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2020_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巩固训练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2020_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巩固训练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1 21:5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一、选择题
1.上海嘉定东南部“因邻近租界之故,改艺蔬菜以供求者尤多”;上海县则植马铃薯,“盖自爪哇传来,佐西餐中之肉食”;宝山县则种洋葱“以销售申地,为西餐主要物”。下列有关说法最准确的是 (  )
A.西方的饮食文化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农业生产
B.反映了当时中国百姓的饮食已经完全西化
C.近代中国各通商口岸陆续出现了很多西餐厅
D.近代中国的农业开始按照西方标准进行生产
2.18世纪中期,英国在北美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当时,英属北美十三块殖民地的主要粮食是 (  )
A.小麦和水稻 B.玉米和土豆
C.大豆和玉米 D.水稻和玉米
3.据记载,在整个18世纪,从中国输入西欧的茶叶翻了几倍,价值达到1.8亿两白银,其中英国人的消费占据了一半以上。推动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
A.中国茶叶丰收推动了进口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
C.清政府重视外贸,鼓励出口
D.地球变暖加速茶饮业发展
4.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的玉米传入非洲,逐渐适应了当地复杂的气候环境,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这(  )
A.影响了非洲气候环境 B.有利于全球人口的增长
C.推动了当地经贸发展 D.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5.明朝中后期,新航路开辟,带动了物种的交流,美洲独有的物种先后传入中国,除土豆、辣椒之外,还有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刺激了当时中国(  )
A.生产工具迅速革新 B.农业商品化发展
C.白银成为主要货币 D.朝贡体制的终结
6.李时珍于明万历六年写成《本草纲目》,其中有“玉蜀黍(玉米)种出西土,种者亦罕”;乾隆二十三年的记载有“玉蜀黍,俗名玉米……种近时楚中遍艺之”。玉米种植情况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南北方气候差异 B.人口增长的需求
C.殖民活动的推动 D.经济结构的变动
7.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这说明(  )
A.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C.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
8.据历史记载,物种交流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就已经开始,但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范围主要局限于欧亚大陆。16世纪以来,物种交流的速度大大加快,且范围遍布全球。该变化主要得益于(  )
A.耕作技术进步 B.新航路开辟
C.工厂制建立 D.欧洲价格革命
9.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许多地区的植物种子被带回欧洲,经培育改良成为欧洲人的食物原料,如玉米、土豆等。欧洲人也将欧洲的一些植物种子带到殖民地进行培育生产,最终成为殖民地人民的重要食材。这说明新航路开辟(  )
A.未给殖民地造成任何的打击和破坏
B.有利于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C.促进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
D.带来的物种交流改变新大陆落后面貌
10.下表是部分物种在亚、欧、美洲传播、种植情况表,据此可知(  )
品种
原产地
传入欧洲时间
传入中国时间
产量
烟草
墨西哥
哥伦布航行后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番茄
秘鲁
16世纪20年代
17世纪初
中国产量世界第二
花生
巴西、玻利维亚
16世纪初
16世纪30年代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向日葵
北美
1510年
16、17世纪之交
中国产量世界第一

A.美洲是世界农业物种的中心 B.其传播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C.17世纪中国闭关锁国不可信 D.中国农业生产发达世界领先
11.物种交流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传入美洲的植物有(  )
①玉米 ②可可 ③甘蔗 ④葡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2.《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中指出,“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数以千种的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出(  )
A.哥伦布航行美洲意义非凡
B.达尔文进化学说影响巨大
C.工业革命有力地促进了物种交换
D.经济全球化便利了大陆间往来
13.1500—1800年,世界人口数量激增,其主要原因是(  )
A.欧洲国家进行三角贸易导致大量黑奴被贩往美洲
B.新航路开辟引起大量欧洲移民迁往美洲和大洋洲
C.新航路开辟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农作物品种交流
D.工业革命在全球范围的扩展导致生产力大大提高
14.16世纪初,欧洲的马和牛被引进到美洲;1555年中国出现了最早的玉米种植记录;18世纪初,原产自美洲的咖啡风靡欧洲。据此可知(  )
A.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
B.新航路开辟催生出欧洲新的生产方式
C.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取得了重大进展
D.世界交往的理性化促进了文明进步
二、解答题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几种美洲作物均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瘠,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高岗山坡、深山老林等地成为宜种土地。于是,广大居民“即芟尽草根,兴种玉米、番薯、马铃薯、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南坝山地、高处、低坡,皆种苞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在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历史上,突出的人地矛盾以及庶民百姓的吃饭难问题都是困扰历代统治者的死结。明中叶以后涌入中国并很快普及开来的粮食作物无疑起到了缓解这一死结的作用。因有耐瘠的美洲作物传入,人口才能向土地贫瘠的地区流动,才能开山垦荒活命。但流民的这种垦荒种植是开山砍伐、粗放式经营的。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
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材料二 不可避免的、无意的、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也在同时继续着。由于19世纪交通运输得到了改善并越来越密集,咖啡锈菌和根瘤蚜虫等害虫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霍乱从孟加拉湾附近的原生地往外传播,并在19世纪初成为全球性的瘟疫。19世纪末,一种对牛来说极为致命的病毒——牛瘟病毒——蔓延到了非洲东部和南部,它在那里消灭了高达90%的牛群,使牧民们一贫如洗。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复员的数百万士兵和水手被轮船带到了世界各地。他们传播了一种流行病毒,导致了2 000万到6 000万人丧生,其中大部分人病死于印度。因这次大流感而丧生的人甚至比战争本身还要多。
——摘编自[美]约翰·麦克尼尔等《世界历史
中的物种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洲作物在中国广泛种植的原因及其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以来“不受欢迎”的物种交流扩大的原因,并谈谈你对物种交流的认识。
16.农作物物种的种植与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7世纪传入中国的三种粮食作物
学名
别名(部分)
原产地
传入途径(部分)
玉米
番麦 御麦
美洲
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甘薯
番薯 金薯
美洲
由西班牙殖民者带到菲律宾,再传入中国
马铃薯
洋番薯
荷兰薯 土豆
美洲
由荷兰殖民者带进台湾,再从台湾传入大陆
材料二 乾隆在看到陆耀写的《甘薯录》后,令示隶总督刘峨、河南巡抚毕沅把此书广为传播,令彼等“当即转饬各属,劝谕民人,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
——摘编自邓书杰《中国历史大事详解·清史(上)》
材料三 乾隆年间人口统计(部分)
年度
人口数(单位:人)
乾隆九年(1744年)
166 808 604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218 743 315
乾隆四十年(1775年)
264 561 355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279 816 070
——据《清高宗实录》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7世纪三种粮食作物传入中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它们传入中国的国际背景。
(2)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甘薯“广为栽种”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解析:A
材料中三地改植蔬菜的原因都与租界和西餐有关,故反映了西方饮食对中国农业的影响,故A正确;结合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史实,可知中国广大农村没有改变传统生活,“完全西化”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上海地区,无法得出近代各通商口岸出现很多西餐厅,故C错误;材料中仅体现出上海部分地区种植与西餐有关的农作物,不能反映出中国农业开始按西方标准生产,故D错误。
2.A
解析:A 
新航路开辟以后,很多欧亚作物传入美洲。18世纪中期,水稻成为北美第二大农作物,产量仅次于小麦。故选A项。
3.B
解析:B 
由材料“从中国输入西欧的茶叶”可知材料强调的是出口而非进口,且18世纪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A、C两项错误;由材料“整个18世纪”的时间信息可知,殖民扩张推动世界市场的扩展,促使亚洲商品不断在欧洲市场出现,故B项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4.D
解析:D
从题干中的“使干旱缺水的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来源”可知材料强调的是玉米传入非洲给非洲人提供了可靠的食物来源,从而改变了非洲人的饮食习惯,故D项正确。
5.B
解析:B
题干强调的是新航路开辟给中国带来了玉米、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这些高产作物的引进,会促使当时人们腾出更多的土地种植高产作物,从而促使农产品的商品化发展,故B项正确。明朝中后期,中国没有明显的生产工具革新,故A项错误;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货币是由于欧洲人大量购买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导致,与高产作物的引进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朝贡体制,故D项错误。
6.B
解析:B 
南北气候没有发生重大变化,A项错误;C、D两项均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乾隆年间,人口急剧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量增加,故选B项。
7.A
解析:A 
材料表明新航路开辟后,烟叶、马铃薯等物种传入欧洲,而水稻等作物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传入美洲,由此可见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故选A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与材料时间矛盾,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经济繁荣问题,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显然是错误的,排除D项。
8.B
解析: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开始联结为一个整体,促进了世界各地物种的交流,故选B。耕作技术在历史上就一直处于一个进步的过程,不可能在16世纪突然爆发成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排除A;工厂制度建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欧洲价格革命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与物种交流速度加快没有太大关系,排除D。
9.B
解析:B
新航路开辟给殖民地造成了打击和破坏,排除A;材料反映了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物种的交流,丰富了各地物质生活,可见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文明的交流与融合,故选B;物种交流没有实现新旧大陆经济互补而共同发展,也没有改变新大陆的落后面貌,排除C、D。
10.B
解析:B
从材料中的“哥伦布航行后”和时间信息来看,烟草、番茄等物种的传播,是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中国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并非禁止对外贸易,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不可信,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美洲物种传播到中国后的生产状况,不是说明中国农业在世界上的地位,排除D项。
11.D
解析:D
根据所学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各个地区各个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来又传到欧洲和美洲之外的世界其他地区。麦子、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骡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故①②错误,③④正确,D项符合题意。
12.A
解析:A
根据材料“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数以千种的动植物物种在大陆之间往来不绝”可知,在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各大洲之间的联系加强了,A符合题意;材料是讲“动植物物种”的交流而不是动植物的进化理论,B错误;工业革命主要是促进了工业原材料和工业品在各大洲的交换,C错误;材料所处时期还没有形成经济全球化,D错误。
13.C
解析:C
1500—1800年,世界人口数量激增,其主要原因是新航路开辟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农作物品种交流,C正确;三角贸易导致大量黑奴被贩往美洲,促使非洲人口减少,A错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移民并没有大量迁往美洲,B错误;工业革命促使生产力提高,但没有促使人口的激增,D错误。
14.C
解析:C
材料无法体现美洲在世界物种交换中居主导地位,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欧洲新的生产方式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涉及欧洲、亚洲和美洲的相互交流,即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故C项正确;世界交往的理性化指的是在世界交往中偏重的是人与人的理解和取信的关系,而材料是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结果,这是带有暴力色彩的交往,故D项错误。
二、解答题

15.(1)原因:美洲经济作物耐旱耐瘠,适宜各种土壤;中国人地矛盾突出,需要引进新品种,提高粮食产量。
影响:农作物种类增多,粮食产量提高,缓和人地矛盾,饮食结构发生改变,人口增长,推动农业商品化发展,大量开垦荒地,导致生态破坏。
(2)原因:交通运输的发展,人口的流动,经济交流,世界市场扩大,战争的影响。
认识:世界联系加强必然促使物种交流扩大,物种交流扩大,一方面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另一方面也威胁到人类社会发展。
16.(1)特点:传入的物种原产于美洲;名称中大多带“番”字;主要是从海路传入中国。
背景: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
(2)影响:缓解了因人口增长而带来的粮食问题(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粮食结构和人们的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