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通关秘诀——中考说明文阅读技法指导 课件(2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语文复习通关秘诀——中考说明文阅读技法指导 课件(20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0 17:4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中考提分必读
中考语文复习通关秘诀
——说明文阅读指导
侵权必究
一、
说明文的含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真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二、
说明文的分类
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性说明文和事理性说明文。
事物性说明文是解说实体事物的形态、结构、性质、特征等的说明文。
如《松鼠》介绍了松鼠的外貌、生活习性、经济价值等;《故宫博物院》介绍了故宫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
事理性说明文是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的说明文。
如《落日的幻觉》阐释了我们视觉上产生幻觉的原因,《奇妙的克隆》向我们介绍了现代克隆技术。
按写作方法,可分为一般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
一般性说明文以平实的笔法,客观准确地介绍人物、事物和知识,说明事物变化和事理,这类文章要求具体、科学和浅显易懂,所以又称为平实说明文。
如《统筹方法》《中国石拱桥》等,语言平实简洁,科学性、知识性都很强。
文艺性说明文即科学小品,它的特点是用文艺的笔调,兼用描写等方式,以对话、故事等形式来加强说明的形象性,使文章生动、活泼、有趣。
如《奇妙的克隆》《苏州园林》等。但它与文艺作品不同,它运用文艺手法的目的是传播切实可靠的知识,而不是塑造形象,因此也称为生动说明文。
三、
说明文的顺序
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说明文都是从说明对象本身的特点出发来安排说明顺序的,所以不同的说明对象运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阅读说明文,要懂得安排说明顺序的一般规律。
说明顺序大体有三种:
1.空间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从总体到部分,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和内部构造比较复杂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如《故宫博物院》用空间顺序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构造。运用空间说明顺序的说明文,文中常会出现“东”
“西”“南”“北”“里”“外”“左”“右”“上”“下”等方位词。
2.时间顺序
即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写书籍由古到今的发展变化。
3.逻辑顺序,也称事理顺序
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
从整体到部分,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小拱、拱圈,桥上的石栏、石板。
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向沙漠进军,结果如何。
从特点到用途,如《松鼠》先介绍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然后再介绍它的用途。
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时,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由主到次地进行说明。
从概括到具体,如《中国石拱桥》先概括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再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从现象到本质,例如《奇妙的克隆》,文章先列举克隆鲫鱼和克隆绵羊的例子,然后说明了克隆技术的奧秘和造福人类的本质特征。
四、
说明文的方法
说明文常常综合运用以上三种说明顺序,如《苏州园林》先从整体到局部,由苏州园林“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个总的特征,到“享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这四个特征;由这一段的概括说明到以下各段的具体说明。在介绍“四个讲究”中,又是按从主要到次要的顺序说明的。
此外,理清说明顺序,还可以抓住一些在文中起标志性作用的关联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就是从主到次的顺序;“由于……所以……”是从原因到结果的顺序;见到”总之……“,就要从由具体到概括的顺序上去考虑。
分析说明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对于深人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阅读和写作说明文的能力有重要作用。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分类别、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面图表等。采用这些说明方法,要判断准确,要弄清各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是由说明目的和说明内容决定的。说明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对它们的作用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正确地分析。
1.下定义
就是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征或概念作规定性的说明。它是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来明确概念的一种逻辑方法,亦称“界说”。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说明方法。这种说明方法常用公式化的语句表达,句子完整,其语言标志”……是……”“……叫……”。如《统筹方法》中,“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就运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举例子
就是选取某种事物中比较典型的具体实例或引用资料的办法,来说明事物的性质、特点、规律的一种方法,也称“事例说明”。它能把抽象复杂的事物说得具体而通俗易懂。举例说明虽然具有独立的功能,却不能单独使用,往往作为其他说明方法的辅助手段。文章所举例子的前面常有“例如”“比如”“如”“例”等标志词语。举例必须典型扼要,并力求具体生动,有一定的启发性。如《中国石拱桥》就举出赵州桥、卢沟桥等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中国的石拱桥。
3.作比较
就是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采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常常有“……同……相比”
“……而……”“……和……不同”
等词语。如《苏州园林》中,“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就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这一特点。
4.打比方
就是用人们熟悉的、常见的事物作比来介绍说明人们生疏的、罕见的事物,来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比如《看云识天气》,打比方是此文说明中运用得最多、最频繁的说明方法,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将变幻莫测的云的形态特征说得具体、形象、生动,让人对神秘的天象不再感到陌生,并激起人们的遐想与兴趣。如第一段中将云比作羽毛、鱼鳞、羊群、棉被,峰峦、河流、雄狮、奔马等一连串不同的物体,使云的“姿态万千”的特征不言而喻。又如“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一句,比喻巧妙而新颖,又与文题“看云识天气”暗暗相合,将道理表述得通俗易懂,产生了以简驭繁的效果。
说明文中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与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因而这种说明方法有比喻词,即用“好像”“像”“是”“就是”等词语做语言标志。
5.分类别
就是将被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通过对说明对象的分类,显示出不同类别的差异,说清各自的特性,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如《向沙漠进军》中介绍风沙进攻的方式时说“一种可以称为‘游击战’……一种可以称为‘阵地战’……”,这里就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6.列数字
就是通过事物的数量或数量的变化,表明事物的本质和特征的方法,也叫列数据。用数字说明,既能反映事实情况,又有较强的说服力。列数字说明方法的语言标志就是“数字”,包括确数和概数两种。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如《中国石拱桥》中,“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
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运用准确的数字,说明了卢沟桥的长度、宽度、石拱数。
7.作诠释
就是对说明对象的状况、性质、特征、成因等进行简要的解说。它不像定义说明那样严格,只要揭示概念的内涵,把事物说清楚就可以了。人们写文章常在下定义后加以诠释,二者结合起来,能对事物既有概括的认识,又有准确的理解。《辞海》中很多条目的说明都有这个特点。
下定义和作诠释都常采用“某某是什么”的语言形式,二者的区别:一般来说,“是”字两边的话能够互换,就是下定义;如果不能互换,就是作诠释。
8.引用说明
就是引用有关资料、故事、名言、诗词等来充实说明的内容,或者作为说明的依据。古今中外的典籍极为丰富,适当引用典籍,能使文章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也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如《中国石拱桥》中为说明卢沟桥很早就以其优美的形式闻名于世而引用了马可?波罗的引语“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9.摹状貌
为了使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如《苏州园林》中:“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国石共。”
又如
《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10.列图表
也叫画图表。运用表示各种情况和注明各种数字的图和表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二者可单独运用,也可以一起运用。它是一种辅助手段,常与文字解说配合使用。列如《统筹方法》一文通过列图表,配合文字说明,使统筹方法更加具体可信。
祝大家幸福健康!
侵权必究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