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35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35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5-21 14:39:24

文档简介

(共35张PPT)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程标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发展历程
内涵
特点和价值
发展历程
阶段
时期
概况
起源
奠基
发展
高度繁荣
传承转折
冲击转型
复兴
阶段
时期
概况
起源
奠基
发展
远古时期
多元起源、中原核心
阶段
时期
概况
起源
奠基
发展
远古时期
多元起源、中原核心
先秦
青铜时期
国家建立,经济发展,汉字发展成熟
青铜礼器
阶段
时期
概况
起源
奠基
发展
远古时期
多元起源、中原核心
先秦
青铜时期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春秋战国
国家建立,经济发展,汉字发展成熟
阶段
时期
概况
起源
奠基
发展
远古时期
多元起源、中原核心
先秦
青铜时期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春秋战国
国家建立,经济发展,汉字发展成熟


国家统一、推崇法家学说
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春秋大一统”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的需要;限制君权的需要
“三纲五常”的为人处世道德标准
——巩固君权、稳定统治秩序的需要
阶段
时期
概况
起源
奠基
发展
远古时期
多元起源、中原核心
先秦
青铜时期
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春秋战国
国家建立,经济发展,汉字发展成熟


魏晋—唐
国家统一、推崇法家学说
独尊儒术,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魏晋玄学
唐朝佛学繁荣,儒学创新与发展
阶段
时期
概况
高度繁荣
传承转折
冲击转型
复兴
宋元
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
阶段
时期
概况
高度繁荣
传承转折
冲击转型
复兴
宋元
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
明中后期
明清之际
清康雍乾
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
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
文字狱案量刑上多由皇帝核准,其家属也难逃刑罚,多受缘坐。以《清代文字狱档》内记载的85个案件为例:
处以死刑的占45.88%
处以流刑的占9.41%
处以徒刑和杖刑的占3.53%
处以戳尸的占9.41%
……
阶段
时期
概况
高度繁荣
传承转折
冲击转型
复兴
宋元
理学形成,丰富了理论思维,宣扬礼教。科技文化繁荣
明中后期
明清之际
清康雍乾
心学、人的主体意识觉醒
抨击专制,倡导个性自由,经世致用
君主专制、文字狱,禁锢文化
1840年后
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成为潮流
新文化运动前期,抨击封建思想,追求科学、民主
1915—1917
追求马克思主义渐成主流
五四运动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发展历程
内涵
特点和价值
内涵
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
——《管子·牧民》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胫以啖腹,胞饱而身毙。
——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
以人为本(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
(1)畏民。即敬畏民众。“君失道则民叛之,故可畏。”
(2)重民。认识到民众的重要性,对民众问题加以重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3)得民。即要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4)知民。要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国将兴,听于民”
(5)爱民。要爱护民众。“仁者爱人”。
(6)富民。要让民众生活富足。“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
导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孟子
夫尚贤者,政之本也。……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
——墨子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翻译】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太史伯
【翻译】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平衡,才能产生新事物;反之则不继。
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主张和而不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发展历程
内涵
特点和价值
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发展历程
内涵
特点和价值
特点和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本土性
、凝聚性
诸子百家部分代表:
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纵横家(苏秦、张仪、《战国策》)
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兵家(《孙膑兵法》《孙子兵法》
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李时珍)
多样性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包容性
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
连续性
①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②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③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仁:生命重于泰山,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义:团结一心,攻坚克难,患难与共,守望相助
礼:求同存异,信守约定,不卑不亢,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
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
信: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分享经验,取信于民
——摘自茹莉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探微》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
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二)学习目标
1、梳理中华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认识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家国情怀
二、知识梳理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起源
(1)多元起源: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2)中原核心:中原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并向四周辐射,推动着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2、春秋战国:中华文化的奠基时期
(1)文化认同:春秋战国时期,内迁的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2)百家争鸣
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礼崩乐坏。
②过程: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多方面阐述,形成了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到战国时期,一大批思想家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③影响:学术思想大放异彩,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3、从秦到清
(1)秦: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2)汉: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3)魏晋南北朝隋唐: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①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②魏晋玄学盛行,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4)宋元:宋代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理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宋元时期,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5)明清: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转折时期
①进步思想:明清之际,提倡个性自由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②思想钳制:康雍乾时期,君主专制高度发展,文字狱愈演愈烈,思想受到钳制,也禁锢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4、近现代
(1)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向西方学习以救亡图存逐渐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潮流。
(2)20世纪初期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3)五四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
(1)周代
周公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并制礼作乐,建立了以人为中心的礼乐制度。春秋时期,孔子提倡“仁”,主张“仁者爱人”。
(2)后世
儒学思想家大多恪守孔子的人本思想,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建立起儒家的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秩序。
2、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1)先秦
春秋时期,管子提出君主治理国家要顺应民意。孔子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仁政”说,其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闪耀着民本思想的光辉。
(2)秦汉以来
历代思想家继承了先秦民本思想。民本思想发展为系统的理论学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3、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1)概况
①夏商时期,人们相信上天和鬼神。商朝人每遇事必祭天地、祖先。
②春秋时期,老子提出“道”的概念,认为万物都是由道而产生,自然而然。他的哲学思想中凸显了人的存在,追求天人合一。
③战国时期,荀子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他们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2)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4、中华文化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学说的精髓。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是国家情怀的体现。
5、中华文化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1)概况
①西周初年,周朝统治者主张“明德”“敬德”。
②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国,强调“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要求人人都应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墨子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孟子主张“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2)评价
这些思想不仅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也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6、中华文化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中写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战国时期的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
7、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
(1)概况
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即“和”,才能产生新事物。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2)评价
“和”的思想作为认识与处理事情的方法,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特点
(1)本土性:中华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本土性。
(2)多样性: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3)包容性: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积极吸纳外来文化。
(4)凝聚性: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的体现。
(5)连续性: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传承至今,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2、价值
(1)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2)中华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3)从未中断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课堂小结
四、随堂练习
1、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五谷之神,古时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社稷祭祀反映的观念是(

A.以民为本
B.以农立国
C.封建迷信
D.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材料中君主对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祭祀体现的是农业立国,B项正确。民本思想与材料无关,在封建专制制度下,统治者很少坚持民本理念,排除A项;封建君主对土地神和五谷神的祭祀体现的是对农业的重视,与封建迷信无关,表达的是一种美好的愿景,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抑商政策,排除D项。
2、先秦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春秋时,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帜击退北狄、征伐楚国,成就霸业。后来崛起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这一现象表明(

A.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
B.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
C.华夏文化圈逐渐扩展
D.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我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被称为‘南蛮’”可知,当时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文化相对中原落后。根据材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楚、吴、越等国又先后北上中原争霸”可知楚、吴、越等国认同中原文化,说明华夏文化圈逐渐向外扩展,C项正确。周王室集权统治削弱的说法错误,当时周王朝在地方实行分封制,不属于集权统治,排除A项;宗法分封制已经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春秋时期是争霸战争,战国时期才出现兼并统一战争,排除D项。
3、“文字狱”自古就有,但在清朝登峰造极,成为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清朝大兴“文字狱”的目的是(

A.为了整顿文化市场
B.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C.制造冤狱,破坏社会稳定
D.禁锢思想,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答案】 B
【解析】 清朝政府大兴“文字狱”,目的是加强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控制,以巩固封建统治,故选B项。整顿文化市场不是其目的,故排除A项;清朝政府大兴“文字狱”,为了巩固封建统治,并非破坏社会稳定,排除C项;清朝政府大兴“文字狱”,禁锢思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排除D项。
4、1920年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西洋文化我们固然不能满意,但是东方文化我们更是领教了……我们但有一毫一忽羞恶心,也不至以此自夸”。该认识有助于(

A.使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
B.认清西洋文化的弊病
C.复归传统的东方文化
D.理性认识东西方文化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陈独秀关于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并不能说明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故排除A项;根据材料“西洋文化我们固然不能满意,但是东方文化我们更是领教了”可知,陈独秀对于东西方文化都是不满意的,B、C两项都没有准确反映出陈独秀的观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陈独秀对东西方文化都持批判态度,这样的认识有助于理性认识东西方文化,故选D项。
5、周人认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主张“敬德保民”“以德配天”。这表明(

A.周人的天命观中理性成分增加
B.天神崇拜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
C.周人对鬼神世界保持排斥态度
D.周人的世界观具有迷信的色彩
【答案】 A
【解析】 由材料可知,周人更加关注人的世界,对鬼神更加理性,故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在中国居于统治地位的是敬天法祖,而不是“天神崇拜”,故排除B项;材料中对鬼神是“敬而远之”,并非是排斥,故排除C项;迷信观念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D项。
6、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

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
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
C.极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
D.对鬼神敬而远之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孔子关注社会现实人事,而不是关注鬼神,B项正确。A、C、D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7、《孟子·梁惠王下》中提到天子的巡狩制度,其目的之一是“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而如今国君出游却使“饥者弗食,劳者弗息”。这一记载反映了(

A.战国时期的礼崩乐坏
B.治国应秉承民惟邦本
C.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
D.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答案】 B
【解析】 孟子认为“天子的巡狩制度”原本的目的之一是了解民生,解决民困,而当时的国君出游却劳民伤财,由此可见,孟子意在提醒统治者了解民情,重视民生,解决民困,故选B项。材料主旨与礼崩乐坏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农耕经济的地位重要,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制是秦朝才确立的,孟子是战国时的思想家,排除D项。
8、下表中的思想主张均出自先秦典籍,其中所表达的共同思想是(

思想主张
出处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郊之祭也,大报本反始也,故以配上帝
《孔子家语》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
《易经》
A.尊祖敬宗
B.人定胜天
C.以德治国
D.天人合一
【答案】 D
【解析】 根据“天法道,道法自然”“万物本乎天”“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可知这些思想主张都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故选D项。尊祖敬宗属于宗法制的特点,材料未体现,A项错误;人定胜天不符合材料中天人合一的思想,B项错误;以德治国属于孔子的思想,不符合材料主旨,C项错误。
9、汉字独特的象形、表意等功能,使它可以成为各方言区的人群及各民族用来交际的共同工具。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主要体现了(

A.汉字重意境的特征
B.各地文字完全一致
C.中国语言的多样性
D.中华文化的内聚性
【答案】 D
【解析】 根据“汉字把广大地域内的居民拉近,从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可知,汉字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内聚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汉字的作用而不是特点,排除A、C两项;B项“完全”说法太绝对,排除。
10、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龙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虎须、额下有珠的形象。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以此看来,龙的精神体现了中华文化(

A.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文化精神
B.现实和浪漫相结合的文化特征
C.刚劲、豪爽、质朴的多民族色彩
D.变幻无穷、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可以看出其体现了多元一体,综合创新的文化精神,A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