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现代文押题预测(14)
第一篇
【推荐理由】选文围绕桐树展开叙述,在引导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感恩自然的同时,又暗含刻苦学习、知识改变命运的主题。
渐成神话的桐油灯
(命题点:标题赏析。点明对象,揭示主题,激发兴趣。)
张鹰
诗人余光中有诗《桐油灯》:一个地方叫从前,有一盏桐油灯亮着,灯下有一个孩子,吚唔念他的古文……别以为此诗是一幅古意浓浓的画卷,我孩提时,也在桐油灯下读过书。没有想到,自己也是诗人笔下的主人翁。(命题点:句段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
那时候,外婆家乡的桐树漫山遍野,不都是刻意种植的。因为桐树好种,它不择地不选土,随便把桐子丢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都能生长。
春天,一簇簇、一串串小喇叭状的紫色桐花吐露芬芳。丰盈的花瓣,白中透出淡红淡黄,如玉雕般高贵纯粹,连绵成花海。桐花开得恣意谢得也洒脱,一阵清风或一场冷雨,桐花纷洒,宛如天降雪花一般。(比喻、拟人)农人踩着满地桐花下地,连鞋底也是香的。(夸张)后来知道桐油花的花语是珍惜,尽管很少有人珍惜,可它却依然绽放得自我、灿烂。
夏日,桐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如一把把遮天蔽日的绿色大伞。(比喻)坐在浓浓的树阴下乘凉或玩耍,非常惬意。还未成熟的桐果是孩子们的最爱,摘下青色的桐果,掐掉桐果的尖部,晶莹剔透的果浆很快就会渗出,这种果浆黏性很大,孩子们用它来制作纸扇和风车。
一到深秋,桐子由青变红,满树好似挂了青红色的灯笼在摇晃。(比喻)家乡的男女老少扛起几丈长的竹竿,向挂满果子的枝头猛击,落果如雨,残叶遍地,孩子们笑着闹着捡桐子。记得那年打桐子,我和姐姐在桐树下捡,外公捋着长长的花白胡须,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突然,外公招手让我们过去,说有一个对子让我们对。外公的对子是“丫头啃鸭头,丫头嫌鸭头咸”,外公提醒我们,下联与桐子有关。后来外公告诉我们:“童子击桐子,桐子落童子乐。”外公给我对的对子大都忘了,唯有这个与我们两个丫头有关,对仗工整、又有场景的对子我牢牢记住了。(命题点:句子赏析。第③~⑤段多处使用修辞,表达喜爱与赞美之情。)
捡来的桐子可以换桐油、换钱,还可以直接插上棉线当灯用,那就是“渐成神话的桐油灯”。在像水洗过一样的深秋夜色中,格子花窗透出的点点灯光,伴着书声琅琅,是外婆家乡最美的一景。(命题点:主旨理解。桐油灯伴读书声,是最美的景色。)
桐子换来的桐油是家用的宝贝。水桶、澡盆、脚盆是桐油刷的;女儿出嫁,陪嫁的木器具刷上桐油后才刷红漆;新造的船只,更需一遍又一遍地刷桐油,让木头吃透桐油、才防水经用。外婆家的藤椅,甚至棒槌、木肥皂盒、竹篮都刷上桐油,到溪里洗衣汰菜,可以漂在水上,不受腐蚀,经久耐用。桐油抹在布上成油布,抹在鞋上作雨鞋,防雨遮雪、防湿防潮都离不开。
我最喜欢看外公把桐油抹在画了画的纸上。一层层均匀地刷上去,做成的花纸伞就再不怕风吹日晒了。油纸伞伴着江南的杏花烟雨,再加上戴望舒一首优美的诗《雨巷》,浪漫了无数的风花雪月。
外公常会在梧桐树下,捋着他长长的花白胡须说:“家有梧桐树,自有凤凰来”。等我和姐姐们都走出山村,外公改词了:“家有梧桐树,飞出金凤凰。”我们不是金凤凰,可离外公家不远的爷爷家,真飞出好多金凤凰。人口不到3万人的偏僻小山镇,产生了4位国际级名人,50多位国内著名的革命家、科学家、艺术家及教授级人物。著名生物学家童第周、书法泰斗沙孟海、著名昆虫学家周尧、油画家沙耆等一批中外闻名的人都孕育于此。我想,这些名人一定在桐油灯下念过书。(命题点:句子理解、句段作用。深化主旨,收束全文。)
第二篇
【推荐理由】选文围绕老屋的梨树展开回忆,介绍了作者儿时的回忆、旧俗、风土人情,使学生了解树木与人之间的联系,爱护草木、珍惜生活中细节。
老屋前,曾有一棵梨树
罗瑞花
??我们家的木屋坐东朝西,屋前屋后都是田野,离山远,离溪也远(命题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环境描写,引出下文。)。每到夏天的午后,火热的太阳毫无遮拦地斜射着木屋板壁,木屋成了一个蒸笼(比喻),娘说,晒得没处躲。爹便在木屋前的土坪里栽了棵梨树。(命题点:句段作用。梨树出现的起因,引出下文。)
?? 从我记事起,梨树已粗如菜碗,高齐木屋,春夏树叶浓密的时候,整棵树就像一把巨大的伞,给我家木屋带来了阴凉,也给我们的童年增添了喜乐(比喻)。(命题点:句子、词语赏析。写出梨树的大和高。)
?? 秋冬两季,梨树是我们最亲密的伙伴,听凭我们攀爬、骑坐(拟人)。娘天天忙碌,但眼尖得很,只要梨树枝头冒出一点嫩芽,她就会在树干周围插满杉树枝、猫儿刺,我们再不敢攀爬。这个时节,梨树一天一个样地开始了它的戏法(拟人):清早起来,睡眼惺忪中,发现了一两个花蕾,揉揉眼再看,又发现了几个。待到梨花全部绽放,花丛中叶芽开始舒张,树冠一天天变绿。一场梨花雨过后,枝桠间会有小青果钻出来。天天瞅它,它只有那么大,干脆忍着几天不去看它,它就会吓到你,竟然有鸡蛋那么大了。到了六月,阳光一充足,一天热似一天,它就水灵灵、甜津津的了。这个时候,大哥二哥奉了娘的命令大显身手,开始分批采摘。
刚下树的梨,和地里生产出来的所有作物一样,娘都会精挑细选一篮子,由大哥给独居的奶奶送过去尝鲜。娘的这份孝心,至今在村里传为美谈。舅舅、大伯和爹的师傅是一定要送的,还有邻里。(命题点:段落作用。承上启下。)
梨子成熟的时节,我感觉是我家最富有的时节。一篮子梨子送出去,从来不会空篮子回来,这家的鸡蛋、玉米,那家的花生、甜高粱,都是我们的爱物。有次奶奶竟然把姑姑给她买的橘子罐头放在篮子里要大哥带了回来,这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吃过的稀罕物啊。爹找来一把电工起子,小心地撬开盖子,娘拿来四个饭碗给我们兄妹平分,娘瞅了瞅罐头,先给我们每个碗里夹三个橘片,最后剩下的一片夹进了爹的嘴里,一滴汁水落在爹的胡子上,惹得我们大笑。娘再给我们的碗里均匀地倒上罐头汁水,剩下一点点汁儿娘倒进了自己嘴里,并舔了舔瓶沿,馋得我们兄妹再也忍不住,用手捏着橘片,喝着甜蜜的罐头汁儿,全家喜气洋洋。(命题点:描写方法及其作用。动作、细节描写,突显人物,写出梨树引申出来的生活细节,珍惜平凡的美好。)
邻居,过路人,经常有人坐在梨树的阴凉里,吃着那甜脆多汁的青梨,谈论着农事和家常。后来田地承包到户,我爹有文化又勤劳,搞科学种田,粮食大丰收,担回来的谷子堆满了堂屋,这么多谷子必须马上晒好入仓才行。爹和娘商量来商量去,只好把屋前坪里的梨树砍了。我们虽然很是不舍,但有白米饭吃的幸福还是远胜过对一棵梨树的热爱。(命题点:句子理解。突显人物生活的贫苦,交代梨树的结局,对应题目的“曾”。)
? ?树大分杈,人大分家。我们兄妹一个一个离开了老屋,爹也因病离世,老屋老了,只剩下娘还在那儿走出走进。每到春节和娘的寿辰,我们一大家人聚在木屋里,喝着娘酿的水酒,满屋子热闹,偏西的阳光透过门窗直射进堂屋,娘就会说起老屋前的梨树,说起栽梨树的人。(命题点:句段作用、主旨理解。梨树代表的时光变迁,回忆的珍贵,树与人的联系,总结全文。)
第三篇
【推荐理由】本文论述了旅行的意义以及独游的好处,让学生了解在旅行中产生的乐趣和收获,引导学生多出去走走,增长见闻,锻炼自己的能力。
人生需要出走
余光中
(命题点:中心论点。)
旅行的目的不一,有的颇为严肃,是为了增长见闻,恢宏胸襟,简直是教育的延长。各大学例有毕业旅行,游山玩水的意味甚于文化的巡礼,游迹也不可能太远。
苏辙自言对高山的观赏,是“恣观”。恣,正是尽情的意思。中国人面对大自然,确乎尽情尽兴,甚至在贬官远谪之际,仍能像柳宗元那样“自肆于山水间”。徐文长不得志,也“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恣也好,肆也好,都说明游览的尽情。柳宗元初登西山,流连忘返以至昏暮,“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游兴到了这个地步,也真可以忘忧了。
但是许多人旅行只是为了乐趣,为了自由自在,逍遥容与。中国人说“流水不腐”,西方人说“滚石无苔”,都因为一直在动的关系。最浪漫的该是小说家史蒂文森了。他在《驴背行》里宣称:“至于我,旅行的目的并不是要去那里,只是为了前进。我是为旅行而旅行。最要紧的是不要停下来。”在《浪子吟》里他说得更加洒脱:“我只要头上有天,脚下有路。”至于旅行的方式,当然不一而足。有良伴同行诚然是一大快事,不过这种人太难求了。就算能找得到,财力和体力也要相当,又要同时有暇,何况路远人疲,日子一久,就算是两个圣人恐怕也难以相忍。倒是尊卑有序的主仆或者师徒一同上路,像“吉诃德先生”或《西游记》里的关系,比较容易持久。也难怪潘来要说“群游不久”。西方的作家也主张独游。吉普林认为独游才走得快。杰佛逊也认为:独游比较有益,因为较多思索。(命题点:论证方法及作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段落作用。承上启下。)
独游有双重好处。第一是绝无拘束,一切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去做,只要忍受一点寂寞,便换来莫大的自由。当然一切问题也都要自己去解决,正可训练独立自主的精神。独游最大的考验,(命题点: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还在于一个人能不能做自己的伴侣。在废话连篇假话不休的世界里,能偶然免于对话的负担,也不见得不是件好事。一个能思想的人应该乐于和自己为伍。
独游的另一种好处,是能够深入异乡。群游的人等于把自己和世界隔开,中间隔着的正是自己的游伴。游伴愈多,愈看不清周围的世界。彼此之间至少要维持最起码的礼貌和间歇发作的对话,已经不很清闲了。有一次我和一位作家乘火车南下,作联席之演讲,一路上我们维持着马拉松对话,已经舌敝唇焦。演讲既毕,回到旅舍,免不了又效古人连床夜话,几乎通宵。回程的车上总不能相对无语啊,当然是继续交谈啦,不,继续交锋。到台北时已经元气不继,觉得真可以三缄其口,三年不言,保持黄金一般的沉默。
旅人把习惯之茧咬破,飞到外面的世界去,大大小小的烦恼,一股脑儿都留在自己的城里。旅行的前夕,会逐渐预感出发的兴奋,现有的烦恼似乎较易忍受。刚回家的几天,抚弄着带回来的纪念品像抚弄战利品,翻阅着冲洗出来的照片像检阅得意的战迹,血液里似乎还流着旅途的动感。回忆起来,连钱包遭窃或是误掉班机都成了趣事。听人阔谈旅途的趣事,跟听人追述艳遇一样,尽管听的人隔靴搔痒,半信半疑之余,勉力维持礼貌的笑容,可是说的人总是眉飞色舞,再三交代细节,却意犹未尽。所以旅行的前后都受到相当愉快的波动,几乎说得上是精神上的换血,可以解忧。
当然,再长的旅途也会把行人带回家来,靴底黏着远方的尘土。世界上一切的桥,一切的路,无论是多少左转右弯,最后总是回到自己的门口。然则出门旅行,也不过像醉酒一样,解忧的时效终归有限,而宿酲醒来,是同样的惘惘。
(命题点:谈认识、看法;论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