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课件58张 PPT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八单元《阿房宫赋》+《六国论》比较阅读 课件58张 PPT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5-21 06:59: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房宫赋
+六国论
第一、二课时
学习任务:
1、了解赋、论不同的文体特征并在朗读中感受,
2、探讨作者理性思考的缘起,声音的要旨,内核三个问题。
“赋”是由先秦诗歌派生出的一种文体。“赋”的名称据说起于战国赵人荀卿《赋篇》:“赋者,铺也;铺采摛(舒展;散布;铺陈)文,体物写志也。”
艺术表现:
注重铺陈,
讲究声韵之美,
使用华丽词藻,
着上绚丽色彩。
内容重在:
摹写事物,
抒发情感,
表达思想。

赋体的流变:短赋——先秦诸子散文中;骚赋——屈原为代表;辞赋——汉代,赋的体制便正式确立;骈赋——魏晋以后,赋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律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向律体;文赋——宋代多以散文方法作赋,别创一格。
代表作品:东汉张衡的《二京赋》,三国时王粲的《登楼赋》、
西晋左思的《三都赋》、唐杜牧的《阿房宫赋》,宋苏轼的
《赤壁赋》等。
后两篇都是文赋的典型作品。

“论”这里是原指史学家在本纪列传之后,评述所记史实和人物的文字。后来凡是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论著,也都称为史论。
史论可以归为论辩一类。论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论述文,论辩包括两个方面,或阐明一个道理,或批驳别人的言论,这就是辩。比如《答司马谏议书》,从形式上来说是书信体,但是从内容上来看,王安石回信主要是批驳司马光强加给自己的诸多罪名,这是属于“辩”的范畴。

《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随之相继灭亡。
朗读课文,感受气脉:
1、 学习提示第二段特别提出要求:“朗读课文,感受赋和论的文体特点,体会作者倾注其中的感情和气势。”
2、 自己有感情地朗读这两篇古文,感受
赋这种文体,铺排描写,夸张扬厉,震撼人心的感染力;
史论阐发观点,逻辑严密,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得 理
第一个问题:理性的思考缘何而起?
1、关注两位作者各自所处的时代。杜牧生活在晚唐,此时大唐帝国日薄西山,已经走向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处在崩溃的前夕,杜牧希望当朝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因为沉溺声色而送命,接替他的敬宗荒淫更甚,好声色,兴土木,游宴无度,不事朝政。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既愤慨又痛心。他在一篇文章当中说:“大起宫室,广深色,故作《阿房宫赋》”;
2、苏洵生活在北宋,北宋统治者在军事上的无能,外交上的妥协退让,在北宋初期就已经助长了东北面的辽和西北面的西夏的嚣张气焰。在此之后,辽和西夏更是随时侵犯。而北宋王朝主要的应付方法是什么?是逐年向辽和西夏缴纳捐品银两,换取暂时的安宁喘息。
由于中央集权以及对外妥协政策而造成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尖锐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是日益的严重化,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就成了当时无数爱国志士思考的一个问题。他们都深感忧虑,纷纷上书要求改革。
苏洵、苏轼、苏辙这苏门三父子就一同撰写了同题政论文《六国论》。他们都想从六国灭亡的教训之中,寻找到解决北宋王朝问题的钥匙,苏洵是通过名重一时的欧阳修,把他的20来篇著作呈送给宋仁宗,陈述他对大宋王朝内政外交各种问题的意见。《六国论》就是其中的一篇。
第二个问题:理性声音的内核?
了解了两位作者的写作缘起,我们不难发现两两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都是在文末:
《阿房宫赋》在第4段;《六国论》是在第四第五两段。

第三个问题:理性的声音要旨是什么?
1、文章的主要观点是什么?《阿房宫赋》篇首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六国论》篇首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是两篇文章各自的主要观点和意图吗?联系两位作者理性思考的缘起,再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内容,我们不难发现两位作者理性声音的要旨都是聚焦于篇末。
《阿房宫赋》是第4段的末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而《六国论》是在第5段的末句:“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联系两位作者的写作缘起和文章的核心内容,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杜牧借此赋,表面上是铺叙阿房宫的兴毁,其真正的意图则是用秦国的骄奢致亡的故事,规劝当政者,要以古为鉴,明兴亡之道;
苏洵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来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能用贿赂的方法对待辽和西夏,而要用武力要抵抗。
均为借古讽今,针砭时弊。

小结:
这节课我们辨析了辞赋和史论两种文体不同的特征,通过朗读初步体会了两位作者倾注在文中的感情和气势,重点探讨了作者理性思考的缘起,声音的要旨,内核三个问题。
下节课我们将探讨作者理性的声音在文中是如何呈现的。


作业:
1、课外阅读篇目,
阅读一些杜牧的七言绝句。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读一读他的五言排律《华清宫三十韵》。
2、为更好地理解苏洵的《六国论》,建议同学们课后上网搜索并大致浏览一下苏轼、苏辙以及明代李桢的三篇同题政论文《六国论》。
3、书面梳理出各自的论证思路,包括论证方法,用有色笔区别开。
江南春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拓展延伸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拓展延伸
泊秦淮
杜牧
拓展延伸
烟笼寒水月笼纱,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拓展延伸
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歌等作品中。
他的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
第三、四课时
学习任务:
1、深刻详细地梳理出论证思路,探讨理性思考的呈现
2、认识到立意对于文章写作的重要作用
得 理

汉代杨雄:“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即:诗人写的赋不但文辞优美,而且有意义,这个“则”就是“法度言正,不失讽喻的精神”;而词人写的赋,因为过分的注重修饰而失去了讽谏的意义。

如果拿杨雄的话作为一个标尺来衡量,这篇《阿房宫赋》,堪称诗人之赋,其实我们更应把它理解成“士人之赋”,因为我们能感受到他写这篇赋的角色定位----更多的是以士大夫的身份来写的,当时其胸中一定激荡着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第四个问题:理性的声音如何呈现?
《阿房宫赋》理性的声音如何呈现?
1、“铺采摛文”就是指铺陈文采,运用大量华丽的语句,张扬文采,从不同的方面描写事物,可以说是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例如在赋中写宫女之众之多,是这样来铺陈文采的“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通过形象而又贴切的比喻,即间接的写出了宫人之多,又写出了阿房宫的宏大。
2、这篇赋中所有这一类的铺陈,这类的夸饰,其目的,无一不是指向秦国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并最终聚焦于文末的正议宏论,也就是作者的理性声音。
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
一是写建筑之奇
二是写歌舞之盛
三是写美女之众
四是写珍宝之多
残民
自肥
爱纷奢
不爱民
《阿房宫赋》
1 宫妃由来——档次之高
2 梳妆打扮——明艳动人、场面壮观
3 缦立望幸——哀怨凄惨
宫中生活:
奢侈腐朽
荒淫无度
美人
珍宝之富——肆意挥霍
细 究:
人的被无视 ——
物的被践踏

珍宝
数量
处置
六国 (剽掠其人)
倚叠如山
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

贪欲
挥霍
灭亡
一人之心
秦爱纷奢
千万人之心
人亦念其家
使……多于……
(六个排比)
叫、举、一炬
常情
积怨
爆发
秦始皇因为骄奢淫逸而自取灭亡。
来源
纷奢、极欲
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
讽谏唐王朝勿悲剧重演
卒章显志
不爱民
哀之,鉴之
写作目的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第1、2、4指唐朝统治者,第3个指唐以后的统治者。
观古今之成败,成,人也,非天也;败,亦人也,非天也。成败得失,皆由人也,非关天也。
奢 亡 鉴
写作目的
(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
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予秦 。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73年 魏割南阳予秦。
(2)、秦灭六国时间表
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3年秦攻赤丽、宜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击退。
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

《六国论》理性的声音是如何呈现?

2、《六国论》是一篇史论,苏洵撰写此文,欲借题发挥,以古喻今,以警示宋仁宗,他自然要把道理阐述得非常充分,这就要求必须通过严密的论证来强化说理,采用史论的文体形式,无疑比诗歌有更为雄辩的力量和更为充沛的气势。
3、苏洵撰写这篇文章,它的阅读对象是北宋的最高统治者,宋仁宗,他开出的药方是什么?对北方的辽和西夏的南侵,不要贿赂求安,而要坚决抵抗,如果苏洵如这首诗一样剖白心迹,直陈其言,用教导,教训的口吻劝诫圣上,那宋仁宗不仅不会接受建议,反而极有可能会加害作者,所以文末的这一段作者的意图并未直接点名,而是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有一种言尽而意不尽的韵味,既饱含着情感,更蕴含着极为理性的力量。
第一段
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
①赂秦而力亏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故曰:弊在赂秦也
第二段采用论证方法
战胜而得——受贿所得
战败而亡——贿赂所亡
创业之艰——割地之易
地有限——欲无厌
薪不尽——火不灭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数量上
(对比论证)
程度上
(对比、事实论证)
道理(引用论证)
第二段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引证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第三段论证

与嬴不助五国

以荆为计速祸

诛良将,用武
不终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不赂者以赂者丧
勿附于秦
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
(假设论证)
弊 在 赂 秦
赂 秦 力 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
数量上
程度上
道理上
齐亡之事实
燕亡之教训
赵亡之悲剧
(总 分)
(第一段)
(总分)
(第二段)
(总分)
(第三段)
(过渡)
(分总)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第四段)
(引古)
(递 进)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第五段)(讽今)
(并 列)
得 益
1、除文言,文化等基础知识外,感受了两篇文章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还应在阅读中进一步增强“鉴识”的本领,看《道山清话》中记载的一个故事:

2、“鉴识”?也就是审查辨识的本领,苏轼称道“这汉子也有见识”,是因为这位老兵,能查点精髓,敏锐地从文中那么多的语句中,选择出了较为关键的内容,而且能够自主的去体会它的意味和价值的,这种鉴识还只限于对文本内部的审查辨识,如果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能把文中所引用的材料,所述的语句和更多的文本资料进行对照比较,辨析原委,就会有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
3、我们以《阿房宫赋》为例,看看文中哪些说法或观点,需要我们去审查去辨识。
关于阿房宫建造的时间、原因、地址以及规模,历史上不少史籍,都有记载,司马迁的《史记》成书最早,他的记叙也相对比较可信,我们来看《史记》中的记载,将这则史料与《阿房宫赋》中的相关内容对照起来看,文中有没有值得我们去审查辨识的地方?



4、第1处划线句可知,秦始皇修阿房宫,主要是因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人口日益增加,原有的宫廷也不能够满足新的需要,所以选址在渭水之南,可见杜牧将阿房宫的新建完全归因于秦爱纷奢,他其实并不符合史实。
5、第2处第3处划线句可知,新王朝最先修建的是阿房宫的前殿,这个规模并不是很大,到秦王朝覆灭之时,全部工程尚未完成,就算日后不断的扩建,所有的宫殿楼宇全部竣工,也离《阿房宫赋》文中所说的“覆压三百余里”相差甚远。根本不符合事实。


6、再看首句,秦始皇35年也就是公元前212年才开始规划并修建阿房宫,这个时间点距离始皇之死不过两年,因而《阿房宫赋》文中说,宫人们“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更是离谱不完全符合事实。
杜牧成文前他并非不知道,但他依然选用赋的文体,利用这种极其夸张扬厉的方式来表情达意,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突出秦王朝的荒淫无度,穷奢极欲,也就是为文末的议论服务。

7、“得益”的第2个方面,如何在写作中进一步提升“命意”的能力,以《六国论》为例,强调4个字,“意深义高”,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立意,文章写作最要紧的地方就是立意,优秀的作者都会在他作品的“意深义高”上面惨淡经营、苦心孤诣。
六国灭亡是件大事,是历代文史学家关注的焦点话题。宋代的三苏就各写了一篇同题《六国论》,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同写《六国论》,老苏义最高,为何父子三人的同题作文《六国论》父亲完胜两个才华横溢的儿子,成为久负盛名的传世名篇?

你或许会说姜还是老的辣,不错,当时苏轼、苏辙还比较年轻,但我们看观点?意?苏轼的《六国论》认为,六国久存是因为诸侯养士,而秦朝速亡,是没有重视士,突出强调士对安邦定国的重要作用;那苏辙的《六国论》,这是阐述六国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敌,是咎由自取。
后来,明代李桢他也写了一篇《六国论》,他认为六国破灭是不施仁政,但这篇《六国论》仍旧没有超越苏洵,这是什么原因?苏洵不同于苏轼苏辙李桢的书写的目的,它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是借题发挥,警告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所以借古讽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就是苏洵高出他的两个儿子还有李桢的地方。


辩证分析,增强批判性思维:
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
并不是赂秦,主要是政治上的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革,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最终是被秦国远交近攻的手段各个击破;另外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再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所以秦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苏洵并非不知,然而苏洵的用意却并不在此,他的意图是点明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仁宗,不要用贿赂的方法对待辽和西夏政权,要动用武力,要奋起抵抗。六国最后全部破灭,这是一个惨痛的历史教训,也是后代当国者应该汲取的历史经验。
所以苏洵在第4段的末句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治理国家的人,不要在强大敌人的威力面前被吓倒。这是一个发人深省的警句,也是一个意味深长的忠告语。
《六国论》道理说到第4段就可以结束了,但是苏洵绝不是为评论历史而评论历史,他的文章的全部的锋芒几乎无处不对准现实,他是想以古代社会治乱国家兴衰的历史经验教训,作为处理当前国家的重大问题的借鉴。所以文章只写到第4段的话,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要第5段从古代历史引渡到现实政治,才能构建出它的主题的深刻意义。


苏洵此文见识深远,眼光犀利,议论声足以警戒后世。这正是此文近千年来盛传不衰的原因所在。
要使文章立意“意深义高”,这就要求作者必须对社会生活有敏锐的感知能力,还有超强的透视能力,能够对写作素材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从中挖掘出最本质的意义来加以表现,这样才能写出“意深义高”的优秀作品。
小 结
赋的特点
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象、 大胆奇特的夸张、铺陈、渲染等艺术特点来摹写阿房宫,就是“体物”;
“体物”
“写志”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就是“写志”,即抒发情志,寄托讽喻之意。


小结一下,通过《阿房宫赋》和《六国论》这两篇经典古文的学习和研讨,我们辨析了诗赋和史论两种文体不同的特征和作用,特别是重点探讨了两位作者理性的思考的缘起,以及理性声音的内核,要旨呈现形式等问题。我们还进一步思考了如何在阅读中增强辨识能力,并初步探讨了如何在写作中提升辨析能力的一些方法,认识了文章对当时现实的关注,分析了其借古讽今、针砭时弊的特点,并且深切感受了古代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
作 业
阅读检测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 )矣,其制可谓( )矣,宫中之女可谓( )矣,宫中之宝可谓( )矣,其费可谓( )矣,其奢可谓( )矣,其亡亦可谓( )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 )矣。
阅读检测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雄)矣,其制可谓(大)矣,宫中之女可谓(众)矣,宫中之宝可谓(多)矣,其费可谓(靡)矣,其奢可谓(极)矣。其亡亦可谓(速)矣!嗟乎!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悲)矣。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礼记·学记
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受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大,而自己的收获却很小,学生会因此埋怨老师。善于提问的人,就像加工坚硬的木材,先从容易处理的地方下手,然后对节疤和纹理不顺的地方下手,时间长了,问题就愉快地解决了。不善于提问的人与此相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就像撞钟一样,轻轻敲击则钟声较小,重重敲击则钟声大响,等钟声响起之后,让它的声音响完,不善于回答问题的老师与此相反。这些都是增进学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