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2.2《红烛》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上2.2《红烛》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0 17:4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红烛》学案
【学习目标】
1.语言目标:反复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
2.审美目标: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艺术风格,借助意象、意境体会其不同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语言目标:反复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
2.审美目标: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艺术风格,借助意象、意境体会其不同的思想感情。
【温故知新】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自学导学】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著有诗集《红烛》《死水》。牺牲后全部著作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2)“三美”主张
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仅包括音乐的美、绘画的美,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了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2.背景展示
该诗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红烛》的序诗。这本诗集编入了他从“五四运动”到留美初期的部分作品,于1923年9月出版。序诗的写作是在这个时间以前。其时,诗人处在祖国的大洋彼岸。
3.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诵读全诗。
红 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语调深沉,饱满,上扬
这样/红的/烛!“红的”拉长,且“红”重音
诗人/啊!激情,上扬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心”重音;“比比”拉长,上扬
可是/一般/颜色?“是”重音;“颜色”重读,上扬
红烛/啊!字韵饱满,充满激情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重音,上扬;“蜡”重音;“给你躯体”读出疑问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是谁”重音,上扬;“火”重音;“点着灵魂”充满疑惑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为何”上扬;“烧蜡”重音;“成灰”重音,语调深沉
然后/才/放光/出?“放光”重音;“出”拉长,上扬
一误/再误;“一误”的“误”重音;“再误”的“误”重读,拉长,深沉
矛盾!冲突!“矛盾”重音;“冲突”重读,上扬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2.诵读指导(以1、2节为例)
【自主探究】
一.划分结构,理清思路
1.全诗共九节,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一)品味意象之美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简析“红烛”这一意象的内涵。
【跟踪训练】
1.判断
(1)闻一多提出诗歌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课堂小结】
该诗是闻一多第一本诗集《红烛》的序,我们阅读诗歌时体会闻一多诗歌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拓展提升】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上海申鑫队在源深体育中心迎战北京国安,尽管保级前景几近令人绝望,但是,申鑫队没有________,仍以饱满的精神迎战北京国安队。?
②中国政府处理南海问题证明了中国的实力,同时也表明我们依然面临着许多困难。我们既没有理由________,也没理由妄自尊大。?
③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一种心理困境:________,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这是非常有害的。?
A.自惭形秽?妄自菲薄?自暴自弃?
B.妄自菲薄?自暴自弃?自惭形秽?
C.自暴自弃?妄自菲薄?自惭形秽
D.自暴自弃?自惭形秽?妄自菲薄?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现实世界里,人们无时无刻生活在一定的空间之内;同样,在小说里,无论作者是否直接交代,任何一个人物的活动,都离不开相应的空间背景。?
B.传说,仓颉造字,“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创生对古人充满惊怖和景仰之情,后世“敬惜字纸”的意识中凝聚着华人对“文字”的共通感。?
C.王志泽是北京民办教育20年发展的见证者和实践者,他为中国民办教育国际化所付出的努力,很好地诠释了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内涵。?
D.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无锡秦氏寄畅园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从明代以来,该园作为私家园林的典范,深受世人所瞩目,而秦氏一族的藏书事迹却鲜为人知。
互联网革命及其背后的互联网思维,由对产品经理这类人的思辨引发。最典型的产品经理,就是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他并未拥有真正伟大的物质发明,他的伟大在于________。如今,这种思维不再局限于互联网,已经开始对整个时代产生深远影响。?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A.定义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并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了极致?
B.把“互联网思维”运用到了极致,并定义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
C.创造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并在理论上深入阐释了“互联网思维”?
D.在理论上深入阐释了“互联网思维”,并创造了“产品经理”这个角色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台风可调节地球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台风最高时速可达200千米以上,巨大能量的流动在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同时,①________________。众所周知,靠近赤道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受日照时间最长,气候也最为炎热。台风发展和维持的主要能量来源是水汽凝结释放出的潜热能,其水汽主要来自低纬度的热带洋面;②________________,由其携带的大量热量和水汽即从热带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它给酷暑难熬的人们带来了清凉。如果没有台风,③________________,寒带地区则正好相反。
5.“效应”是指在有限环境下,一些因素和一些结果之间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多用于对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有人用下面两组图来解释“破窗效应”。请你描述国画内容,并写出“破窗效应”给我们的启示。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课题:红烛新授编号:8
【学习目标】
1.语言目标:反复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
2.审美目标: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艺术风格,借助意象、意境体会其不同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1.语言目标:反复朗读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
2.审美目标: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艺术风格,借助意象、意境体会其不同的思想感情。
【温故知新】
1.闻一多诗歌的三美主张是()()(),()派代表人物和学者。
2.意象是()。
【自主探究】
(二)赏析手法之美
1.《红烛》为什么要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引子?
2.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有何作用?
(三)欣赏情感之美
1.诗歌第2节说“一误再误”,第3节则说“不误,不误”,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2.第4节“既制了,便烧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第6节“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4.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其音乐的美是指音尺、平仄、韵脚等听觉方面的;绘画的美则是词藻;建筑的美则是“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虽然在外在形态上,《红烛》无法体现这一点,但内在的情感变化其实有章可循,并且和谐对称,正是建筑之美的内在体现。试结合全诗对这一特点简要分析。
【跟踪训练】
下列选项中,对诗词中表现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长沙》里,“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设问句,由写景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B.《致云雀》中,作者将云雀比作诗人、少女、萤火虫、绿叶,使云雀更加美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读者前。
C.《立在地球边放号》中,关于“力”的句子在诗中出现多次,全诗采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描绘了太平洋的浪潮,吟唱了一曲惊心动魄的力的颂歌。
D.《红烛》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课堂小结】
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
【拓展提升】
死 水
闻一多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美点点击 1925年诗人回国后,目睹了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惨状,产生了怒其不争的愤激情绪。本诗通过对()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的多角度、多层面的谱写,揭露和讽刺了腐败不堪的旧社会,表达了诗人对丑恶现实的绝望、愤慨和深沉的()情感。诗中的“一沟绝望的死水”是()的象征。诗人抓住死水之“死”,先写死寂,次写色彩,再写泡沫,突出了死水的污臭、腐败,把“绝望”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闻一多是新诗格律的倡导者和开拓者,《死水》则是他对新诗格律的“最满意的试验”。他强调要具备“三美”:()。全诗共5节20行,每一行都是9个字,且每一节的第二行和第四行押韵,节奏感强,富有音乐美。诗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色彩的词语和意象,并以词藻的绚丽多彩反衬了内容之丑,使“死水”的面目越显可憎可厌。全诗共5节,每节都是4行,每行都是9个字,既有外形的整齐感,又有内在的韵律感。《死水》为建立新诗的格律和形式作了严肃的卓有成效的探索。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破阵子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1.杜甫在《蜀相》中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晏殊在这首词中也写了黄鹂鸟的声音——“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阕写人物,请简要概括青年女子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红烛7
自主探究
1.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赞美烛之红,吐露诗人心曲。
第二部分(2~4节):先困惑于红烛之燃烧,再找到其燃烧的理由,希望它尽情燃烧,赞美了红烛的牺牲精神。
第三部分(5~8节):既感伤于烛泪,又希望为创造光明不停地流泪。
第四部分(第9节):赞美红烛精神。
2.红烛就是诗人的化身,凝结着诗人灼热而复杂的爱国精神,烛之红是诗人赤诚的象征。红烛燃烧自己,象征诗人为祖国牺牲奉献的精神。红烛流泪,代表着诗人内心为不能很好地报效祖国、打破黑暗的伤感,决心用自己的痛苦去创造祖国的光明。
跟踪训练
1.对2.对
拓展提升
1.【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自暴自弃: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妄自菲薄:过分地看轻自己。自惭形秽: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根据语境,①句由后面的“饱满的精神迎战”可知,意为“不甘落后”,因此选“自暴自弃”最恰当;②句由后面的“妄自尊大”可知前面应填相反的内容,因此选“妄自菲薄”最恰当;③句根据句中的“感觉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可知,选“自惭形秽”最恰当。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成分残缺,“无时无刻”后应加“不”;B.语序不当,应该是“古人对文字的创生”;D.搭配不当,“深受”和“所”不搭配,应去掉“所”。
3.A
4.【答案】①也使地球保持着热量平衡 ②随着台风从热带向中高纬度地区的移行 ③就会造成热带地区的气候更加炎热
【答案】画面描述:①房子窗户破了无人修补;②很快其他窗户也会被人打碎;③墙上出现涂鸦没有及时清洗掉;④很快就会布满乱七八糟的东西。
启示:①“第一扇破窗”常常是事情恶化的起点。②我们努力使自己不要成为“第一扇破窗”的人。③我们要努力做修复“第一扇窗户”的人。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⑤要防微杜渐,有了问题及时补救。
红烛8
自主探究
(二)1.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领导全篇。“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表达的是彼此忠贞不渝、海誓山盟,是坚贞爱情的写照。由于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志不同,闻一多赋予了新的思想情感,即托红烛言牺牲自我的高尚品格,表达的是对理想信念无比忠贞的坚守和歌颂。引子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让诗人的情感有了统摄,全诗正是以此为中心,同时也有情感即将展开的提示,起到了铺垫、烘托、暗示的作用。
《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另外,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客观上的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以引用起,以引用终,让诗歌首尾照应、丰润圆满。
2.诗歌的每一节均以“红烛啊”的呼唤开头,形成了浓郁的抒情氛围,继之以自问、自悟、自励、自答、自勉,一步步展示执着追求的心迹,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
1.诗人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地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躯体与灵魂当然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有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诗人认为这很“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但是,诗人终于彻悟了,“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2.答案 “既制了,便烧着”,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活着就是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了自己的信念和心愿。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诗人认为自己有职责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奋起,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枷锁中把他们解放出来。
3.答案 这里反映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引发了诗人的同情、惊疑、思索。诗人经过一番求索,恍然大悟,是还有“残风”的存在,“残风”隐指反动势力。红烛流泪是因为流得不稳而急得流泪,体现了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黑暗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
4.《红烛》虽不算长篇大诗,但也可看出诗人的艺术实践,首尾引用正是与其他部分相结合的匠心独运,并不是与其他部分截然分开的,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首先,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点出吟咏的对象和情感,是冷静的缓冲;接下来,经由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第1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第2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第3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第4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最终明白缘由(第5节)、开导安慰红烛的流泪(6、7、8节)、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第9节)。从引子到最后一节,《红烛》的情感经由平静的诉说到一系列起伏不定的变化,最终又归于平静的领悟,由此构成富于变化而又不杂乱的情感结构。线条式的发展具有清新明了的线索可循,又避免了简单划一,从理性的平静到感性的热烈,最终回归理性的平静,直线的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线圈结合式的情感结构水乳交融、妙不可言。
跟踪训练C
拓展提升
死水爱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答案】《蜀相》中,作者写黄鹂鸟的叫声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用黄鹂鸟的叫声反衬出诸葛亮祠堂周围的寂寥冷清,寄托着作者对诸葛亮身后凄凉的哀叹和同情,抒发了报国无门的无奈与悲愤之情,同时也有物是人非、历史沧桑的感慨。晏殊的《破阵子》用黄鹂鸟的叫声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幽静,写出了春光的美好,抒发了作者对春光的热爱之情和欢快自在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