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语文模拟试卷精选汇编:语言文字运用专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1 06:19: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语言文字运用专题
广东省珠海市2021届高三5月第二次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 )间,又到了槐花飘香的季节。干枯的渭河河道边上种满了洋槐,含苞的、已开的、开过的,一簇簇、一串串,白白的、甜甜的,挂满了洋槐枝头。风儿袭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不仅勾引着我的味蕾,还勾引着我的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
在这个又是槐花飘香的季节里,闪闪跳动着的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浮现在了我的眼前。那黑漆的木门,长长的巷子,厚实的土墙,小小的院子,随风微动的秋千,高高的桑树,屋后的洋槐,那个扎着羊角辫的女孩。
老屋后头有两棵槐花树,每到四月中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挂满枝头,( )着醉人的身姿,散发着( )的芳香,在这人间四月天里招蜂引蝶,当然还有我们这帮孩子。每每这时,奶奶便拿来钩子,用铁丝牢牢绑在长长的竹竿上,父亲在房檐角落找好地儿,支起长梯子,爬上房顶。低的地方就顺手折下,高的地方就用奶奶扎好的钩子钩住较繁的槐花枝,快速转动竹竿,轻松地就拧断槐树枝,扔到院子里。奶奶领着我们把白白的
槐花一串一串( ),放进竹筛子,调皮的孩子们则偷偷捏串生槐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大口嚼起来。甜甜的槐花汁和着口水一同流下来,用袖子擦去口水,想再吃一串,却被奶奶及时阻止:“狗娃,这东西生吃多了不好,婆给你蒸熟再吃。”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不知不觉 摇曳 赏心悦目 撸下
B.悄无声息 摇荡 沁人心脾 摘下
C.不知不觉 摇曳 沁人心脾 撸下
D.悄无声息 摇荡 赏心悦目 摘下
19.下列对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比喻 拟人 借代 B.比喻 拟人 夸张
C.排比 比喻 借代 D.对偶 比喻 拟人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风儿吹来,那一阵阵迷人的甜香勾引着我的味蕾和思绪,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和屋后的槐花树。”从语义上看这句与原文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3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18.【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此类题常常结合排除法进行解答。
(1)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现多指未加注意。(2)_????????°???_:①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②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此处指时间的流逝,跟声音没有关系,只是表达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故应选用“不知不觉”。(3)摇曳:指逍遥;轻轻地摆荡,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也指优游自得的样子。(4)摇荡:①摇摆晃荡; ②动荡; ③撼动,摇动。结合语境“醉人的身姿”,应用“摇曳”。(5)泌人心脾:原指芳香凉爽的空气或饮料_??????_感到舒适。也形容诗歌和文章优美动人,_??????_清新爽朗的感觉。(6)赏心悦目:看了舒服。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此处指花香,对象不对,所以只能用“泌人心脾”。(7)撸下:口语词,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捋的意思,从上到下的动作。(8)摘下:就是一个简单摘的动作,结合前面槐花一串一串的特点,“撸下”更形象更生动。
19.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那一个个场景像电影倒带一般”“奶白色的槐花便如串串可爱的风铃”为比喻;“摇曳着醉人的身姿”为拟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塞进嘴巴”为夸张。文中没有使用排比、对偶与借代的手法。
20. 【参考答案】“袭”强调变化的轻微和不知不觉,比“吹”更形象生动,也更有意境与韵味;原句用“不仅,还”的句式,层层推进,起到强调作用;原句用“我似乎又看见了我的老屋,老屋后的槐花树”拆分成两句,节奏舒缓,富有音韵美,与作者要表达的淡淡乡愁也更为吻合。(4分,三个点,答对两点,给满分)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比较原句与改句之间的差异,然后分点表达其表达效果的差异。一般可从表现力强的词语的使用及修辞或是句式特征等角度来考虑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广东省(新高考)2021届高三5月卫冕联考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一 20题。
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 )。《中国》通过展现从先秦到盛唐等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切面,带领观众追忆中华民族千百年流传的思想文明,使观众在观赏中逐步建构起文化认同。《中国》采用的意象性大量的画面语言来形成镜头语言上的留白空缺,用有尽之言、有象之画描绘出无穷的情感与意味。如展现孔子人生突发变故时,画面中有浓雾弥漫、阴雨连绵的迷惘无措,也有在其人生得意之际,拔云见日出的酣畅淋漓,更有其在晚年回归山林后,闲云野鹤般的恬淡宁谧。这一连串意象性镜头的使用都召唤着观众,完成与镜中人在光影间悲喜与共的别样体验。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对民族情感的凝结不仅具有深远的影响,对个体身份的确认而且有着重要作用
B不仅对个体身份的确认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民族情感的凝结具有深远的影响
C.对个体身份的确认不仅有着重要作用,对民族情感的凝结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D.不仅对民族情感的凝结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个体身份的确认有着重要作用
19、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C.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18、 B【解析】从前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上看,“对个体身份的确认有着重要作用”应该放在前面,由此可排除A项与D项;因前后分句的主语均为《中国》,故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后面,由此可排除C项。故答案为B项。
19、 A【解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使心的修辞手法为拟人。A项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为拟人,B项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为比喻,C项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为双关,D项诗句所用修辞手法为夸张。故答案为A项。
20、《中国》采用了大量的意象性画面语言来形成镜头语言上的留白空缺,用有尽之言、有象之画表达出无穷的情感与意味。(3分,每处语病找对且修改正确赋1分,其他正确的修改方法亦可给分)
【解析】①“的”的错误使用导致主谓搭配不当;②“大量”修饰的对象是“意象性画面语言”,故应放在其前面,③“描绘”与“情感与意味”搭配不当。
广东省汕头市重点高中2021届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征程,遵义 着伟大的转折。
遵义市红花岗区子尹路96号,青瓦丹柱,灰砖白墙,二层砖木结构中西合璧,古朴、大方。86载 ,匾额上“遵义会议会址”①六字,在正午的阳光照射下,愈加粲然。
楼前的小槐树早已枝繁叶茂,沿着木质楼梯 ,一步一步走进历史现场。27平方米的会议室依然维持原貌,长方形的会议桌被椅子围在中央。房间一壁挂钟的钟摆声音和当年会场的铿锵辩论,仿佛穿越历史而来——②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长征初期严重受挫。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此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开了整整3天,阐述、争辩,批评③、自我批评,斗争中两条路线 。3天里,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旨在以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为目的,形成了一个影响中国革命走向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重大决议:④《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的决议》,简称遵义会议决议。
伟大的转折自此开始。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象征 光阴似箭 自上而下 是非分明
B.象征 光阴似箭 拾级而上 泾渭分明
C.标志 时光荏苒 拾级而上 是非分明
D.标志 时光荏苒 自下而上 泾渭分明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旨在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B.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为目的
C.中国共产党人以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为目的,独立自主地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D.中国共产党人旨在以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为目的,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0.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处的标点符号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①处的引号作用是特殊含义,与下文中的“围剿”的引号作用相同。
B.②处的破折号作用是解释说明,冒号也有表示解释说明的作用。
C.③处的逗号使用正确,因为逗号前后的“争辩”和“批评”是并列关系。
D.④处的冒号使用正确,因为后文的“简称”内容是对“决议”的解说。
18.C(标志:表明特征,用以识别的记号。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不可见的某种物(如一种概念或一种风俗)的可以看见的标记。语句的意思是“遵义”是中国革命转折的一个点,用“标志”最合适。时光荏苒:荏苒,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指时间渐渐地过去了。光阴似箭:时光如同箭飞行那样快速消逝,比喻光阴极易逝去。语句的意思是时间一点点过去,用“时光荏苒”最合适。拾级而上:顺着阶梯一步一步的往上走。自下而上:从下面到上面,从底下到上头。语句的意思是沿着楼梯上去,用“拾级而上”更合适。是非分明:明白分辨出曲直、对错。泾渭分明:泾、渭二水,一清一浊,虽合流汇聚,却清浊分明。比喻是非明了,境界清楚。语句的意思是两种思想正确、错误很明显,用“是非分明”更合适。)
19.A(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的语病有两处:①语序不当,“第一次”应该放到“独立自主”前;②句式杂糅,“旨在以……为目的”,改为“旨在……”或“以……为目的”。)
20.B(A项,“遵义会议会址”的引号是表示强调,“围剿”的引号是特殊含义。C项,“阐述、争辩、批评、自我批评”四个词语是并列关系,如果在“争辩”后加逗号,就与后文的“斗争中……”这句话构成并列关系,不符合语言逻辑了。D项,冒号使用错误,因为“简称遵义会议决议”不是对“决议”的解释,冒号要改为破折号。)
广东省茂名市2021届5月五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要求我们在生态环境治理中更加注重统筹兼顾。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保护领域存在各自为政、______、多头治理等问题。如果种树的只管种树,治水的只管治水,护田的只管护田,就很容易______,生态就难免会遭到破坏。生态环保无论处于哪个环节,人们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生态环保大局,甚至会影响到其他地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旨在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管一摊、相互掣肘,而是通过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推动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今天,我们______生态文明建设,更应遵循"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思想,下大力气推动生态环境整体性保护和系统性修复,让美丽中国______多元之美、系统之美。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八仙过海顾此失彼促进表现
B.八仙过海捉襟见肘推进表现
C.九龙治水捉襟见肘促进呈现
D.九龙治水顾此失彼推进呈现
19.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中,美好的环境从来都是由多重元素组成的,有花、有树、有群莺B.美好的环境从来都是由多重元素组成的,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中,有树、有花、有群莺C.美好的环境从来都是由多重元素组成的,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中,有花、有树、有群莺D.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中,美好的环境从来都是由多重元素组成的,有树、有花、有群莺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3分)
18.D【解析】九龙治水∶原意指多条龙治水,结果没有龙去管行云布雨之事,现多指一件事多个人或多个部门管,结果一人一个意见,谁也管不好。八仙过海∶比喻各自有一套办法,或各自施展本领,互相竞赛。根据上下语境,应该选择"九龙治水"。顾此失彼∶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照顾不过来。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生活穷困,后也比喻能力财力穷于应付。根据上句,强调不能两全,故选"顾此失彼"。推进;形容对事物的运动状态施加影响,使其继续朝一定的方向运动(向前运动),用在军事上也指以武力强力前进。促进∶基本义为促使前进。根据语境,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向前发展,故选"推进"。呈现∶也是内在的一种外在反应,将内心的理想、渴望、信念、思想等,以语言、文字、画图等形式展现出来,更多用以自然体现。表现∶施展出来,显露出来,强调自觉地或主动地。根据语境,"多元之美、系统之美"是自然体现的,故选"呈现"。
19.A【解析】本题四个选项,区别一在于"有花、有树、有群莺"照应上文"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区别二在于句内的语序,要紧承上文引用的诗句,故选A最恰当。
20.无论生态环保处于哪个环节,人们都应该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影响到其他地方,甚至会影响到生态环保大局。(3分)
广东省江门市2021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1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瓦房,因以瓦盖为顶而得名,为汉族传统民居建筑。在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国传统的瓦房很早就出现了,最初主要出现于寺庙、宫殿等建筑中,这些建筑使用的是价值 的琉璃瓦,直到宋元时期,瓦房才渐渐拓展到民间,至明清时期开始 。不论是红砖碧瓦,还是青砖黛瓦,都能让人感受到素雅、古朴、宁静、厚重的美感。传统瓦房建筑具有防腐、通风、采光等优势,层层叠叠地铺在坡面上的瓦片,形成了空气流通的缝隙,整栋屋子冬暖夏凉。房顶屋脊 上,能工巧匠们通常会装上 形如鸟兽鱼等饰物,这些饰物美观大方又富含 ,颇具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古朴大气的北方,一砖一瓦见证了他的千年辉煌与沧桑。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高昂 盛行 屋脊(jí) 林林总总 喻义
B. 高贵 风行 屋脊(jí) 林林总总 寓意
C. 高昂 盛行 屋脊(jǐ) 形态万千 寓意
D. 高贵 风行 屋脊(jǐ) 形态万千 喻义
19. 下列各项中,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B.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C.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D.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0. 文中划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C 19. A
20. 瓦片层层叠叠地铺在坡面上,形成了有利于空气流通的缝隙(形成的缝隙有利于空气流通),使得整栋屋子冬暖夏凉。
【解析】【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及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字音的能力。
“高昂”,昂贵。“高贵”,极为贵重的。侧重道德水平和地位。第一空根据语意应为琉璃瓦价格高,应选用“高昂”;
“盛行”,侧重大规模传播开来。“风行”,侧重快速传播开来。第二空侧重大规模传播,应选用“盛行”;
第三空“脊”正确读音为“jǐ”;
“形态万千”,意思是有各种形态的。“林林总总”,形容杂乱众多。第四空文中强调鸟兽鱼的形态多,应选用“形态万千”;
“寓意”,指寄托或蕴含的意旨或意思。“喻义”,指用比喻的意义来表明意思。第五空是说鸟兽鱼等饰物蕴含美好的意思,应选用“寓意”。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本题注意是选“与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不同的”。
划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A.“气吞万里如虎”使用了比喻、 夸张的修辞;
B.“红”使用了借代,“无情”“护”是拟人的修辞;
C.“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D.“比西子”使用了比喻,“淡妆浓抹”是拟人的修辞。
故选A。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瓦片……形成了……缝隙”搭配不当,不合逻辑,应改为“瓦片层层叠叠地铺在坡面上,形成了……缝隙”;
“形成了空气流通的缝隙”成分残缺,应为“形成了有利于空气流通的缝隙”或“形成的缝隙有利于空气流通”;
“整栋屋子冬暖夏凉”成分残缺,无法与上句衔接,应改为“使得整栋屋子冬暖夏凉”。
广东省2021届新高考?压轴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书法在诸艺术门类中,最具中国独特性。( )。
远古之时,礼即文,文即美。中国文化本来就有一种艺术倾向。但严格说来,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在汉末魏晋出现的。这时出现了以书法为纯艺术的书法家,有主张“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的蔡邕;有“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终为草圣的张芝。这时,书写工具笔、墨、纸在改进的基础上,书法艺术的笔墨技巧也达到成熟。起笔之藏露,运笔之迟速,转折之方圆,收笔之锐钝,各有讲究,多姿多彩。蔡邕“骨气洞迭”,张芝“血脉不断”,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自此之后,中国书法随时代的前进浪峰叠起,奇景不断,蔚为大观。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文化中国中,书法是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
B.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
C. 只有在文化中国,书法才是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
D. 只有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才成为一门举足轻重的艺术
19.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C.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D.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0.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答案】18. D 19. B
20. 这时,在书写工具笔、墨、纸改进的基础上,书法艺术的笔墨技巧也达到成熟的阶段。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首先,运用关联词“只有……才……”,可对“中国文化”这一重要条件起到强调作用,由此排除A、B项;其次,以“只有在中国文化中”开头,可与上句“最具中国独特性”连接贯通,不致话题中断,由此排除B项;最后,从整个语段来看,强调的是“中国文化”而非“文化中国”,由此排除C项。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画波浪线句子“中国书法随时代的前进浪峰叠起”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连绵不断的书法艺术作品比作江海中起伏不断的浪涛。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赋予羌笛以人的情感,故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春风不度”使用双关手法,表面是指春天温暖的风,实际上是指朝廷的恩惠。
B.“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盖了多年的被子比作冰冷的铁块。
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使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把“霜叶”的颜色和“二月花”的颜色对比,突出秋天的枫叶更红。
D.“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山重水复”对“柳暗花明”,“疑无路”对“又一村”。
综上,B项与画波浪线句子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错误:一是语序不当,把“改进”前的“在”调至“书写工具”之前;二是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的阶段”。
这样,改正后正确的句子是:这时,在书写工具笔、墨、纸改进的基础上,书法艺术的笔墨技巧也达到成熟的阶段。
广东省2021届新高考?压轴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所有的天体远看都呈球形,但并不是绝对的圆。
我们就算否认了月亮约略圆算是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有如十二点整的钟声,当你听到钟声时,已经不是十二点了。
其实,可以换个角度看,我们说月圆月缺其实是受我们有限的视觉所欺骗:有盈虚变化的是月光,而不是月球本身。月何尝圆,又何尝缺,它只不过像地球一样不增不减地兀自圆着——以它那不十分圆的圆。
花朝月夕,固然是好的,只是真正的看花人哪一刻不能赏花?在初生的绿芽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当柔软的枝条试探地在大气中舒手舒脚时,花隐在那里;当蓓蕾悄然结胎时,花在那里;当花瓣怒张时,花在那里;当香销红黯委地成泥的时候,花在那里;当一场雨后只见满丛绿肥的时候,花还在那里;当果实成熟时,花在那里,甚至当果核深埋地下时,花依然在那里。
或见或不见,花总在那里。或盈或缺,月总在那里。
不要做一朝的看花人吧!不要做一夕的赏月人吧!人生在世哪一刻不美好完满?哪一刹不该顶礼膜拜、感激欢欣呢?
18. 下列各句中的叹号,和文中最后一段叹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咚!咚咚!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敲门声。
B. 二嘎子呀,是个肯下力、肯吃苦的孩子!
C. 听说昨天就放跑了俩,不是你们干的吗!
D. 你给我乖乖地呆在这儿,哪儿也不准去!
19. 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20. 请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手法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18. D 19. 就算我们承认了月亮约略圆是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
20. 句中把初生的绿芽和此时的花当作人来写,赋予绿芽和花以人的情态与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刚刚发芽时的特点,流露出对不算完美的绿芽的喜爱和欣赏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D.叹号和文中叹号表示强烈的祈使语气。
A.叹号,用于拟声词后,表示声音短促或突然;
B.叹号,表示感叹语气;
C.叹号,表示强烈的反问语气。
故选D。
【19题详解】
本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
“我们就算否认了月亮约略圆算是圆”中否定不当,原句表述的是不承认“月亮约略圆是圆”,因此把“否认”改为“承认”,且“就算”应放在句首,表示假设。“算是”意思是“当作,当成”,应改为“是”,表示肯定。
故原句改为:就算我们承认了月亮约略圆是圆,它也是“方其圆时,即其缺时”。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在初生的绿芽怯怯地探头出土时,花已暗藏在那里”运用拟人修辞,将“绿芽”“花”当作人来写,“怯怯”写绿芽的神态,“怯怯”写绿芽的动作,“暗藏”写花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刚刚发芽时的特点,流露出作者绿芽的喜爱和欣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