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中考专题复习 第一讲:物质的特性(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中考专题复习 第一讲:物质的特性(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5-20 16:30:04

文档简介

第一讲:物质的特性
1、知识点梳理
1.
物质的三种状态:
状态
示意图
一般情况下分子间的距离
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的运动情况
气体


液体



活动范围较大
固体


小范围内振动
2.
物态变化的种类以及吸、放热情况:(如图W2-2所示)
归纳:沿固液气方向发生状态变化的,需要吸收热量;沿气液固方向发生状态变化的,需要放出热量.
3.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4.
明确常见天气现象对应的三态变化的原理:雾、露、霜、开冰箱“白气”、冰棒产生“白气”与白霜、开水水壶喷出“白气”等。
5.晶体熔化曲线:
这类曲线图往往是用稳定热源加热的,所以加热相同时间吸收热量是相等的.从熔化曲线可以根据是否有固定熔点判断该固体是晶体还是非晶体,还可以判断温度信息、状态信息、时间信息,还可以根据熔点知道物质种类,能从固体和液体加热时曲线的倾斜程度分析固态和液态时比热容的大小关系。
6.比热容及热量。
7.沸点和气压的关系
由气压对沸点的影响可知,气压降低,沸点也会降低.所以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一是把物体温度降低到沸点以下;二是把沸点升高,即增加气压.所以,当水不沸腾后,让水重新沸腾也有两种方法:一是继续加热,二是降气压(抽气、浇冷水让水蒸气液化都能降低气压).
8.
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9.
天平的几种特殊使用方法:
(1)“累积法”测质量:测细小物体的质量时,可以用托盘天平测得n个该物体的总质量记为M,则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 M/n .?
(2)测液体质量:测出空容器的质量记为m1,测出容器和被测液体的总质量记为m2,则被测液体的质量为m液= m2-m1 .
?
(3)物体和砝码位置放反称量:托盘天平的游码往右移动相当于在

  盘上放小砝码,当“左码右物”时,若砝码质量为m1,游码的读数为m2,则物体的质量m物= m1-m2 .?
10.
天平的误差分析:
(1)调平前左盘或右盘上有其他物体,调平后使用,不会造成测量误差;若调平后测量过程中托盘上粘上物体,则会使得测量结果存在误差,若粘在左盘,会使得测量值偏 大 .?
(2)砝码的生锈或缺失也会使得测量结果存在误差,砝码生锈使得测量值偏 小 ;砝码部分缺失使得测量值偏 大 .?
2、课堂例题
例1:下列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
A.春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这个过程要吸热
B.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
C.秋天,草木的叶子上有露珠,这是水蒸气液化吸热形成的
D.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练习: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  )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练习:关于如图所示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
例2: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W2-10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与“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
A.吃冰棒解热
B.在中暑病人额头上擦酒精
C.烧开水时冒“白气”
D.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练习:住在非洲沙漠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食物,当地人发明了一种简易
“沙漠冰箱”,如图W2-14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根据上文,请回答:
(1)将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
  .?
(2)经常向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目的是

例3:所示的四幅图像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习题:用稳定的热源(即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给一种物质均匀加热,且加热过程中,物质的质量不变,得到它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则:
(1)这种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它熔化过程用了 
 min.?
(2)该物质第5
min末的内能 
 (选填“小于”“等
于”或“大于”)第6
min末的内能.?
(3)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与液态时的比热容之比
是 
 .?
3、随堂练习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露的形成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2.
在下列现象中,与所对应的物态变化相吻合的是
(  )
A.冬天,室外盆中的水结冰——凝华
B.清晨梵净山的雾——汽化
C.篮球场上的积水被晒干——蒸发
D.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固
3.
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下列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降低,冰熔化放热,易拉罐温度升高
B.盐使水的凝固点降低,水凝固吸热,易拉罐温度降低
C.白霜是空气中的小水珠遇冷凝固而成的小冰晶
D.白霜是易拉罐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4.
低温提取技术克服和解决了传统工艺的缺点和问题,使药液有效成分保留率高、产品口感好、节能、成本低,它的原理是:将气压降下来,把适当加热的药液送入蒸馏室,药液瞬间汽化变成蒸汽.
(1)
用已学知识解释药液进入B蒸馏室瞬间汽化的原因:
.
(2)请举一个与该原理一样的事例:
.
5.
图甲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
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为
℃.?
(3)实验中每隔1
min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对应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比较图像中的AB段与CD段可知:该物质在 
 (选填“AB”或“CD”)段的吸热能力更强.?
[2019·吉林]某实验小组在“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W1-4甲所示,小石块的质量m= 
 g.
(2)将小石块浸没在装有20
mL水的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体积V=  
 cm3.?
(3)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ρ= 
 g/cm3.?
(4)如果先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然后从量筒中
取出小石块直接测量质量,所测的密度值与
真实值相比 
 (选填“偏大”“偏小”
或“不变”).?
4、课后巩固
1.异丁烷和甲基丙烷作为新的制冷剂,已经代替氟利昂成为电冰箱中新的热量“搬运工”(较多的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当液态制冷剂进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后,吸走热量,此时制冷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
A.汽化 
B.液化
C.凝固 
D.熔化
2.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下列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 
 )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D.雪花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
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
89
℃时,小华开始计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水的温
度,然后,小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W2-12甲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的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B.水从89
℃加热到刚开始沸腾所需时间为4
min
C.通过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D.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丙所示
4.如图W2-15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 
 (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此过程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 
 
温度.?
5.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如图W2-9甲所示,在烧瓶中加入200
g水,加热并从90
℃开始记录温度,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为止.数据记录表格如下表所示.
记录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1)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
(2)水沸腾时,瓶口不断冒出“白气”,该现象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
(3)若不考虑水的质量损失,从开始记录温度到水刚沸腾的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为 
 J.[c水=4.2×103
J/(kg·℃)]?
6.小明用天平、烧杯、油性笔及足量的水测量一块鹅卵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至标尺 
 处,发现横梁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往
(选填“左”或“右”)调.?
(2)用调好的天平分别测出鹅卵石的质量是31.8
g、空烧杯的质量是90
g.
(3)如图W1-5甲所示,把鹅卵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油性笔在烧杯壁记下此时水面位置为M,然后放在天平左盘,如图丙所示,杯、水和鹅卵石的总质量为 
 g.?
(4)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记号M,如图乙所示,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
g,此时杯中水的体积为
cm3.?
(5)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 
 g/cm3.?
(6)若小明在第(4)步骤测量过程中,用镊子添加砝码并向右旋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此错误操作将导致所测密度偏 
 .?
7.
如图甲所示,利用定滑轮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小桶,测量一块蓝田玉坠的密度.将玉坠放入左侧小桶,向右侧小桶内逐渐加水至
19.5
mL
时,滑轮两侧平衡,则玉坠的质量为 
 g.取下右侧小桶置于水平桌面上,将玉坠浸没在水中,如图乙所示,此时液面示数是 
 mL,玉坠的体积是 
 mL,由此可得到该玉坠的密度为 
 g/cm3.?
入则学会,出则会学第一讲:物质的特性
知识点梳理
物质的三种状态:
状态
示意图
一般情况下分子间的距离
分子间的作用力
分子的运动情况
气体


液体



活动范围较大
固体


小范围内振动
物态变化的种类以及吸、放热情况:(如图W2-2所示)
归纳:沿固液气方向发生状态变化的,需要吸收热量;沿气液固方向发生状态变化的,需要放出热量.
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明确常见天气现象对应的三态变化的原理:雾、露、霜、开冰箱“白气”、冰棒产生“白气”与白霜、开水水壶喷出“白气”等。
5.晶体熔化曲线:
这类曲线图往往是用稳定热源加热的,所以加热相同时间吸收热量是相等的.从熔化曲线可以根据是否有固定熔点判断该固体是晶体还是非晶体,还可以判断温度信息、状态信息、时间信息,还可以根据熔点知道物质种类,能从固体和液体加热时曲线的倾斜程度分析固态和液态时比热容的大小关系。
6.比热容及热量。
7.沸点和气压的关系
由气压对沸点的影响可知,气压降低,沸点也会降低.所以气体液化有两种方法:一是把物体温度降低到沸点以下;二是把沸点升高,即增加气压.所以,当水不沸腾后,让水重新沸腾也有两种方法:一是继续加热,二是降气压(抽气、浇冷水让水蒸气液化都能降低气压).
托盘天平的正确使用
天平的几种特殊使用方法:
(1)“累积法”测质量:测细小物体的质量时,可以用托盘天平测得n个该物体的总质量记为M,则一个物体的质量为m= M/n .?
(2)测液体质量:测出空容器的质量记为m1,测出容器和被测液体的总质量记为m2,则被测液体的质量为m液= m2-m1 .
?
(3)物体和砝码位置放反称量:托盘天平的游码往右移动相当于在

  盘上放小砝码,当“左码右物”时,若砝码质量为m1,游码的读数为m2,则物体的质量m物= m1-m2 .?
天平的误差分析:
(1)调平前左盘或右盘上有其他物体,调平后使用,不会造成测量误差;若调平后测量过程中托盘上粘上物体,则会使得测量结果存在误差,若粘在左盘,会使得测量值偏 大 .?
(2)砝码的生锈或缺失也会使得测量结果存在误差,砝码生锈使得测量值偏 小 ;砝码部分缺失使得测量值偏 大 .?
课堂例题
例1:下列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C )
A.春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这个过程要吸热
B.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
C.秋天,草木的叶子上有露珠,这是水蒸气液化吸热形成的
D.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水蒸气凝华放热形成的
练习:将干冰投入装水的玻璃瓶中时,发现水在剧烈“沸腾”,瓶口出现大量“白气”,此“白气”是
( D )
A.干冰升华产生的大量白色二氧化碳气体
B.干冰升华放热使水汽化形成的水蒸气
C.干冰熔化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D.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练习:关于如图所示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B )
例2:夏天,盛一盆水,在盆里放两块高出水面的砖头,砖头上搁一只比盆小一点的篮子.篮子里有剩饭、剩菜,再把一个纱布袋罩在篮子上,并使袋口的边缘浸入水里(如图W2-10所示),就做成了一个“简易冰箱”,即使经过一天时间里面的饭菜也不会变质.与“简易冰箱”的工作原理相同的是( B )
A.吃冰棒解热
B.在中暑病人额头上擦酒精
C.烧开水时冒“白气”
D.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
练习:住在非洲沙漠的居民,由于没有电,夏天无法用冰箱保鲜食物,当地人发明了一种简易
“沙漠冰箱”,如图W2-14所示.它由内罐和外罐组成,两罐之间填满潮湿的沙子.使用时将食物放在内罐,罐口盖上湿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经常向内罐和外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这样对内罐中的食物可以起到一定的保鲜作用.根据上文,请回答:
(1)将它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目的是
加快水的蒸发  .?
(2)经常向两罐之间的沙子上洒些水,目的是
保持沙子湿润,使蒸发持续进行

例3:所示的四幅图像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D

习题:用稳定的热源(即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给一种物质均匀加热,且加热过程中,物质的质量不变,得到它的熔化图像如图所示.则:
(1)这种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它熔化过程用了 6 min.?
(2)该物质第5
min末的内能 小于 (选填“小于”“等
于”或“大于”)第6
min末的内能.?
(3)该物质在固态时的比热容与液态时的比热容之比
是 1:4 .?
随堂练习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B.雾、露的形成都是液化现象,需要吸热
C.夏天吃棒冰时,棒冰在嘴里发生熔化现象,需要吸热
D.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需要吸热
2.
在下列现象中,与所对应的物态变化相吻合的是
( C )
A.冬天,室外盆中的水结冰——凝华
B.清晨梵净山的雾——汽化
C.篮球场上的积水被晒干——蒸发
D.寒冷的冬天,玻璃窗上的冰花——凝固
3.
如图所示,在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入空易拉罐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0
℃,实验时易拉罐的底部有白霜生成.下列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D )
A.盐使冰的熔点降低,冰熔化放热,易拉罐温度升高
B.盐使水的凝固点降低,水凝固吸热,易拉罐温度降低
C.白霜是空气中的小水珠遇冷凝固而成的小冰晶
D.白霜是易拉罐周围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4.
低温提取技术克服和解决了传统工艺的缺点和问题,使药液有效成分保留率高、产品口感好、节能、成本低,它的原理是:将气压降下来,把适当加热的药液送入蒸馏室,药液瞬间汽化变成蒸汽.
(1)用已学知识解释药液进入B蒸馏室瞬间汽化的原因:
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蒸馏室气压低,药液沸点降低,经过加热的药液温度高,达到沸点,迅速汽化
.?
(2)请举一个与该原理一样的事例:蔬菜进行真空脱水
.
5.
图甲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
使物质均匀受热
.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为
2
℃.?
(3)实验中每隔1
min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对应状态,并记录数据,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图像,如图丙所示.由图像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不变 ,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4)比较图像中的AB段与CD段可知:该物质在 CD (选填“AB”或“CD”)段的吸热能力更强.?
[2019·吉林]某实验小组在“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
(1)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及游码的位置如图W1-4甲所示,小石块的质量m= 48 g.
(2)将小石块浸没在装有20
mL水的量筒中,水面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体积V=  20 cm3.?
(3)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ρ= 2.4 g/cm3.?
(4)如果先测量小石块的体积,然后从量筒中
取出小石块直接测量质量,所测的密度值与
真实值相比 偏大 (选填“偏大”“偏小”
或“不变”).?
课后巩固
1.异丁烷和甲基丙烷作为新的制冷剂,已经代替氟利昂成为电冰箱中新的热量“搬运工”(较多的氟利昂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当液态制冷剂进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后,吸走热量,此时制冷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 )
A.汽化 
B.液化
C.凝固 
D.熔化
2.水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水的三态变化,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下列关于水的三态变化的分析错误的是
( C )
A.阳光晒暖了海洋,海水吸热蒸发成为水蒸气上升到空中
B.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相互聚集结成大水滴下降成为雨
C.冬天,水蒸气在寒冷的高空急剧降温凝固成小冰晶,小冰晶聚集变成雪花飘满大地
D.雪花熔化成水,和其他降水一样,汇入江河,又注入大海
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
89
℃时,小华开始计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水的温
度,然后,小华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了如图W2-12甲所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此时的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
B.水从89
℃加热到刚开始沸腾所需时间为4
min
C.通过图像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D.水沸腾时气泡上升的情况如图丙所示
4.如图W2-15所示,针筒中充满了气态乙醚,当向下压活塞时,会有液态乙醚出现,这是 液化 (填一种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此过程 放出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使气态乙醚发生这种物态变化的另一种方法是 降低 温度.?
5.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如图W2-9甲所示,在烧瓶中加入200
g水,加热并从90
℃开始记录温度,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为止.数据记录表格如下表所示.
记录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1)水在沸腾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保持不变
.
(2)水沸腾时,瓶口不断冒出“白气”,该现象的物态变化名称是 液化 .?
(3)若不考虑水的质量损失,从开始记录温度到水刚沸腾的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为 6.72×103 J.[c水=4.2×103
J/(kg·℃)]?
解:从开始记录温度到水刚沸腾,水吸收的热量为
Q=c水mΔt
=4.2×103
J/(kg·℃)
×200×10-3
kg
×(98
℃-90
℃)
=6.72×103
J.
6.小明用天平、烧杯、油性笔及足量的水测量一块鹅卵石的密度,实验步骤如下:
(1)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拨至标尺 零刻度 处,发现横梁稳定时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在水平位置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往

(选填“左”或“右”)调.?
(2)用调好的天平分别测出鹅卵石的质量是31.8
g、空烧杯的质量是90
g.
(3)如图W1-5甲所示,把鹅卵石轻轻放入烧杯中,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水,用油性笔在烧杯壁记下此时水面位置为M,然后放在天平左盘,如图丙所示,杯、水和鹅卵石的总质量为 161.8 g.?
(4)将鹅卵石从水中取出后,再往烧杯中缓慢加水,使水面上升至记号M,如图乙所示,用天平测出杯和水的总质量为142
g,此时杯中水的体积为
52
cm3.?
(5)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出鹅卵石的密度为 2.65 g/cm3.?
(6)若小明在第(4)步骤测量过程中,用镊子添加砝码并向右旋动平衡螺母,直到天平平衡,此错误操作将导致所测密度偏 大 .?
7.
如图甲所示,利用定滑轮和两个完全相同的小桶,测量一块蓝田玉坠的密度.将玉坠放入左侧小桶,向右侧小桶内逐渐加水至
19.5
mL
时,滑轮两侧平衡,则玉坠的质量为 19.5 g.取下右侧小桶置于水平桌面上,将玉坠浸没在水中,如图乙所示,此时液面示数是 26 mL,玉坠的体积是 6.5 mL,由此可得到该玉坠的密度为 3 g/cm3.?
入则学会,出则会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