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课后练习及答案
一、熟读课文,根据提示,画出并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
1、表现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由醒入睡的过程。
⑴ 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
⑵ 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
2、表现从失火到救火的情形。
⑴ 响声大作,由少而多。
⑵ 百千齐作,应有尽有。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熟悉课文的主体部分,揣摩文中的音响描写,了解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感受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要注意引导学生细心体会文中描摹音响的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并合理地补充一些细节,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培养学生的感受力。
口技是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本文根据口技的特点,生动逼真地描摹口技艺人所表演的音响,把读者带入这些音响所表现的特定生活情景之中。文中描写这场口技表演,不仅有条不紊,而且奇妙纷杂,波澜起伏,把一位口技表演者的技艺之“善”,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遥闻深巷中犬吠……众妙毕备”,写声音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而大,由分而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的情形。其中“遥闻深巷中犬吠……絮絮不止”,写夜的寂静氛围以及一家四口陆续醒来后的各种声音;“当是时……众妙毕备”以排比的句式,急促的语势,合写五种声音,犹如一部大合唱,使人感到一家四口在静夜的喧闹气氛。
“夫声起……妇梦中咳嗽”,写声音由大而小,由密而疏,微闻余声,表现了一家人由醒复睡的情形。“声起”,写丈夫由醒到睡;“渐拍渐止”,写出拍儿声由大到小的变化,给人一种轻慢的声感,说明妇人和小儿正慢慢入睡;“微闻”的“微”字,表示声音很弱。老鼠作作索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都很轻微,衬托了深夜寂静的氛围。
“忽一人大呼‘火起’……百千犬吠”,写响声大作,由少而多;“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不能名其一处也”,写声音百千齐作,应有尽有。逼真地表现了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先用三个“……大呼”、一个“……齐哭”,继之以三个“百千……”,又加之以“……百千齐作”“又夹百千……”等句,写发现火情、火势漫延和人们救火的情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以及两组相同的句式“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总写火场的声音之多之杂。极力渲染火场的紧张气氛,使人感到火情的紧急,火势的猛烈,救火人的慌乱,犹如置身于救火现场。
联系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多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些描述有什么效果?
2、文中前后两次把极简单的道具交代得清清楚楚,这对文章的结构和表现口技表演者的技艺有什么作用?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侧面描写手法。指导学生答题不要孤立地讲侧面描写。例如写表演,除了要写表演者和表演内容,往往还会自然地写到欣赏表演的人的反应,而后者就是在运用侧面描写。又如开头和结尾相照应,除了使结构保持完整以外,也具有侧面烘托、表现口技之“善”的作用。
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
一是“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二是“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三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这些句子中的加点的词,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古今意义不同的,如“会”“但”“闻”“少”“稍稍”“虽”“股”“走”;
另一类是古今用法不同的,如“宴”“乳”“呜”“名”,在课文中都用作动词,现在都用作名词。对这些容易理解错的词,应提醒学生注意。
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恰好。宴:举行宴会。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座寂然,无敢哗者。但:只。闻:听见。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乳:喂奶呜:发出呜呜的声音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少:稍微。稍稍:渐渐。
5、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6、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臂出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股:腿。走:跑。
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分别填在横线上。然后以这些词语为线索,背诵全文。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较多,到一定时间应当加以整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它们的用法,获得牢固的记忆。这道题实际上是给学生提供一种整理的方式,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整理方式。
本文为了说明声音发生的先后,使用了一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既准确又变化多端。例如,“少顷”用于听众入座到开演之间,除表示时间不长外,还有等了一会儿的意思;“既而”表示承接上一音响之后的短暂时间;“当是时”表示就在那个时间;“一时”表示同一时间;“忽”“忽然”都表示意外情况突然发生的时间。用词的变化多样,说明作者善于根据所反映的事物的特点和文章的需要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准确地表达内容。
少顷 既而 是时 一时 未几 忽 俄而 忽然
1、表示突然发生:忽 忽然
2、表示同时发生:一时
3、表示相继发生:既而
4、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是时
5、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俄而 少顷 未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口技》说课稿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口技》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定位在“文化生活”上,这体现了语文同社会文化生活的密切联系,文化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语文除了是交际和学习的最重要的工具之外,还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教会学生使用语文工具外,还有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人类文化的重要任务。培养学生对文化生活、对文学艺术的广泛兴趣和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普遍的目标内容之一。
这一单元的重点要求通过朗读,让学生会联自己实际生活体验,看到作家对“文化艺术”体验和感悟。提高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课文内容: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二.说 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2.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良好习惯,提高阅读能力
2.朗读 中读懂简易的文言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1。字词的落实积累上
难点: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三:说教法
1、 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 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 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五: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六:说教学理念
1.新课标中要求中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所以重点设为读,背,大量积累。
2.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七:媒体设计:利用多媒体设备,给学生放《口技》表演视频,让学生对这门传统艺术有感性认识,。
八: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激发兴趣。播放一段口技表演,让学生听,听到哪些声音,听出什么时间,听出什么故事。问学生这是一个什么艺术?进而导入新课(课题)
口技表演含义:(让学生说)口技艺人仅凭一张嘴,能逼真地模拟各种声响,能生动地描绘不同生活场景,形成了一种传统技艺。这是艺人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本文即是把口技表演用文字描述得活灵活现、让人读后如亲临现场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同时是检查预习,把握读音。读的过程中故设“陷阱”读错音,让学生找出来加以纠正。
2.学生再读课文:同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参看注释,疏通文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全文围绕哪个字来写的?(善)
(2)找出标志时间的词语:少顷,既而,是时,一时,未几,忽,忽然,俄而
(3)有三个故事情节: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场百象。
(三)合作探究:多媒体问题:
1.一个优秀的口技表演者,身上要具备哪此些本领?(这个问题的设置,是想引领学生,对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这个写作法的教学)
(引导学生说出:会摹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平时要对声音仔细观察,揣摩,摹仿。
2.文中的口技表演者,先生摩仿了哪些声音,按顺序说出来。
狗叫,妇人声,小儿声,男人声,吃奶声,哭声,鼠夜出声、起火声,火烧声,救火声等等。
3.口技表演者用了什么道具?哪些地方能反映出口技人技巧高超?找出来
(鼓励学生读原文:有的学生能找到正面描写,也有同学能找到观众反映句子,老师等学和找完后, 归纳出:此文一个重要写作方法: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相合。
(四)再现情景,表演中背诵。(要求背下2、3、4精彩片断)
方法:找一个学生,到讲台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找几个同学,到讲桌前蹲下,当同学读到有声音的时候,让他们模拟声音。然后大家评价。
注意:模拟声音的同学要及时,下面的同学是观众,要做好听众的表情动作表演。
如时间够用的话,大家集体朗读一遍。
(五)作业:思考一下,( 我们岫岩的玉雕艺术,驴皮影艺术,高跷艺术,剪纸艺术等)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 哪些人和口技艺人一样值得我们钦佩?有哪些表演艺术家的表演如何高超,厨师的厨技,手工制作者,市场卖肉手脚是怎样的麻利 ?生日蛋糕
又是怎样精心制作等,我们学习林嗣环,把这些民间艺术记下来,写一小段类似《口技》的文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口技》中“觉”字读音之我见
在《口技》一文中,对“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句中的“惊觉”的注释,语文版注释为:惊觉(jiào),因惊吓而醒。苏教版教参注释为:惊觉(jiào),惊醒。觉(jiào),睡醒。人教版教材和教参均没有注释,只在参考译文中译为“被惊醒”。
我认为读“jiào”不妥,和“觉”的意思不一致。因为,如果读“jiào”,即是指“从入睡到睡醒的过程”,“觉”属名词,如“睡了一觉”或“睡觉”,但这样翻译不符合原文的意思;根据文意,“犬吠”使得“妇人惊觉”,意为妇人因受惊而醒来,所以应读“jué”,“醒”的意思,“觉”属动词。这样读音和意思就相通了。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又《庄子·齐物论》中“觉而后知其梦也”;再如“大梦初觉”等,这些句子中“觉”的意思都是“醒”的意思,都读“jué”。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0鉙 b0耂[嶠嬾N. p p t《口技》(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课件说明
《口技》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好课文,因为一是因为文章比较浅显(虽然篇幅比较长),二是因为文章有故事性(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三是文章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口技表演者的精湛高超的技艺的写法很典型,比较适合于七年级学生的学习。
由于学生知识面有限,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中运用课件,帮助教学,方便实用。
本课件用powerpoint平台制作。
现将本课课件的设计意图、操作方法简要说明如下:
(一)整个课件采用按钮交互响应模式,在主画面设置“文题解读”、“作者作品”、“课文朗读”、“字词突破”、“课文探讨”、“图片欣赏”及“观察写作”7个按钮。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点击所需的其中某一个按钮,播放相应内容或退出整个课件。
(二)交互说明。
按钮标题 内容提要 设置意图
文题解读 ☆关于口技 介绍“口技”这一中国传统艺术。
作者作品 ☆作者介绍☆作品介绍 介绍作者与作品相关知识。
课文朗读 ☆全文显示☆配乐朗诵(京剧伴奏) 配乐朗诵,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
字词突破 ☆重点词语☆注意☆古今异义 引导学生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落实重点字词,扫除阅读障碍,以利于学生在此基础翻译全文。
课文探究 ☆内容探究☆写法探究☆板书 引导学生概括出文中口技表演者所展示的三个生活场景,感受文章所描摹场景的氛围。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把握文眼,理解主旨。
图片欣赏 ☆三个场景图☆一人道具图 通过图片欣赏直观感受文章所描摹场景的氛围。
观察写作 ☆观察小品表演,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篇记叙文。 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口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课文内容,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其作用。
3.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
4.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生动逼真的描写,学习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
本文对场景的描写,写的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并且生动逼真,变化多姿,学习中应让学生明确: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并品味语言,感知描写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词语,真正理解文章的特点。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本文描写口技表演,抓住了表演者和听众两个方面:一方面描写口技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写听众的神态、动作,文中三次描述听众的反应,这是侧面描写。这样的写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学习中,就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这样写的作用,并会灵活运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导入
1.口技简介。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就有这样一颗璀璨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口技》一课,就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表演。同学们读后一定会有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2.文常识记。
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初进土。《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
二、感知理解
1. 通读文章。
学生大声朗读全文,标画不会读、读不准的字,并自查工具书注音。
2. 熟读文章。
学生自由朗读三遍文章,要求读熟。
3.译读文章。
(1)学生默读文章,借助注解及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要求:
①将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圈画出来;
②四人小组组内交流讨论,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
③学生提出小组未解决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解决疑难。
同桌译读。同学A读古文原句,同桌B翻译;然后同学A说译句,同学B背出相应的古文原句。继而交换进行。
目的:让学生真正掌握文章内容,并能当堂成诵。
第二课时
1、 绘声绘色讲故事
口技演员向我们展示了一家人夜晚起居生活及遭遇火灾的场景,请同学们把这场景以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1.讲前准备。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标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2)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第二个场景:渐入梦乡。(“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第三个场景:火起群乱。(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2. 故事比赛。
3.师生共同评议。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2、 有滋有味精赏析
1.语言赏析。
请一位学生表情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感知、理解描写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词语。读后说出自己的看法。
示例(1):文章用词贴切。写犬吠用“遥闻”,“遥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写鼠声用“微闻”,“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示例(2):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有表示突然发生的“忽”、“忽然”; 有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 “一时”; 有表示相继发生的 “既而” ;有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 “是时”; 有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 “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2.写法赏析。
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勾画出写表演者和听众反应的句子,体会其作用,然后小组讨论其表达作用,组内发言之后再全班交流,明确:
本文描写口技表演,从表演者和听众两方面进行描写。一方面描写口技人的表演,直接表现其高超技艺,这是正面描写;另一方面从侧面描写听众的神态、动作,文中这样的描写有三次:
(1)“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伸颈”“侧目”说明宾客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惟恐有所遗漏;“微笑”,表示宾客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出宾客为表演者的技艺折服而又不便拍案叫好的神态。此时,听众已经进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尚能自持。
(2)“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正坐”与“伸颈”“侧目”对照。“稍稍”是“逐渐”“渐渐”的意思,细致地表现了宾客情绪由紧张到松弛的渐变过程。说明听众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已融入口技表演的情景之中而难以自持。
(3)“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宾客惊慌欲逃的神态、动作,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绝妙境界,使听众仿佛置身于火场,不禁以假为真,完全进入口技表演所营造的生活情景之中而不能自持。
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了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巨大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此外,首尾两次清楚交代极简单的道具,也是侧面描写。从文章的结构上看,前后呼应,使文章的结构完整;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学以致用细描摹
以观看电影、体育比赛或文艺节目、魔术表演等为题材写一个片断,刻画观众的神情举止,要求抓住特征,描摹细致。
【资料宝藏】
1.《口技》创作背景
《口技》一文选自清代张潮所辑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多系浙江人士的文章。林嗣环以福建人的撰述杂于其间,可推想《口技》是他流寓杭州时所作,时间应在清康熙初年,即17世纪70年代前后。
《口技》一文,原是作为林嗣环的《秋声诗》的序言。作者曾说:“嘻,若而入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原意是借口技艺人的“善画声”,说明《秋声诗》亦是“善画声”的诗作。而所谓“善画”,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善于绘声绘色地作描写。他的《秋声诗》如何,且不去论它。但是玩味《口技》一文,却可以看出笔者所说的这种艺术匠心及艺术特色。
《口技》作为《〈秋声诗〉自序》的一部分,它的前面有这样一些话:“彻呆子当正秋之日,杜门简出,毡有针,壁有衷甲,若无可排解者。然每听谣诼之来,则濡墨吮笔而为诗,诗成,以秋声名篇。适有数客至,不问何人,留共醉,酒酣,令客各举似何声最佳。一客曰:‘机声,儿子读书声佳耳。’予曰:‘何言之庄也?’又一客曰:‘堂下呵驺声,堂后笙歌声何如?’予曰:‘何言之华也?’又一客曰:‘姑妇楸枰声最佳。’曰:‘何言玄也?’一客独嘿嘿,乃取大杯满酌而前曰:‘先生喜闻人所末闻,仆请数言为先生抚掌可乎?’”
后面有这样一些话:“嘻!若而入者,可谓善画声矣。遂录其语,以为秋声序。”之后还有编者张潮的评语,说:“绝世奇技,复得此奇文以传之,读竟,辄浮大白。”
编者的评语说得不够清楚,就强调“绝世奇技”说,似乎“奇文”是指“口技”一部分,若然,以“浮大白”表示极度赞赏,大概可以得到多数人首肯;可是下面分明说的是“此奇文”,指名道姓应该是《秋声诗自序》,这就有商榷的余地了。
文,有常道,有常法,可以奇,或者说,最好能奇,但无论如何奇,要不出常道常法之外。《秋声诗自序》则不然。奇则奇矣,可是以常道常法绳之,就大有问题。问题的症结在于,就为诗集作序而言,这样大写口技之妙是离了题,喧宾夺主。
当然文章可以撇开一笔写,甚至貌似离题写。但貌似离题,而实际是扣题更紧。《秋声诗自序》则不能,撇开秋声诗而绘影绘声地写口技,究竟秋声之诗与口技之妙有什么关系呢?是秋声之诗可以与口技之妙比美吗?还是秋声之诗比口技之妙值得欣赏呢?文章没有明确地告诉读者。因此,我们无妨说,张潮的赞叹未免有点投其所好。
(资料来源《教参新编》)
2.《口技》的写作特点
(1)出色的结构安排。
记事有条理。全文以时间先后为顺序,由施屏障始,到撤屏障止,顺着众宾的所闻写来,使读者能有亲历的感觉。
行文有波澜。所记之事,是旋律一步比一步紧,声音一步比一步高,火起之后,记事的波澜到了最高峰,真是千态万状,尽来眼底。“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以下是波澜渐低的写法,却也有作用,比喻的说法是用绿叶来衬托红花,为的是使花显得更红艳。
擒纵之法,或是说勒放之法。第3段写夫妇入睡,微闻鼠声,几乎归于静寂,“宾客意少舒”,这是勒。紧接着“火起”,形势大变,是一放。前面有了一勒,这一放才显得如山洪暴至,一泄而下,痛快淋漓,故感人也益深。
前后照应。记叙文,尤其篇幅比较长的,容易顾此失彼,《口技》在这一点上则颇有可学之处。例如文章开头提一下演技之前的简单设施,结尾重复一次,这是前后呼应,提醒读者,文中所写的千态万状只是“技”,并没有弄虚作假。
(2)精彩的文字。
简练。文言,尤其是古代文字,简练是共同的特点。《口技》所记之事很新奇,也相当繁杂,却仅仅用了三百多字。
生动。一般说,生动是由于文字所表达的意义能够形象化。例如,宾客的“伸颈”,“侧目”,“变色离席”,“奋袖出臂”,妇人的“惊觉欠伸”,老鼠的“作作索索”,等等,都能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
贴切。例如,写小儿是“含乳啼”,大儿是“絮絮不止”,深巷中犬吠是“遥闻”,老鼠作作索索是“微闻”等,都恰如其分,准确逼真。
繁简得当。一事有一事的发展变化,其中有大小,有轻重,有顺逆,有松紧,所以不能平均地写。《口技》中间部分形容口技之妙详写,开头结尾略写,在繁简方面处理得当。
(3)生动、形象、细腻的场面描写。
《口技》一文的第一部分(第1段)是写表演前的准备和全场情况的。而在这段文字的开头,就有一幅“鸟瞰图”似的场面描写。文章开头一句“京中有善口技者”,落笔扣题,总写一笔,点出地点(“京中”)和人物(“善口技者”)。接着就点明表演的场合:“会宾客大宴”。作者在此着墨寥寥,未加铺陈,但是,却从总体着眼,概括地写出了全场总的气氛和景象。作者将一幅热闹画面鲜明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除了全面的鸟瞰图似的描写外,作者又摄取了有典型性的特写镜头。如:“会宾客大宴”描写之后,紧接着就写了“于厅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无敢哗者”这一场面。作者至此使用了工笔的画法,把那种在场面中有代表性的典型场合、人物、道具、表演效果,都作了细腻的、真实生动的刻画和描绘。再有,《口技》一文对场面的描写,尤其对热闹场面的描写,除写得有条不紊,严谨有序外,还写得错综复杂,变化多姿。如第二部分(第2—4段),是写表演者的精彩表演和听众反应的。以其中对口技的描绘为例,它是由远及近,由外及内,由物及人,由小及大,由少及多,由微弱而喧闹,由缓慢而急快,由简单而纷繁,由一家而涉及乡邻。各声并出,纷至沓来,,真使人应接不暇,叹为观止!其他,如写表演的过程、交代场景和写听众的反应,无不写得有头有尾,眉目清晰,层次井然,严谨有序。当中又穿插三个场景描写: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写一家人复睡入梦,恢复安静的情形,这是前面高潮的余波,一起一落,文增波澜,承上启下,声情潜伏。第三个场景写紧张的救火场面,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随声换形,场次分明。总之,有所选择的场面描写,显示了人物活动的典型环境,烘托了人物,渲染了气氛,推动了情节发展,深化了主题思想。
3.谈《口技》中两个声响场景之间的联系
《口技》一文中第二部分是描写精彩的口技表演,其内容是两个声响场景组成的一次深夜火警。第一个声响场景表演深夜一家四口由睡到醒,再由醒入睡的过程;第二个声响场景是表演一次从发现“失火”到“救火”的情况。好像“失火”是从“忽一人大呼‘火起’时开始的,其实不然。在讲解课文时应该补充说明如下:
第一个声响场景(一家四口由睡到醒)是因“深巷中犬吠”引起(“惊觉欠伸,而犬吠又是由失火引起的。此时就应讲清:因犬的听觉和嗅觉特别灵敏,所以火灾初起时能惊而“吠”。此时微火蔓延,犬吠声声惊醒了一些人(口技只能表现一家,实为多家。)火势还在不断蔓延,但狗叫了一阵以后,习惯了火发出的“声”“光”,停止了“吠”声,因而这一家又由醒入睡,从而结束了第一个声响场景(静—动—静)。
火势继续发展,光与声逐渐增强,总得要惊醒附近的某一个人(况且有许多人已被前次“犬吠”声惊醒,正处于半寐之中),一发现火光,必然“大呼‘火起’”,“俄而百千人大呼”。这就自然引出了第二个声响场景。
以上内容在讲解口技表演时,用简单明了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交代清楚,既不耽误课堂时间,又可使学生懂得两个声响场景的内在联系。前为“火惊犬吠”“犬吠人醒”,但人末发现火情而又入睡;后为“一人大呼”“百千人大呼”,引起“百千犬吠”。
这样,使学生对本文层次领会得更加深刻,从而进一步理解我国古代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及其智慧和才能。
4..对《口技》译文的一点异议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译文是这样的:“在这种情况下,宾客没有一个不变了脸色的,(他们)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打抖,几乎想要争先恐后地逃跑了。”对此译文有点异议,特提出拙见。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包括两种态度,一种是听到失火,惊慌失措要离席;一种是听到失火,非常焦急,急于救火要离席。“奋袖出臂”是要救火的姿态,“两股战战”是持两种态度的人都可以表现出的姿态:听到起火吓得两腿发抖,或是急于救火急得腿打颤。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因此,“几欲先走”这个“走”字不能解释为逃跑,应解释为“跑”,包括想逃走的和急着救火的两种人。
5.链接阅读文章
明湖居听书
刘鹗
老残从鹊华桥往南,缓缓向小布政司街走去。一抬头,见那墙上贴了一张黄纸,有一尺长,七八寸宽的光景。居中写着“说鼓书”三个大字;旁边一行小字是“二十四日明湖居”。那纸还未十分干,心知是方才贴的,只不知道这是甚么事情,别处也没有见过这样招子。一路走着,一路盘算,只听得耳边有两个挑担子的说道:“明儿白妞说书,我们可以不必做生意,来听书罢。”又走到街上、听铺子里柜台上有人说道:“前次白妞说书是你告假的,明儿的书,应该我告假了。”一路行未,街谈巷议,大半都是这话,心里诧异道:“白妞是何许人?说的是何等样书,为甚一纸招贴,侵举国若狂如此?”信步走来,不知不觉已到高升店口。
进得店去,茶房便来回道:“客人,用什么夜膳?”老残一一说过,就顺便问道:“你们此他说鼓书是个甚么顽意儿,何以惊动这么许多的人?”茶房说:“客人,你不知道。这说鼓书本是山东乡下的土调,同一面鼓,两片梨花简,名叫‘梨花大鼓’,演说些前人的故事,本也没甚稀奇。自从王家出了这个白妞、黑妞妹妹两个,这白妞名字叫做王小玉,此人是天生的怪物!她十二三岁时就学会了这说书的本事。她却嫌这乡下的调儿没甚么出奇,她就常到戏园里看戏,所有甚么西皮、二簧、梆子腔等唱,一听就会;甚么余三胜、程长庚、张二奎等人的调子,她一听也就会唱。仗着她的喉咙,要多高有多高;她的中气,要多长有多长。她又把那南方的甚么昆腔、小曲,种种的腔调,她都拿来装在这大鼓书的调儿里面。不过二三年工夫,创出这个调儿,竟至无论南北高下的人,听了她唱书,无不神魂颠倒。现在已有招子,明儿就唱。你不信,去听一听就知道了。只是要听还要早去,她虽是一点钟开唱,若到十点钟去,便没有坐位的。”老残听了,也不甚相信。
次日六点钟起,先到南门内看了舜井。又出南门,到历山脚下,看看相传大舜昔日耕田的地方。及至回店,已有九点钟的光景,赶忙吃了饭,走到明湖居,才不过十点钟时候。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类红纸条儿。老残看了半天,无处落脚,只好袖子里送了看坐儿的二百个钱,才弄了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个人在台上。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看了不觉有些好笑。园子里面,顶着篮子卖烧饼油条的有一二十个,都是为那不吃饭来的人买了充饥的。
到了十一点钟,只见门口轿子渐渐拥挤,许多官员都着了便衣,带着家人,陆续进来。不到十二点钟,前面几张空桌俱已满了,不断还有人来,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中安插。这一群人来了,彼此招呼,有打千儿的,有作揖的,大半打千儿的多。高谈阔论,说笑自如。这十几张桌子外,看来都是做生意的人;又有些像是本地读书人的样子:大家都嘁嘁喳喳的在那里说闲话。因为人大多了,所以说的甚么话都听不清楚,也不去管他。
到了十二点半钟,看那台上,从后台帘子里面,出来一个男人: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佛风干福橘皮似的,甚为丑陋,但觉得那人气味到还沉静。出得台来,并无一语,就往半桌后面左手一张椅子上坐下。慢慢的将三弦子取来,随便和了和弦,弹了一两个小调,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后来弹了一枝大调,也不知道叫什么牌子。只是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入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似的。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这曲弹罢,就歇了手,旁边有人送上茶来。
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到十分洁净。来到半桌后面右手椅子上坐下。那弹弦子的便取了弦子,铮铮弹起。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简,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了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
旁坐有两人,其一人低声问那人道:“此想必是白妞了罢?”其一人道:“不是。这人叫黑妞,是白妞的妹子。他的调门儿都是白妞教的,若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呢!他的好处人说得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他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你想,这几年来,好顽耍的谁不学他们的调儿呢?就是窑子里的姑娘,也人人都学,只是顶多有一两句到黑妞的地步。若白妞的好处,从没有一个人能及他十分里的一分的。”说着的时候,黑妞早唱完,后面去了。这时满园子里的人,谈心的谈心,说笑的说笑。卖瓜子、落花生、山里红、核桃仁的,高声喊叫着卖,满园子里听来都是人声。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了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以上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半低着头出来,立在半桌后面,把梨花简了当了几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以的。又将鼓捶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跌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她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大通;及至翻到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她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停了一会,闹声稍定,只听那台下正座上,有一个少年人,不到三十岁光景,是湖南口音,说道:“当年读书,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空中设想,余音怎样会得绕梁呢?又怎会三日不绝呢?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辞之妙。每次听她说书之后,总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她的书,无论做什么事,总不入神,反觉得‘三日不绝’,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还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彻些!”旁边人都说道:“梦湘先生论得透辟极了!‘于我心有戚戚焉’!”
说着,那黑妞又上来说了一段,底下便又是白妞上场。这一段,闻旁边人说,叫做“黑驴段”。听了去,不过是一个士子见一惊人,骑了一个黑驴走过去的故事。将形容那美人,先形容那黑驴怎样怎样好法,待铺叙到美人的好处,不过数语,这段书也就完了。其音节全是快板,越说越快。白香山诗云:“大珠小珠落王盘。”可以尽之。其妙处,在说得极快的时候,听的人仿佛都赶不上听,她却字字清楚,无一字不送到人耳轮深处。这是她的独到,然比着前一段却未免逊了一筹了。
(选自《老残游记》)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口技》学案
学习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句。
2、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通过文字感受口技艺人高超的技巧,领略这奇妙的声音世界。
自主预读
1.《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这篇文章节选自 朝 编选的笔记小说 。
2.给加点字注音。
屏障( ) 呓( )语 齁( )声 叱( )儿
曳( )屋 许( )许声 几( )欲先走
3.解释加点的字
几欲先走 施八尺屏障
众妙毕备 会宾客大宴
宾客意少舒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虽人有百手 不能名其一处也
奋袖出臂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4.解释下面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理解一词多义现象。
① 妙:众妙毕备 以为妙绝
② 绝:群响毕绝 以为妙绝
③ 善:京中有善口技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④ 乳:妇抚儿乳 儿含乳啼
5.翻译下列句子
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②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6.文中总领全文,集中表现口技表演者技艺精湛的一个词是什么?在全文中起何作用
7.文中有一个表示评价赞美的句子,请写出来。
【文本探究】
8.分析第2、3、4段,思考这三段描写了几个场面 几个场面声音的变化有何特点
9.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10.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不是简单的重复 为什么
11.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12.文中提到的口技属于民间技艺。请你再列出你喜欢的一种民间技艺,并说明喜欢的理由。
13.我的疑难
【巩固演练】
课内夯基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练习。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声,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既而儿醒 妇抚儿乳
当是时 以为妙绝
15.翻译句子。
满堂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6.将这段文字分成两层,在文中用“‖”标出,并概括层意。
17.这段文字生动地描绘了口技人表演的一家人由睡到醒过程中的九种声音。依据原文,用自己的话,将这九种声音写在下面。
18.简析宾客们“伸颈,侧目,微笑,默叹”的神态,表现了他们欣赏口技表演时怎样的情况?
课外提升
村中来一女子,年二十有四五。携一药囊,售其医。有问病者,女不能自为方,俟暮夜问诸神。晚洁斗室,闭置其中。众绕门窗,倾耳寂听,但窃窃语,莫敢咳。内外动息俱冥。至夜许,忽闻帘声。女在内曰:“九姑来耶?”一女子答云:“来矣。”又曰:“腊梅从九姑耶?”似一婢答云:“来矣。”三人絮语间杂,刺刺不休。俄闻帘钩复动,女曰:“六姑至矣。”乱言曰:“春梅亦抱小郎子来耶?”一女曰:“拗哥子!呜呜不睡,定要从娘子来。身如百钧重,负累煞人!”旋闻女子殷勤声,九姑问讯声,六姑寒暄声,二婢慰劳声,小儿喜笑声,一齐嘈杂。即闻女子笑曰:“小郎君亦太好耍,远迢迢抱猫儿来。”既而声渐疏,帘又响,满室俱哗,曰:“四姑来何迟也?”有一小女子细声答曰:“路有千里且溢,与阿姑走尔许时始至。阿姑行且缓。”遂各个道温凉声,并移坐声,唤添坐声,参差并作,喧繁满室,食顷始定。即闻女子问病。九姑以为宜得参,六姑以为宜得茂,四姑以为宜得术。参酌移时,即闻九姑唤笔砚。无何,折纸戢戢然,拔笔掷帽丁丁然,磨墨隆隆然;既而投笔触几,震笔作响,便闻撮药包裹苏苏然。顷之,女子推帘,呼病者授药并方。反身入室,即闻三姑作别,三婢作别,小儿哑哑,猫儿唔唔,又一时并起。九姑之声清以越,六姑之声缓以苍,四姑之声娇以婉,以及三婢之声,各有态响,听之了了可辨。群讶以为真神。而试其方,亦不甚效。
此即所谓口技,特借之以售其术耳。然亦奇矣!
19.“俄”在文中表示时间短暂可译为“一会儿”“不久”等,再从文中找出一个这样的词语。
20.翻译句子。
群讶以为真神。
21.本文中的口技表演者摹仿表演了几个人的声音?请依次写出。
22.口技者授给病者的药方见效吗?(用文中原句回答)
23.口技表演者借口技来干什么?
24.试一试口头翻译下文。
扬州郭猫儿,善口技。庚申(清康熙十九年),余在扬州,一友挟猫儿同至寓。比(及至)唤酒酣,郭起请奏藻技,于席右设围屏,不置灯烛,郭坐屏后,主客静听。
久之,无声。少之,群鸡乱鸣,其声之种种各别。俄闻父呼其子曰:“天将明,可以牵猪矣。”其子起至猪圈中饲猪,则闻群猪争食声,吃食声,其父烧汤声,进火倾水声。其子遂缚一猪,猪被缚声,磨刀声,杀猪声,猪被杀声,出血声,(xún)剥声,历历不爽也。父又谓子曰:“天已明,可卖矣。”闻肉上案声,即闻有买卖数钱声,有买猪首者,有买腹脏者,有买肉者。正在纷纷争闻不已,砉(huā)然一声,四座俱寂。
(《虞初续志·郭猫儿》)
【方法归结】
想一想:如何积累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词语。
查一查:什么是场面描写。
20.口技
1.略
2.略
3.略
4.①妙处 好 ②停止 极 ③擅长 好 ④喂奶 乳头
5.①中间(还)夹杂着辟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②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一只)手有一百(个) 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张嘴,(一张)嘴的一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处啊。
6.善”字统领全篇,全文的内容情节都是围绕“善”来展开的。
7.众妙毕备
8.三个场面:①一家四口人由梦而醒。②一家人醒而梦。③火起后众人的慌乱惶恐。声音的变化总的来说是按“小一大(第一个场面)一小(第二个场面)一大(第三个场面)”的顺序来写的,其中又各有特点,如:第一个场面声音,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第二个场面突出鼠倾盆器的声音来烘托屋内的静;第三个场面更是写得有生有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另外,声音有的是单独相继而出,有的是同时发出。
9.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人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10.不是简单重复.既有呼应作用,更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
11.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几”。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12.举例:剪纸、踩高跷等。(理由略)
13.略
14.略
15.略
16. “……众妙毕备。‖满坐宾客……”①正面描写口技者表演的各种声音,突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②着力描绘听众的神态,侧面烘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17.①远处深巷中狗叫。 ②妇人打呵欠、伸懒腰。 ③她的丈夫说梦话。 ④小儿子醒来大哭。 ⑤妇人抚摸小儿 子,喂奶。⑥小儿子含着乳头哭。 ⑦妇人轻拍小儿子,口中轻声哼唱。 ⑧大儿子醒来,连续不断的说话。 ⑨丈夫大声呵斥大儿子。
18. “伸颈,侧目”说明听众听得入了神,唯恐有所遗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的情况;“微笑”表现听 众对表演心领神会,感到满意;“默叹”写听众对表演者的技艺十分佩服,但又不便发出叫好声的神情。
19.旋
20.众人非常惊异认为是真正的神仙。
21.九姑、腊梅、六娃、春梅、小郎子、四姑、阿姑
22.而试其方,亦不甚故。
23.借口技以卖药骗人。
24.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口技》教学后记
林嗣环的《口技》是一篇经典篇目。在目录中看到课题时,脑海中呈现的仍是当年我的老师讲授《口技》时的片断,心底涌起的是对口技表演者精湛技艺的折服。
今天的学生提起文言文就唉声叹气,没有什么兴趣,可我总是希望我的学生们喜欢文言作品,多积累这方面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厚度。最近,听了数节关于文言文教学的课例和讲座,就顺势将在学习中的心得运用到了自己的教学中。
《口技》一文,主要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展现了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以一“善”字统领全文,行文中渗透着作者对表演者高超技艺的赞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明确三个场面的声音、声音的特点、听众的反映和作者的评价后,和学生们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力图通过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读出声音的变化,读出听众的反映和作者的赞赏之情。
比如 文章第四节描绘的“失火、救火”的场面是全文的重点段落。正如作者写得那样此时的声音“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形势危急,声音由疏到密,由密到繁,表演者用声音营造了一个紧张、嘈杂、混乱的场面,作者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将这一危急形势充分的表达了出来,引导学生朗读“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一句,语势越来越急,其他几句也是如此,运用语速和语气的变化表现失火、救火时的紧张气氛,使学生身临其境,继而体会到“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站站,几欲先走”的神态和动作,从一个侧面体会到口技表演者惟妙惟肖的表演。最终以无限的折服感叹这一场表演仅仅是“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学生们在读完文章后,长长地吁了口气,有紧张,有激动,更有无限的赞叹。以读促学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个方法,不过还是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朗读,否则也只能是一种对老师语气的单纯的模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口技》教学实录
师:看得出,你们今天情绪很高涨?
课代表:他们想演戏,他们急不可待!我觉得先学课文,等领会透了再来表演,这样比较好。
师:你说得对。那我们就把热情保持住,按部就班地来。
(师走到旁边座位上坐下,侧向生;课代表示意某生上。)
生1:我来对口技和作者做一个介绍。(幻灯片放映)口技,属杂技的一种,是我国很早就在民间流行的一种由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来摹拟各种声响的技艺。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后边,又称“隔壁戏”。作者林嗣环,是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进士,著作有《铁崖文集》、《湖舫存稿》、《海渔篇》等。《口技》是他的《〈秋声诗〉自序》里的一部分。
师:请告诉大家,你的准确资料是怎么获得的?
生1:从网上搜索,还参考了课文注解和另外两本书,我做了综合。
师:很好。本文是怎么介绍口技的?
生1:本文写一个口技艺人,到了京城,在大庭广众之中表演口技。
师:很好。通过一次真实情景的记写,生动、感性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口技。这样写,就特别好看。有情节,有现场。外面一个故事,里面也是一个故事。
(生1下;生2上。)
生2:我是本课的轮值词语专家。大家看幻灯片,注意我讲的疑难点,再跟我一起读。(幻灯片放映)吠fèi(狗叫)、叱chì(大声责骂)、倾qīng(斜)、顷qǐng(短时间);呓语、屏障、侧目、作作索索、力拉崩倒、战战、毕、绝、意、曳、指、名……现在,再请大家齐读一遍课文。
师(对该生):请你不要读,注意听,然后说出大家读错的地方。
(生齐读。)
生2:刚才读到“呓语”、“曳”字时,有同学读错了。读到“不能名其一处”时,有人读成“不能名一处”。“名”是动词,是“说出”的意思,应该读响。还有,这课表示时间的词语特别多,应该读得快一点,如“一时”、“忽”、“忽然”、“既而”、“是时”、“少顷”、“俄而”、“未几”等。
师:好。你说的读响一点,实际上是读重一点。……按照你的意思,这句应该怎样读?并说说,还有哪些字要重读?文章哪里要读快,哪里要读慢?
生2:我觉得,“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里,“奋”是卷起袖子的意思,要重读,这一句要读快。有些地方要读慢,比如“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里要读慢。至于“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这里要读得非常快,才好。
师:你说得非常精彩。我们为你鼓掌!好,下次其他同学准备字词注音和解释时,最好也像这样,将读和文章内容结合起来。
(掌声中,生2下;课代表上。)
课代表:我整理了大家提出的问题,基本上有两方面的。内容方面,有(幻灯片放映):1.口技艺人是在哪里表演?为什么他的表演吓得观众要逃跑?2.人为什么有几百张舌头、几百只手?3.口技艺人为什么能在同一时间发出几百几千种声音?字词方面,有一些刚才已经解决了,现在还有:1.“妇抚儿乳”中的“乳”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小孩子的乳头,还是“喂奶”的意思?2.“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什么意思?……请老师帮助我们。
(课代表下。师走上讲台。)
师:好的,有几个同学似乎想解决问题。好,请说。
生1:我回答第一个问题。口技艺人是在许多人吃饭的场所表演的。他表演得太逼真了吓得人们要逃走。
生2:我回答第二个问题。不是人有几百张舌头、几百只手,是作者做的一个假设,说即使人有那么多舌头那么多手,也不能模仿出那么多的声音。
生3:我回答第三个问题。这个口技艺人本领很大,他能在同一时间里发出几百几千种声音,他有特技!(生笑。)
生4:关于字词,我来说。“妇抚儿乳”中的“乳”,是“喂奶”的意思。“会宾客大宴”中的“宴”是宴会的意思。
师:好,说得很好。不过,刚才第一个同学说的“吃饭的场所”,原文是怎么说的?再想一想,那种场合为什么要表演口技?还请这个同学来回答。
生1:我知道了,是举行盛大宴会。那样的场合,一般都有堂会什么的,为了热闹,也为了喜庆。
师:你们很好地预习了课文,对课文也已经有一个大概的理解。这是一篇精彩的文章,一篇艺术性很强的文章。现在大家跟着我来体会,我提一些问题,请你们思考后回答。要牢牢看着课文。假如我们教室就是那个口技表演现场,请想象一下,口技表演者处在什么位置,宾客处在什么位置,一开始他们的神情、态度又是怎样的。
生5:口技表演者在西北角,也就是讲台偏左那里,宾客坐在我们这里,众宾团坐,满座寂然。原文没有写口技艺人的神情,但可以想象,他很安静地坐在那里,神态自若。
师:口技艺人是怎么开场的?注意,请不要急着回答。凡是高超的艺术,都需要我们有艺术想象力。请大家在心里勾画一幅深夜图景:“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
师:好,现在回答我,一个优秀的口技表演者,他身上需要哪些本领?
生1:会摹仿各种声音,惟妙惟肖,逼真。
生2:平时注意对声音的观察、揣摩和摹仿。
师:文中的口技表演者先后摹拟(板书“摹拟”二字)了哪些声音?
生3:他摹拟了狗叫声、妇人打哈欠声、火烧声、丈夫说梦话打呼噜声、老鼠偷吃东西声、婴儿哭声、哺乳声、起火声、救火声等。
师:说得很凌乱。谁能按一个合理顺序说出来?先说你按什么顺序来说。
生4:我按先后顺序来说。口技艺人摹拟了狗叫的声音、妇人的声音、小儿的声音、男人的声音、狗的声音、起火的声音、火烧起来的声音、大家救火的声音等。
师:口技艺人使用的道具(板书“道具”二字)是什么?
生1:是屏障。
生2:不对。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还有屏障。
师:这篇文章写得风生水起,跌宕有致,一阵动一阵静,观众的情绪也跟着走。现在,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能反映口技艺人的最高水平?他的口技表演的高潮在哪里?说出原句,并翻译出来。
生1:我认为是“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这里,声音很丰富。这句可以这样译:过了一会儿,儿子醒了,大声啼哭。丈夫也醒了。妇人拍着小儿子,给她喂奶,孩子含着奶头还在哭,妇人一边拍着,一边哼着哄他睡觉。后来另一个大儿子也醒了,唠唠叨叨地说个不停。
生2:不对。是这里!“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这样翻译:这时候,妇人用手拍小儿子的声音,哼着哄他睡觉的声音,小儿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儿子刚刚醒来的声音,丈夫叱骂大儿子的声音,一齐发出,各种惟妙惟肖的声响全都有了。
生3:也不对。是这里,“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样翻译:一会儿,成百上千的人在大呼,成百上千的孩子在啼哭,成百上千的狗在狂叫。中间还夹杂着劈里啪啦的房屋倒塌声,燃烧中的爆炸声,还有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种声音一齐响起来;又夹杂着成百上千人的求救的声音,拉倒房屋时,人们一齐用力发出的许许的声音,往外抢夺东西的声音,泼水的声音:一切应该有的声音,没有听不到的。
师:后面两个同学说出了口技艺人表演的两次高潮。前面一个同学也说到了声音,但那是一个由静到动的过渡。口技表演者模拟出的声音,彼此间有联系吗?
现在请大家完整地默读一下文章,在心里为所有声音画一条曲线,把那些声音都想象出来,再来讨论我提的问题。
(生默读,讨论。)生1:口技艺人有意在第一次高潮后,让声音平静下来,“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这时,观众的反应也懈怠下来了,“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这是为后面服务的。
生2:口技艺人表演的声音,先是巷子里的犬吠声,“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这里,一个个声音都接得上,一个引起一个。后来,大家都被吵醒了。
师:对,说得太好了,这是你自己发现的!声音一个引发一个,由小转大,由简到繁。到了“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这里,五种声音一时发出。——我还有一个问题,口技艺人在第一次高潮后,安排了一次平静。这有没有艺术表现上的讲究?
生1:是为第二次高潮的到来服务的。
生2:是用静来反衬后面高潮的出现。
师:对。这只是下一个高潮到来之前的虚假平静。引起后一个声音高潮到来的事件是什么?
生3:“忽一人大呼火起。”
师:对。这是一句爆发性的声音。这一次,口技表演者要给人以震撼,他让强烈的声音从平静的氛围中突然爆发,这样,会给观众什么样的感受?
生4:惊险、刺激、紧张。
生5:不,老师,我不同意你们的说法。我认为是前面老鼠出来活动,它悉悉索索,发出声响,打翻了油灯,引起了着火,并不是突然起火的!
(全班哗然。)
师:啊?你……很有想象力!你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这很好。虽然我们看不出这之间有必然联系,但文中没说不是这样。你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很好,很好。我们体会文章,就要像这样,读出自己的理解来。当然,别人好的理解,我们也要接受。现在,我提一个非常枯燥的问题,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学到现在,体会了一些什么?这篇文章对我们来说,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是要成为一个口技表演者吗?不是。这个口技表演者是一个高明的艺术家,他要表演的是一组声音,他把声音组合得很好。如果你是一个口技表演者,你会这样处理吗?如果现在要你表达一个事物,你会思考并处理事物之间的关系吗?最后,你们说说,是口技表演者表演得精彩,还是林嗣环的文字表达水平高超?
生1:是口技表演者。
生2:是林嗣环。
生3:不,他们的水平都很高超!
师:请用一些词来赞叹口技表演者。
生1:强,超强,王者!
生2:技艺精湛,炉火纯青!
生3:顾视自雄,无人敢望其项背,望尘莫及!
生4:北斗以南,一人独步。
师:“技艺精湛,炉火纯青”说得比较客观,后面同学的用词,词是好词,但太过誉了。再请你们用一些语言来赞叹作者林嗣环的技法。
生5:林嗣环他很会写,他把口技艺人的表演写得十分精彩,还通过听众的反应,来写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师:你说的通过观众的反应来写,是哪一句?
生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师:这一种描写手法,叫侧面描写,从观众的角度来反映口技表演者的技艺的高超。既然有侧面描写,就有正面描写。(板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就是直接写口技表演者的表演。作者使用的笔墨很明显在哪一方面多?
生6:正面描写多。
师:作者使用文字正面描写、直接赞叹口技表演者,最精彩的句子是什么?大家齐声读出来。
生(齐):“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师:谁把后面这一句翻译一下?
生7:这句可以这样翻译:即使一个人长有一百只手,每只手长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每张嘴长有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的一个地方。
师:翻译是对的。但是大家思考一下,是原文好,还是翻译好?不管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文句都是有音律美的,字数的多少,都决定着句子的优劣。我把刚才的翻译修改一下:即使一个人有一百只手,每只手有一百个指头,也不能指出其中某一方面的情况;即使一个人长着一百张嘴,每张嘴里长着一百条舌头,也说不清其中一个地方的情景。这一句不是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而是赞叹口技艺人的技艺。
我们再回到对作者的赞叹上来。作者除了在开篇交代了一下场景之外,全文主体部分都在写口技表演者摹拟的声音,收篇也干净利落,“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又回到了口技表演者身上!口技表演者表演的内容,是一个故事,口技表演者对观众的艺术感染,也是一个故事。自古以来,许多民间艺人的精湛表演都发生在民间,许多都没有被文字生动地记载下来,不被人知,真是可惜。感谢林嗣环。我们当然要赞叹口技艺人的精湛技艺,但更要赞叹作者的文字功夫。这是一篇关于声音艺术的文章。口技表演者用舌头来摹拟、表演声音,作者林嗣环用文字来表现声音,他用一支笔就够了,这就是文字的艺术,是描写的艺术!
——好,我们现在齐声朗读这篇课文,注意两个高潮,注意语速快慢的处理,注意情感态度。
(师生共同进行朗读的艺术表现;后,师离开讲台,复坐于次席;课代表走上讲台。)
课代表:现在,激动人心的时刻来了!听我的调配,各角色准备好!你们几个蹲在讲台底下。全班同学配合好,集体朗读,配合表演。
(课代表手拿一把纸扇,醒木一拍,全场静下。讲台底下,发出摹拟婴儿叫狗叫老鼠叫的声音。起火声、救火声等各种响声也被摹拟出来。大家情绪激奋、高昂。)
师(笑):演得不错,但有一些问题,谁来说一说?扣住原文语句来说。现在大家很兴奋,请思考一下你的表达,不要用自然语言,用标准语言。
生1:我觉得刚才大家对“惊觉”一词,没有表演出来。“惊觉”,是妇人惊醒过来的样子,人会发出一种声音,比如短促的“啊”的一声。
生2:文中写了观众的反应,衬托口技艺人技艺高超。可是,我们底下的同学没有表演,只是读书。“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到这句时,大家应该伸着颈子、偏着头看、微笑着、默默地赞叹,大家应该把群众演员演好。
生3:人们救火时的惶急、纷乱、喊叫,还有火势猛烈的声音、众人紧张救火的声音,在这些声音里面,应该有非常强烈的紧张气氛,这个要表现出来。
……
师:好,你们分析得不错。你们也演得不错。……观众是谁?观众只有我一个。我很感谢你们。现在,全体配合,再表演朗读一次,辅以一定的姿态语言,可以手舞足蹈地活动。如果你已经会背诵了,就不要看书。
(全班朗读。)
师:这篇课文是关于口技的。思考一下,在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里,哪些人和口技艺人一样值得我们钦佩?你看过戏剧表演艺术家的精彩演出吗?你遇到过的厨师,他们的手艺如何?一个手工制作者的作品又是如何让你眼花缭乱的?菜市场砍肉、杀鸡的,手脚是如何的利索?蛋糕店里做蛋糕的,又是怎样精心制作杰作的?你能进行描写吗?或者在你的阅读里,有与本文相媲美的文章吗?……请大家回去写一段随笔来尝试表现一下,或者摘抄一段类似《口技》的文字让大家分享。好,下课。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口技》复习导学案
课题:《口技》 课时:一课时 课型:复习+展示 学案编号:
编制人: 审核人: 使用时间: 班级:
姓 名: 小 组: 评价等级:
一、复习目标:(实现一个小目标,就是向理想进了一大步。)1. 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积累文言知识。2. 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二、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注重归纳;讲练结合,培养能力。
三、使用说明:1. 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导学案,通过独学,完成本导学案上的问题。若个人有疑问,用红色笔进行标注或者在右侧“学习笔记栏”里添加问题。2.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案中有疑问的内容,组长负责组织并得出讨论结果,并分配好任务做好展示及点评准备。3.把你个性化的解读、思考与感悟,及时整理在导学案右侧的“学习笔记栏”里并与大家分享。
四、知识积累: 1、《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这篇文章节选自 朝 编选的笔记小说 。你还能举出一位清代的文学家和我们学过的课文吗? 2、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1)口技人坐屏障中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遥闻深巷中犬吠 (4)满坐宾客无不伸颈3、辨析下列表示时间的词语,将它们的序号分别填在横线上。
A.少顷 B.既而 C.是时 D.一时 E.未几 F.忽 G.俄而 H.忽然
①表示突然发生: ②表示同时发生:
③表示相继发生: ④表示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
⑤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 4、词类活用 (1)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形容词作动词, (2)妇抚儿乳 乳:名词做动词, (3)宾客意少舒 少:形容词做副词, (4)不能名其一处 名:名词做动词, (5)会宾客大宴 宴:名词用作动词, (6)侧目 目:名词用作动词, 5、古今异义 古义 今义会 宾客大宴 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 几欲先 走 虽 人有百手 但 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宾客意 少 舒 6、一词多义 指:1.手有百指 绝:1.以为妙绝 2.不能指其一端 2.群响毕绝 妙:1.众妙毕备 指:1.手有百指 2.以为妙绝 2.不能指其一端 作:1.有鼠作作索索 间: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2.百千齐作 2.遂与外人间隔 是:1.当是时 坐:1.满坐寂然 2.问今是何世 2.众宾团坐 五、翻译句子:温馨提示——文言翻译八字法:读:先要把句子通顺地读一读。问:句子是谁说的、什么内容、与上下文又何关系等。切:把句子中词逐一画开。 留:国号、年号、地名、人名、官名、书名。 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代文言词。调:调整句子次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补:补充出句中省略的内容。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3)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六、自主回顾: (1)选文第1段交待了哪些事?在全文中有何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统领全文的关键字眼是____________,作者是通过______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______描写来体现的。(3)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4)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实战演练:(我能轻松迎接中考!) 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1~7题。(共13分) 【甲】:略 【乙】: 乔山人善琴 清 徐珂 国初,有乔山人者善弹琴。精于指法,尝得异人传授。每于断林荒荆间,一再鼓之,凄禽寒鹘①,相和悲鸣。后游郢楚②,于旅中独奏洞庭之曲。邻媪③闻之,咨嗟惋叹。既阕④,曰:“吾抱此半生,不谓遇知音于此地。”款扉⑤扣之。媪曰:“吾夫存日,以弹絮为业。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注释: ①鹘(gǔ):一种凶猛的鸟。 ②郢楚:即楚郢,古地名,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 ③媪(ǎo):老妇人。 ④阕:止息,终了。 ⑤款扉:款,敲;扉,门。1、与“宾客意少舒”中“舒”的意思相同的是( )
A、心情舒畅 B、动作舒缓 C、舒筋活血
2、与“不能名其一处”中“名”意思相同的是( )
A、莫可名状 B、至理名言 C、有名无实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A.款扉扣之 B.今客鼓此 4.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不相同的一项。(2分)( ) A.无敢哗者/念无与为乐者 B.以为妙绝/愚以为宫中之事 C.以弹絮为业/以丛草为林 D.酷类其声耳/其真无马邪5.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2分)(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2)今客鼓此,酷类其声耳。 6.试设想一下:【乙】文中乔山人听了邻媪的回答后,心里会怎么想? 7.【甲】【乙】两文都用了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2分) 五、反思收获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3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17张PPT)
图片欣赏
作者作品
课文探讨
观察写作
文题解读
课文朗读
字词突破
林嗣环
☆关于口技:杂技的一种。
演员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它能同时发出各种音响,这种技艺,清代属“百戏”之一种,表演者多隐身在布幔或屏风的后边,俗称“隔壁戏” 。
现代口技表演,演员不必隐身, 改为借助扩音器发出各种声响, 并且可以借助于动作、手势。
返回首页
1、林嗣环,字铁崖,清朝福建晋江人,顺治年间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等。
2、《口技》原为他的《秋声诗》的序言。原意是借口技人的“善画声”(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说明《秋声诗》也是“善画声”的诗作。细读《口技》,可以看出作者确实善于抓住三个场景,绘声绘色的描写一家四口人在一场火警前后的情景,使我们感到口技表演真正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迷人地步。
返回首页
朗读
林嗣环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返回首页
重点词语: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当是时: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宾客意少舒:
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只 听见
这个时候
夹杂
稍微
腿
跑
下一页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ì
hōu
yè
huá
chì
jiàn
jī
呓语( ) 夫齁声起( )
曳屋声( )无敢哗者( )
叱大儿声( )
中间力拉( )
几欲先走( )
下一页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妇抚儿乳:
妇拍而呜之:
会宾客大宴:
适逢、正赶上
举行宴会
喂奶
指轻声哼(哄小孩入睡)
返回首页
下一页
内容探究
1、口技表演共写了几个场景?
2、每个场景分别描绘了几个场景?
3、请从强度、范围、种类的角度,找出每一个场景中声音的不同变化。
4、除了写口技艺人的精湛表演外,作者还写了什么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情景:一家夫妇和两个孩子从梦中惊醒。 声音:小-大,静-闹,外-内,少-多,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宾客: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情景:一家人又渐渐入睡。 声音:高-低,闹-静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情景:一家人的邻居于深夜突然起火和救火。 声音:小-大,简单-复杂 宾客: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下一页
1、口技艺人本身的高超的模拟。 2、听众投入的反应。 3、表演时所用的道具的简单。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间接描写)
课文是如何表现口技艺人的高超技术的?
下一页
疏到密
小到大
大到小
密到繁
疏到密
伸颈侧目
微笑默叹
意少舒
变色出臂
股战欲走
正面描写
口技表演中
声音的变化
侧面描写宾客的反应
紧
缓
急
情节发展情况
“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简单的道具——衬托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首尾照应
平
平
首尾照应
铺垫衬托
渐入佳境
欲扬先抑
推向高潮
善
返回首页
板书
下一页
下一页
下一页
下一页
返回首页
观察与写作:
注意观生活中小品表演和观众的情形 ,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结合的方法写一篇记叙文。
(注意摹写的顺 序)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