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历史三轮冲刺 专题复习学案——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历史三轮冲刺 专题复习学案——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8.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0 17:3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学案: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动
【课标要求】
1、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源、起止时间、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
2、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第二次世界大战(欧亚战争策源地、全面爆发和逐步扩大的主要事件、在华盛顿签署《联和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雅尔塔会议的主要内容);
4、冷战(冷战政策及其表现、德国的分裂、两极格局的形成及瓦解、苏联解体)
5、当前世界政治格局。
【知识梳理】(答案参考配套复习课件)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根本原因
后,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导火线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
交战双方

转折点
1916年凡尔登战役
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性质
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影响
对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
对欧洲: ;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对科技: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巴黎和会(1919年)
操纵国

中心议题
对战败德国的处置
内容
①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其内容涉及到领土、军事、政治、赔款和殖民地五个方面)。
②决定建立国际联盟。
性质

影响
①对德国:是对德国的沉重宰割,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
②对中国:列强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全部转给日本,在中国国内引发了五四运动;
③对战胜国:有利于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新秩序的形成;
④对世界:积极:带来了暂时的和平;
消极: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
华盛顿会议(1921—1922年)
操纵国
美日英法中等九国
中心议题
中国问题
内容
①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针对中国问题)等条约;②中国收回了在山东的大部分权益。
性质

影响
①对 :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等目的;
②对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
③对 :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④对 :积极: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
消极: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及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年)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交战双方
轴心国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
主要事件
莫斯科保卫战(规模扩大)、 (达到最大规模)、 (胜利的根本保障)、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转折点)、 (军事上合作)、雅尔塔会议(政治上合作)
性质

影响
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客观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
雅尔塔会议(1945年)
操纵国

中心议题
为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最后胜利
内容
①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影响
①积极:加快了战胜法西斯的步伐;
②消极:体现大国强权政治的意志;③雅尔塔会议及其二战后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共同构成了 (初步形成两极格局)。
两极格局
形成时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形成过程
美国为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提出 ,实施 ,建立 ;苏联针对性地建立了 。
形成标志
北约(1949年)和华约(1955年)的建立
实质
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国际关系
影响
美苏势均力敌,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三、一超多强,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一超多强,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形成时间
“冷战”结束后( 年 )
形成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导致实力对比发生变化;两极格局崩溃后,国际力量对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实质
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趋势在政治领域的反映
影响
和平与发展成为了时代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依然存在,威胁着世界和平。
四、【合作探究】20世纪以来三大国际格局的比较
欧洲中心格局向两极格局转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
多极化趋势
相同
333438513970
不同
认识:
【习题演练】
1(2020年湖北中考真题)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主题性学习,同学们围绕如图内容收集资料,这次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B )
4762536195A.资本主义国家的不平衡发展
B.20世纪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
C.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D.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2.(2019年长沙市中考真题)世界政治格局由一战前的欧洲中心格局逐渐演变为二战后的美苏两极格局,其主要原因是( C )
A.国家利益的冲突 B.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
C.国家实力的消长 D.苏联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二十世纪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出现了三次大的演变。下列重大历史事件对世界格局影响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一战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签订一系列条约: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B.德国、日本法西斯侵略扩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走向崩溃
C.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二战后由美苏主导的世界两极格局形成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形势趋向缓和,但局部地区仍然紧张,多极化格局形成
4.一位参加和会的代表说:“我们初来巴黎时,对即将建立新秩序满怀信心;离开时,则已觉悟,新秩序不过是比旧秩序更加纠缠不清。”他所说的新秩序”是指( C )
A.布雷顿森林体系 B.华盛顿体系 C.凡尔赛体系 D.雅尔塔体系
5.1975年,法国、德国、美国、日本、英国和意大利成立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六国集团。1976年,加拿大加入后,G6变为G7。1998年俄罗斯加入,G7演变为G8,1999年G7邀请澳大利亚、中国、南非、巴西等十一个新兴工业国家及欧盟加入,G20成立。从G6到G20说明( C )
A.新兴工业国家已居优势 B.国际组织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C.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 D.二十国集团成为全球权力中心
6.如果依据下面两幅图片确定一个主题进行历史复习,其主题应该是 ( C )
047625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C.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D.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7.凯恩斯在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时说:“它是一个残忍的胜利者在文明史上所干出的最凶暴的行为之一。”凯恩斯的评价是基于( D )
A.无法根除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B.在帝国主义国家间埋下复仇的“种子”
C.这个体系并不稳定 D.牺牲战败国和弱国,建立国际新秩序
8.《新全球史》中提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永远地改变了欧洲……但欧洲在世界上的作用本质上没有改变……欧洲的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下列最能说明“欧洲的霸权看起来更加安全”的是( D )
A.英法美控制了国际联盟 B.美苏冷战,欧洲渔翁得利
C.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D.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
9.基辛格在其《大外交》中说:“从言和的角度来看,处罚太重;从防止德国复苏的角度来看又太宽大,□□□□□注定使百废待举的民主国家长期不得安宁,必须不断地面对卷土重来桀骜不驯的德国。”□□□□□处应是( A )
A.凡尔赛和约 B.华盛顿和约 C.慕尼黑协定 D.雅尔塔协定
10.国际会议,主要是指数国以上的代表为解决互相关心的国际问题、协调彼此利益,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寻求或采取共同行动而举行的多边集会。据此回答下列小题。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20世纪20年代的和解在欧洲是以法国联盟体系为基础,在远东则是以囗囗会议的协定为基础……但在随后的10年中,一切又突然地决定性地颠倒过来。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修改了一战后的领土和约”下列适合填入囗囗处的内容是( A )
A.华盛顿 B.慕尼黑 C.雅尔塔 D.波茨坦
11.“苏联意识到要善待在亚洲、欧洲和世界其它地区显著兴起的共产主义运动:……美国人感到需要遏制共产主义运动的全球扩散。材料反应的是( C )
A.一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B.二战时期间美苏同盟关系
C.二战后的美苏“冷战"政策 D.两极格局解体后的多极化趋势
12.下表是《1937年各大国国民收入与国防开支的比例》,可用于研究( C )
国家
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日本
国民收入(亿美元)
680
220
100
170
60
40
国防开支所占比例(%)
1.5
5.7
9.1
23.5
14.5
28.2
A.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 B.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
C.第二次世界大战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D.欧美各国支持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13.德国、日本法西斯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战后受到审判和制裁的德国和日本,其命运也在不断变化的世界形势中沉浮。
材料一

图1:1919年的德国 图2:1945年后的德国 图3:现在的德国
材料二 二战以来日本主流安全观的演变
时期
主流安全观
20世纪4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保守主义安全观:即以苏联为主要的军事威胁,以日本国民为国家安全主体,依靠美国保护,先经济后军备的安全观。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
综合安全观:以成为西方一员为国家安全目标,以军事和非军事手段保障日本安全。在坚持对美协调立场的同时,重视发展自主外交,大力发展经济外交。
20世纪90年代(1991年)以来
新保守主义安全观:大力发展军事力量,争当政治大国。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1中德国疆域变化的原因。(2分)结合所学说明1919年对德国海外权益的处置引发了中国国内哪一事件?(2分)
(2)图2所示局面的形成与二战中召开哪一国际会议有关?(2分)比较图2和图3的历史信息,说明德国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世界格局的演变影响日本的安全观”为主题,加以论述。(6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13题参考答案
(1)①一战后德国战败,与战胜的协约国签订《凡尔赛条约》,其部分领土分别被法国、比利时、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占领;或签订《凡尔赛条约》(2分)
②五四运动
(2)①会议:雅尔塔会议
②变化:德国被分区占领到实现统一(由分裂走向统一);
(3)示例:世界格局的演变影响日本的安全观(此处仅摆观点不给分)
二战后,两极格局逐渐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展开激烈对抗,美国对日本大力扶植。因此二战后初期日本制定了保守主义安全观,依赖美国的保护,大力发展经济;(2分)
随着欧洲走向联合、日本经济崛起和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冲击了两极格局推动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因此20世纪70-80年代日本于推行综合安全观,在坚持对美协调立场的同时,重视发展自主外交,大力发展经济外交。(2分)
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世界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美国向世界推行单边主义政策,欧盟、俄罗斯、中国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国际舞台的重要力量,因此日本实行新保守主义安全观,大力发展军事力量,争当政治大国;(2分)
综上所述,日本出于本国利益需要不断调整国家安全观。因此世界格局的演变深刻影响了日本的安全观。(2分) 【史实论述2分一点(史实错误不给分,仅有史实给1分),结论2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