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押题预测(13)
第一篇
【推荐理由】本文以“小盒子”为线索,刻画母亲克己内敛、乐于奉献的形象,表达对母亲的钦佩。阅读本文,可感受温暖亲情及普通人心中的家国情怀。
母亲的景致
王孝平
母亲心中有景致。我小时候,不懂事,也不可能了解,天天看到的是母亲的忙碌和操持,以及特有的微笑。长大后,母亲在我眼里也始终是克己内敛,洒脱而并不张扬的人。
父亲刚去世时,我担心母亲孤独寂寞,便与母亲商议请她到我家小住,母亲就是不同意。我只能改变方案,自己住到母亲家里,与她共克难关,并暗忖在丁艰守孝期间,天天苦缠软磨,以软化母亲的坚定。
整整四十九天,我包揽了所有家务。一天早晨,我趁天气与母亲心情一样晴朗,意欲帮助母亲洗晒被褥。整理时,发现卧榻之侧有一个破旧的小盒子,便挪动了一下。母亲突然出现在旁,急急地抓起小盒子,捧在怀里,表情极其隆盛严肃。我正想询问,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之后,我脑中始终疑惑,不停自问:盒子里究竟是什么?是外祖父留下的大清邮票?小时候,我好像听母亲说过,但是,集邮册早就不见了!对了,可能是外祖母传给母亲的金银珠宝?(命题点:描写方法。运用心理描写,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有一天,我早早下班赶回母亲家,“姆妈,我回来了”,我轻声呼唤,随之推开母亲卧室虚掩的房门。母亲扭头看到我,一怔,赶紧收拾散在床头柜上的物件,塞入那只破旧的小盒子,合上后,才露出微笑应答我。彼时,好奇和疑惑在我心里更是增强了几分。就这样,我陪伴着母亲度过了父亲去世后那段最艰难的日子。
母亲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就入党的老党员,退休后,仍然担负原学院退休党支部的组织工作。母亲自己省吃俭用,对于社区公益建设却从不缩手,时常免费授课讲学。八十多岁后,母亲的党员组织关系转至居住所在街道,而她毫不倦怠,依然忙于公益,不亦乐乎!然而,毕竟年事已高,有一次母亲不慎摔伤了。母亲住院后,院方让我整理她的衣物用品。母亲听闻后,神情审慎地叮嘱我要把她那只小盒子一同带来,并一再强调不能打开。当我找出那个小盒子时,犹豫和解密的心思在脑际摇摆。
最后,我还是忍不住探秘之念,小心翼翼地打开了盒子。没有大清邮票,也没有金银珠宝,盒子里藏着的,全是一些小本本和小纸片,细看,竟是一些党费缴纳收据,还有助学、扶贫、赈灾的捐款凭据,以及表彰证书和旧时剪报。
我一张一张地看着,那些发黄发脆的纸张,虽然有的字迹已退色,有的边角磨损,但我眼前,仿佛正展现出一幕幕景致。那是母亲心中的景致,宽阔而柔美。有六十多年党龄的母亲,从来没有停下她的追求,却从来都没有半点声张,即使是在儿子面前,她也不肯宣扬。她不愿我打开盒子,许就是她从来内敛而不事张扬的性格使然。(命题点:词语理解。“景致”一词在文中多次出现,有什么含义。)
回到医院,母亲捧着小盒子,问我“是否打开过?”我看着母亲,母亲亦是看着我,温柔而坦然的目光。我被母亲心中的景致彻底感染了,小盒子里那些纸片上记录的人生,那些过程,对于母亲,是何等的享受?
我鼓起勇气怯怯地告诉母亲:“我打开过了!”母亲看了我许久,而后,轻声说:我想休息一会儿,好吗?
突觉如释重负,这就是我一如既往的母亲,不愿意展示自己的、内敛的、洒脱的母亲。我便也什么都没说,只点点头,踮着脚,轻轻走出了病房。(命题点:内容理解。“我”选择默然离开是尊重且真正理解母亲的内敛,理解她将奉献深植于内心不愿外显的性格,是对她的体贴。)
小盒子中有我最重视的家庭史料。(命题点:主旨探究。“小盒子”中的东西,象征着母亲乐于奉献、终身为理想奋斗的精神追求,是“我”最重视的家庭财富。)
第二篇
【推荐理由】选文讲述父亲工作之余打零工挣钱养家的事,体现我对父亲的关心和怀念。阅读本文,有助于学生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培养责任感。
当你走了
赵刚
凌晨时分,我被刺眼的灯光惊醒,睡眼蒙眬中,看到你已经穿戴齐整,疑惑道:“爸,你干什么去?”(命题点:段落作用。这里的首段设置疑问,为引出后文父亲出门打短工做铺垫。)
你帮我掖了掖被角,用满是胡茬的嘴巴在我的脸蛋上亲了又亲,说:“刚子乖,在家里要听你姐姐的话,别淘气。爸出去办点事情,晚上给你带好吃的回来。”接着,我见你从衣袋里摸出几枚硬币和几张毛票,仔细清点罢,郑重地递交到姐姐手中,“中午你带弟弟到街口食堂吃饭。这1毛5分钱,刚好买3碗米饭,你弟弟饭量大,你让着他,多吃点;剩下这1毛钱,能买1份素菜,你俩就米饭吃。爸可能回来得晚一些,你要照顾好你和弟弟,别让爸操心。”说完这些,你下意识看了看腕上那只斑驳不堪的手表,匆匆隐没在夜色中。
当你走了,我才知道这天的天气是多么糟糕,凛冽的西北风打着呼哨,刮在脸上好像刀割一般疼痛。我问姐姐:“今天是星期日,学校放假呀,难道爸还要给学生上课?”姐姐望着灰蒙蒙的天空,许久,许久,讷讷自语:“爸,你可要早点回来呀!这么冷的天,你的老寒腿吃得消吗?”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雾蒙蒙的路灯已经亮遍了古城的大街小巷。天更阴沉,风更凛冽,窗棂被风拍打得“啪啪”作响,又冷又饿的我用被子裹住身体,缩在床头瑟瑟发抖。爸爸呀,你在哪里?怎么还不回来?(命题点:环境描写及作用。表现了外面环境的恶劣,更加重了我对父亲去处的疑惑与好奇。)
这时,门开了,一股强劲的寒流将一个黑影撞进屋。啊,是你!周身上下被一层厚厚的土灰包裹着,活似一个土地神的你,从怀里变戏法似的“变”出一小塑料袋小笼包子,给我和姐姐的手里一人塞了两只,眉飞色舞道:“饿了吧?快吃!”“爸,你也吃!”我和姐姐异口同声地说着,情不自禁地将自己手中的一只包子捧给你。你坚决不肯,说:“爸肠胃不好,吃不得油腻,容易闹肚子。你们趁着热乎劲儿赶紧吃!”见我和姐姐依旧不肯痛快地下咽,又说:“赶紧吃!吃完了帮爸把头发洗一洗。”(命题点:人物描写的作用。揭秘父亲如此辛苦的原因,突出父亲的不易和对我们的爱。)
我这才注意到,你一头洋灰,连耳朵、脖颈上也到处都是,遂立即和姐姐端来一盆温水,帮您擦洗。但是,由于汗水和洋灰将头发紧紧凝固在一起,任凭肥皂搓、指甲抠,都无济于事,你只好拿剪子将凝固成一绺一绺的“发辫”剪掉。见你原本茂密齐整的背头瞬间被剪得坑坑洼洼,我不解地问:“爸,你礼拜天都不休息,干什么去了?”你刚说了句:“爸出去办点事情……”便窝在床脚打起呼噜来。
事后,姐姐忍不住告诉我,为了改善每月39元工资维系老少6口人生计的窘况,身为一介书生的你,在繁重饱满的8小时工作之余,连轴转地赶奔周边建筑工地打短工,专拣最脏、最累的活干,生怕由于疏漏懈怠而被包工头炒鱿鱼。每每风尘仆仆回到家时,疲惫得好像散架一般,连筷子都捉不稳。当你走了,我便眼巴巴盼望着你早点回来,盼望着帮你端温水、帮你洗头发的那个时刻。而你,从来没有让我失望,无论回来得多晚,总能用欢乐的笑声填满我的童年。(命题点:字词含义。“走”在文中指的是什么?有什么含义?)
眨眼之间,30多年过去了。我已经习惯了你的早出晚归。因为我知道,你走了,还会回来。然而,我错了!我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你自从公元2015年3月18日这天离开我再也没有回来。你走了,我成了断线的风筝;向遥远的父爱之山致敬。(命题点:主旨探究。表现出“我”对父亲的不舍和怀念。)
第三篇
【作者简介】王继怀,2000年开始写作,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00多家报刊发表稿件150余万字,多次获奖。文章被《文摘报》《散文选刊》《小品文选刊》《作文周刊》等文摘类报刊转载或入选图书文集。
故乡的冬天
王继怀
回乡下老家看望父母的哥哥发来飘着雪花的视频,也许是因为久离故乡的缘故,也许是在南方沿海工作,多年没见下雪的缘故,这段视频我看了好几遍,使我不由得想起儿时在老家生活的情景,想起故乡的冬天。(命题点:记叙顺序。运用倒叙,制造悬念,引出下文对故乡冬天的叙述。)
我的老家在一座大山的深处,记忆中大山里故乡的冬天既不像北国冬天那样到处冰天雪地,也不像我现在生活的城市,冬天繁花满树,温暖如春。故乡的冬天别具一番风味,有它独特的韵味。(命题点:内容概括。故乡的冬天有“独特的韵味”的具体内容指的是什么。)
故乡的冬天是美丽的,冬夏常青的松树、杉树、柏树、竹子穿上了黛绿装,落叶乔木枣树、梨树、梓树被寒风吹成了光胳膊,房前屋后菜园子里的白菜、萝卜、菠菜、大蒜、葱等冬菜一片绿油油,错落有致、生机勃勃,小溪也不结冰,依然哗啦啦地哼着歌,欢愉地从村子里流过……(命题点:句子赏析。运用拟人的修辞,赋予故乡景物人的特点,生动形象。)要是下雪,那银装素裹的故乡更是一幅美丽的山村淡墨画,虽然没有缤纷的五彩,却格外好看,让儿时的我们很是心醉。
儿时的故乡,冬天特别冷,没有暖气,也没有空调,家家户户都用火炉来取暖。记得在村小上学时,教室没有玻璃,也从不生火,坐在里面,如入冰窖,我们常常冻得手脚都生满冻疮,手握不了笔,脚走不了路。放学回来,我们兄妹第一件事就是去茶屋里的火炉边把生着冻疮的小手伸到熊熊的炭火上,烤得热乎发痒,感觉格外舒服。大山的冬天,夜来得早,也特别长,我们常常是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父母在忙各自的事情,我们写作业或看借来的小人书,大家的事忙完后,我们也会在火炉上煨红薯,烤糍粑,拉着家常,听父母讲家族的故事和励志的故事,有时父亲还会从地窖拿出收藏的用来招待客人的物什分给我们吃,一家人其乐融融,那温馨的场景我现在还清晰地记得。
因为天气冷,乡亲们对冬日的阳光格外珍重。要是碰上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日子,对乡亲们来说那是一种奢侈的享受,也是一大乐事和美事,乡亲们三五成群地聚在晒谷坪里沐浴着温暖灿烂的阳光,有时甚至会像夏天吃晚饭一样,把午饭也放到屋外的太阳底下来吃。也有不少乡亲还会把被子什么的拿出来晒晒,去去湿,让晚上睡觉时更暖和……
记忆中,故乡的冬天每年都会下几场大雪。一场大雪把村子变成了童话般的世界。下雪时往往是晚上先下冰粒子,然后再是鹅毛般的大雪,大山里的冬夜万籁俱寂,静得连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仿佛都听得见,下冰粒子时那细细碎碎清脆的声音听起来非常有趣,让儿时的我们常常兴奋得很难入睡。第二天一早,父亲高兴地喊道:“孩子们,快起床,下雪了。”听到喊声,我一个翻身,迅速起床,打开门一看,(命题点:补写。展开联想和想象,补写“我”看到的景象。)一夜的雪使村子完全变样了,山上山下全白了,房顶、树枝、小路、田地,全都笼罩上了一层白茫茫的厚雪。行人在厚厚的雪上发出的咯吱咯吱的声音,留下一串串脚印,不远处偶有树丫被雪压断,发出清脆的响声。最开心的,我和小伙伴们在我家门前的那棵老梨树下堆雪人、掷雪球、打雪仗,雪球乱飞,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叫喊声把老梨树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下来。
儿时的我喜欢冬天,还缘于冬天有过年。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孩提时的老家,乡亲们的日子都过得很紧巴,孩子们平时很难穿新衣服,吃到好东西,孩子们特别渴望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到平时很难一齐上桌的鸡鸭鱼肉,能穿上一年难得穿到的新衣服,过年这几天大人大多也不批评小孩,可以尽情地玩,还有压岁钱……
已有十余年未看到雪了,静夜回想,儿时的点滴又清晰地浮现在脑海里,真想回到久别的家乡……(命题点:段落作用。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