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国论》
六国破灭,非兵(兵器)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有的人)曰:六国互(交互)丧,率(
都,皆
)赂秦耶?曰:不赂者以(
因为
)赂者丧。盖(表示原因
)失强援,不能独完(保全
)。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介词,
用)攻取之外,小(小的方面
)则获邑,大(
大的方面
)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它的实际数目)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本来
)不在战矣。思厥(他们的
)先祖父(祖辈与父辈
),暴(
冒着
)霜露,斩荆棘,以(
而
)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
代指土地)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这样以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军队
)又至矣。然则(既然如此,那么)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
决定)矣。至于(以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这样)。古人云:“以(
用)地事(侍奉)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结交,亲附)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已经
)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
名词作状语,坚持正义
)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这
)用兵之效也。至丹以(
用)荆卿为计,始速(招致)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表并列)三胜。后秦击赵者再(两次),李牧连却(使…退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坚持到底
)也。且燕、赵处秦革(改革,除去)灭殆(将要,几乎
)尽之际,可谓智力(
智慧,力量
)孤危,战败而亡,诚(实在)不得已。向使(以前假使
)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
不去刺秦),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
运数,命运),存亡之理(
理数,命运),当(通“倘”如果)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介词,用
)赂秦之地封(
封赏
)天下之谋臣,以事(
侍奉)秦之心礼(礼遇
)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
与“所
”连用表被动)秦人积威之所劫,日(
名词作状语,每天)削月(名词作状语,每月)割,以(而
)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
介词,比
)秦,而犹有可以(能够凭借)不赂而胜之(
代秦国
)之势。苟以天下之(定于后置标志
)大,下(名词活用做动词,自取下策)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事,成例
),是又在六国下矣。
重点句子翻译:
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翻译:六国(由于贿赂秦国而)失去的地盘,比他们由于战败而失去的地盘,它的实际数目也要多到百倍。
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翻译:想想他们的祖先,暴身于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得到很少的土地。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译:治理国家的人(千万)不要使自己被别人的一贯暴力所挟制啊!
4.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译:如果以偌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那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5.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译:(没有贿赂的国家)由于失去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
6.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tǎng)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翻译:假使当初三国能够爱惜各自的国土,齐人不归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起身赴秦,赵国的良将仍然健在,那么,谁胜谁负的命运,谁存谁亡的道理,(从六国方面来说)应当能够与秦国相抗衡,(结局)或许不是轻易可以确定的。
7.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译文:等到李牧由于谗言而被杀,邯郸才成为秦国的郡邑,可惜它使用武力却没能坚持到最后。
8.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翻译:等到燕太子丹以荆轲(行刺)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加速了祸患的来临。
9.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击溃秦军。
10.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况且,燕国与赵国处在秦国逐渐征伐(天下)将近结束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单了,作战失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情)。
六、《五人墓碑记》
一、解释标有序号实词和虚词的意思。(每空1分,共计42分)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1激于义而死焉(兼词,于之)者也。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2于(介词,向)当道,即3除(清理)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4以(连词,表目的)5旌(表扬)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夫五人之死,6去(距离)今7之(
取独)8墓(名作动,筑墓)而葬9焉(兼词,于之),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10疾病(名作动,生重病)11而(连词,表修饰)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12皦皦(同“皎皎”,明亮的样子),何也?
予犹记周公13之(取独)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吾社之14行为(品行成为)士15先(形作名,榜样)16者(····的人),为之声义,敛17赀(同“资”,钱财)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缇骑按剑18而(连词,表修饰)前,问:“谁为哀者?”众不能堪,抶19而(连词,表承接)仆之。是时20以(
介词,凭借··身份)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21私人(心腹)毛一鹭,公之逮所由使也;吴之民方22痛心(痛恨)23焉(代词,他),于是乘其厉声24以(相当于“而”,表修饰)呵,则噪25而(连词,表修饰)相逐。中丞匿于溷藩以免。既而26以(介词,用)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27傫然(并合在一起的样子)在墓者也。
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28詈(斥骂)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29颜色(脸色)不少变。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嗟乎!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30者(定后标志),四海31之(定后标志)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且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卒32以(介词,因为)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33逡巡(迟疑不决的样子)畏义,34非常(非同寻常)之谋难于35猝(立刻)发,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
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36远近(形作名,远近的人),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37视(比较)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38是以(因此)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且泣39者(···的人),斯固百世之遇也。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40户牖(门、窗,指家中)之下,则尽其天年,人皆得以41隶(名作状,像对待奴隶一样)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42于(介词,对于)社稷也。
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
二、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哭声震动天地。
翻译:我们(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成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伸张正义,募集钱财为他送行,哭声震天动地。
2.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
翻译:叫着中丞的名字痛骂他,谈笑着死去,(被)砍下的头颅放在城墙上示众,面色没有一点改变。
3.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翻译:但这五个人生在民间,平时没有受到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反顾,这又是什么缘故呢?
4.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翻译:又有剪发为僧,闭门不出(逃避追究),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他们可耻的人格。下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意义轻重到底怎样呢?
5.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分)
翻译:在魏忠贤乱政的时候,能够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这么大的天下(全国范围内),有几个人呢?
6.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4分)
翻译:人人都可以把他们当做奴仆来使唤,又怎么能够(像这样)使英雄豪杰们拜倒哭泣,在他们的墓道上紧握手腕,抒发他们作为有志之士的悲慨呢?
7.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于猝发。(4分)
翻译:终于因为我们苏州民众的愤怒一击,不敢再有牵连治罪;魏忠贤也迟疑不决畏惧正义,篡位的阴谋难于立刻发动。
七、《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1以(连词,因为)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句式:状语后置】。晋2军(名作动,驻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3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4已(同“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5是(这)寡人之过也【句式:判断句。标志: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6而(连词,表修饰)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7以(介词,拿)烦执事。越国8以(相当于“而”,表承接)9鄙(名词意动,把……当作边邑)10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君知其难也。11焉(哪里,怎么)用亡郑12以(连词,表目的)13陪(增加)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14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15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或活动的主办方},16行李{古:也作“行理”,外交使节;今:指外出之人携带的物品}
之往来,17共(同“供”供给)其18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物资),君亦无所害。且君尝19为(给予)晋君20赐(恩惠)矣;许君焦、瑕,朝17济(渡河)18而(连词,表承接)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19厌(同“餍”,满足)之有?【句式:宾语前置;标志:之】既东20封(名词作动词,成为疆界)郑,又欲21肆(延伸,扩张)其西封,不22阙(侵损)秦,将23焉(哪里)取之?阙秦以利晋,24惟(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君图之。”秦伯25说(同“悦”,高兴),与郑人26盟(名词作动词,结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27夫人{古:那个人;今:尊称别人的妻子}之力不及此。28因(依靠)人之力而29敝(损害)之,不仁;失其所30与(结交,亲附),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26其(表商量语气,还是)还也。”亦去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翻译: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翻译: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边境,您知道是很难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邦(晋国)增加(土地)呢?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翻译: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
翻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得到他们所企求的土地呢?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翻译: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八、《寡人之于国也》
梁惠王曰:“寡人之(取独)于(对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句末语气词连用)。河内(黄河北岸)凶(收成不好,荒年),则移其民于(到)河东(黄河以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样)。察(观察)邻国之(的)政,无如寡人之(主谓)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
孟子对曰:“王好(喜欢)战,请以(用)战喻。填然鼓(击鼓)之(音节助词),兵(兵器)刃(刀锋)既(已经)接(接触),弃甲曳兵而(表修饰)走(跑)。或(有的人)百步而(表承接)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只是)不百步耳,是(这)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主谓之间)多于(比)邻国也。不违(违背)农时,谷不可胜(尽)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不入洿(池塘)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根据)时(季节)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这)使民养(供养)生(活着的人)丧(为……办丧事)死无憾(遗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开始)也。五亩之宅,树之(音节助词,无义)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穿)帛矣。鸡豚狗彘之畜(畜养),无失(错过)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耽误)其时(播种时节),数口之家可以饥矣。谨(认真从事)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之教(教育),申(反复陈述)之以(用)孝(孝顺父母)悌(尊敬兄长)之义(道理),颁(通“斑”)白者不负(背负)戴(顶在头上)于(在)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这样)而(却)不王(称王)者,未之有(句式:宾语前置)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收敛,约束),涂(通“途”)有饿莩(饿死的人)而不知发(打开粮仓),人死,则曰:非我也,岁(年成)也。是(这)何异于(与……有什么不同)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怪罪)岁,斯(那么)天下之民至焉(这里)。”
翻译
1.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翻译:细密的渔网不入池塘,那鱼鳖水产就吃不完。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翻译:老百姓养生送死没有缺憾,这正是王道的开始。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翻译:注重乡校的教育,宣扬孝敬长辈的道理,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4.狗彘食人食而不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翻译:猪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路上出现饿死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
5.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翻译: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这些而不称王于天下的,还不曾有过。
-
2
-
-
1
-九、《鸿门宴
》
沛公1军(驻扎)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2于(
介词,对)项羽曰:“沛公欲3王(称王)关中,使子婴4为(
担任、做)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5飨(
犒劳
)士卒,6为(替、给)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7山东(
崤山以东)时,8贪于财货(句式:
状语后置),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9为(是
)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10善(
与……友好
)留侯张良。张良是时11从(跟随,跟从
)沛公,项伯12乃(
就
)夜驰13之(
到
)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14以(
介词,把
)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15为(介词,替、给
)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15乃(
于是,就
)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16为(
介词,替、给
)大王17为(
献出、想出)此计者?”曰:“18鲰生(浅陋的小人
)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19倍(
背叛
)项王也。”沛公曰:“君20安(
怎么)与项伯有21故(
交情)?”张良曰:“秦时与臣22游(
交往
),项伯杀人,臣23活(
使……活
)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24孰与(
与……比
谁
)君少长?”良曰:“长25于(
比
)臣。”沛公曰:“君26为(
替
)我呼入,吾得27兄(
像对待兄长一样)事之。”张良出,28要(邀请)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29婚姻(
儿女亲家),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30籍(
登记
)吏民,封府库,31而(
表目的)待将军。32所以(
……的原因)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33出入(进入
)与34非常(
意外之事
)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35之(
取独
)不敢36倍(
同“背”)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37蚤(
同“早”)自来38谢(
谢罪)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39以(
介词,把)沛公言报项王,40因(
趁机
)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41而(
却)击之,不义也。不如42因(
趁机)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43从(
使……跟从
)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44戮力(
并力、合力
)而攻秦,将军战45河北(
黄河以北
),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46郤(
同“隙”
,嫌隙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47籍(
我
)48何以(
凭什么
)至此?”项王即日49因(于是、就
)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50目(
以目示意
)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51三(多次),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52若(你
)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53因(趁机
)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54若属(
你们这些人
)皆55且(
将要
)56为(
被
)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57无以(
没有用来……的)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58以(
介词,用
)身59翼(
像鸟展开翅膀一样
)蔽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
其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60以(
表承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61而(
表修饰)跽曰:“62客何为者?(句式:
宾语前置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63而(表承接)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65而(
表修饰)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66且(
尚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
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67以(表目的)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68非常(
意外之事)也。劳苦69而(表并列
)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70而(却)听71细说(
小人离间之言),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72为(
认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73以(来)应,曰:“坐。”樊哙74从(
挨着)良坐。坐须臾,沛公起75如(到……去)厕,76因(
趁机)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77辞(告辞
)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78为(
是)刀俎,我为鱼肉,何辞79为?(
句末语气词
)”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80谢(
辞谢
)。良问曰:“81大王来何操(携带)?(句式:
宾语前置
)”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82会(
适逢)其怒,不敢献。公83为(
替)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84去(距离)四十里。沛公则85置(
留下、弃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86道(取道)芷阳87间(
抄小路)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88乃(才)入。”沛公已去,89间(
从小路)至军中。张良入。90谢(
辞谢
)曰:“沛公91不胜(
经不起)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92拜(敬献
)献大王93足下(您
),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94安在(
在哪里)句式:宾语前置)?”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95(
表承接)破96(
使……破)之,曰:“唉!97竖子(
小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98为(
表被动)之虏矣!”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重点句子翻译:
1.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翻译: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
2.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翻译: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夺取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我们都要被他俘虏了!
3.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翻译:刘邦捧上一杯酒祝项伯长寿,和项伯约定结为儿女亲家,说:“我进入关中,一点东西都不敢据为己有,登记了官吏、百姓,封闭了仓库,等待将军到来”。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翻译:做大事不必顾及细节,行大礼不必计较细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好比是菜刀和砧板,我们则好比是鱼、肉,告辞干什么呢?
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翻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十、《项脊轩志》
一、解释标有序号词语的意思(每空1分,共51分)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1方丈(一丈见方),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2下(朝下)注;每移3案(书桌),4顾视(环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5辟(开)四窗,垣墙6周(围绕)庭,7以(连词,用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8始(才)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9于(在)庭,旧时栏楯,亦遂增10胜(美景,引申为光彩)。借书满架,偃仰啸歌,11冥然(静默的样子)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12去(离开)。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13先是(在这之前),庭中通南北为一。14迨(等到)诸父15异爨(分开烧饭,指分家),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16而(表修饰)是。东犬17西(朝西)吠,客逾庖18而(表修饰)19宴(动词,吃饭),鸡栖20于(在)厅。庭中21始(开始)22为(动词,扎上)篱,23已(不久)24为(砌上)墙,凡25再(两次)变矣。家有老妪,尝居26于(在)此。妪,27先(已故的,多用于尊长)大母婢也,28乳(动词,喂养)二世,先妣抚29之(代词)甚厚。室西连30于(介词,和)中闺,先妣尝一至。妪31每(经常)谓予曰:“某所,32而(代词,你)母立于33兹(这里)。”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34而(表修饰)泣;娘35以(用)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36过(探望)余曰:“吾儿,久不见37若(你的)影,何38竟日(整天)默默在此,39大类(很像)女郎也?”40比(等到)去,41以(用)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42之(音节助词),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43他日(日后,将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44而(表修饰)居,久45之(音节助词),能46以(凭借)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47殆(大概)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48来归(嫁到我家来)。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49或(有时)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50于(介词,和)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51手(亲手,作状语)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二、《项脊轩志》重点语句翻译:
1.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翻译:借来的书插满书架,我或俯或仰,大声吟诵,有时则静默端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不见。庭院台阶显得特别寂静,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
2.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翻译:有一天,祖母来看望我,说:“我的孩子,很久没见到你的人影了,为什么整天不声不响地待在这儿,真像个女儿家呀!”
3.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翻译: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房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人读书,很长时间不见成效了,这孩子的成功,那总是可以期待的吧!”。
4.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翻译:庭院中先是扎上篱笆,不久又砌成了墙,一共变动了两次。
十一、《逍遥游》
北冥(北海)有鱼,其(代词,它的)名(名字)为鲲。鲲之大,不知其(代词,它)几千里也。化而为(成为)鸟,其名为(动词,是,叫)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奋起的样子)而(连词,表修饰)飞,其翼若垂(同“陲”,边际)天之云。是(这)鸟也,海运(大海波涛汹涌动荡)则将徙于(介词,到)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句式:判断句)
《齐谐》者,志(记载)怪(形作名:怪异之事)者也。(句式:判断句)《谐》之言曰:“鹏之徙于(介词,到)南冥也,水击(拍击)三千里,抟(回旋而上)扶摇而(连词,表修饰)上者九万里,去以(介词,凭借)六月息者也。”野马(游气)也,尘埃也,生物之(取独)以(介词,用)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或许)正色邪?其(或许)远而无所至极(尽头)邪?其(代词,指大鹏)视下也,亦若是则已(而已)矣。
且夫(句首发语)水之积也(句中表停顿)不厚,则(连词,那么)其负(载)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助词,的)上(句式:状语后置),则芥为之舟。置(放)杯焉(兼词,于之)则胶,水浅而(连词,表并列)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所以)九万里则风斯(就)在下矣,而后乃今(“今而后乃”,这样,然后才···)培(凭)风;背负青天而莫(没有)之夭(挫折)阏(阻止)者(句式:宾语前置),而后乃今将图(图谋)南(名作动:飞往南方)。
蜩与学鸠笑(嘲笑)之(代词:鹏鸟)曰:“我决(疾迅的样子)起而(连词,表修饰)飞,抢(着落)榆枋,时则(时或)不至而控(落下)于地而已矣,奚以(凭什么)之(到,去)九万里而南为(句末语气词)?”适(去,往)莽苍者(近郊),三餐(一日)而反(同“返”,返回),腹犹果然(吃饱的样子);适百里者,宿舂粮(舂捣一宿的粮食);适千里者,三月聚(积聚)粮。之(代词,这)二虫又何知!
小知(同“智”,智慧)不及大知,小年(寿命)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这样)也(句式:宾语前置)?朝菌不知晦朔(一月),蟪蛄(寒蝉)不知春秋(一年),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把···作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大树名)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介词,因为)久(长寿)特闻(特别著名),众人(一般人)匹(比)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不毛之地)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于此),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长)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天边)之云,抟扶摇羊角(一种旋风)而(连词,表修饰)上者九万里,绝(穿过)云气,负(背负)青天,然后图(图谋)南,且适(去,往)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何)适也?(句式:宾语前置)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省略句)),此亦飞之至(极限)也,而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此小大之辩(同“辨”,区别)也。
故夫知(同“智”,才智)效(效力)一官,行(行为)比(合)一乡,德(品德)合(投合)一君,而征(信)一国者,其(代词,他们)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喜笑的样子)笑之。且举世而誉(夸赞)之而(连词,表转折)不加(更加)劝(勉励),举世而非(非难)之而不加沮(沮丧),定(认识)乎内外之分(区分),辩(辨明)乎荣辱之境(界限),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急迫用世的样子)也。虽然,犹有未树(树立)也。夫列子御风(驾御)而行,泠然(轻妙飘然的样子)善也,旬有(同“又”)五日而后反(同“返”,返回)。彼于致福(求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有要依赖的东西)。若夫乘天地之正(法则),而御六气之辩(同“变”,变化),以游无穷(宇宙)者,彼且恶(何)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自我的偏见),神人无功(建功立业的偏见),圣人无名(声名的偏见)。
《逍遥游》重点句子翻译: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翻译:奋起而飞,它的双翅就像天边的云。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翻译:当鹏鸟飞往南海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借助旋风直上九万里高空,它是乘着六月的大风飞去的。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翻译:野马般奔腾的雾气,飞扬的灰尘,都是大自然中各种生物的气息吹拂所致。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翻译:天色苍苍茫茫,或许是它真正的颜色,还是因为太远太高,看不到它的尽头呢?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翻译:背负着青天而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遏它了,然后才像现在这样打算飞到南方去。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翻译: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才向南飞呢?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翻译:到近郊去,带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还是饱饱的。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翻译:小聪明赶不上大智慧,寿命短比不上寿命长。
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于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翻译:我奋力跳起来往上飞,不超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在蓬蒿丛中飞来飞去,这也是我飞翔的极限了。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翻译:可是彭祖到如今还是以(因为)年寿长久而闻名于世,人们与他攀比,岂不可悲可叹吗?
彼且奚适也?
翻译:它打算飞到哪儿去?
彼且恶乎待哉!
翻译:他还要仰赖什么呢!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翻译:况且世上的人都赞誉他,他不会因此而特别(更加)努力,世上的人都非难他,他也不会因此而更加沮丧。
十二、《兰亭集序》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名作动,集会)于(在)会稽山阴之(助词,的)兰亭。修禊(举行驱除不祥的礼俗)事也,群贤(形作名,贤才)毕(都)至,少长咸(都)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高)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景物相互关联衬托)左右,引以为(把……作为)流(使……流)觞曲水。列(依次排列)坐其次(它的旁边),虽(虽然)无丝竹管弦(音乐)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盛(热闹),一觞(名作动,饮酒)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这)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大,俯察品类(物类)之(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盛(众多、
繁盛),所以(用来)游目(纵目)骋怀(驰骋胸怀),足以极(极尽)视听之娱,信(实在)可乐(值得快乐)也!
夫人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相与(相处,相交),俯仰一世。或(有时)取诸(之于)怀抱(襟怀抱负),悟言(交谈,悟通“晤”)一室之内;或(有时)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通“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介词,对)所遇(所接触到的事物),暂得于(介词,在)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将至。及其所之(所得到的东西)既惓,情随事迁,感慨系(随着)之(代它)矣。向(从前)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因为)之兴怀(触发感慨),况修短(长短,这里指寿命的长短)随化,终期于(介词,到)尽。古人云:“死生亦大(形作名,大事)矣。”岂不痛(悲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兴发感慨)之由,若合一契(符契),未尝不临(面对)文嗟悼,不能喻(明白)之于怀。固知一(把……看作一样)死生为虚诞(虚妄荒诞),齐(把……看作一样)彭殇(长寿短命)为妄作(妄造,没有根据)。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当时与会的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的原因)兴怀其致(情致,情趣)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这篇文章)。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山峻岭,茂密的树林和高高地翠竹,又有清水急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在曲水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一边饮酒一边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幽雅情怀。
3.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仰望广大无边的宇宙天空,低首俯视兴盛繁茂的万物品类,借以放眼纵观,舒展胸怀,足以尽享视和听得乐趣,实在是快乐啊!
4.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时倾吐志趣抱负,在家里跟朋友促膝交谈;有时借外物寄托情怀,不受拘束地放纵生活。
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一向认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虚妄的。
6.及其所之既惓,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待到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事物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情况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了。
-
2
-
-
1
-一、《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1已(
停止
)。青,取2之(代“青”)3于(
从
)蓝,4而(
连词、表转折
)青5于(
比
)蓝;冰,水6为(
凝结成
)7之(
代词、代冰
),8而(
连词、表转折
)寒9于(
比
)水。木直10中(
合乎
)绳,11輮(
同“煣”,使动用法,以火烘木,使其弯曲)12以为(即“以之为”,把……作为
)轮,其13曲(
形容词用作名词、弯曲的弧度
)中规,14虽(
即使
)15有(
同“又”
)16槁(
干枯
)17暴(
同“曝”晒干
),不18复(
再、又
)19挺(
直
)者,21輮(
名词、“輮”这种方法
)使22之(
代词、代轮
)23然(
这样
)也。24故(
所以
)木25受绳(用墨绳量过
)26则(
就、连词
)直,27金(
金属的刀类
)28就(
靠近
)29砺(
磨刀石
)30则(
就
)利,31君子(
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32博学(
广博地学习
)33而(
表递进)34日(
每天、名词活用为状语
)35参(
检验
)36省(
省察、反省
)37乎(
介词、对
)己,38则(
连词、那就
)39知(
同“智”,智慧
)40明(
明达
)41而(
连词、表并列
)行无42过(
过失
)矣。
吾43尝(
曾经
)终日44而(连词、表修饰
)思矣,不如45须臾(片刻、瞬间)之所学也。吾尝47跂(
提起脚跟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48博见(
看见的范围广
)也。登高49而(
连词、表修饰
)招,臂非加长也,50而(
连词、表转折
)见者远;顺风51而(
连词、表修饰
)呼,声非加52疾(
洪亮)也,而闻者53彰(
清楚
)。54假(
假借、利用
)55舆(车)马者,非56利足(脚走得快)也,57而(
连词、表转折
)58致(
达到
)千里;假舟楫者,非59能(善于、会)60水(游泳,名词活用做动词)也,61而(
连词、表转折
)62绝(
横渡
)江河。君子63生(同“性”,天赋、资质)非异也,善假64于(介词、表对象,不译)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65焉(兼语,“于之”,从这里);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66而(
连词、表承接
)神明自得,圣心备67焉(兼词,由此)。故不积67跬步(
半步
),68无以(没有用来……办法)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69成(成为)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71舍(
停止
)。72锲(用刀雕刻)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76镂(雕刻)。蚓无爪牙77之(无义,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利,筋骨78之(无义,定语后置句的标志)强,79上(向上,名词活用作状语)食埃土,80下(向下,名词活用作状语)饮黄泉,81用(因为)82心(心思)83一(专一)也。蟹六跪84而(连词,表并列)二螯,非蛇鳝85之(的)穴无可寄托者,86用(因为)心87躁(浮躁)也。
重点句子翻译: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翻译: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走得快,但是能使人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翻译:君子的天赋不是和一般人不同,是他们善于借助客观条件啊。
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翻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是因为)用心专一。
5.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翻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除了蛇洞和鳝洞就没有可以藏身的地方,(是因为)用心浮躁。
二、《师说》
古1之(
的,结构助词
)2学者(
求学的人
)必有师。师4者(代词,表停顿),5所以(
用来……的
)传道6受(通“授”,
传授)业解惑也。人非生7而(
连词,表承接
)知8之(代词,代知识和道理
)者,9孰(
代词,谁
)能无10惑(
名词,疑难问题
)?11惑(动词,遇到疑难问题)12而(连词,表转折)不13从师(
跟随老师学习
),14其(代词,那、那些)15为惑(名词性结构,成为疑难的问题)16也(
句中语气助词
)17终(
最终
)不解矣。生18乎(介词,在)吾前,其19闻道(
得知真理
)也20固(本来)先21乎(
比
)吾,吾从而22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18师道(
以道为师
)也,19
夫(
句首发语词
)20庸(庸,岂,难道)21知(知,了解,知道)其年22之(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先后生23于(介词,在)吾24乎(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25是故(
因此,所以
)26无贵无贱(
无论高贵无论低贱
),无长无少,27道(道理)28之(
主谓
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9所存(存在的地方),师之所存也。
嗟乎!31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32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传也久矣!欲人33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惑也难矣!古34之(
的,结构助词
)圣人,其35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36犹且(尚且,还)37从师而问38焉(代词,他);今之众人,其39下(名词作动词,低于)圣人也亦远矣,40而(连词,表转折)41耻(意动用法,以……为耻)学42于(向)师。是故43圣(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益44圣(形容词,圣明),44愚(形容词作名词,愚昧的人)益45愚(形容词,愚昧)。圣人46之所以(……的原因)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47其(表揣测语气,“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48而(连词,表示承接,来)教之;49于(对于)其50身(自己)也,则51耻(意动用法,以……为耻)52师(向老师学习)53焉(句末语气助词),54惑糊涂)矣。55彼(代词,那些)童子56之(
的,结构助词
)师,授57之(代词,代他们)书而习58其(代词,那些)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9句读之不知(不知句读的倒装,“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60惑之不解(不解惑的倒装),61或(有的)62师(动词,从师学习)焉,或63不(通“否”)焉,64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学而(连词,表转折)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66耻(意动用法,以……为耻)67相师(互相学习)。士大夫68之族(这类人),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69而(连词,表修饰)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70羞(感到羞耻),官盛则近71谀(阿谀,奉承)。”呜呼!师道72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73不齿(不屑一提),今其智74乃(竟然)反不能75及(比得上),76其(语气词
,表反问/表强调)可怪也!
圣人无77常(固定的)师。孔子78师(意动用法,以……为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79之徒(这些人),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80于(介词,比)弟子,闻道有先后,81术业(学问、技艺)有专攻,如是82而已(罢了)。?
李氏子蟠,年十七,83好(喜欢)古文,六艺经传皆84通(普遍)习之,不85拘(拘束、拘泥)86于(介词,表被动)时,学87于(介词,向)余。余88嘉(赞赏)其能行89古道(古人从师之风尚),作《师说》90以(来)91贻(赠送)之。
重点句子翻译: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翻译: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认为耻辱;称官位高的人为师被认为谄媚。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翻译: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翻译: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翻译:因此不论地位高贵还是地位低贱,不论年长还是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不理解断句停顿,向老师学习,不能解决疑惑,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是明白事理的。
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翻译:六经的经文和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学习过,不受(耻学于师的)时代风气束缚,向我求学。
三、《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农历十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通“嘱”,劝酒)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
介词,从)东山之上,徘徊于(
介词,在)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
放任
)一苇之所如(往
),凌(
越过)万顷之(
定于后置标志)茫然。浩浩乎(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如冯(通“凭”,凭借)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敲打
)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
按着)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使动用法,使……舞动)幽壑之潜蛟,泣(使动用法,使……哭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整理)襟危(端正)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
代词,这样)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吗
)?西(
名作状,向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通“缭”连接,盘绕),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
介词,被)周郎者乎?方(当)其破荆州,下(攻下
)江陵,顺流而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进)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本来,原来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哪里)在哉!况吾与子渔樵(打渔砍柴)于江渚之上,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鱼虾而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通“樽”,酒杯)以相属。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语气词)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指示代词,那)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这,指江水),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那,指月亮),而卒(最终)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即使)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大自然)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通“适”,享用
)。”
客喜而(表
修饰)笑,洗盏更酌,肴核既(
已经
)尽,杯盘狼籍。相与(互相)枕藉乎(于,在
)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名作动,变白)。
重点句子翻译: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我们将如蜉蝣一样短暂的生命寄托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原来),如果从变化的一面去看,那么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存留。
3.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翻译:在江边持酒而饮,横执着长矛吟诗作赋,本来就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但现在又在哪里呢?
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翻译:从不变的一面看,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翻译:这是大自然的无尽宝藏,
是我和您可以共同享受的东西。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翻译:多么广阔浩瀚,我们像在天空中驾风遨游;不知道船将要飘向何方;多么飘然恍惚,我们像遗弃尘世,独立长空,飞升为神仙。
7.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翻译:它能使得深渊中的蛟龙起舞,使得孤舟上的寡妇为之啜泣。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
翻译:何况我和您在江中捕鱼,在沙洲上打柴,和鱼虾做伴,与麋鹿交友。
四、《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
自余为僇(通“戮”,刑辱)人,居是(
指示代词,这
)州,恒(常常)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表修饰)行,漫漫而(表修饰)游。日(名词作状语,每天)与其徒上(
登上)高山,入深林,穷(
穷尽)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
拨开)草而(
表承接)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表修饰)卧,卧而(
表承接)梦7(名词作动词,做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觉而(表承接)起,起而(表承接)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未尝,未曾)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由于)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才
)指异(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山之高(形容词用作名词,最高点,指山顶)而止。攀援而(表修饰)登,箕(名作状,像簸箕一样)踞(坐)而(表修饰)遨(观赏),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形容词用作名词,青山)缭白(形容词用作名词,白水),外与天际(
交会,连接
),四(名作状,向四面)望如一(
一个整体)。然后(
这样以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娄为类。悠悠乎(……的样子
)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的样子)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拿,取
)觞满酌,颓然(
跌倒,倾倒的样子)就(接近)醉,不知日之(取独)入。苍然暮色,自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处
)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浑然一体
)。然后知吾向(
从前)之未始游,游于是(从此)乎始(开始)。故为之(
代词,这)文(
文章
)以(表目的,来
)志(记载)。是(
这
)岁,元和四年也。
翻译重点句子:
1.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翻译:这样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旅游从这时才开始。
2.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译文:青山白水相互萦绕,外接天际(山外与天空交会),四面望去,浑然一体。
3.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译文:精神专一,忘掉形骸,似乎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
4.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翻译:自以为凡是这一州不同于常态的山水,都为我所享有了,但从不知道西山的奇异和独特。
5.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翻译:我的神思悠悠然与天地之气相应,而无法找到它的边际,情怀浩荡与不自然共游,而不知道它的尽头。
-
2
-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