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让学生经历由实物上的角抽象为几何图形的过程,通过观察、实物操作,让学生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建立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初步感受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能够比较出角的大小。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都有角;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形象思维,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角,形成角的正确表象,建立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课件,一些实物或图形。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揭示课题
(出示一组照片)同学们拍照片时都开心得“耶”!黄老师发现“耶”这个动作里藏着一个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就是角,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角吧。(板书课题)
二、建构模型,认识角
1.摸一摸,直观感知角特征
(1)(出示三角尺)这是一个三角板,它的身上有角吗?(生:不仅有,还不止一个呢!)老师找到一个角,看老师是怎样指出它的,可要看仔细哦!(示范指角:先指三角板上的一点,沿着两条边移动手指,再在两条边之间画弧线。)
孩子们,请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画这个角。真不错!
你能像这样在三角板上再指一个角吗?(学生上来指)
三角板上还有角吗?
谁愿意把你找到的角指一个给听课老师看一看?
指得真好!你们不仅找到了角,还学会了正确指角。
(2)现在请你们拿出准备的三角板,跟着老师一起做:
角的这儿碰一下手心,有什么感觉?(生:尖尖的,扎人,疼……)
用手指摸摸这儿,什么感觉?(生:平平的,直直的,滑滑的……)
真不错,小朋友们都在用心地感受角。
2. 抽象出数学的角,认识各部分名称
(1)(出示例1)这幅图上有角吗?找一找,指给同桌小伙伴看。(学生看图指)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角,把它们请下来,就成了数学上的角。(演示)这三个图形都是角。
(2)刚才我们摸角时发现每个角都有尖尖的地方、直直的地方,其实它们都有自己的名字,都叫什么呢?请小朋友看看教材84页,自己去找一找。找到的告诉小伙伴。
3.辨一辨,巩固角的特征
老师这儿还有几个图形,它们是不是角呢?(想想做做第1题)
4.数一数,加深对角的认识
下面我们来变个魔术,请大家盯住第一个图形,变!变成什么了?(三角形)三角形上有几个角呢?我已经知道其中一个,另外两个角在哪里?
还有几个图形朋友也吵着要来上我们的数学课,他们都说自己的身体上也有角,咱们一起来找一找、数一数。(想想做做第2题)
5.找一找,体会生活中的角
(出示例1的主题图)图上还有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上也有角?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感知角的大小
孩子们,你们都很棒,对角这个新朋友了解得可真多。小闹钟来考考你们了。看,这里有3个角,你能看出它们当中,谁最大谁最小吗?
同桌讨论一下再汇报给老师听。你是怎么比较的呢?(观察弧线;数大格等)
2.比较角的大小(观察法)
(1)看来角是有大有小的。请拿出你的学具,做出一个角,举在手上。选两个学生介绍一下角的组成。(顶点和边)
现在,能让你的角变得大一点吗?能变小点吗?
这一大一小,你是怎么实现的?(学生回答)
看来,只要把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
(2)老师也做了一个角(出示),请拿出你的活动角,做出一个比它大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大吗?为什么?
做一个比它小的角,你确信你这个角比它小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角的两边张开的大,角就大;角的两边张开的小,角就小。
我们用眼睛看就能比较出大小,这种观察的方法在数学上经常用到。
3.比较角的大小(重叠法)
做好一个角同桌比比看,谁的角大?确信?有人不太确信(选大小近似的两个角)。哪个更大呢?(不同意见)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让我们确信哪一个角大吗?
当我们用眼睛观察,难以判断大小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把这两个角重叠在一起比一比。
四、全课总结,拓展角
1.总结:时间过得真快,一节课的时间都要到了。孩子们,这节课里我们一起认识了哪个新朋友呢?(角)如果你就是一个角,你会如何向大家做自我介绍呢?
儿歌: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想知我的大与小,要看张口不看边。
2.延伸欣赏:
角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欣赏一下角的奇妙和美丽。
关于角的奥秘还有很多,只要你们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那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