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第1节 植物的生殖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1.通过复习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
2.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能够列举植物常见的无性生殖方式。
3.尝试区别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4.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影响扦插成活率的因素,关注植物无性生殖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
5.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认识植物生殖方式多样性的意义。
学习目标
任何一种生物都有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的过程,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和延续,并不是靠生物个体的长生不死,更不是吃了《西游记》中的唐僧肉,而是通过(生殖)来实现的。通过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生活经验,我们了解到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呢?
导入新知
除此之外,生物界还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发育方式呢?与人类又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寻找答案。
为什么茄子植株上能结出辣椒?一棵菊花上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
这都是农艺师或花农采取的特殊的繁殖方法获得的。那么植物的生殖到底是怎样进行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第一节:植物的生殖。
1.观察花的结构
花药
花丝
雄蕊
花柄
萼片
花瓣(花冠)
子房
花柱
柱头
花托
雌蕊
一、有性生殖
(内有花粉、花粉中有精子)
(内有卵细胞)
合作探究
纵切放大
子房
子房的结构
子房壁
胚珠
卵细胞
一朵花最重要的部分是(雌蕊和雄蕊),当雄蕊的花粉粒落于雌蕊的柱头上的过程,就完成了传粉,
传粉以后,花粉受到柱头分泌黏液的刺激,就萌发出花粉管。花粉管沿着花柱向子房生长。花粉管内有精子。
2.传粉和受精
花
蕊
花丝
雄蕊
受精卵
子房
花药
胚珠
卵细胞
精子
雌蕊
花柱
种子的胚
柱头
花粉
新一代植株
3.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子房壁
果皮
种皮
胚
受精卵
种
子
果实
这种经过有两性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属于有性生殖。
结合内容讨论一下桃花与果实的结构
归纳新知
竹子的生殖
竹子是靠竹鞭(地下茎)来繁殖的
二、无性生殖
合作探究
椒草的生殖
椒草的叶片长成新植株
马铃薯(土豆)
马铃薯块茎发芽生根
1、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
这种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无性生殖。
无性生殖的后代,只具有母体的遗传特性。
归纳新知
2、还有哪些植物能以类似的方式繁殖?
杨树、柳树、月季、葡萄、红薯等等。
3、许多植物既能进行有性生殖,又能进行无性生殖,这种特性有什么适应意义?
无性生殖有利于在环境适宜的条件下短时间内繁殖出大量个体,并且后代的形状较为一致。有性生殖产生的种子、果实等,往往可以耐受不良环境条件,也容易通过各种媒介传播到其他地方,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
甘薯的块根
非洲堇的叶
草莓的匍匐茎
三、无性生殖的应用
无性生殖方式主要有:扦插 嫁接
合作探究
(1)扦插
扦插:月季、葡萄等植物,可以剪取带芽的枝段,插入土中,不久这些枝段就会生根发芽,长成新植株。
例如:
扦插的月季
扦插的万年青
嫁接:橘、挑等果树,可以将它们的枝或芽接到另一植物的茎或根上,使两者的形成层(茎中具有分生能力的组织)紧贴,不久它们就会长一体,成为一株新植物。
(2)嫁接
形成层
枝接
芽接
塑料薄膜带
嫁接的仙人掌类植物
嫁接注意事项
1、为确保接穗成活,应使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接穗比砧木细小时,应使一侧形成层对接)
2、用塑料带捆扎时,注意捆紧,防止接口处水分快速蒸发或外界的雨水进入。
英国西萨塞克斯郡一名园艺师利用嫁接技术,花费24年精心培育自家后花园中的苹果树,终于使这棵苹果树同时长出了250个不同品种的苹果。
植物的组织培养
在无菌条件下,将植物体的器官或组织片段切下来,放在适当的人工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这些器官或组织就会进行细胞分裂形成新的组织——愈伤组织。在适当的光照、温度等条件下,愈伤组织便开始萌发,产生根、茎、叶等器官,进而发育成一个新的植物体。
例:胡萝卜的组织培养
1. 将马铃薯的块茎切成小块来种植时,每一小块都要带芽眼吗?这种生殖方式属于什么生殖?
每一小块都要带一个芽眼。无性生殖
2.试着列举植物无性生殖的例子。
马铃薯块茎繁殖、草莓的匍匐枝等
3.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区别是什么?
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交流讨论
4.植物的无性生殖在农业生产上有着广泛的应用,你还能举出一些实例吗?这些植物是否也能进行有性生殖?
比如白薯是先育秧,然后再扦插。蒜、芋头等也可以用地下茎繁殖。进行无性生殖的植物,大多是具有有性生殖能力的。
3.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1.有性生殖过程(以被子植物为例):
精子+卵细胞
受精卵
胚
种子
新一代植株
2.无性生殖:
母体的一部分
新个体
比较
无性生殖
有性生殖
有无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
无
有
新个体的产生
母体
受精卵
繁殖速度
快
慢
后代的遗传特性
保持亲代的优良性状
具备了双亲的遗传特性
归纳新知
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