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暴风雨》教学设计
课题 欣赏音乐《暴风雨》片段 课型 欣赏课
年级 二年级 执教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欣赏交响乐的审美习惯。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导入,通过音乐想象入手,引导孩子们以奥尔夫教学法中的声势表演、律动、敲奏打击乐器来感知音乐要素,以柯达伊教学法中的识谱、哼唱《彩虹》音乐主题。
3、知识与技能目标 体会音乐要素对音乐形象塑造的作用,熟悉片段中的音乐主题。
教学重点 感知音乐的综合要素所带来的表现力,背记彩虹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 背记彩虹音乐主题。
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属于低年级段,行为习惯较为随意,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形象思维突出,容易受外界影响,注意力中时间较短,好奇心强,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希望获得别人的关注,在意别人对自我的评价。
教学内容分析 交响曲《暴风雨》选自贝多芬的代表作《第六(田园)交响曲》的第四乐章。《第六(田园)交响曲》是贝多芬交响乐中唯一的标题音乐(有故事性、情节性,表现一定文学概念或绘画场面)。这部作品是大自然在人们心灵中的交响,风格清新明朗,感情的表达多于音乐的描写,旋律感强,有故事情节,能给予孩子们充分的联想。
教学策略 情景导入、奥尔夫教学法、科达伊教学法
教学 道具 多媒体电脑、钢琴、沙锤、铃鼓、康佳鼓、钹
教 学 过 程
教学程序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促进心理健康的音乐及策略 教与学的评价手段运用 效果
导入阶段 情景导入:
1、老师播
放大自然雷电、风雨声的音效,让学生安静聆听,感受听到的声音。
2、请学生观看暴风雨的图片,请学生说说心中的暴风雨与画面上的图画是否相同,启发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多思考,并表达分享。 1、听听、想想、说说、请学生上来演奏小乐器(沙锤、铃鼓、康佳鼓、钹)以及声音模仿模拟暴风雨的音效。
2、看看,想想,说说。
引导学生聆听、模拟大自然中暴风雨的声音,启发学生对暴风雨的思考,例如深入引导学生说出遇到暴风雨的心情和感受,消除他们对打雷、闪电等大自然现象的恐惧。 注重学生参与;注重学生心理;激励学生产生内在的动力 为后面更好的欣赏音乐起铺垫作用。
展开阶段
新课学习:
在屏幕上出示《暴风雨》6幅图片(如教材),随机播放音乐片段(分六段),请学生选择音乐相应表现的情景。
简单介绍音乐中的力度变化、速度、音高变化、由什么乐器演奏等,启发学生初步感知音乐要素对音乐形象的意义。
老师播放乐曲的动画视频给学生看,请学生讲故事。
看图画,分段听,选择音乐所对应的情景图片。
听音乐后,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回答老师提出的鉴赏问题。
3、看视频、讲故事。
通过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主题的发展变化,关注音乐要素的体现,充分启发学生的想象,了解遇到暴风雨在大自然以及人们的生活中是很正常的事情,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
以小组竞赛的方式展开音乐鉴赏的回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 注重有效激励;注重生本;注重学生心理;客观性评价与人文评价统一;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统一;促进儿童发展。 通过聆听交响乐片段,展开联想,启发学生的想象,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体会音乐要素对音乐形象塑造的作用。
拓展阶段
播放暴风雨过后的阿尔卑斯山牧歌风格的音乐主题,带领学生随音乐摇摆身体,体会6/8拍的韵律。
教师弹钢琴伴奏,带领学生识谱彩虹主题音乐中的前两句。
再次播放音乐主题,请学生随着音乐用“lu”哼唱旋律。
启发学生在哼唱中展开联想,随后请学生用语言讲述或才艺等展示表现这段彩虹主题的意境。 听音乐,随音乐做律动,感受节拍的韵律。
随钢琴伴奏声识谱、唱谱。
哼唱旋律。
4、随着这段音乐展开语言表述、舞蹈表演等展示,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表达这段音乐带来的美感。 这段音乐主题优美抒情、恬静开阔,像牧人在田野中歌唱,表现了雨过天晴之后的美景。这段音乐主题放在暴风雨过后有它的意义,启发学生用积极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将感知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中,提升审美能力。 激励学生产生内在的动力;注重学生参与;注重有效激励。 体验音乐、聆听音乐、表现音乐,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结束阶段
简单介绍作曲家贝多芬,引导学生关注古典交响乐,总结欣赏音乐的方法。 分小组总结的形式,说说欣赏交响乐的方法。例如:听什么,该怎么听 。 树立终身学习的人生观,遇到困难不气馁,遇到荣誉不浮躁,以平和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暴风雨及彩虹。 采用采访式总结评价。 总结
课后反思 教学不足之处:
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说:“音乐的本质在于对情感的反映,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它是一种情感过程——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教学的侧重点就落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陶冶学生情操的内容上,尤其是音乐欣赏教学。而我在教学后发现几个现象:第一:我觉得自己把这首音乐分的太细化,这首作品本身时间就长,由于上课时间规定只需35分钟,导致时间已到,课却仍在进行的状态。第二:在上最后一个环节时漏下了介绍作曲家及音乐背景,这部分我觉得在这堂课中是不可缺少的,由于时间的因素,让我慌张了下,同时也说明了我的课堂调控能力、心里素质等等还需改进。第三:我认为音乐的第二部分学生体验感受的还不够深刻,由于一直关注时间的问题,事先没有预设好足够的时间在暴风雨来临时的这一环节,因此导致了匆匆而过的感觉,学生们稀里糊涂的,老师也随便带过,而整首作品的经典就是彩虹片段主题,在这段音乐中,作曲家采用了各种各样的音乐要素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音乐。
设计时间:2019 年 4 月 9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