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
6
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学案)
一、学习目标
(一)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历史上跨洲、跨国家、跨地区不同规模的人口迁徙,以及移民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认识在迁徙与融入当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文化认同。
(二)学习目标
1、利用历史地图,了解印欧人早期迁徙的时间、路径,通过各地印欧人迁徙留下的史料,实证印欧人文化的特点,解释印欧人早期迁徙对区域文化形成的作用
2、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分中国北方与欧洲两个区域,利用各类文物图片等资料,实证迁徙的时间、路径,解释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政治版图、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二、知识梳理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1、印欧人的文明成果
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印欧人在作战时,把马套到车上,制造了马拉战车。
2、印欧人的迁徙与影响
(1)迁徙概况
①时间:从公元前2千纪初起。
②迁入区域:陆续进入西起欧洲、东到印度的广大地区。
③特点:长期性,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④方式:他们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分别形成赫梯人、波斯人、希腊人和雅利安人,对整个亚欧大陆区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①赫梯: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公元前13世纪末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
②波斯: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③希腊: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④印度: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二)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1、过程
(1)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①中国北方:亚欧大陆偏北的地区,生活着众多游牧部落。在中国北方,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②欧洲: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2)3-6世纪
①中国: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同时,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②欧洲: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3)7—8世纪
西亚:
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2、影响
(1)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改变了亚欧大陆从东到西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三、课堂小结
四、随堂练习
1、语言是历史的宝库。印欧人所属的印欧语系的许多语种都有表示“雪”“冬天”“熊”“羊”等意义的词,而“稻米”“狮子”等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词在原始印欧语中是不存在的。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南亚大陆是印欧人的最初游牧地
B.印欧人大多迁徙到热带地区
C.印欧人可能起源于气候较冷的地区
D.印欧人迁徙时间相当短暂
【答案】 C
【解析】 “雪”“冬天”“熊”“羊”都是较冷地区存在的物种或现象,而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词在原始印欧语中是不存在的,这说明印欧人可能起源于气候较冷的地区,故选C项。印欧人最初的游牧地是东欧平原,故排除A项;印欧人也有很多到温带地区的,故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印欧人迁徙的时间,故排除D项。
2、印欧人入侵前,西亚、南亚、南欧出现了零星的文明区域;印欧人入侵后,印欧人建立了赫梯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等奴隶制大帝国。这说明民族迁徙(
)
A.使世界进入了青铜时代
B.促进了奴隶制政权的产生
C.推动了古代文明的扩展
D.导致农业文明转向游牧文明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零星的文明区域”“奴隶制大帝国”可得出,文明由零星走向扩散,故选C项。赫梯人是最早使用铁器的民族,故应该是推动世界进入铁器时代,排除A项;早于印欧人迁徙前的埃及就是奴隶制政权,故排除B项;虽然早期印欧人属于游牧文明,但它们迁徙后,转入农耕生活,故排除D项。
3、赫梯人最早采用冶铁技术,“海上民族”灭亡赫梯后,随着印欧多里安人的入侵,希腊出现了铁器。公元前800年前后,由于铁器的使用,雅利安人向恒河流域扩张的速度加快了。这说明(
)
A.“海上民族”逐渐迁移到亚欧各地
B.频繁的战争催生了冶铁技术
C.农业的进步是铁器传播的必要条件
D.民族大迁徙推动了铁器传播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铁器随着各民族的迁徙而不断传播,故选D项。雅利安人并非“海上民族”,故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介绍战争与冶铁技术产生的关系,故排除B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民族迁徙与铁器传播的关系,并没有涉及农业,故排除C项。
4、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民族迁徙频繁,但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到秦大一统时期,各民族和睦相处于中华大地,即便后来是蒙古人和满人入主中原也维持了这种相对的稳定。出现这种局面的决定因素是(
)
A.政治稳定
B.经济繁荣
C.文化认同
D.国家统一
【答案】 C
【解析】 各民族和睦相处、民族的融合是取决于文化认同的,C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证明政治并不稳定,排除A项;经济繁荣不是决定因素,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国家不统一,但也出现了民族的融合,排除D项。
5、据西晋的史料记载,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如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这种现象说明(
)
A.汉族人已全部被赶出中原
B.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仁政
C.内迁民族全部被汉族同化
D.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
【答案】 D
【解析】 材料“鲜卑说自己是黄帝之子的后裔,匈奴的铁弗部自称是大禹的后代”说明这些少数民族主动认为自己与汉族同祖同宗,侧面佐证中华民族交融的趋势进一步加强,故D项正确。A、C两项中的“全部”太绝对,均排除;西晋对内迁各族人民实行仁政与内迁的少数民族主动认同中原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没有必然联系,且西晋对内迁各族实行了剥削和压迫,故排除B项。
6、《资治通鉴》记载,西汉时期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物,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下列对这一现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战争没能阻断民族间的经济交流
B.匈奴对西汉物产有较大需求
C.匈奴接受了汉朝先进的生产方式
D.经济交流符合汉匈两族人民的利益
【答案】 C
【解析】 根据“关市不绝”可知,双方的经济交流并未阻断,A项说法正确;根据“尚贪乐关市,嗜汉财物”可知匈奴对西汉物产有较大需求,B项说法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匈奴接受汉朝生产方式,C项说法错误;关市有利于双方的生产生活,D项说法正确。故选C项。
7、魏晋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称汉人为“一文汉”,意思是汉人只值一文,可以随便杀戮。随着时间推移,游牧民族政权却纷纷采用汉制。这是因为(
)
A.推动经济发展
B.缓和民族矛盾
C.促进民族融合
D.巩固政权根基
【答案】 D
【解析】 游牧民族的经济生产方式落后于汉族地区的经济生产方式,因此,在夺取中原地区的政权之后,为不断丰富物质资料,以巩固自身统治,游牧民族政权必然沿用中原地区的经济方式和政治制度,故选D项。
8、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这两种大迁移的相同影响是(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
C.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
D.引发了民族矛盾和斗争
【答案】 C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都会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故C项正确。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往往带来一段社会动荡,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故A项错误;由人口多的地区迁往人口少的地区会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但是由人口较少的北方草原进入人口较多的黄河流域则不一定会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故B项错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容易引起民族矛盾和斗争,D项说法较绝对,排除。
9、“民族大迁徙不是简单的民族住地的变化,而是日耳曼人各部落集团对奴隶制罗马帝国的武力征服。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段材料旨在说明(
)
A.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
B.中古时期确立了日耳曼人在欧洲的统治
C.西欧封建制度既有罗马帝国特征又有日耳曼人传统
D.封建社会时期的西欧保留了农奴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在这种征服的基础上使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结合起来,逐渐形成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可知,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受到罗马文明的影响以及保留有日耳曼的特征,故C项正确。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时期,而不是罗马帝国灭亡,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日耳曼人对中古时期欧洲的统治,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农奴制的保留,排除D项。
10、有学者指出:“如果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1000年、1500年或1800年在欧洲复活,他将会为居住在这一古老帝国许多地区的日耳曼民族,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这说明(
)
A.民族大迁徙对古典文化造成严重破坏
B.日耳曼民族复兴了古罗马时期的文化
C.西欧封建社会的建立得益于罗马文明
D.罗马人惊叹于西欧中世纪繁荣的文明
【答案】 A
【解析】 由罗马人“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可知,材料强调的是日耳曼文化与罗马文化的巨大差异性,故可知民族大迁徙对古典文化造成严重破坏,使罗马帝国时期的罗马人已经无法认知,故选A项。根据材料“为崭新奇特的生活方式而大吃一惊”可知,日耳曼民族摧毁了罗马文明,排除B项;西欧封建社会是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而不是得益于其文明,故排除C项;公元1800年显然不属于西欧中世纪时期,故排除D项。(共32张PPT)
第6课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课程标准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起源
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古印欧人,是大约6000年以前,生活在今乌克兰东部和俄罗斯南部的乌克兰平原(或称东欧平原)上的原始民族,是今天欧洲人和印度人的共同祖先。依靠两条大河,伏尔加河和顿河;适宜的气候,以及丰富的水草和平坦的地势,是他们迁徙的主要条件。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起源
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迁徙概况
由于动物必须追逐水草为生,因此以驯化动物来获取主要生活资料的民族,就走上了一条根据季节的变化和牧草的茂盛情况而迁徙不居的游牧生活道路。
——赵琳《文明融合与文化冲突》
①游牧民族的生活特点,对马的驯化和利用
游牧民族骁勇强悍……长期的简朴生活使其顽固的保持着传统的氏族公社制度,迁徙不居的游牧习性则使得这些民族喜好马背上的营生(劫掠)而不耐耕作之苦。
——赵琳《文明融合与文化冲突》
②游牧民族的性格
因为在公元前三千纪末以前就形成文明的地区中,小亚细亚离亚欧大平原最近,而公元前三千纪后半期正是公认的印欧语系各民族开始移民的时期。看来吸引他们的东西乃是毗邻的文明所具有的富庶,这种富庶使该地区很容易招致蛮族的劫掠。
——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
③发达文明的吸引。
如果没有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他们也是难以进行跨越高山大河的集体性迁徙的。在拥有了轮式车和马作为交通工具后,古印欧人大迁徙开始了。
——麟剑《人类源流史》
④技术和运输上的保障。
前2000年,进入巴尔干半岛,演变成后世的希腊人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黑暗时代
城邦文明
公元前2000年左右进入巴尔干地区的印欧人与当地居民融合,形成古代的希腊人。他们思考人类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在哲学、科学、文学、建筑和艺术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就。希腊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
前2000年,进入巴尔干半岛,演变成后世的希腊人
前17世纪,进入小亚细亚,发展为赫梯人
①公元前17世纪赫梯人在小亚细亚建立赫梯帝国
,多次入侵两河流域,前16世纪,灭掉古巴比伦王国
②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多次与埃及发生争霸战争;
③公元前13世纪,因陷入内战逐渐衰落。
前2000年,进入巴尔干半岛,演变成后世的希腊人
前17世纪,进入小亚细亚,发展为赫梯人
前6世纪,进入伊朗高原,发展为波斯人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崛起于伊朗高原,征服了东到印度河流域,西到巴尔干半岛北部,包括埃及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并数次入侵希腊。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起来,西亚文明和希腊文明发生了深入、广泛的交流。
前2000年,进入巴尔干半岛,演变成后世的希腊人
前17世纪,进入小亚细亚,发展为赫梯人
前6世纪,进入伊朗高原,发展为波斯人
前1500年左右进入印度河流域,被称为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从印度河流域推进到恒河流域,把马和铁等带到印度。公元前600年左右,南亚地区陆续兴起一系列国家,印度历史进入列国时代。种姓制度和佛教成为古代印度社会的重要符号,并对周边地区特别是东南亚产生重大影响。
在大约中国殷商后期,地球经历了一次小冰期,使得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古印欧人不得不向南迁徙,其中一支侵入希腊,一支侵入两河流域,还有一支向东迁徙,在中亚分开,一支向南侵入印度,另外一支继续向东迁徙来到中国北方。这次迁徙对文明的破坏影响到了整个欧亚大陆,但中国的情况却似乎有些特殊。
其中,向希腊方向迁徙的古印欧人使希腊进入了史学家所谓的黑暗时期,直到四百年后的公元前八九世纪文化才开始恢复,而向两河流域迁徙的迦赛族则将整个美索不达米亚的千年文化一扫而空。
向南进入印度的古印欧人,也就是雅利安人,在征服了原住民后,不仅剽窃了他们的文化,还将曾经创造了辉煌古印度文明的原住民列为最低种姓,并禁止他们学习自己的文化。
进入中国的这支古印欧人却并没能像前三支一样顺顺利利的征服商朝,反而被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率领军队给打跑了。初具规模的华夏文明在这场疾风暴雨中屹立不倒,成为整个人类接下来近三千年文明的灯塔。从这个意义上说,妇好是我们种族和文明的拯救者。
妇好,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甲骨文)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不仅能够率领军队东征西讨为武丁拓展疆土,而且还主持着武丁朝的各种祭祀活动。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起源
印欧人可能起源于东欧平原,他们是游牧民,驯养了马匹,制造了马拉战车
迁徙概况
特点
时间上
长期性,延续数百年甚至上千年
方式上
凭借马和马拉战车等武力上的优势,或征服迁入地区的居民,或与被征服者融合
方向上
全面性
影响
一方面,印欧人摧毁了旧的文明
例如古希腊的克里特文明和西亚的巴比伦遭到多次入侵,印度河流域被征服,等等
另一方面,印欧人的迁徙又促进了早期区域文化的新的发展
例如西亚崛起的新的帝国,希腊进入迈锡尼文明和古典时代,印度进入以雅利安人为主要居民的新时期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概况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3—6世纪
7—8世纪
第一轮:BC2世纪—AD2世纪
在中国北方
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贵霜帝国(Kushan
Empire),古国,国祚始自公元55年,425年亡。127年~180年为其巅峰时期。疆域从今日的塔吉克斯坦绵延至里海、阿富汗及印度河流域。
贵霜帝国在迦腻色伽一世和其继承者统治之下达至鼎盛,拥有人口500万左右,士兵二十多万,被认为是当时欧亚四大强国之一,与汉朝、罗马、安息并列。
第一轮:BC2世纪—AD2世纪
在中国北方
匈奴势力强大,不断扩张。大月氏人西迁,建立贵霜帝国,势力一度到达印度北部
在欧洲
日耳曼人在与罗马帝国的接触中不断南迁
日耳曼人原居于多瑙河以北和莱茵河以东地区,以畜牧和打猎为生。3世纪以后,部分日耳曼人开始以雇佣兵的身份移居罗马帝国。
日耳曼人
第二轮:3—6世纪
在中国
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部分北方人民因战乱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
第二轮:3—6世纪
在中国
匈奴人逐步内迁,转向定居生活,并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此后,鲜卑人、氐人和羌人等也逐渐迁徙到中原,形成中国北方的民族大交融。
在欧洲
日耳曼人各支利用罗马帝国衰落的机会,陆续进入罗马帝国并建立国家,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410年,西哥特人攻陷罗马城。后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西哥特王国。
随后,日耳曼人其他部落汪达尔人、勃艮第人、苏维汇人、法兰克人、东哥特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也相继进入罗马帝国境内。476年,日耳曼雇佣军废除了西罗马皇帝,西罗马帝国灭亡。
西哥特人首领阿图尔夫最初并未意识到农耕世界或者罗马文明的力量,希望用哥特风俗取代罗马制度,但后来发现,罗马的制度、法律以及文化有利于他巩固对哥特人的统治,因此他转而选择接受罗马的文化,以复兴罗马自居。这是落后的征服者被先进的被征服者征服的典型例证。
第三轮:7—8世纪
在西亚
①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征服西亚和北非广大地区
②8世纪中期,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帝国
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政教合一的国家。从此,沙漠中的阿拉伯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之旅。
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对区域文化发展的影响
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概况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3—6世纪
7—8世纪
影响
(1)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例如: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2)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例如:融合东西方文化的阿拉伯文化;中古西欧文化,融合日耳曼因素、罗马因素和基督教因素所形成的的经院哲学、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拜占庭文化保存、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
(3)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促进了本民族文化的发展
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南北朝到隋唐中国文化新气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