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导
读
知
人
识
体
作者简介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导
读
知
人
识
体
文体知识
奏疏、章表:古代官吏书写给君主的文书,皇帝用朱砂红笔亲手批谕后发还原奏人。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章表分用以谢恩为“章”,用以陈述事实为“表”。奏疏的内容有多个种类,包括言事、对策、请安等。
导
读
知
人
识
体
写作背景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一、导入:
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第八单元的学习,我们将围绕“倾听理性的声音”
这一核心任务展开,学习目标是通过阅读4篇文言经典作品,领会作者的观点及其现实针对性,把握其解决现实问题的理性思维方式。在辩证分析与合理推理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判断,养成大胆质疑,缜密推断的批判性思维习惯。
本单元两课共4篇古文,我们将从两个“得”:
得体、得理
的层面展开学习研讨,重点是“得理”。
二、研讨“得体”:
《谏太宗十思疏》和《答司马谏议书》这两篇古文。
1、这里的“体”首先是指文体,在阅读古文时了解一点文体知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文章形式和内容的理解。《答司马谏议书》也就是书信,第5单元我们已经学过李斯的《谏逐客书》和林觉民的《与妻书》,那么书这种文体同学们并不陌生。《谏太宗十思疏》,疏,也称奏章。作为一种文体名,它是指古代臣子上奏帝王的各类文字的统称,包括表、奏、书、上书、公示等。那么“疏”的本意是“条陈”也就是逐条陈说的意思。
2、“得体”的“体”还可以理解为语言的得体,也就是言语得当,恰如其分,符合作者的身份和地位。
大家试想一想,假如魏征将题目中的“太宗”换成“世民”,写成《谏世民十思疏》,可以吗?也许有同学会说,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本来就是取义于济世安民,你看济世安民不是挺好的吗?果真这样的话,那魏征不仅是谏官当不成,还极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再想,假如王安石将题目中的建议换成司马光的大名,光,前面再加一个尊称,君,写成《答司马君光书》,可以吗?这当然也是不可以的。
为什么?因为古人同辈之间不互称其名,而尊称其字。司马光比王安石要年长两岁,两人是同朝为臣,私交非常好。司马光写给王安石的书信,以《与王介甫书》来命名。那么王安石字介甫,司马光字君实,按照礼尚往来之对等的原则,那么王安石回信应该写成《答司马君实书》才是,对吧?然而王安石偏不这样称呼,而是在司马这个复姓之后却冠之以答“谏议”这个官之名。因为当时司马光是担任右谏议大夫,也就是说他是负责向皇帝提意见的官员,那么王安石在此以官职称呼对方,以国相的身份进行回复,说明这封信他的回信的目的不仅是日常朋友之间的一种交流,而已经成为一种关于变法的一封公开信,这是写给反对变法的保守派官员们的,给他们来看,更是写给不断收到反对变法的奏章的皇上宋神宗来看,所以他想通过这样的一种公开论战,以进一步坚定皇上支持变法的决心。
所以可以知道王安石选用“谏议”这个称谓应该说是别有深意的。
3、再比如说魏征与唐太宗刚才说了是君臣关系,作者一开篇是以“臣闻”来起笔,你看看文中他还称呼是“下愚”,什么是“下愚”?就是最愚昧无知的人,这是一种谦称,而尊称唐太宗为什么?“明哲”、“元首”等。那么王安石与司马光同朝为臣,作者用“某启”开篇,你看看他文末最后用“区区”一词,他也是用作自称的一种谦辞。
4、我们在阅读古文的时候,不仅要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还可以在我们阅读的时候想一想,就为什么作者要使用这样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细心阅读过这两篇文章的同学还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魏征在文中的这两句话“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你看这里面的两个字,人民,人不就是民吗?
那么为什么不跟王安石一样,你看王安石他两句都是用的名字。那么前面我们已经说到过,唐太宗姓李名世民。因避讳呀,就是封建君王或者说是尊亲,为了显示威严,规定人们在说话当中避免直呼其名,而以别的字来代替。所以当时人们写文章遇到“民”这个字就改写成人字,这也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语言运用上的一种非常特殊的规则。
三、研讨“得理”
前面说过,学会倾听理性的声音,是我们这个单元应该关注的核心任务。我们先以讲读篇目《谏太宗十思疏》为例,来逐一探讨
1、我们现在看第一个问题,魏征的思考究竟是缘何而起?大家知道魏征是初唐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的重要辅臣,《谏太宗十思疏》是他在贞观十一年,也就是公元637年,他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疏。
那么李世民在隋末跟着他的父亲李渊南征北战,艰苦创业。李世民登基之后,由于他谨慎治国,休养生息,国泰人安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的局面。看一下教材第145页,这里配有唐代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局部,其实完整的《步辇图》,画面描绘的是唐太宗在贞观15年,也就是公元641年的春天,在大唐的皇宫内接见松赞干布派来迎娶文成公主的使官的这种情景。
李世民端坐在有6个宫女抬坐的坐榻上,这幅图就是根据这个步辇来命名的。这一幅歌颂汉藏民族友好交往的作品,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再现大唐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那么就在如此一派盛世安好的局面下,魏征何以能够清醒而又理性的审视大唐盛世背后潜在的危机呢?
诚如魏征在奏书的第二段开头所说到的:“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应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这意思就是说,大唐以前的国君都是承受上天的伟大使命来治理天下的,他们没有一个不为国家深切的忧虑,而且智力成效是相当显著的,但是大功告成之后,国君的品德就开始衰败。那些国君开头他做的很好的,确实很多,但是能够坚持到底的就非常少了。那么唐太宗也不例外,他登基之后同样滋长了骄傲情绪,他开始追求享乐,改变了原来的勤俭的作风。他不断的搜求奇珍异宝,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园林。所以作为大臣的魏征,纵观历史长河,审慎历代王朝的兴盛衰亡,对大唐的国运是深表忧虑。魏征是尊上而不媚上,和他多次的上书劝诫,《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篇。
2、那么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为理性声音的要旨,也同样不难理解了,那做书的第一段就开宗明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要是国家安定太平,君主就一定要厚积他的德行仁义。当今世上你应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3、我们再来看第三个问题,“理性的声音”的一个核心内容,也就是魏征在奏书的第三段简述的实施,作者先用“诚能”统领下面的“十思”,“诚能”是什么意思?就是“如果真能”,它是表示一种假设,也就是说唐太宗实际上他并没有完全做到,所谓的“十思”都是在有的放矢,针对唐太宗言行中的不当之处来进行劝诫。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具体看一看魏征是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又是如何简要委婉而要得体的表达。
1、2两“思”:“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应该知足,用来警戒自己,将要大兴土木,营建宫殿这一类的事情,你就要想到应该适可而止,让老百姓得到安宁。这两思他是劝戒唐太宗在生活上要知足、知止,不要劳民伤财,大兴土木,追求享乐,奢侈浪费。
3、4两“思”:“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想到君位的高而险,就不要忘记谦虚,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恐怕骄傲自满而听不进不同意见,就想到要像江海一样甘居百川之下。
这两次是劝诫唐太宗要加强自我修养,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是居安思危的正确态度。
5、6两“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喜欢打猎,就想到国君应该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担心一直懈怠,就想到治理国家要始终谨慎。那么这两思就是针对君主的生活特点和他的一种特殊地位来说的,也是从第二段“凡百元首”的历史教训中得到的一个重要的借鉴。也可理解为劝诫享乐,怠惰,要勤勉政事。
7、8两“思”:“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忧虑耳目闭塞,就想到要虚心去采纳臣下的劝谏。你担心谗言为害,你就应该想到应该端正自身来排斥丑类。这两次就是在劝谏唐太宗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不要自以为是、闭目塞听,更不能听信谗言,要亲君子、远小人。
9、10两思:“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行”,有所赏赐的时候,就要想到不能因为个人喜爱而胡乱奖赏;施行惩罚的时候,就要想到不能因为自己的恼怒而滥用刑法。这两次是劝戒唐太宗要秉公执法,赏罚分明,不能因为个人的好恶感情的冲动,而滥赏滥访。
以上作为奏书主体内容的“十思”,是“得理”的具体内容,也是“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具体,化为十条律己待人处事的一种规范,这样是便于国君身体力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4、有意思是魏征明是针对唐太宗现实中的不当言行,他提出了改进的建议,但是你看看文章他并没有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一种常见思路来谋篇布局,这也是我们要思考的第4个问题。就是魏征的理性声音是如何呈现的?
前面说到“疏”,这个文体,它的本意是什么?是“条陈”也就是“逐条陈说”的意思。那么为什么作者要将最重要的“十思”是置于篇末,而不至于篇首?换句话说,这是魏征为什么要写第一第二这两段?这两段它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我们看第一段,奏书的开篇以两个比喻引入正题,提出“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阐述了“德义”与“国安”的关系,它不仅表明了作者的上书的宗旨,更重要的是可以引起唐太宗的兴趣,唤醒他的重视。
接下去仍沿用这两个比喻,说明“德义”对于“国安”的重要作用,不积德义,国就不能安,国不能安,正是君主最担心的。所以这就抓住了唐太宗的一种心理,就是顺势而下,从君主地位之高就引到了奏疏的主旨上来了。
再来看奏书的第二段,奏疏的针对性是很强的。面对唐太宗的居安而不思危,不以俭来戒奢的现实。魏征他接着就引用了历史教训加以劝诫,“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概括了自古以来君主心亡的教训。由于待人的态度前后判然有别,它产生的结果也就截然不同。“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奏疏的目的是要规劝唐太宗认清危害,所以你看看“竭诚以待下”,他就是一语带过了。
那么下面重点讲什么?下面重点讲的是“纵情以傲物”的严重后果。“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这就进一步揭示了傲物的危害之大,这还不够。魏征最后还说“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无疑是给唐太宗敲了警钟。如果再纵情傲物,不竭诚以待下,就难免有覆舟之语。
奏疏的第二段,从守成之君,亦是人心来立论。你规劝唐太宗以后,不可纵情傲物,应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此基础上就水到渠成地引出了第三段作为做出内核的实施来。
由此可见,理性的声音呈现需要切中肯性有所节制,而不是一味指责批驳试图压倒对方,而是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是对方所思,忧对方所忧,抓住问题的关键,要言不烦,委婉得体的来表达意见。
据说唐太宗看到魏征的这封诏书之后是大为醒悟,亲自写了诏书答复魏征,承认自己的过失,还把这篇奏疏是常放在自己的案头上来对照来反省,理性的表达或许正是这篇奏书打动唐太宗的最主要的原因吧。
四、小结:
讲读课文《谏太宗十思疏》的“得理”部分。就研讨到这里。
这节课我们以《谏太宗十思疏》为例,用一个主问题“理性的声音”串联起4个小问题,分别指向的是奏疏的写作的缘起、理性声音的要旨、核心内容以及它的呈现形式。
品
读
郢
匠
挥
斤
论证方法?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正反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品
读
郢
匠
挥
斤
语言特点?
利用骈文的排比、对偶、表达真情实感,但又不囿于形式,不避散句,不咬文嚼字,不大量用典,没有繁冗的引证。
言之有务切中时弊,难能可贵,既有骈文的华美,整齐,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易于诵读。?
拓
读
寻
旨
悟
理
“十思”的现实意义
唐太宗曾说:“朕每临朝未尝不三思,恐为民害。”他常以隋代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制利欲,分明赏罚,善于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社会日渐安定。在此情况下,唐太宗渐渐放松了警惕,大兴土木,多次巡游、打猎。魏征以政治家特有眼光发现了唐太宗“忘本”和“忘危”的根本问题,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十思”,不仅在当时,就是在现在也有借鉴意义。??
拓
读
寻
旨
悟
理
课堂结束语
“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味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征,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同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造历史有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
五、课堂练习:
将“十思”分类,以表格的形式归结
六、作业:
1、下一节课我们将以同样的阅读和思考路径,学习《答司马谏议书》这一课,请同学们课后认真的思考。
2、为了更好的理解王安石回信的内容,建议课后搜索并大致浏览一下司马光的书信,就是《与王介甫书》。
3、完成教材152页,单元学习任务三,尝试为《贞观纪要》中记载唐太宗的两段文字,先断句再翻译,并结合课文谈你从这两段文字中读出了怎样的理性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