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童画
教材分析:
童谣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则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童谣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因此,让学生学童谣,画童画,将童画童谣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 教材选取了我国众多优秀的民间童谣中的9首,并提供了与之对应的童画作品,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范本。提问部分则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童谣、童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本课教学极具开放性,在作画材料上不作任何要求,在评价标准上只要求学生在创作时能表现出童谣的意境即可。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了解童谣童画特点,知道童谣和童画相通之处。
②过程与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作品。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童画、童谣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强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培养热爱民间文化艺术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为童谣配上合适的童画。
难点:创作的童画既符合童谣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课前准备:
(学生)绘画工具材料。
(教师)配有童画的童谣课件、创作素材等。
教学过程:
课间播放《数蛤蟆》的动画视频
游戏导入,初步了解童谣童画特点。
(课件出示《数蛤蟆》: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两只蛤蟆两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扑通扑通跳下水。)
1、师:这首《数蛤蟆》大家都非常的熟悉了,现在老师要和大家玩一个小游戏,考考大家的反应速度。当我说出几只蛤蟆的时候,被我指到的同学要快速地说出蛤蟆的嘴、眼睛、腿。
师随机出数字,例如3、5、7,请个别学生或全班回答,适当评价。
师:其实这大家所熟悉的《数蛤蟆》是一首童谣。(贴题目——童谣)
2、 师介绍童谣: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之口、没有乐谱的歌谣。就以这首《数蛤蟆》为例,你们读起来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回答
生:她读起来很顺口。
师:为什么童谣读起来会那么顺口呢?
生:押韵。
师:童谣的每一句话都是押韵的,这首童谣压的韵是ui。所以,童谣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韵味。后来,人们把传唱于儿童之口的童谣转变成了文字。于是,悦耳动听的声音和韵味十足的文字融合在了一起。(板书:“声音之美”,“文字之美”。)
3、师:我们看过听过,也玩过了这首童谣。现在看着童谣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生:……
师:有位同学读了这首童谣后,把她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画了下来。(贴题目——童画)
让这首童谣变得更加完美了。
(课件出示《数蛤蟆》图片)
师:觉得他画的蛤蟆怎么样?
生:……
师:为了突出蛤蟆,她把蛤蟆画得很大,色彩也做了特殊处理,把蛤蟆画成了橙色,蛤蟆的腿是弯曲的,有动起来的感觉。更画出波纹,使整个画面更生动活泼,完全抓住了童谣中蛤蟆跳下水的动态及周围环境事物。
师:再观察这幅画的色彩怎么样?
生:······
师小结: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童画不光能准确地表现童谣的意境,而且色彩非常鲜艳丰富。(贴“色彩之美”)
师:今天我们的主要学习内容就是为童谣配童画。(点题)
二、欣赏作品,重点讲解童画创作思路
1、学生介绍自己熟知的童谣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童谣呢?
生:······(学生回答2、3个)
欣赏《采藕》
(1)师:同学们知道的童谣真不少!老师今天也带来一首童谣。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
播放音频《采藕》,听完后,出示相应童画
(《采藕》:采,采,采藕来,你出来,我走来,采了两筐家走来)
(2)师:这幅童画中作者是否真实的描绘了童谣内容?
生1:是呀。画面上只有一个女人正在莲藕丛里采莲藕,她的怀里也只抱着满满的一筐莲藕。
生2::不是。童谣内容展现的是你呀我呀,都出来采莲藕了,而且都采了两筐。但在画面上只画了一个人呢,而且只画了她怀里抱着的一筐。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有道理。其实这也是作者的巧妙之处。有时画多了反而会使画面显得乱而不好表现。所以我们在画画时也要选择最能表现内容的一个场景进行描绘。这样才能更好地描绘童谣中的主要内容,又能使画面更加集中而富有表现力。 ( 板书:删减)
师:同学们在仔细看,画面中还增加了我们童谣里没有的事物,她身边的小鸟和蝴蝶也正在欢快的飞舞,更加突出喜气洋洋采莲藕。(板书:添加)
师总结:构思和造型不管是用删减还是添加都是为突出主题,表达童谣意境。
师:这幅童画主要运用了有哪几种颜色?
生:······
师:这些红色、绿色,既有强烈的对比感,又给人一种热烈的感觉。充分表达了,人们收获忙种时节的繁忙热闹气氛。
师小结:所以根据需给描绘的对象和内容选择好色彩,是非常必要的。
3、简赏《小小孩儿会唱歌》
师:接下来,我们再来欣赏另外一件作品《小小孩儿会唱歌》
( 课件出示童谣童画《小小孩儿会唱歌》)
师:对照童画轻声朗读这首童谣,同学们有没有发现,画面里描绘了所有的童谣内容,是不是?包括大树和斧子。
总结:我们在构思时可以表达整首的童谣内容,也可以对童谣的一句话、一个词进行描绘。
三、引导示范创作
师:同学们,有没有荡过秋千啊?请同学来说说,你是怎么荡秋千的呢?
引导学生主要从动作出发进行表述,可适当让学生表演下荡秋千的动作。
师:同学描述得非常生动形象。我们一起来看看童谣《荡秋千》中的傻大妞是怎么荡秋千的呢?我们读一下,看看你们是否能够读出童谣的声音之美。
(课件出示童谣《荡秋千》)学生齐读
(2)讲述创作步骤
师:读了这么多童谣,也看了这么多童画,老师也忍不住想为《荡秋千》配上配上自己的童画。要画好童画,首先要读,去读懂这首童谣;第二步,在脑海中构思怎么画,最后才是画在纸上。
(3)教师示范创作过程。(示范过程中说明注意要点:主体突出、符合意境)
(4)比较教师范画与文中童画《荡秋千》,重点说说文中童画《荡秋千》的特别之处
师引导可从线描表现形式、构图巧妙、形象夸张等方面回答(板书:夸张)
四、欣赏同龄人画作(重点欣赏同谣异构)
五、尝试创作
(1)、作业:我为童谣配童画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展评
(1)交流创作思路。
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的学生到讲台上说说自己的创作思路
(你画的是那首童谣,表现了什么内容,用了哪些色彩)
师生共同评价。(你觉得他画的好吗,好在哪里,能不能给他提点意见?)
评价建议:<1>能基本表达出童谣的意境。
<2>色彩、构图、画面 具体氛围等。(可单独设奖)
(3)把优秀作品编集成册。
七、总结:童谣童画就是将童谣的文学之美、声音之美与童画的色彩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在童谣的美好韵律中,感受童画的悦目色彩;在童画的丰富想象中,感受童谣的韵律之美。简而言之,童谣童画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参照,互为补充。
八、拓展
师:在我们身边也有童谣,大家还记得吗?我们小时候大人一般会用临海方言一边念叨,一边教小孩两手食指相斗的童谣。我们一起用我们的方言加上动作重温一下。
(《斗斗虫》:斗斗虫,虫咬米。小虫管屋里,大虫高山啜白米,飞啊飞啊飞!)
希望大家在课后能用我们今天课上学到的,将我们临海的童谣配上童画,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临海的童谣。
板书设计:
童谣童画
文学之美 删减
声音之美 添加
色彩之美 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