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中国建筑的特征
梁思成
导语设计
2010年4月14日玉树7.1级地震,19日,记者在文成公主庙采访时看见,紧贴岩壁而建的寺院,外观没有明显损坏的痕迹。寺院中香火旺盛,佛堂内点满了酥油灯。附近来朝拜的村民络绎不绝。只有佛堂大门上的一幅壁画有一条裂痕。文成公主庙建于公元710年,已有1300年历史。
在2008
年5
月12
日震后,报恩寺广场成了平武县城居民的临时避难所。这座占地2.7
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落建于1460
年(明天顺四年),历经1536
年、1618
年、1657
年、1786
年以及1976
年的数次大地震,在此次汶川地震的影响下,木构造脱榫,墙体开裂,但没倒塌,更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这些古建筑为何在遭受地震后却能依然屹立不倒,它到底有什么样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相信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作者介绍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祖籍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
背景介绍
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已有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并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史,唯独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于是他就立志——“《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
1931年9月,在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先生的邀请下,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踏上了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漫长路。
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系统的中国建筑史。
自主预学
1.自读课文,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抱厦
墁地
混凝土
接榫
屋脊
穹窿
如翚斯飞
斗拱
瓦当
琉璃
潜力
切削
解析.
shà
màn
hùn
sǔn
jǐ
qióng
lóng
huī
dǒu
dāng
lí
qián
xiāo
自主预学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毛之地
毛骨悚然
毛手毛脚
B.临事而迷
居高临下
如临大敌
C.执迷不悟
鬼迷心窍
景色迷人
D.卑躬屈膝
卑鄙无耻
卑之无甚高论
解析:A项,草木;毛发;不稳重。B项,均有“面对”的意思。C项,错误的看法或见解;失去判断能力;使陶醉。D项,(位置)低下;(言行)恶劣;(质量)低劣。答案:B
自主预学,整体感知
中国建筑的特征十分丰富,在这篇课文中,作者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建筑的九点基本特征,这九点基本特征,哪些特征属于总体特征?哪些特征属于结构特征?哪些特征属于装饰特征?
明确:
一二点属于总体特征
三至五点属于结构特征
六到九点属于装饰特征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在称赞中国建筑的坚固性中有句俗语“地陷墙塌屋不倒”,而中国的建筑之所以会如此的坚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的稳固性。下面让我们结合具体问题来研究中国建筑的结构特征。
1、中国房子是靠什么材料承重的?这种材料是怎样搭建成房子的基本构架的?
明确:依靠木材承重。房身部分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副梁架,每副梁架之间用枋、檩连接。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2、什么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斗拱是拱(弓形短木)和斗(斗形方木块)综合构成的单位。作用是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的。而正因为在斗拱的设计中体现出中国的建筑工匠们在建筑力学和建筑美学方面的智慧,斗拱的设计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2、什么是斗拱?它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斗拱是拱(弓形短木)和斗(斗形方木块)综合构成的单位。作用是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的可能的。而正因为在斗拱的设计中体现出中国的建筑工匠们在建筑力学和建筑美学方面的智慧,斗拱的设计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3)举折、举架是怎样构成的,它作用是什么?
明确: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举架。举折(宋)、举架(清)的作用是形成屋顶的坡度。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材料补充:
天津蓟县独乐寺:经历28次地震不倒,在保存至今的众多古代木结构建筑中,天津蓟县的独乐寺和山西应县木塔在抗震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独乐寺位于天津蓟县盘山脚下,始建于唐代,寺内的观音阁和山门重建于辽代。自重建以后千余年来,独乐寺曾经历了28次地震,
1976年唐山大地震,蓟县城内房屋倒塌不少,观音阁及山门的木柱略有摇摆,观音像胸部的铁条被拉断,但整个大木构架安然无恙独乐寺观音阁之所以在多次强震中屹立不倒,主要是斗拱起了作用,观音阁的斗拱设计十分巧妙,在没有一颗钉子固定的情况下,通过七层木块的相互交织,达到了相互连接固定的作用,这样在地震出现时能及时减缓外部的压力,具有很强的抗震性能。
合作共学
1.文章特点
(1)结构
第一部分
(1~2段)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大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
(3~13段)
谈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第三部分
(14~17段)
探讨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
(18~20段)
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并提倡我们要了解自己民族的建筑风格
合作共学
(2)内容
本文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和建筑的“文法”“词汇”及其“可译性”,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指出了每个建筑体系有其自身的“文法”和“词汇”,遵照这些法式才造就了世界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表达了应用我们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社会生活的建筑的热切愿望。
合作共学
(3)特点
文章首先引入概念,界定“特征”的时间和地域范围;然后阐述概念的内涵,介绍中国建筑九个方面的特征,让读者对中国建筑的特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接下来从理论上阐述中国建筑的“文法”,分析中国与其他民族建筑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可译性”的问题;最后阐述本文的主旨,指出中国传统建筑对于“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新中国的建筑”的作用,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就此完成一个完整而严谨的论述。
特点:逻辑严谨,条理清晰。
合作共学
阅读了本文,你如何理解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
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带有中国建筑师的典型群体特征。
这主要体现在:他立足于强烈的民族文化复兴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审美意识;以“体彩环境”为内核,追求社会、历史和环境的和谐统一的艺术精神;兼收并蓄的艺术态度;以辩证统一观念为特征的系统美学思想。
梁思成先生的建筑美学思想,在这篇文质兼优的文章中,有着充分的体现。认真品读这篇文章,不仅能收获有关中国建筑学的科学知识,而且能从作者严谨的表述中,感受到作者心中涌动着的强烈的民族情怀和高雅独特的审美境界。
问题探究
1.思考:你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文法’”中的“文法”?
这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作者借语言文字中“文法”这一术语说明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
中国建筑的“文法”指中国的建筑都有一定的风格和手法,并且为匠师们所遵守,为人民所承认,成为人们沿用的惯例,成了法式。
问题探究
2.思考:作者说“这种‘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同时也有极大的运用的灵活性,能有多样性的表现”
。这种“拘束性”和“灵活性”具体表现在哪里?
“拘束性”即建筑发展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为人们所遵守的基本思路和传统模式。
“灵活性”强调了设计与修建过程中建筑师们可以发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问题探究
3.思考:结合课文简要分析中国的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原因。
作者认为每种建筑都有其特定的构建特色,形成了自己的建筑法式,遵照这种沿袭下来的法式,结合各国的历史文化特点,每个地区、每个国家都会有区别于他人的建筑式样。
从中国建筑来看,其“文法”是独特的,采用了梁架结构法;其“词汇”也是独特的,采用了木结构而非砖石结构,同时发展了我国的新建筑。中国建筑的词汇如梁、柱、枋等又是独特的,它遵循中国建筑的框架、轮廓等“文法”,创造出几千年留传下来的独特的中国建筑体系。
问题探究
4.怎样理解文中作者提出的各民族之间的“可译性”?作者为什么要提出这个问题?
作者以“语言和文学”为喻,指出: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的形式却有很大的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作者提出建筑之间的“可译性”,是为了提醒中国的建筑师们:不要盲目地崇洋,要发扬本国的优良传统发展中国的建筑,要善于古为今用。
问题探究
5.文章在不少地方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这种说明方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文是一篇内容丰富的科学论文,在中国建筑学领域颇有代表性和影响力,但作者并未故作高深地将其写成晦涩难懂的文章,而是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来表述。
文中使用打比方的地方非常多,如“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划分内部空间而已。”此处,作者用人们常见的“帷幕”作比,将墙壁所起的隔断和划分空间的作用说的清晰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