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六单元
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
14
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
了解历史上学校教育、留学、书刊出版、翻译事业以及图书馆、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
1、梳理古代、近现代中外学校教育发展的史实,解释学校教育与社会变动的关系2、利用多样化的史料,实证书籍出现与生产的相关史实,解释印刷书诞生的历史意义。
3、概述图书馆、博物馆的成长历程,认识其在文化传承与传播中的作用。
二、知识梳理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
1、古代中国学校教育
(1)官学
汉朝设立的太学,以及西晋开始设立的国子监,是古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机构。中央官学之外,还有自汉朝开始设立的地方官学。
(2)私学
①产生于春秋时期,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响最大,其他诸子的思想也各有特色。
②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
③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位于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最为著名。
(3)作用
无论官学还是私学,在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上,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传承。科举考试的推行,也有赖于官学与私学的支撑。
2、西方大学教育
(1)古希腊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2)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①法国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②美国大学则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人接受大学教育。
3、近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1)近代中国学校教育
①京师大学堂创建于戊戌维新运动中,既是近代中国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又是国家最高教育行政机关,主导新式教育的推进,采取分科教育的方式。京师大学堂的建立,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1912年,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1916年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将大学定位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很快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②1911年创办的清华学堂,次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延聘国内外著名学者执教,迅速发展成为全国高水平的大学。
(2)现代中国学校教育
①教育政策
a.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收回了教育主权,接管了各级各类学校。
b.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会议决定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c.后来,国家还提出了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d.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
e.“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f.“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教育事业重新走上正轨。
g.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h.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②改革开放以来的教育发展成果
a.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教育迈入历史新征程,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b.着眼于满足不同年龄、不同领域、不同职业群体学习和深造的愿望与需求,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不断发展,教育公平的步伐加速推进,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力的保障。
4、影响
学校教育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印刷书的诞生
1、书籍的出现
(1)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约在公元前30世纪,埃及出现的纸草书卷,一般认为是书籍的雏形。
(2)中国早期的书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书写材料的简策和用缣帛作书写材料的帛书,盛行于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2、书籍的普及
(1)条件:有赖于造纸业的发展以及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时间
概况
作用
公元前
2世纪
中国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
书写材料由竹木、缣帛逐渐过渡为纸,促进了文化的传播
105年
东汉蔡伦则在总结前人经验基础上改进制成“蔡侯纸”
唐朝
已有雕版印刷品
是印刷技术一次质的飞跃
北宋
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
约15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将多项技术整合在一起,采用金属活字印刷
成为现代印刷术发展具有象征意义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视作“新一代的书籍”的印刷书,还进一步推动了报纸、杂志的普及
(2)印刷书的诞生
印刷书的诞生,堪称具有革命性的转变,掌握书籍的不再是少数人。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众化,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图书馆的成长
1、功能:图书馆担负保存人类文化典籍的职责,起源于对文字资料的收藏;服务公众。
2、沿革
(1)西方
①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是公元前7世纪的亚述巴尼拔王建立的。这里收藏有约25000块泥版文书,几乎囊括了当时亚述的全部知识。
②在西方文明演进过程中,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在保存古典时期文化遗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私人图书馆也随之兴起。
③19世纪下半叶,在英、美等国家出现了面向所有人开放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公共图书馆。
(2)中国
①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图书文献的保存,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除了官藏外,私家藏书伴随私学的出现也得到发展。明清两代尤其突出,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书家的藏书楼。明朝中期建造的天一阁,是古代中国私家藏书的代表。
②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起,凡在内务部立案的出版图书均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京师图书馆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国家图书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各级各类的图书馆。
(四)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外国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了亚历山大博学园,有图书馆、动植物园,还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缪斯宫后来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2)1683年,牛津大学建立的向公众和学者开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馆,被看作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到18世纪,博物馆建设迈出重要的一步,大英博物馆、法国的卢浮宫等重要的博物馆,都建立于这一时期。
2、中国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1)晚清时期
名称
概况
自然历史
博物院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自然历史与
考古类博物馆
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
1905年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2)民国以后
时间
概况
国立历史
博物馆
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26年正式开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国立中央
博物馆
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由于战争的影响,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①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
③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中国人民革命
军事博物馆
1959年7月建成,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中国国家
博物馆
①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
②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3)作用
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共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血脉绵延与灿烂辉煌。
3、博物馆的职能
近代以来建立的博物馆,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同时,博物馆也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三、课堂小结
四、随堂练习
1、战国时期,“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这种局面带来的效果是(
)
A.维护了社会新秩序,倡导了个性解放
B.开阔了视野,促进了文化的觉醒
C.各派势均力敌,社会得以安定
D.实行法治,建立起理性社会
【答案】 B
【解析】 战国时期仍然处于古代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新的社会秩序尚未建立,更谈不上“维护”,排除A项;由“战国时期……原来由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可知,“文化下移”现象扩大了文化传播的社会层面,增强了文化的丰富性,促进了文化的觉醒,B项正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兼并战争不断,“社会得以安定”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实行法治是战国时期法家的思想,与材料中的“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借鉴”不符,排除D项。
2、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
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
C.官立学校出现
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地位上升,太学规模扩大,故A项正确。太学属于官办学校,不能说明私人讲学风气盛行,故B项错误;汉武帝之前就有官立学校,故C项错误;太学属于中央学校,不能说明地方教育系统建立,故D项错误。
3、《续文献通考》记载宋代江苏书院,“至理宗时尤夥。其得讫于朝,或赐田,或赐额,或赐御书,间有设官者。应天有明道书院,苏州有鹤山书院,丹阳有丹阳书院……丹徒有淮海书院,唯不及徐、淮地区。”这反映了当时江苏(
)
A.书院的制度化趋势在不断加强
B.传统儒学在宋代受到质疑
C.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日趋一致
D.文化发展相对比较的繁荣
【答案】 D
【解析】 书院的出现是文化繁荣的重要表现,在宋理宗时期江苏各地书院“尤夥”,它分布在江苏各地,故D项正确。材料叙述的是宋代江苏书院的分布,没有涉及书院内部的发展和制度化,故A项错误;传统儒学受到质疑是明清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中书院分布在江苏苏州、丹阳、丹徒、徐、淮等地区,这些地区不可能都是政治中心,故C项错误。
4、13世纪初,牛津大学形成。下图为牛津大学校徽,校徽由三顶王冠和一本展开的书组成。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的一句话“主照亮我”。据此可以推断(
)
A.国王兼任中世纪大学校长
B.中世纪大学脱离教会控制
C.世俗文化的发展受到阻碍
D.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书上用拉丁文写着《圣经》的一句话“主照亮我”,可推知基督教影响中世纪文化教育,D项正确。A、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5、18世纪以前的大学里,自然科学只是有钱的爱好者的副业。19世纪,自然科学开始逐渐被大学接受,但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在大学中一直没有地位。1889年,德国将一些水平较高的技术学校升级为大学,将技术教育纳入大学体制。在美国,大学和产业界的交流普遍而顺畅,1870年代以后有了迅速的发展。19世纪后期大学体系变化的主要背景是(
)
A.生产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
B.自然科学地位变得日益重要
C.高等教育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以来西方自然科学与应用技术,逐渐为大学所接受,这得益于工业革命的展开,即随着生产的发展,科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A项正确。B是对材料现象的描述,不是背景,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教育体系的相关信息,C项错误;D项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排除。
6、蔡元培任校长期间的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保守派、维新派和激进派,都同样有机会争一时之短长。拖着长辫、眷恋帝制的老先生与思想激进的新人并坐讨论。蔡元培的主要目的是(
)
A.推动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
B.鼓励各种学术观点的自由发展
C.打破地域限制聘任人才
D.提倡学科之间的综合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蔡元培在北京大学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其目的是鼓励各种学术观点的自由发展,促进学术繁荣,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体育、智育、美育、德育均衡发展,故A项错误;打破地域限制聘任人才是蔡元培任用人才的方针,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这一方针和学科之间的综合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
7、据叶德辉《书林清话》载,五代后唐时,在宰相冯道主持下,开始将儒家“九经”校勘后刻版印刷。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至真宗景德二年,书版剧增至十万。此外中央崇文院、司天监、秘书监等机构也都大量刻书。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由此推断(
)
A.宰相冯道发明雕版印刷术
B.活字印刷已取代雕版印刷
C.雕版印刷得到了广泛应用
D.雕版印刷限用于官方刻书
【答案】 C
【解析】 材料“宋初国子监有书版四千”“真宗……书版剧增至十万”“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所售书籍大多精雕细校”,说明当时雕版印刷应用比较普遍,故选C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中主要论及雕版印刷,未涉及活字印刷,排除B项;根据材料“宋朝书坊遍及全国各地”可知,当时应该有民间刻书,故D项错误。
8、徐光启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的前六卷。徐光启评价这本书:“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此书为用至广……窃意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可见,该书的翻译(
)
①总结了中国的传统科技
②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
③批判了清初的社会现实
④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几何原本》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不属于中国传统科技的总结,①错误;《几何原本》是徐光启和利玛窦合作翻译的,这是西学东渐的产物,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②正确;《几何原本》是数学著作,并非批判社会现实作品,③错误;材料“此书为益,能令学理者祛其浮气,练其精心;学事者资其定法,发其巧思”体现的是《几何原本》对于改善理学造成社会死气沉沉的现状具有积极意义,体现了经世致用的思想,④正确。故选C项。
9、公共图书馆在18世纪的欧美还不多见,而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美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则各有上百个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还有19世纪末的电影院已在城市普遍出现。19世纪中期以来公益设施的建设与推广(
)
A.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
B.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日益缓和
C.加速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
D.传播了先进的学校教育理念
【答案】 A
【解析】 19世纪以来公共图书馆、剧院、音乐厅、博物馆及电影院在西方国家的城市普遍出现,有利于文化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大众化发展,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社会矛盾缓和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科技转化生产力无关,排除C项;这不是学校教育,排除D项。
10、20世纪90年代德国重新统一后,有相当多的博物馆开始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这些措施(
)
A.消除了德国不同民族间的隔阂
B.提升了移民的参政意识
C.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
D.提高了移民的文化知识水平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博物馆“对移民文化进行保存和展示”“组织……‘多元对话’”都是对于移民有利的方面,有利于缓和德国人对移民的不信任,从而有助于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C项正确。“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A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移民参政意识和文化水平,B、D两项错误。(共40张PPT)
第14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课程标准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古代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近代
现代
地区
概况
作用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
官学
私学
先秦
汉朝
西晋
“学在官府”
中央:设立太学
地方:设立地方官学
设立国子监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太学之名始于西周。夏、商、周,太学的称谓各有不同,五帝时期的太学名为成均,??在夏为东序,在商为右学,周代的太学名为上庠,在镐京?。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国子监(guó
zǐ
jiàn),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地区
概况
作用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
官学
私学
先秦
汉朝
西晋
“学在官府”
中央:设立太学
地方:设立地方官学
设立国子监
私学产生
春秋
唐朝
私学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朝
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庐山、白鹿洞书院
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宋代是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民间书院蓬勃发展,数量达到数百所。其中,最著名的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等。宋代的书院既是教学场所,又是学术研究中心。书院教育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自由讨论,一些书院还经常邀请著名学者讲学。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人通过书院讲学,传播了思想学说,同时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朱熹为了培养人才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它集儒家经典语句而成,便于记诵。
地区
概况
作用
古代中国
古代希腊
官学
私学
先秦
汉朝
西晋
“学在官府”
中央:设立太学
地方:设立地方官学
设立国子监
私学产生
春秋
唐朝
私学发展,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教育的重要形式
宋朝
书院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庐山、白鹿洞书院
①有利于保存与传播中国古代文化
②有利于传承古代典籍(儒家经典)
③有利于科举制的推行
产生了欧洲最初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
“大学
”一词源自拉丁语,大致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现代大学制度源于欧洲中世纪的大学,这是在意大利建立和演变而来大教堂学校的神职人员期间中世纪盛期。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公认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近代以后,大学逐渐发展成为保存、传播和发展人类文化的重要场所。
西方
中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
1806年,拿破仑设立帝国大学为政府管理全国教育的机构(相当于教育部),由此确立起法国的整个教育体系。【注:帝国大学并非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
1808年,划全国为29个教育行政区,称为大学区,其辖境与司法区重合。大学区最高长官是总长,由皇帝任命,代表帝国大学的总监管理区内各级教育。区内设督学一人,代表总长管理区内的中等和初等教育。这一种制度一直沿袭至今。
柏林(洪堡)大学
被誉为现代大学之母,成立于1810年,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精神。培养了很多科学家、哲学家和艺术家,包括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爱因斯坦、普朗克、冯·诺依曼、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叔本华、施莱马赫、萨维尼都曾在此任教,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玻恩、赫兹、海涅、俾斯麦、舒曼等曾于此求学。
西方
中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1898
京师大学堂: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2
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
蔡元培任校长,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观点:将大学定位于“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力图将大学由追逐高官厚禄的名利场转变为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
影响:①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的发展;
②促进了思想解放;
③有利于开展学术研究,促进了近代大学的成长。
西方
中国
法国
德国
美国
拿破仑建立的“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留至今的国民教育制度
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的柏林大学,促成大学职能的转变,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
大学逐渐倾向于世俗化与商业化,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大学教育
北京大学
清华大学
1898
京师大学堂:第一所中央政府建立的综合大学,教育近代化的标志
1912
改名为“北京大学”
1916
蔡元培任校长,新文化运动中心和学术研究的重镇
1911
清华学堂
1912
1928
清华大学
国立清华大学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古代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近代
现代
建国初期
“文革”
“文革”后
进程
①1949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教育要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
②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中国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学前教育、大中小学教育及成人教育初具规模,全日制、半工半读、业余教育共同发展
第四十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
第四十七条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注重技术教育,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农民在田间的扫盲教育
1952年8月2日,在北京举行的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全军运动会上,运动员进行识字赛跑比赛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古代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近代
现代
建国初期
“文革”
“文革”后
进程
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①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③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1978年春天,北京大学迎来恢复高考后录取的第一批新生
1977年的高考考场内,考生在认真作答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将科学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古代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近代
现代
建国初期
“文革”
“文革”后
进程
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破坏
①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
②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③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
成就
改革开放40多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剧增
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得到更有利的保障
意义
在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学校教育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过程
公元前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
春秋战国到秦汉
简策、帛书,中国最早的书籍
前2世纪
植物纤维纸
公元105年
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
唐朝
雕版印刷品
北宋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古埃及人很早就发明了莎草纸,用纸莎草制成的书写介质作为当时主要的书写材料。埃及博物馆陈列的各种纸莎草纸文书和图画最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在人类造纸术极其落后的古代,埃及纸莎草纸在干燥的环境下可以千年不腐的特点,一度使其成为法老时期重要的出口商品,远销至古希腊、古罗马等欧洲国家,历时3000年而不衰。2016年7月,埃及博物馆举办特展,首次展出一批世界已知最古老的纸莎草文献。
01
02
03
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期
简策和帛书
公元前2世纪
西汉灞桥纸是世界上现存的最早的植物纤维纸
105年东汉
蔡侯纸
唐朝
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书籍《金刚经》
毕昇活字印刷
列入2010年"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04
05
北宋
约翰·古登堡于1400年出生于德国莱因河与美因河交汇的工商业城市美因茨。他的父亲是造币厂的一名工匠,受其父亲的影响古登堡从小就学习金匠工艺。1434年,古登堡离开美因茨远赴斯特拉斯堡谋生,在葡萄酒榨汁机工作原理的启发下他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金属活字印刷机。这台印刷机体型庞大,足有五六英尺高,采用长柄杆转动笨重的螺杆,朝下向平放在活字版上面的纸张施加压力最终完成印刷。在新型的印刷机问世之后,兴奋的古登堡就迫不及待地将其投入生产。以此印刷机,古登堡共排印了几部书。其中最为著名并被称为“金属活字印刷第一书”的就是《古登堡圣经》。
利玛窦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过程
公元前30世纪
古埃及出现纸草书卷,书籍雏形
春秋战国到秦汉
简策、帛书,中国最早的书籍
前2世纪
植物纤维纸
公元105年
东汉蔡伦制出“蔡侯纸”
唐朝
雕版印刷品
北宋
北宋毕昇发明胶泥活字印刷术
15世纪中叶
德国人谷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
意义
①有利于文化普及、传承,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促进各民族的发展
②翻译其他文化典籍,有利于借鉴吸收他国文化,补充发展本国文化
③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本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④造纸术和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有利于西方的思想解放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职能
图书馆的成长
图书馆的作用不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遗产,而且逐渐发展出服务公众的职能
西方
中国
前7世纪
中世纪
近代
亚述图书馆: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
修道院、大教堂和大学图书馆;私人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19世纪下半叶,英、美等国出现
官藏
私家
古代朝廷设有专门掌管古籍的史官,建有“府”“阁”“堂”“室”等藏书之所
1909年,清政府开始筹建京师图书馆;1916年,国家图书馆只能开始体系
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北京图书馆”,1998年改称为“国家图书馆”;并建立各级各类图书馆
明清时最突出,出现了一批藏书家、藏书楼,如明朝的天一阁
表现
亚述巴尼拔图书馆因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而得名,是现今已发掘的古文明遗址中,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书籍最齐全的图书馆。在时间上要比埃及著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早400年,而且由于泥版图书的特殊性,没有像亚历山大图书馆一样毁于战火,大部分都保存了下来。
美国国会图书馆建于1800年,1800年4月正式开放,它设立在华盛顿国会山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图书馆之一。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历程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西方
中国
前290年前后
亚历山大博物馆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1683年
阿什莫林博物馆
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
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
大维德花瓶(The
David
Vases),现存最早青花瓷
遗失的“明珠”:敦煌壁画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历程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西方
中国
前290年前后
亚历山大博物馆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1683年
阿什莫林博物馆
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
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新中国
名称
概况
自然历史
博物院
1868年
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的自然历史博物院,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自然历史与
考古类博物馆
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
南通博物苑
1905年
张謇在江苏南通建立,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时间
概况
国立历史
博物馆
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国子监设立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
1926年正式开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
国立中央
博物馆
1933年蔡元培等倡议建立国立中央博物院
到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属工程才竣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立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
故宫
博物院
①故宫博物院位于北京故宫紫禁城内,成立于1925年,是为保护清朝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国家调拨、向社会征集以及接受私人捐赠等方式,故宫博物院在旧藏珍宝的基础上,极大地丰富了文物藏品。
③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馆
时间
概况
中国人民革命
军事博物馆
1959年7月建成,是中国第一个综合类军事博物馆,馆藏特色文物为武器、军服、证章和军事题材艺术品等
中国国家
博物馆
①1960年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革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年2月,在两馆基础上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
②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
文化传承的多种载体及其发展
学校教育的发展
印刷书的诞生
图书馆的成长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历程
博物馆的建设与发展
西方
中国
前290年前后
亚历山大博物馆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1683年
阿什莫林博物馆
第一个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馆
18世纪
大英博物馆、法国卢浮宫等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新中国
意义
①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场所
②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
①有利于促进文物的收藏和保护;
②有利于推动知识的传播、科学普及;
③有利于推动开展社会科学研究;
④有利于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