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2
轴对称变换教案
主备人:
审核人:
本章课时序号:2
课
题
轴对称变换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理解轴对称变换的概念,成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
掌握轴对称变换的性质,成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3.
能根据要求作出与已知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4.
能解答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相关问题;5.
感受成轴对称图形之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
轴对称变换、成轴对称图形的概念;2.
轴对称变换的性质,成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教学难点
1.
用轴对称变换的性质和成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解决问题。2.
作出一个图形关于已知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
教
学
活
动
一、情景导入复习提问:如图,右边的图案是由左边的图形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这种图形变换有什么性质?
生1:右边的图案是由左边的图形经过连续几次平移得到的。生2: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改变直线的方向。生3: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共线)且相等。提出新问题,导入新课:下图中左边的头像,经过变换可以得到右边的头像。这是一种怎样的图形变换呢?这种变换有哪些性质?
二、教学新知(一)讲解轴对称变换的概念1、
观看动画:如图,用印章在一张纸上盖一个印(a),趁印迹未干之时,将纸张沿着直线l折叠,得到印(b).(1)教师播放动画,学生观看;(2)提问:打开后,观察图形(a)与图形(b)有怎样的关系?生:将图形(a)沿直线l翻折,便可“复制”出图形(b).2、
抽象概念:
(1)轴对称变换:把图形(a)沿着直线l翻折并将图形“复印”下来得到图形(b),就叫做该图形关于直线l作了轴对称变换,也叫轴反射.图形(a)叫做原像,图形(b)叫做图形(a)在这个反射下的像.(2)如果一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作轴对称变换后,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3)原像与像中能互相重合的两个点,其中一点叫做另一个点的对应点.例如,图中,点A′叫做点A的对应点.(二)探究轴对称变换的性质1、
出示问题:如图,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B′C′关于直线l成轴对称,点P和P′是对应点,线段PP′交直线l于点D.那么线段PP′与对称轴l有什么关系呢?
2、
学生讨论后,教师启发:因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B′C′关于直线l成轴对称,将上图沿直线l折叠,则点P与P′重合,所以PD与P′D,∠1与∠2也重合.故有PD=P′D,∠1=∠2=90°.即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PP′.3、
归纳性质,并用ppt展示:成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4、
教师指出:反过来,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三、教学例题
(一)教学例1例1
如图,已知直线l及直线外一点P,求作点P′,使它与点P关于直线l对称.
1、
讨论作法:因为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因此需作出直线l的垂线,并在直线l两侧的垂线上截取相等的线段。
2、
教师用动画展示作图过程,学生观看。3、
用ppt展示作法:作法:1.
过点P作PQ⊥l,交l于点O.
2.
在直线PQ上,截取OP′=OP.则点P′即为所求作的点.4、
做一做:如图,已知线段AB和直线l,作出与线段AB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1)引导学生说出作法:先作出线段两个端点的对应点A′,B′,再连接A′B′。(2)学生作图,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二)
教学例2例2
如图,已知三角形ABC和直线l,作出与三角形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
1、
分析:要作三角形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只要作出三角形的顶点A,B,C关于直线l的对应点A′,B′,C′.
连接这些对应点,得到的三角形A′B′C′,就是三角形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2、
教师用动画展示作图过程,学生观看。3、
用ppt展示作法:作法:1.
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点O,在垂线上截取OA′=OA,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2.
类似地,分别作出点B,C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C′.3.
连接A′B′,B′C′,C′A′得到三角形A′B′C′即为所求。4、
小结作法:根据成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先作出图形的关键对应点,再连线成图。四、课堂练习(一)巩固练习1、
课后练习第2题。学生回答都成轴对称,画出对称轴,标出一对对应点。教师巡视指导。2、
习题5.1第3题。学生回答:蓝色的三角形与三角形2、3、4成轴对称.整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共有4条对称轴.3、
习题5.1第5题。(1)学生交流讨论解法(注意说清解法依据)(2)教师展示解答过程:解:因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B′C′关于直线l对称,所以∠A′B′C′=∠ABC=90°.三角形A′B′C′的周长=三角形ABC的周长=3+4+5=9(二)能力提升4、
如图,将△ABC沿直线DE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已知AC=5,BC=17,则△ADC的周长为(
)A.
12B.
17C.
22D.
27【答案】C【解析】叠就是作轴对称变换,因此AD=BD,△ADC的周长=AD+DC+AC=BD+DC+AC=BC+AC=17+5=22.5、
如图,将△ABC沿直线AF作轴对称变换,得到△ADE.已知∠BAE=25°,∠CAF=17.5°.(1)求∠BAC的度数;(2)当∠B是多少度时,AD⊥DE?【解析】(1)根据轴对称变换的性质得∠EAF=∠CAF=17.5°,所以∠BAC=∠BAE+2∠CAF=25°+2×17.5°=60°.(2)∵AD⊥DE,∴∠AED=90°,∴∠ACB=90°.在△ABC中,由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可得∠B=30°.四、课堂总结1、
什么是轴对称变换?
学生回答后用ppt展示:把图形(a)沿着直线l翻折并将图形“复印”下来得到图形(b),就叫做该图形关于直线l作了轴对称变换。.
2、
轴对称变换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后用ppt展示:(1)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2)即:图形经过轴对称变换,长度、角度和面积等都不改变.3、
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有什么性质?学生回答后用ppt展示:(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2)反过来,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五、作业布置1、
以树干为对称轴,画出树的另一半(习题5.1第4题)2、
用轴对称变换设计服装.(习题5.1第6题)3、
找生活中成轴对称的实例.
板书设计
5.1.2
轴对称变换1、
轴对称变换的概念;2、
轴对称变换的性质;3、
成轴对称图形的概念;4、
成轴对称图形的性质;5、
用轴对称变换的方法作成轴对称的图形。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
5.1.2
轴
对
称
变
换
湘教版
七年级下
教学目标
1.
理解轴对称变换的概念,成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2.
掌握轴对称变换的性质,成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3.
能根据要求作出与已知图形成轴对称的图形;
4.
能解答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相关问题;
5.
感受成轴对称图形之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知导入
右边的图案是由左边的图形经过怎样的图形变换得到的?这种图形变换有什么性质?
右边的图案是由左边的图形经过连续几次平移得到的.
新知导入
平移具有下面性质:
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改变直线的方向。
一个图形和它经过平移所得的图形中,两组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条直线上)且相等。
新知导入
下图中左边的头像,经过变换可以得到右边的头像。这是一种怎样的图形变换呢?这种变换有哪些性质?
问题:
新知讲解
如图,用印章在一张纸上盖一个印(a),趁印迹未干之时,将纸张沿着直线l折叠,得到印(b).
l
(b)
(a)
观看动画
打开后,观察图形(a)与图形(b)有怎样的关系?
新知讲解
将图形(a)沿直线l翻折,便可“复制”出图形(b).
合作探究
概念:
把图形(a)沿着直线l翻折并将图形“复印”下来得到图形(b),就叫做该图形关于直线l作了轴对称变换,也叫轴反射.图形(a)叫做原像,图形(b)叫做图形(a)在这个反射下的像.
合作探究
概念:
如果一个图形关于某一条直线作轴对称变换后,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新知讲解
原像与像中能互相重合的两个点,其中一点叫做另一个点的对应点.例如,下图中,点A′叫做点A的对应点.
合作探究
如下图,对称轴l两边的图形(a)与(b)的形状和大小发生变化了吗?
轴对称变换具有下述性质:
合作探究
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因此,图形经过轴对称变换,长度、角度和面积等都不改变.
合作探究
如图,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B′C′关于直线l成轴对称,点P和P′是对应点,线段PP′交直线l于点D.那么线段PP′与对称轴l有什么关系呢?
合作探究
因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B′C′关于直线l成轴对称,将上图沿直线l折叠,则点P与P′重合,所以PD与P′D,∠1与∠2也重合.故有PD=P′D,∠1=∠2=90°.即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PP′.
成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合作探究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反过来,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例题讲解
例1
如图,已知直线l及直线外一点P,求作点P′,使它与点P关于直线l对称.
P
l
例题讲解
作法:
1.
过点P作PQ⊥l,交l于点O.
2.
在直线PQ上,截取OP′=OP.
则点P′即为所求作的点.
l
P
Q
P′
O
如图,已知线段AB和直线l,作出与线段AB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
l
A
B
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
作法:
1.
作出点A的对应点A′;
2.
作出点B的对应点B′;
3.
连接A′B′.
则线段A′B′即为所求作的图形.
l
A
B
请同学们在书上作出线段AB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
例题讲解
例2
如图,已知三角形ABC和直线l,作出与三角形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
例题讲解
分析:要作三角形ABC关于直线l的对称图形,只要作出三角形的顶点A,B,C关于直线l的对应点A′,B′,C′.
连接这些对应点,得到的三角形A′B′C′,就是三角形ABC关于直线l对称的图形.
例题讲解
O
作法:
1.
过点A作直线l的垂线,垂足为点O,在垂线上截取
OA′=OA,点A′就是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
2.
类似地,分别作出点B,C
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B′,C′.
3.
连接A′B′,B′C′,C′A′得
到三角形A′B′C′即为所求.
课堂练习
1.
下列三个图案分别成轴对称吗?如果是,画出它们的对称轴,并标出一对对应点.
课堂练习
2.
如图,蓝色的三角形与哪些三角形成轴对称?整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它共有几条对称轴?
答:蓝色的三角形与三角形2、3、4成轴对称.整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共有4条对称轴.
课堂练习
3.
如图,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B′C′关于直线l对称,根据图中的条件,求∠A′B′C′的度数和三角形A′B′C′的周长.
解:因为三角形ABC和三角形A′B′C′关于直线l对称,所以∠A′B′C′=∠ABC=90°.三角形A′B′C′的周长=三角形ABC的周长=3+4+5=9.
C
A′
B′
l
3
4
5
C′
A
B
能力提升
4.
如图,将△ABC沿直线DE折叠,使点B与点A重合,已知AC=5,BC=17,则△ADC的周长为(
)
A.
12
B.
17
C.
22
D.
27
A
B
D
E
C
C
解析:折叠就是作轴对称变换,因此AD=BD,△ADC的周长=AD+DC+AC=BD+DC+AC=BC+AC=17+5=22.
能力提升
5.
如图,将△ABC沿直线AF作轴对称变换,得到△ADE.已知∠BAE=25°,∠CAF=17.5°.
(1)求∠BAC的度数;
(2)当∠B是多少度时,AD⊥DE?
A
B
C
E
D
F
能力提升
解:(1)根据轴对称变换的性质得∠EAF=∠CAF=17.5°,所以∠BAC=∠BAE+2∠CAF=25°+2
×17.5°=60°.
A
B
C
E
D
F
(2)∵AD⊥DE,
∴∠AED=90°,∴∠ACB=90°.
在△ABC中,由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可得∠B=30°.
课堂总结
1.
什么是轴对称变换?
把图形(a)沿着直线l翻折并将图形“复印”下来得到图形(b),就叫做该图形关于直线l作了轴对称变换。.
课堂总结
2.
轴对称变换有什么性质?
轴对称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
即:图形经过轴对称变换,长度、角度和面积等都不改变.
课堂总结
3.
关于直线成轴对称的图形有什么性质?
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点的连线被对称轴垂直平分.
反过来,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的连线被同一条直线垂直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
作业布置
1.
以树干为对称轴,画出树的另一半(习题5.1第4题)
2.
用轴对称变换设计服装.(习题5.1第6题)
3.
找生活中成轴对称的实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