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6 透镜和视觉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5-21 21:3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 透镜和视觉
一、单选题
1.看书一小时后,向远处眺望一会儿,可以预防近视眼。其主要原因是( ??)
A.?使调节瞳孔的神经休息
B.?使调节晶状体的肌肉放松
C.?使视神经得到休息
D.?使视觉中枢得到休息
2.形成假性近视的原因是( ??)
A.?眼球的前后径过长
B.?眼球的前后径过短
C.?晶状体的弹性小
D.?用眼过度或光线不足,造成晶状体的凸度增大
3.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眼球的( ??)
A.?角膜→晶状体→玻璃体→瞳孔→视网膜
B.?晶状体→玻璃体→角膜→瞳孔→视网膜
C.?视网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角膜
D.?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4.过马路看见红灯停下脚步时,正常眼球结构中,物像形成的部位是( ??)
A.?瞳孔?????????????????????????????????B.?晶状体?????????????????????????????????C.?视网膜?????????????????????????????????D.?玻璃体
5.夏天的早晨,树叶上常常会有一些露珠。透过这些露珠看到的叶脉会更清楚,这是由于露珠相当于一个“凸透镜”,使叶脉放大了。这种情形下,叶脉应该位于“凸透镜”的(?? )
A.?一倍焦距以内?????????????B.?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C.?二倍焦距处?????????????D.?二倍焦距以外
6.如图是四个透镜实物图,属于凹透镜的是( ???)
A.?????????????????????????????????B.?????????????????????????????????C.?????????????????????????????????D.?
7.随着手机的广泛普及,随处可见“低头族”,长期用耳机听音乐可能会损伤对声波敏感的细胞,使听力下降;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上述两类细胞分别位于? (?? )
A.?外耳道、虹膜??????????????????B.?鼓膜、瞳孔??????????????????C.?耳蜗、视网膜??????????????????D.?咽鼓管、晶状体
8.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下列有利于保护视力的做法是(?? )
A.?躺卧看书????????????????????B.?乘车看书????????????????????C.?直射强光下看书????????????????????D.?坚持做眼保健操
9.香水的主要成分是易燃酒精,如图所示为四瓶香水,透明玻璃瓶盖形状各异,最容易在阳光下引发火灾的是(?? )
A.??????????????????????B.??????????????????????C.??????????????????????D.?
10.人的“黑眼珠”“白眼珠”分别是(??? )
A.?角膜和虹膜????????????????????B.?虹膜和巩膜????????????????????C.?巩膜和晶状体????????????????????D.?虹膜和视网膜
二、多选题
11.截面为正方形、中空部分为椭圆形的玻璃体如图所示。则这个玻璃体(多选)(?? )
A.?可以看做两块凹透镜???????????????????????????????????????????B.?可以看做一块凸透镜
C.?对图示光束具有发散作用????????????????????????????????????D.?对图示光束具有会聚作用
12.置于凸透镜主轴上的物体,若由6倍焦距处移到2倍焦距处,则:(???? )
A.?所成的象变大?????????????????????????????????????????????????????B.?所成的象由实象变为虚象
C.?象到凸透镜的距离变大???????????????????????????????????????D.?所成象由缩小的象变为放大的象
三、填空题
13.科学兴趣小组探究显微镜成像原理,査阅资料发现:显微镜的镜头可以看作由一块焦距较小的凸透镜(物镜,其焦距用f物表示)和一块焦距较大的凸透镜(目镜,其焦距用f目表示)组成。并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推测其原理图如图:其中AB表示待观测的物体标本,F1为物镜的焦点,F2为目镜的焦点,A2B2为最终观测到的物像。
(1)隔离法是一种常见的分析研究方法,可分为整体隔离和局部隔离。请使用局部隔离的观察方法找出图中物体AB经过物镜折射后所成的像的特点:________。
(2)眼睛透过目镜能看到A1B1所成的像A2B2。下列与其成像原理是一致的是____。(填字母)
A.放大镜?
B.照相机?
C.幻灯机
(3)兴趣小组同学继续在光具座上利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通过改变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相当于改变显微镜镜筒长度),模拟显微镜成像放大倍数实验,得到如下数据:
f物(cm)
1f物 ?(cm-1)
两镜之间距离(cm)
f目(cm)
1f目 (cm-1)
像放大倍数
1.6
0.625
a
5
0.2
50倍
2
0.5
b
5
0.2
50倍
1.6
0.625
a
2.5
0.4
100倍
2
0.5
b
2.5
0.4
100倍
X
1/X
a
5
0.2
200倍
0.5
2
b
5
0.2
200倍
表中的X的数据为________。
四、解答题
14.小月同学平常眼睛近视,却一直没配戴眼镜,致使近视得越加厉害。意识到这一点后就在同学的陪同下到眼镜店配了一副眼镜。她走出眼镜店,戴上眼镜刚下台阶,猛地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同学问她:“你怎么越戴眼镜越看不清路了?”她说:“你不知道,我一戴眼镜猛然发现地面似乎变高了!”请你帮她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
五、实验探究题
15.某科学学习小组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使用的器材如图。(凸透镜的焦距是10 cm,刻度尺上标记着点,相邻两点间距为10 cm)
(1)实验前,蜡烛、凸透镜、光屏摆放和调整好的要求是________。
(2)凸透镜放在D点,当图中光屏上承接到烛焰的倒立、放大、清晰的像时,蜡烛应放在图中的________。
(3)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在(2)实验基础上,要想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清晰的像,接下来的操作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分析】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解答】 视近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大;视远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小.长时间的近距离作业,如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由于眼睛长时间的看东西,不断给眼睛的晶状体压力,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或者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若是看书一小时后,向远处眺望一会儿,可以使调节晶状体的肌肉(睫状体)放松,使眼睛稍作休息,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2.【答案】 D
【解析】【分析】如果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晶状体的凸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过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这样的眼叫近视眼。
【解答】近视有真性近视和假性近视,其不同点是:假性近视的眼球前后径没有发生变化,只是晶状体凸度过大,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 D
【解析】【分析】从视觉的形成过程解答。
【解答】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象,物象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即成像与视网膜,在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因此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眼球的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
4.【答案】 C
【解析】【分析】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
【解答】视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形成一个倒置的物像,即视网膜上形成了物像,之后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接受物像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然后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形成视觉,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 A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分析。
【解答】看到的叶脉放大了,即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叶脉应该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故A正确,故B、C、D错误。
故选A。
6.【答案】 C
【解析】【分析】中间比边缘厚的是凸透镜,中间比边缘薄的是凹透镜,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 、 、 三者的中间都比边缘后,为凸透镜;只有 ,中间比边缘薄,为凹透镜,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7.【答案】 C
【解析】【分析】从听觉、视觉的形成过程切入解题。
【解答】听觉形成的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由此可知感受声波刺激敏感的细胞位于内耳的耳蜗内,长期玩手机可能会损伤对光敏感的细胞,使视力下降,感光细胞位于视网膜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8.【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眼与视力的保护知识解题。
【解答】解:躺卧看书、乘车看书、直射强光下看书都对眼睛有伤害,而坚持做眼保健操能够保护眼睛;
故答案为:D。
9.【答案】 B
【解析】【分析】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A选项中玻璃瓶盖形状为长方形玻璃砖,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
B选项中瓶盖形状特点为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最容易在阳光下引发火灾;
CD选项中瓶盖形状特点为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故答案为:B。
10.【答案】 B
【解析】【分析】人的眼球包括眼球壁和内容物.眼球壁包括外膜(角膜和巩膜)、中膜(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内膜(视网膜)三部分.角膜是无色透明的,里面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巩膜白色、坚韧,保护眼球;虹膜能够调节瞳孔的大小,里面有色素,东方人的“黑眼球”和西方人的“蓝眼睛”就是它的颜色;睫状体能够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使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相当于照相机上的镜头;脉络膜里有血管和黑色素,营养眼球并起暗箱的作用;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可以接受物像的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在物像的形成过程中,对光线起折射作用,据此解答.
【解答】眼睛的颜色实际上就是虹膜的颜色.虹膜中有色素,色素量最多的,就是黑眼睛;色素量较多的,就是褐眼睛;色素量最少的,就是蓝眼睛,所以说人眼的“黑眼球”实际上指的是虹膜.
巩膜的特点是白色、坚韧,有保护作用.人眼的“白眼球”指的是巩膜.
故选:B.
二、多选题
11.【答案】 A,C
【解析】【分析】(1)(2)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为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为凹透镜;
(3)(4)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对于这个透镜来说,材质为玻璃,由于中间为空心,因此玻璃中间比边缘薄,可以看作两个凹透镜,对图示的光束有发散作用,故A、C正确,而B、D错误。
故选AC。
12.【答案】 A,C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缩小的像,且物距越大像越小,在2倍焦距处成等大的像,1倍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成放大的像,小于1倍焦距成虚像。
【解答】
A、所成的象变大,由分析可知从6倍焦距移到2倍焦距处时像都是缩小的,但像逐渐变大,A正确;
B、所成的象由实象变为虚象,物距始终大于焦距成实像,B错误;
C、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变大,当物体靠近透镜像远离透镜,C正确;
D、所成象由缩小的象变为放大的象,物距始终大于2倍焦距所以像始终是缩小的,D错误。
故选AC
三、填空题
13.【答案】 (1)倒立、放大、实像
(2)A
(3)0.4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解答;
(2)当u<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为放大镜;
(3)根据表格可知,物镜焦距、目镜焦距和两镜之间的距离都会影响放大倍数。比较实验2和6,找到放大倍数和物镜焦距的数量关系,然后将此关系用到1和5两次实验中,从而计算X的值。
【解答】(1)AB与物镜的距离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A1B1与目镜的距离小于目镜的一倍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其成像原理与放大镜一致,故选A;
(3)由表中2、6两次实验可知,两镜之间距离相同、目镜的焦距(或焦距的倒数)相同,物镜的焦距变成 14 (或焦距的倒数变成4倍),放大倍数变成4倍,即放大倍数与物镜焦距的倒数成正比;比较1、5两次实验数据,故物镜的焦距变成 14 (或焦距的倒数变成4倍),即f物由1.6 cm变成了1.6 cm× 14 =0.4 cm,故X=0.4。
四、解答题
14.【答案】 解:由于凹透镜成缩小的像,戴上眼镜后,看起来地面与眼睛间的距离缩小,所以地面看起来变高了。
【解析】【分析】根据凹透镜成像的特点分析。
【解答】由于凹透镜成缩小的像,戴上眼镜后,看起来地面与眼睛间的距离缩小,所以地面看起来变高了。
五、实验探究题
15.【答案】 (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B和C两点之间
(3)将蜡烛移到B点左侧,并调整光屏位置于E和F之间
【解析】【分析】(1)在实验前,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保证成像在光屏的中央;
(2)当f (3)根据“物近像远大,物远像近小”的规律分析。
【解答】(1)实验前,蜡烛、凸透镜、光屏摆放和调整好的要求是: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同一直线上;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时,物体必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在B和C之间;
(3)当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物体必须在二倍焦距以外,而像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那么操作为:蜡烛移到B点左侧,并调整光屏位置于E和F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