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海南省海南鑫源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美术班)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海南省海南鑫源高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美术班)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0 15:15: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鑫源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历史
期中考试(美术卷)
考试范围: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祖先崇拜从远古时代就一直是中国宗教独有的重要特征。”这一习俗受以下哪个制度影响
A.分封制 B.井田制 C.宗法制 D.内外服制
2.明清时期的乡约与宋朝相比,发生的重要变化是
A.失去了教化作用 B.以民间组织为主 C.逐渐与法律合流 D.没有了约束力
3.乾隆十四年,军机大臣汪由敦将谕旨的内容事先告知官员张廷玉,从而被乾隆帝革职。汪由敦被革职前所在的机构是
A.中书省 B.尚书省 C.枢密院 D.军机处
4.汉武帝时期,政府以“德”“文”“能”为标准,让各郡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这种选官制度是
A.殿最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监察制
5.下列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途径不包括(  )
A.民族迁徙 B.友好往来 C.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 D.士族发展
6.人头税的废除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它出现于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7.从辽.宋.夏三者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可以看出汉族与少数民族
A.民族间相互冲突不可避免 B.政权的强弱取决于军事力量的强弱
C.民族间相互交流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D.民族隔阂在增大
8.明清时期,“品级不高,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的官员是
A.内阁大学士 B.议政王大臣 C.御史大夫 D.军机大臣
9.中国皇帝最早知道世界有五大洲的地理概念,是在
A.唐末宋初 B.两宋时期 C.明末清初 D.清末民初
10.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是( )
A.《独立宣言》 B.《邦联条例》 C.1787年宪法 D.《十二铜表法》
11.下列哪个国家没有建立过君主立宪政体
A.日本 B.英国 C.德国 D.美国
12.我国最早的县制,设置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魏国 C.战国秦国 D.秦统一前
13.在美国,处于决策中心的是
A.总统 B.最高法院 C.国会 D.众议院
14.美国建国后经历了一个由邦驳制到联邦制的转交,确立这种转变的是
A.启蒙思想的影响 B.独立战争的胜利
C.1787年宪法的颁布 D.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
15.新中国成立初,建立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其中不包括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16.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于
A.1949年 B.1954年 C.1982年 D.1999年
17.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
A.法国 B.美国 C.德国 D.英国
18.秦朝时期,负责监察百官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皇帝
19.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完善于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20.周公曾教导成王姬诵:“你得用心考察众诸侯,谁纳贡,谁不纳贡……诸侯不贡天子,人民也不贡诸侯,政治就要乱了。”诸侯向天子纳贡的制度依据是
A.世袭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
第II卷(非选择题)
21.材料一: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迅速来一个改弦更张……因此我坦白的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
——中共代表林伯渠《在国民参政会上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1944年9月)
材料二:政协代表人数如此之多,质量又相当整齐,而革命发展,人民需要它担负的任务更大,所以“新政协”这一名词已不能包括其全部意义,筹备会的常委会已决定改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这意思就是说他代表中国人民作政治协商的工作,实际是一个全国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时也是一个全国革命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董必武《关于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团结民主人士问题》(1949年8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目的,说明抗战胜利前后中国共产党为此而进行的努力。(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新政协”改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目的。(6分)
22.材料一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
材料二 (王阳明)在南赣建立起一种乡村民众的自治组织“乡约”,并亲自撰写了约规,即《南赣乡约》。阳明的乡约模式……强调乡约格物致知,即格心中之物,而同时见诸行动。……《南赣乡约》颁行以后……赣县“人心大约淳正,急公输纳,守礼畏法……子弟有游惰争讼者,父兄闻而严惩之,乡党见而耻辱之。” ——程鹏飞《王阳明“知行合一”与〈南赣乡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并分析孟子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南赣乡约》颁行的社会价值。(6分)
23.汉代与宋代都比较重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前,对于西南夷与中原的政治联系,史书上仅留下战国后期楚人庄踌领兵入滇,就地为王的传说。西汉王朝初期,西汉与西南诸夷各设关卡,只有邻近的巴蜀地区与之 有暗中的民间贸易。汉武帝接受唐蒙的建议,试图借助夜郎兵力来消灭南越国势力,从此揭开了两汉王朝经略西南夷的序幕。唐蒙到西南夷后,向夜郎及其周边部族的君长赠送丰厚的财物,诱使其臣服于汉朝。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借助南越的兵力在西南夷地区伐叛柔服,所向披靡,赐封夜郎王、滇王,允许他们统治本族;设置样柯、沈犁等7郡,将西南夷正式纳入西汉王朝版图。
——摘 编自彭丰文《从两汉西南夷经略看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材料二 宋朝十分重视对西南地区的经营管理。宋代是广西历史上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但是 由于广西区内的经济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发展速度明显跟不上其他地方,同时,区内不同地 方的发展情况也各不相同。宋王朝对广西境内不同地区的治理策略也经历了不断的变化、 调整。在桂西北地区,宋王朝主要采用“以夷制夷”的治理方法,通过设置羁縻州、县、峒来管理地方。
——摘编自易建龙《论宋王朝治理桂西北民族地区的策略》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朝为稳定西南夷的措施。(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宋朝在桂西北采取“以夷制夷”治理方法的原因。 (6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原政权治理西南边疆的影响。(4分)
24.乡村振兴是国家富强的基础和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太宗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
——《贞观政要·论务农》
材料二 (在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中)在梁漱溟看来,“所有文化,多半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中国问题并不是什么旁的问题,就是文化失调——极严重的文化失调,其表现出来的就是社会构造的崩溃,政治上的无办法。”主张从乡村着手,复兴中华文明,以教育为手段来改造社会。为此,他在山东邹平县成立乡村建设研究院,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同一时期,费孝通对广西和江苏等地村子进行田野调查,指出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就是农民的饥饿问题。他还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前途在于工业化,强调以工促农,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乡村问题,进而解决中国问题。
——《志在富民——费孝通先生的学术追求》等
材料三 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2021年1月)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治国理念。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初政府实现“乡间富贵”的措施。(4分)
(2)依据材料二,对比梁漱溟和费孝通乡村建设思想的不同点,并简评两位学者的志向情怀。(6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当前我国应该实施怎样的振兴乡村战略(6分)
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历史
期中考试(美术卷)答案
1.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祖先崇拜体现的是对血缘关系的重视,这主要和宗法制有关,因此C正确,ABD排除。故选C。
2.C
【详解】
明清时期的乡约并没有失去了教化作用,故A排除;明清时期的乡约以政府组织为主,故B排除;明清时期的乡约逐渐与法律合流,故C正确;明清时期的乡约有约束力,故D排除。
3.D
【详解】
根据材料“军机大臣”可知,汪由敦被革职前在军机处任职,D正确;清朝没有中书省,排除A;尚书省与“军机大臣”不符,排除B;清朝没有枢密院,排除C。
4.B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让各郡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实行察举制,故选B;A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监察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CD。
5.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士族的发展主要指的是汉族政权统治阶层发生的现象,与民族融合无关,排除D‘民族迁徙、不同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以及少数民族政权的改革都有助于民族融合,A、B、C不符合题意,排除。
6.D
【详解】
清朝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D正确;唐朝、元朝和明朝依然征收人头税,排除A、B、C。
7.C
【详解】
宋辽澶渊之盟后加强了汉族和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宋夏议和后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故C正确;宋辽澶渊之盟后,宋辽的对峙局面形成,在一个世纪中,双方基本维持了和平的局面,因此民族间相互冲突并不是不可避免,故A错误;政权的强弱不仅仅取决于军事力量,故B错误;宋辽澶渊之盟后加强了汉族和契丹族的友好关系,促进了民族融合,故D错误。故选C。
8.D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大臣的职责是上传下达,跪受笔录,故选D;明朝设立内阁,不符合题意,排除A;议政王大臣、御史大夫权力较大,不符合“品级不高”“跪受笔录”,排除BC。
9.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并带来了西方的知识与文化;16世纪后期,利玛窦来到中国,向中国皇帝进贡了世界地图等,这也是中国皇帝第一次看到有五大洲的世界地图,故选C;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
10.C
【详解】
1787年宪法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为宪法,C正确;《独立宣言》、《邦联条例》不属于宪法,排除A、B;D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不是近代世界宪法,排除。
11.D
【详解】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建立的是民主共和政体,没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故选D;日本、英国和德国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政体或曾经实行过君主立宪政体,排除ABC。故选D。
12.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我国最早的县制设置于春秋时期,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瓦解,县的设置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A正确,BCD错误。
13.C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美国宪法依据三权分立的原则,对联邦政府的权力进行分割。国家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部分,其中立法权,即决策权归国会所有。国会可以制定法律,还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处于美国的决策中心。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BD不符合题意,排除。
14.C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的是联邦制,改变了邦联制下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的问题,因此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
15.D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国两制构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D符合题意;ABC均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三大政治制度,不符合题意。故选D。
16.B
【详解】
1954年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诞生,B正确;1949年诞生的《共同纲领》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排除A;C、D与题干中“第一部”限定不符,排除。
1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是英国,D项正确;法国并不是西方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国家,A项错误;美国建立文官制度晚于英国,B项错误;德国并非最早建立文官制度的西方国家,C项错误。
18.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创立了三公九卿制,其中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选C;丞相负责帮助皇帝处理政务,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尉负责军事,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是设立负责监察百官的人,而非负责监察百官的人,排除D。
19.C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开创并完善于中国的隋唐时期,故选C;隋唐之前,三省六部制还未开创,何来完善之说,排除AB;历史发展至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较为完善,排除D。
20.C
21.【答案】(1)目的: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实行民主政治,争取抗战胜利。
努力:中国共产党七大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目标;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推动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2)目的:区别旧政协;更名后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代行全国人大职能;“担任更大任务”,即筹建新中国。
22.【答案】(1)法制观念: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背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2)价值:净化社会风气,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基层社会的治理和稳定。
23.(1)发展:由各设关卡到西南夷臣服于汉朝。措施:向当地首领赠送财物;武力扫除西南夷地方势力;册封当地首领为王;设置地方行政机构治理西南夷。
(2)原因:宋王朝认识到西南地区的重要性;广西区内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内部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以夷制夷”更适合当地需要;借鉴历史上经略西南政策。
(3)影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固和发展;有利于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推动西南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后世治理边疆地区提供了借鉴。
24.理念:民惟邦本、食为政先。
措施:强调“存百姓”思想,营造勤俭务实的风气;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主张文德治国,推行乡村教化。
(2)不同点:①在乡村根本问题的认识上:梁认为是文化失调,费认为是农民的饥饿问题(人地关系紧张)。②在乡村建设的思考路径上:梁提倡文化复兴乡村;费提倡乡村工业化。
志向情怀:他们关心乡村和国家发展命运,注重调查研究,从国情出发提出改良方案,积极投身实践,树立了学者的典范。
(3)坚持五大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城乡统筹、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业科技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