企业全部国有,不鼓励私人投资,A项错误;1938年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已经形成,不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C项错误;1948年苏联“四五计划”时期,不鼓励“私人投资”国有住房建设,D项错误。
18.【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二战后成立的两大世界金融机构分别由美国人和欧洲人长期把持,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染指,体现了欧美的斗争和妥协,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的影响,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二战”后世界经济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但材料并未体现,B选项错误;两大组织职能不同,并未趋向同质化,D选项错误。故选C。
19.【答案】B
【解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日本崛起,美国霸权地位相对下降,而非丧失,故A项错误;欧日的崛起,资本主义世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呈现多极化趋势,故B项正确;欧洲崛起,自我意识觉醒,欧美间存在竞争,更多的还是合作,故C项错误;欧美同属资本主义世界,意识形态相同,故D项错误。
20.【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
“发展中国家作为整体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专业团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个人等在内的非国家行为体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进程中,全球治理的主体不再是欧洲或者是欧美国家,而是趋向多元化,故A项符合题意;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方制定的规则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力,故排除B项;南北问题影响着东西方关系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C项;国际社会相互合作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取代对抗成为国际关系的主流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项。故选A。
21.【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许多跨国公司转变为全球公司,从正在进行的全球化中获益,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B正确;从材料看不出全球公司的成立对催生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A错误;无论是跨国公司还是全球公司,都受国家法律法规约束,C错误;材料不能看出世界政治一体化的发展,D错误。故选B。
22.【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中叶以来,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则在这一时期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以“1879年”仍处于第一次来革命时期。从材料中“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把被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展现在读者面前”可以看出其映了这一时期的一些社会现实状况,D正确;作品既然描写的是工业革命时期的社会状况,那就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而不是对封建社会的揭露。排除A;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小说反映的是社会现实问题,而不是西方社会严重的精神危机。反映西方精神危机的是现代主义文学。排除B;从材料中“把被压迫妇女的悲惨命运展现在读者面前”可以看出这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而不是浪漫主义文学。排除C。故选D。
二、非选择题
23.【答案】(1)特点: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权力);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王权衰微、王权只是名义上的)。
(2)原因: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城市市民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
途径: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或者赎买);武装斗争。
【解析】(1)特点:根据“封建制度……的制度”可知庄园里实行的是封建制度;庄园领主或封建主在其领地范围内拥有较大的统治权;根据“王座只保留一个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个名义上的权力,而国王被缩成为一个阴影而已”可知庄园领主或封建主成为封建庄园的实际统治者。
(2)原因:根据“为了更好地在城市里自由地进行商业贸易活动,他们反对名目繁多的封建性商品流通税以及一整套的封建枷锁”得出西欧城市商业的繁荣;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力量的壮大;为了摆脱束缚商业贸易发展的枷锁。途径:根据“迫使他们要与封建主们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西欧有很多城市还举行过暴动要求获得城市的自主权”得出通过谈判争取政治和经济特权;包括武装斗争。
24.【答案】(1)社会条件: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英国伊丽莎白女王统治时期,国家富强稳定;伊丽莎白女王的宽容和支持原因:莎士比亚作品充满人文主义精神;资本主义的发展,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逐渐增多。
(2)同:都注重对人和人性的表达;都是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
不同:汤显祖的作品主要受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汤显祖的作品题材范围狭窄,代表士大夫文化,影响力有限;莎士比亚的作品包罗万象,代表市民文化,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汤显祖的作品遵循戏曲规范进行创作,属于雅文化;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市井俚语,通俗易懂。
【解析】本题考查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和原因,以及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归纳总结能力和对历史现象的比较分析能力。
(1)莎士比亚进行戏剧创作的有利社会条件,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英国正处于伊丽莎白女王的统治时期,当时英国是世界上的海军强国,经济繁荣,文学璀璨辉煌”“伊丽莎白女王并不阻挠莎士比亚创作,反而支持莎士比亚剧院”等信息归纳得出;莎士比亚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经久不衰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随着英语覆盖地域的剧增,莎士比亚戏剧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等信息,再联系当时的东西方关系来回答。
(2)汤显祖和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异同,根据材料一的“通过对人的尊严、价值和力量的热情讴歌,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念”和材料二的“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秩序的批判意识和否定精神”“表达的是传统儒人的思想感情”,说明二者的作品都注重对人和人性的表达;根据材料一的“莎士比亚戏剧迅速膨胀为世界性的戏剧遗产”和材料二的“其作品受到同时代和后世文人的极高赞誉”,说明二者的作品都是世界文学艺术的瑰宝。二者的不同点可以根据材料一中的“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和材料二的“受当时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异端思想影响”,总结归纳出“汤显祖的作品主要受反理学、反传统、反专制的思想影响;莎士比亚的作品受到人文精神的影响”;根据材料一的“莎士比亚的作品把新兴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故事搬上舞台”和材料二的“汤显祖的戏剧题材范围比较狭窄……其作品影响力局限于文人圈”,总结归纳出“汤显祖的作品题材范围狭窄,代表士大夫文化,影响力有限;莎士比亚的作品包罗万象,代表市民文化,深受社会各阶层喜爱”;根据材料二中的“汤显祖遵循曲牌体戏曲规范进行创作,按照严格的曲律格范进行曲牌填词,运用的是雅化的文言曲词工具”“莎士比亚有着熔铸生活词汇的天赋,广泛采用当时蓬勃兴起的市井民间语言:民谣、俗语、俚语、古谚语等”等信息,归纳出“汤显祖的作品遵循戏曲规范进行创作,属于雅文化;莎士比亚的作品广泛采用市井俚语,通俗易懂。”
25.【答案】(1)特点:以天皇或皇室为中心;摆脱传统,不断西化。
原因:神化天皇的权威,巩固统治的需要;“文明开化”政策的需要。
(2)原因:明治维新期间,明治政府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引进西方文明改造日本的传统文化。
积极效果:引进西方近代文明,改造了日本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日本的近代化。局限性:具有浓厚的专制色彩、神权色彩。
(3)洋务运动。
措施不同:中国没有变革政治制度,日本全方位变革;结果不同:日本实现富国强兵,中国虽有利于中国近代化,但没有实现富国强兵。
26.【答案】(1)原因:美日两国都谋求建立远东霸权;《凡尔赛和约》对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的划分;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华盛顿会议使双方矛盾日益激化。
(2)进一步激化了美日之间的矛盾;美日展开军备竞赛,破坏了亚太地区的和平;日本侵华不断加剧,加速了二战的爆发;最终导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解析】(1)原因:依据材料“日本攫取了对赤道以北的西太平洋广阔海域的控制权,美国则实现了对包括夏威夷与阿留申群岛在内的东北太平洋海域的统治”可知美日两国都谋求建立远东霸权;依据材料“巴黎和会后,美日在远东国际政治中的格局”的信息可知《凡尔赛和约》对太平洋地区势力范围的划分;依据材料“巴拿马运河的开通巩固了美国在太平洋地区战咯地位”的信息可知巴拿马运河的开通;依据材料“华盛顿会议后,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制定的作战计划”的信息可知华盛顿会议使双方矛盾日益激化。
(2)依据材料的信息“无论美国还是日本制定的作战计划,都将对方作为潜在敌人,也都根据对方的实力来确定自己的海军建设目标”和所学从美日之间的矛盾、亚太地区的和平、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以及太平洋战争的爆发等回答。
27.【答案】
(1)原因:核武器危害巨大;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美、苏达成妥协;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联合国的推动。
(2)影响: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对非核武器缔约国存在一定的歧视;有利于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
(1)原因:由材料“人们看到了核武器可怕的威力”可归纳为核武器危害巨大;由材料“世界上反对核扩散的舆论日益强烈”可归纳为世界反战反核和平运动的高涨;由材料“美苏为了保住他们的核优势……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可归纳为美、苏达成妥协;由材料“当时有59个国家签约加入”可知,其得益于大多数国家达成共识;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在维护和平的问题上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影响:由材料“只有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可以拥有核武器,同样是主权国家,而其他的国家却被剥夺了发展核武器的权利”可知,这一条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且对非核武器缔约国存在一定的歧视;由材料“该条约的宗旨是防止核扩散,推动核裁军和促进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合作”可知,这一条约有利于减少核武器扩散,降低爆发核战争的危险,有助于维护世界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