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3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1 16:33:57

内容文字预览

(共35张PPT)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学习导入
杜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学习目标
1、了解创作背景,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2、读熟诗文,能按要求简要概括诗歌主要内容。
3、赏析诗中名句,感悟诗人身遭苦难、心怀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即杜甫在草堂定居后的第二年八月。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杜甫流寓成都三年,靠亲戚朋友帮助维持生活。这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好不容易在城西七里的浣花溪边找到一块荒地,盖起了一间茅屋,总算有了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
写作背景
题目解读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
初读诗歌
读准字音
注意停顿
明了大意
朗读诗歌









突兀
布衾



沉塘坳


zhuǎn


广

shà
qǐng
xiàn
sāng



此屋
háo
juàn
cháng


chóng
qīn
ào
扫除障碍
读准下列画线字的读音:
朗读指导
1、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
本诗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灵活把握;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凡韵脚需读得响亮。
2、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
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
“千万”
“大庇”
“寒士”
“呜呼”
“何时”
“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朗读节奏划分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秋高:
怒号:
三:
江郊:
长林梢:
下者:
沉:
秋深
虚数,表示多
江边
文白对译
怒吼
高高的树梢
低飞的茅草

翻译: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
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忍能:
为:
公然:
呼不得:
倚:
呼喊也没有结果
靠着
竟然忍心这样
公开

翻译: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
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一会儿)
(像墨一样黑。)
(被子)
(睡觉不老实)
(被里子)
(雨点细密,像下垂的麻线)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一会儿,风停了,乌云像墨一样黑,秋天的天空乌云密布,天也渐近黄昏,黑了下来。
盖了多年的被子,又硬又冷,像铁一样,娇惯的儿子因为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漏,床上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
翻译:
自从安史之乱后,已不知有过多少个这样的夜晚,洒泪沾襟又有什么用呢?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睡得很少,指失眠)
(何由:即“由何”。由:凭。)
(彻:到天明。作动词)
翻译: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怎能得到。)
(全部庇覆)
(所有贫苦人)
(安稳得像山一样)
(见xiàn:同”现”)
(小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喜笑颜开,而高大的房屋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一样!
啊!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样高大的房屋,我自己即使茅屋被狂风吹破,被冻死了也心满意足!
翻译:
赏析全诗
1.第一节“卷我屋上三重茅”中的“卷”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换成“吹”好不好,为什么?“三重”表现了什么?
前两句有何作用?
“三重”表现了受害的严重程度。
这两句互为因果,点明题意。
“我”为下文“吾庐”的“吾”伏下照应之笔。
“卷”写出了风的迅猛,还表现了茅草的动态,换成“吹”,风的力度不够;“吹”表现不了茅草的动态。
2.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这三句写出了什么?
“飞”“渡”、“洒”、“挂?”、“飘转”、“沉”
等动词写出了茅草的什么特点?
此三句写茅草在秋风中的情状。
3.概括本节内容。
风狂屋破,茅草乱飞。
“飞”、“渡”、“洒”、“挂罥”、“飘转”、“沉”描述了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
第二节赏析:
1、“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憔悴。
2.群童抱茅单是“欺我老无力”吗?这一情节对后文有何作用?
不是。因为社会动荡导致老百姓穷困。
是结尾的伏笔。
3.“归来倚仗自叹息”,“叹息”的含义是什么?
b、叹息儿童幼稚,不明自己苦衷。
4、给本节加一个小标题。
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a、叹息天公无情毁屋。
c、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第三节赏析:
1.“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把铁改为“冰”好不好,为什么?
“铁”表示a、很凉、很硬(天寒冷);b、色彩: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布质被子,多年已“冷似铁”,失去了保暖价值。因小孩“恶卧”,蹬得大窟小眼,破烂不堪,由此可见诗人生活境遇的窘困。?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有何作用?“长夜”一词如何理解?
痛苦难眠。
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
一语双关,既指眼前难挨的雨夜,又指战乱造成的长时间的不安、民不聊生的时局。
这两句点出风破茅屋的结局。诗人通过这一不眠之夜,追忆到“丧乱”以来的情景。在国破家亡的灾难中,诗人忧国忧民,早已不能熟睡,何况此时此景呢??(更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生活的困境)为下文提问作铺垫。
3、给本节加一个小标题。
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第四节赏析:
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2.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全诗的主旨
3、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
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1、请在诗中分别找出写景、记事和直抒胸臆部分,并用四字词语概括四段内容和作者心情。
探究发现
①秋风破屋
第1到3段写景记事,第4段直抒胸臆。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忧思不绝)
(心怀天下)
2、请用含“痛”的二字词语概括各节中蕴涵的感情并分析这感情表达的联系和变化。

群童抱茅

愿得广厦
③长夜沾湿
痛惜——痛心——痛苦
——痛忧
情感升华,由记叙一家之苦到大抒忧国忧民之情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全诗层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自己推想到别人,条理分明。
描叙每一个中心时,选用精当材料,不枝不蔓,问题集中,主旨鲜明。
用语非常准确、生动、鲜明,“怒号”反映风的威力;“飞渡”、“洒”、
“挂罥”、“飘转”、“沉”描写茅草被卷走的各种姿态,活灵活现。
全诗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束缚,作者思想更加无拘无束倾泻出来,加强感染力。
本诗特点
秋风破屋
群童抢茅
夜雨湿屋
心情苦痛
无可奈何
忧思不绝





白天
黑夜
屋外
屋内


自己
推己及人
天下寒士

广厦千万间
现实
水到渠成
理想
关心民生
忧国忧民
课堂练习
1、根据要求用原文填空:
(1)体现作者崇高理想的句子是:

(2)表现杜甫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

(3)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一句是:

(4)“倚杖”与“
”相照应。
(一)填空题。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唇焦口燥呼不得
老无力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2.诗一开始就单刀直入地具体描写
的情状,既显示
之大,又描绘出茅飞之状,更见诗人的
之情。结尾诗人由自己的困苦推及“
”,
表示宁愿“
”受冻至死,也要使天下人得到安乐,体现了诗人对人民苦难的同情。
3.本文中写景渲染诗人暗淡悲惨的处境的句子是:
。表现诗人高尚情操和博大胸怀、崇高理想的句子是:

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句话表现了诗人:

吾庐独破
茅屋为秋风所破
风力
焦急和痛苦
天下寒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兼爱天下、悲天悯人的博大胸襟,反映了诗人人格的伟大与高尚
(二)简答题。
1、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
(2)???????????????????????????????????????????????????
(3)
(4)???????
——自经丧乱少睡眠。
年老体弱
——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生活贫困
——布衾多年冷似铁。(床头屋漏无干处)
忧心国事
关心
“寒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句式错落有致,请结合具体的例子加以说明。
诗中不少朴素的语言,至今依然活跃在人们的口头上,如:“风怒号”“唇焦口燥”“公然”“叹息”“冷似铁”“少睡眠”等,明白如话。从句式上看,这首诗的前三段叙事如实描写,以七言为主;最后一段转而言志抒情,为适合感情表达的需要,句式也变成了杂言。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预示大雨将至,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
?
B.诗人对南村群童公然抱茅逃进竹林的行为无可奈何,只好拄杖归来,独自叹息。
?
C.布衾如铁,屋漏床湿,雨脚如麻.长夜难眠,表现出诗人穷困苦痛的生活状况。
?
D.这首诗最后一段运用叙述抒情的表达方式,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三)赏析题。
D
2、对诗歌理解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述、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A
3、对“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诗人幽默风趣的写法,既活灵活现地描绘出南村群童的顽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画了自己因年迈而无力改变现状的那种无可奈何的微妙心理。
B
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诗圣”,表达了“我”对他们年少无知的不满。
C
南村群童连不值钱的茅草都抢,可见当时人们的生活贫困到了何种程度。
D
称之为“盗贼”,表达了诗人对南村群童不良行为的强烈愤恨。
A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将本首诗改写成记叙文,在你的笔下再现那个心系天下苍生的诗圣。
要求:在原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具体描绘三幅图景,要突出杜甫形象,写出他在各种情境下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诗歌最后的抒情,要具体写出他的理想,写他当时的心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