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幽州台歌课件(22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1 10:53: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通天元年,契丹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参谋陈子昂随同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陈子昂又进言,武不听,反把他贬为军曹。诗人接连受挫,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一诗。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2、能从不同角度对诗歌语言进行赏析,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的情感
悠悠(

怆然(
)涕(

说停顿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yōu
chuànɡ
读读写写

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景。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前:过去。
后:未来。
古人: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圣君。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诗意:往前不见像燕昭王那样礼贤下士的圣君,向后无缘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来者:后世那些重视人才的贤明君主。
时间的绵长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指眼泪。
诗意: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我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
空间的辽阔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粗笔勾勒,凸现宇宙天地的浩茫宽广和古今人事的沧桑易变。
抒发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
直抒胸臆
1.“念天地之悠悠”,你是怎样对“悠悠”一词作出赏析的?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2.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
通过描写诗人独立登楼远望、凭古吊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压抑心境和孤寂郁闷的悲苦心情。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译文
注释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
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
练习:比较《登幽州台歌》和《江雪》的异同
两首诗的相同之处
1、陈子昂和柳宗元的人生际遇相似,都是在大体相同的情境下写下自己的悲和愤
2、都从大视角入眼,从宏大时空入手。“千山”“万径”言空间之广、“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道尽历史,臆断未来。
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1、《登幽州台歌》是纵向展现时间上的无奈;《江雪》是横向展开空间的寂寥空旷。
2、陈子昂直接站在幽州台与天地对话,情感更加奔放;柳宗元借老翁这个形象做出对世界的抗拒姿态,情感更为细腻。
3、陈子昂的诗感情更充沛;柳宗元的诗更具有画面感、艺术美。
1.为此诗画一幅插画或以第一人称扩写“我”的心里独白(100字左右)。
2、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课后作业
天地悠悠,人生苦短,空怀壮志,报国无门。我们登上幽州台,感受到陈子昂的悲愤与不幸,但他又是幸运的,为我们留下了璀璨的篇章,诗歌中表达出的对理想的不懈追求至今熠熠生辉。而今,时代条件为我们提供了驰骋的舞台,我们的理想之歌就该高昂、奔放,让我们沿着诗人的足迹,乘风破浪、扬帆起航,去完成他们的宏伟志愿,去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吧!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