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12.2蒹葭
《诗经》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并掌握诗歌内容。
2、着重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3、欣赏诗歌的艺术特点:“兴”与“重章叠句”。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四书
《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
五经
《诗》
《书》
《礼》
《易》
《春秋》
《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
“雅”
“颂”
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160篇)
分大雅(31篇),多是周王室贵族的作品;小雅(74篇),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少量的民谣。
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40篇)
《诗经》的“六义”
三大表现手法:
“赋”
“比”
“兴”
“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陈述)
“以彼物比此物也”。(比喻)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起兴)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作品简介
诗经的地位:
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是《诗经》。
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是屈原的《离骚》。
本文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
写作背景
蒹葭的意思是“芦苇”,生于水边。
蒹葭( ) 溯洄( )
晞( ) 湄( )
跻( ) 坻( )
涘( ) 沚( )
jiān jiā
sù huí
xī
méi
jī
chí
sì
zhǐ
读清字音
蒹 葭 苍 苍 ,
白 露 为 霜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一 方 。
溯 洄 从 之 ,
道阻 且 长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央 。
苍苍:茂盛的样子
为:凝结成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
在水一方:在河的另一边
溯洄:逆流而上;洄:上水,逆流
从:追寻
阻:艰险
溯游:顺流而下;游:通“流”,指直流
宛:好像、仿佛
河畔芦苇茂苍苍,夜来白露凝成霜。
我思慕的那个人,正在河水那一方。
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又在水中中央。
译文
蒹 葭 萋 萋 ,
白 露 未 晞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湄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跻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坻 。
萋萋:茂盛的样子
晞:干
湄:岸边,水草交接的地方
跻:高
坻:水中高地
河畔芦苇茂密密,露水珠儿还没干。
我思慕的那个人,正在那边水草滩。
逆流而上去寻她,水路升高舟行难。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又在水中沙洲上。
译文
蒹 葭 采 采 ,
白 露 未 已 。
所 谓 伊 人 ,
在 水 之 涘 。
溯 洄 从 之 ,
道 阻 且 右 。
溯 游 从 之 ,
宛 在 水 中 沚 。
采采:茂盛,众多
未已:还没有完;已:停止
涘:水边
右:弯曲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岸边芦苇茂又盛,露水珠儿没晒干。
我思慕的那个人,正是在那水涯边。
逆流而上去寻她,水路迂回曲又弯。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沙滩上。
译文
古今异义
1、蒹葭苍苍【古义:茂盛的样子。今义:(头发)灰白】
2、道阻且右(古义:向右迂曲。今义:方位词,跟“左”相对)
3、白露为已(古义:干;今义:已经)
概括本诗各章的内容。
文章梳理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用水岸边的秋景起兴,抒发了主人公与日夜相思的心上人欢会艰难之情。
用反复咏叹方法,更深入一层把主人公企求和失望的情绪推向高潮。
反复咏叹,表现了依然是可望而不可会晤,深沉的相思之情。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芦苇
白露
秋水
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课文研读
景语即为情语,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再现意境,把情感推向高潮。
思考诗歌描写的艺术形象的特点及所运用的写法。填写下表。
课文研读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描写艺术形象
特点
写法
蒹葭、霜露、秋水
在水中央的伊人
上下追寻的青年
凄清的秋景
渲染气氛
情景交融
可望不可及
虚实相生
执著追求
重章叠句
诗中主人公苦苦追寻的那个美丽的、朦胧的、若有若无的伊人是否有更深一层的含义?
课文研读
象征着一个目标、一种美好的理想或是愿望。
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课文研读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从抒情主人公身上你领悟到了什么?
为自己的理想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的探索精神。
讨论探究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在生活中不要忽视求索本身!
有人说,《蒹葭》是在写青年男女的恋爱;也有人说,《蒹葭》是在写对理想的追求;还有人说,《蒹葭》其实是在写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渴求。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观点一:如果把诗中的“伊人”理解为恋人,那么,这首诗表现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精神是可贵的,感情是真挚的,但结果是渺茫的,处境是可悲的。
讨论探究
观点二:如果把“伊人”理解为理想、前途等,那么诗中的“水”便是横亘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障碍的象征,整首诗便表达了追逐理想事业而不得的惆怅。
观点三:如果把“伊人”理解为贤才,那么整首诗便含有统治阶级对人才的渴求之意。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如双声叠韵、比兴、重章叠句等)上有什么异同?
(1)《关雎》和《蒹葭》都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部分,都是当时的民歌;都运用了“兴”的手法,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心中理想对象的执着追求和强烈思念。
讨论探究
(2)都大量使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反复咏唱。
(3)在语言形式上大多四言一句,二二拍,一般隔句用韵,但并不拘泥,而是富于变化。
相同点
(4)都使用了双声叠韵词,富于声韵美。
《关雎》和《蒹葭》在内容情感和表现形式(如双声叠韵、比兴、重章叠句等)上有什么异同?
(1)《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表达了对爱情和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健康明朗、热烈浓郁;《蒹葭》一诗则含蓄委婉地抒发了对“伊人”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情意,全诗充满难言的惆怅和伤感。
讨论探究
(2)《关雎》叙事线索明朗,画面形象可见;《蒹葭》意境含蓄,场景朦胧,情感韵味更加浓郁。
不同点
以深秋的芦苇起兴,通过描述访求“伊人”而难得的实际情景和想象之景,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文章主旨
本诗同样运用了“兴”的手法。每章的开头两句即以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釆,白露未已”这些景物描写展现了秋天清晨河边的苍苍芦苇沾满露水的景象,给人以萧瑟冷落之感。此景使得热恋者感到分外的凄凉,更加思念“在水一方”的恋人,于是主人公去寻找自己爱慕的恋人,从而引出下面的内容。
运用“兴”的手法
文本特色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诗人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露水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而逐渐蒸发的过程,表现出时间的推移。主人公的执着也在这种一唱三叹中得到了尽情的宣泄。
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文本特色
本诗在虚实结合方面运用恰当,把实际情景同想象、幻想交织在一起,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诗中实写河流等,而所谓“伊人”则是虚写。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宛在”一转,似乎“伊人”就在眼前。显然,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而这一虚幻之景的出现,却深刻地描绘出了一位痴情者的心理状态,描绘出了主人公对恋人的强烈感情。
虚实结合
文本特色
荇菜
《诗经》中的经典植物意象
积累拓展
荇菜是一种水生植物,《诗经》中通常用这种水生植物的形象来表现女子和其多变的心情。从形态来分析,荇菜在水中有柔嫩摇曳之姿,颇有几分袅袅而行的女子的形态。从心态来分析,植物的姿态随风而变,正契合了女子心绪的易变和捉摸不定。这就使荇菜成为一种带有暗示性的意象。这种引申含义的品读,会让阅读层次变得十分丰富。
飞蓬
《诗经》中的经典植物意象
积累拓展
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诗经》中这种枯后根断、随风飘飞、漂泊无依的意象,在后世诗文中被广泛运用,常常用作天涯游子的象征。游子离开家乡,客居外地,恰似蓬草断根;游子行无定点,居无定处,又如同蓬草的漂泊无依。所以,当诗人思乡念友的时候,便时常用蓬草来寄托心曲。如唐代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李白《送友人》中的“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等。
示例一:(1)自由愉悦;天真美好;轻松悠闲。
示例二:(2)悠闲自在;回归自然;向往自由。
请任选一句,说说下列诗句中的“采”包含着怎样的情味。
(1)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诗经·关雎》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其五)》
我选 句,“采”包含的情味是( )。
课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