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鼓响咚咚》音乐教学设计
【教材】花城版 第15课 我要做好孩子 第二首必唱曲目
【课题】《小鼓响咚咚》
【课时】一课时
【课型】综合课
【教材分析】
《小鼓响咚咚》是一首拟人化的儿童歌曲,3/4拍。节奏舒展,旋律流畅,音乐形象生动,歌词富有童趣和爱心,词作者利用“咚咚咚”和“懂懂懂”的谐音关系,赋予“小鼓”以生命之灵气,描绘了小主人公关心、爱护他人的好品德。歌曲的第一段歌词表示小鼓很神气,所以应该用强的声音演唱。歌曲第二段的歌词写到妹妹在睡觉,所以小鼓别响了,于是应该唱的弱一些。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本着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的基本理念,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动、听、看、辨、唱、演的趣味实践中寻找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力度记号f和p来对比不同的声音,准确分辨出音乐的强和弱,并指导学生用活泼、亲切的情绪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过程与方法: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好奇、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通过开展创设情境、聆听音乐、模仿律动、合作表扬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用合适的力度和声音表现歌曲结束时“咚咚咚”和“懂懂懂”两个地方的内涵,并教育孩子们怎样做个懂礼貌的好孩子。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小鼓响咚咚》。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强弱变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鼓、米粒、电子琴、鼓槌。
【教学方法】聆听法、听唱法、观察法、讨论法、表现法、游戏法、体验法等。
教学过程设计表:
教学环节 教学步骤 设计理念
一 课
前
律
动 1.师生用基本乐句问好。
2.播放《找朋友》做音乐律动游戏。
导言: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乐器王国去找一位朋友。
播放歌曲学生随音乐律动的同时引出乐器朋友——鼓,并伴随歌曲的旋律下台用鼓和同学们进行互动,顺便让同学们熟悉鼓的声音。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课前律动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享受音乐的美,他们会以最佳的状态进入到课堂中来。
二 认
识
鼓
朋
友 简单的介绍小鼓。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我们像刚才那样敲打鼓皮就能发出声响。
2.出示小米粒过渡游戏。
导言:小鼓也把它的好朋友介绍给我们,你们看。(教师出示小米粒)这可不是普通的小米粒,它们是会跳舞的小米粒呢!不信,你们瞧!
3.音乐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思考:小米粒是怎样跳舞的?
总结:敲得重,小米粒就跳得高;
敲得轻,小米粒就跳得矮。
小结:在音乐中,我们用力度记号强f、弱p来表示声音的大小。
(板书)强f弱p。
感受f和p。
生生互动,让一学生出示表示f和p的力度记号;另一生敲出相应力度。
童话式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反复听,自身体验,让学生感受音乐,并听辨声音的强弱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感觉。
在音乐教学中渗入音乐多元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审美实践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审美体验,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 走
进
鼓
朋
友
1.鼓朋友问好。
导言:同学们把鼓朋友给打醒了,小鼓对我说,他想和你们做朋友,想给你们打招呼呢!
X X X X I X X X — I?(板书)
小朋 友 们 你们 好
我是 小 鼓 你们 好
我是 小米粒你们 好
我是 某 某 你们 好(生答)
欣赏歌曲《小鼓响咚咚》。(板书)
导言:小鼓可开心了,因为它又认识了你们这些好朋友,所以他想把发生在它身上的一件事用歌曲的形式来送给它的好朋友们。想不想看?
师:看完动画,你感觉这首歌曲怎么样?在你们的鼓朋友身上你学会了什么?
(生1:我认为歌中的小鼓很懂事。)
(生2:歌曲的速度是中速的。)(板书)
(生3:这首歌是四三拍的。)(板书)
(生4:这首歌有两段。)
3.随节奏学歌词。
师:同学们的感受可真多,让我们跟随音乐节奏一起去了解小鼓吧!
学生随音乐做拍手拍腿、拍手拍肩、拍凳子拍手的动作感受歌曲的强弱规律。
4.随图片背歌词。
5.教师范唱歌曲。
思考:一、二段有什么不同?
总结:第一段是神气的小鼓应唱得强一点,第二段是懂事的小鼓应唱的弱一点。
6.跟录音轻声演唱。(注意强弱情绪的处理)
7.教师弹琴,学生随琴演唱。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正确的唱歌姿势。
师:身坐正,肩放松,仔细听,声要轻。
8.合作演唱。
师生合作;男女合作。
师:让我们就用合适的速度,用活泼、亲切、风趣的情绪、用自然甜美的声音最后一次来演唱这首歌曲吧!
9.随伴奏齐唱全曲。
师评:唱得不错!老师真的要祝贺大家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们自己通过认真、努力就交到了好朋友——鼓。
通过鼓朋友拟人化的对话让学生视觉和听觉感受歌曲的节奏,让孩子们自觉投入学习。
让学生在感受中熟悉歌曲,然后由浅入深的来轻快的表现歌曲。
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主动积极地、有意识地去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歌唱习惯。
多变换演唱手段巩固歌曲,能满足学生的新奇感,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深
入
鼓
朋
友
1.歌表演。
导言:小鼓听了同学们的演唱非常满意,它想把这首歌送给你们,只要你们能加上动作,这首歌就属于你们了,怎么样?试试吧!
(学生随音乐创编动作看谁的动作好。请动作好的同学上台表演,台下同学边演唱边学习动作。)
2.歌曲创编。
学生根据歌曲创编其他歌词,可提示动物叫声及乐器声等。
例:我的小狗汪汪汪,我说话儿他都懂,我说小狗叫三声,我的小狗汪汪汪等
每个孩子都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给他们创设自由轻松的表现空间,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积极探索,充满自信的表演,从而激发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
五
得
到
鼓
朋
友
1、师:同学们,告诉老师,你快乐吗?(我快乐)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1:我认识了表示声音大小的记号“f”“p”。)
(生2:我学会了歌曲《小鼓响咚咚》。)(生3:我会表演《小鼓响咚咚》。)
(生4:我会像小鼓那样关心别人,做个懂事的好孩子!)
2、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多,这节课我们和小鼓成了好朋友,希望你们能象歌中的小主人公一样会爱护他人,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爱心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好吗?
3、学生带着鼓朋友《小鼓响咚咚》歌曲离开教室。
创设了一个“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时空,引导学生从知识、情意、过程的多方面审视、反思、评价自己一节课的收获,深化主题,情景交融,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六 课
后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