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恩格斯
导语设计
伦敦西北的一座小山旁边有一片公墓,其中安息着世界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海格特公墓是一处幽静的陵园。园中遍布白色的十字架、绿色的草木和应时的野花。马克思的旧墓离新墓不远,原来在公墓内一个僻静的地方,那里曾安葬马克思和他夫人燕妮、外孙哈里·隆盖以及女佣人海伦娜的遗体。
旧墓周围在长方形的大理石栏环护,一块大理石矗立墓前,上刻有合葬者的名字。1956年3月14日,英国工人和各国0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
新的马克思墓在公墓东北角略宽敞的地方,用花岗石修建,呈方柱,高8英尺。墓前一座高1.22米的马克思青铜半身像竖立在一块2.44米高的花岗石墓碑上。"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闪闪发光的金字镌刻在墓碑的最上部。墓碑中央镶嵌着一块白色大理石,上面刻着马克思的生卒年、月、日。墓碑的座基上还刻着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墓的四周苍松翠柏,终年常青,墓前常有人敬献花环和鲜花。
作者介绍
弗里德里希·冯·恩格斯(1820.11.28—1895.08.05),德国社会主义理论家、哲学家,国际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导师和领袖、近代共产主义的奠基人。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还是马克思的亲密战友,和马克思共同撰写了《共产党宣言》;参加了第一国际的领导工作。马克思逝世后,他承担整理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工作,还肩负领导国际工人运动的重担。除同马克思合撰著作外,他还著有《自然辩证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友谊始于1844年,两人在巴黎相识。之后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合作《资本论》。
列宁评价
列宁对他们的评价:他们的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在马克思之后,恩格斯是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导师。
背景介绍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于1883年3月14日在英国伦敦逝世。他的逝世,在欧美等国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反响。3月17日,在伦敦郊区的海格特公墓,人们为马克思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葬礼,参加者是他们亲密战友和亲属。在高雷姆克代表《社会民主党人报》和“伦敦共产主义工人教育协会”向马克思的遗体献花圈之后,恩格斯代表全世界无产阶级对于伟大的导师马克思的逝世表示了深切的悼念,用英语发表了这篇讲话,对于马克思所做的伟大贡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热情的赞颂。
文体介绍
悼词,就是对死者表示哀悼的话。悼词结构一般分三部分:开头、主体、结尾。
开头——述其哀——悼念:一般介绍死者逝世的时间,地点,原因,身份和职务。
主体——赞其功——评价:概述死者生前的功绩及生者对其功绩的评价。
结尾——颂其德——悼念:对死者的悼念以及对参加悼念仪式的人提出希望和要求。
文章总体结构把握:悼念——评价——悼念,按一般的常规,与这种结构相对应的思想感情应该是惋惜(悲痛)——敬仰(颂扬)——悼念。
自主预学
1.自读课文,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
诽谤(
)
悼念(
)
驱逐(
)
豁然开朗(
)
肤浅(
)
给予(
)
勒令(
)
卓有成效(
)
诬蔑(
)
寻常(
)
要素(
)
永垂不朽(
)
空白(
)
衷心(
)
嫉恨(
)
得心应手(
)
自主预学
2.解释词义
【肤浅】形容理解不深。
【嫉恨】嫉妒,愤恨。
【独到】与众不同的,多指好的。
【诽谤】无中生有,说人坏话,毁人名誉。
【诅咒】泛指咒骂。
【污蔑】捏造事实,毁坏别人的名誉。
【不可估量】无法估计。
【繁芜丛杂】纷繁,多而杂乱;芜杂,杂乱没有条理(多指文章)。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亮的境界,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豁,开通敞亮。
【得心应手】心里怎么想,手就怎么做。
【卓有成效】有卓越的成绩、效果。卓,卓越、突出。
【永垂不朽】姓名、事迹、精神等,永远流传,不磨灭。
自主预学,整体感知
1.“品”题目,明文体
“品”读题目中的关键词,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关键词中包含的信息。
从“马克思墓前”可以“品”出马克思的逝世;从“讲话”可以“品”出这是一篇议论文,还是一篇讲话稿,更是一篇悼词;
从本文的作者——恩格斯,可以“品”出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关系非常密切,有着深厚的革命友谊。
他们的友谊超越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2.“品”语言,理结构
(这一环节,重点抓住文章第七段第一句话——“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进行品味探讨,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的内容)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2.“品”语言,理结构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明确马克思革命家的身份,重点探究以下三个问题:
(1)哪些语言能表明马克思的革命家身份?(梳理马克思从事的革命活动)
(2)我们该如何理解“首先”?(梳理马克思作为科学家和思想家所取得的成就)
(3)既然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为什么不把革命家的贡献放在文章的前面?(理清议论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写作特色)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2.“品”语言,理结构
明确:
作为科学家的研究与发现,恩格斯认为这在马克思身上“远不是主要”;“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马克思研究思想、研究科学的目的都是为了革命的需要,都是为了推动革命的发展。文章把革命家的内容放在后面,正是为了凸显马克思的革命家身份,凸显马克思作为革命家“对于欧美战斗的无产阶级”的巨大贡献。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1.“品”语言,悟情感
(重点分析文章三个语言片段,引导学生贴紧语言来体悟情感,让学生明白“品”读语言的重要性)
悼词最主要的还应该是情感的抒发。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了,他的逝世给我们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马克思的葬礼上,恩格斯的心情是极其复杂的。接下来,我们继续“品”读几段话,体会恩格斯在文字中浸润着的以“哀痛”为主体的复杂情感。
(“品”读要求:逐字逐句“品”读,引导学生深刻体会蕴含其中的情感,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提高学生的语言建构和运用能力)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还不到两分钟,当我们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最伟大”“停止思想”“睡着了”“还不到两分钟”“安静地”等词句,体会恩格斯以“哀痛”为主体的复杂情感(述哀)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2)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
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有这样两个发现”“即使只能”“独到的发现”“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等词句,感受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体会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比崇敬与敬仰之情。(歌功)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3)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引导学生重点关注“整个欧洲和美洲”“千百万革命战友”“尊敬、爱戴和悼念”“大胆地说”“未必有一个私敌”
等词句,感受马克思的人格魅力,体会恩格斯对马克思的高度信任和敬仰之情。(颂德)
师明确:三段文字,情感真挚。因为文章是一篇悼词,细细品味,不仅可以理清本文以“哀痛”为主体的复杂情感,还可以感受到悼词“述哀”“歌功”“颂德”的文体特征。
自主预学,重点探究
4.“品”文章,评人物
(树立全局意识,从关注局部语言到关注整篇文章,通过“品”读全文语言,能站在整篇文章的高度对马克思的功绩进行针对性的评析)
师:在恩格斯心目中,马克思是一个没有私敌、光明磊落的思想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品”读全文,贴紧文本语言对马克思进行评价,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马克思。
马克思是一个______的人?
合作共学
1.英国广播公司的调查数据:
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2005年7月,英国广播公司以古今最伟大的哲学家为题,调查了3万名听众,结果是马克思以27.93%的得票率荣登榜首,第二位的苏格兰哲学家休谟得票率为12.6%。
合作共学
2.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的一段关于选择职业的话语: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多媒体展示)
(分析梦想与行动的关系,树立远大目标,并坚持不懈地为之奋斗)
合作共学
分析了这些意象的内在含义,联系课本思考: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事物会有如此丰富的特征?
明确:诗歌中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答案在第几段?
明确:第五段。画出来,请齐读。
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
简单的几个字,一片小小的叶子,结合诗句,经过作者的分析,有了如此多的意蕴。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也要去体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内涵。)
合作共学
3.结合新形势,聆听习总书记教诲:
习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一段讲话: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缅怀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历史功绩,重温马克思的崇高精神和光辉思想。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问题探究
再品语言
1、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多媒体展示)
1.思考问题:“将”字能否删去?
马克思逝世了,他的英明和事业是永垂不朽的。引导学生“品”读文章最后一句话——他的英明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并思考问题——既然马克思已经逝世,为什么作者却说“将”永垂不朽?这个“将”字能不能删去?
师生再次进行对话交流,并得出“不能删去”的结论。原因之一,文章第八段中说“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说明马克思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中,想“永垂不朽”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原因之二,“将”,可以理解为“将来”,表明马克思的思想不但是现在,甚至是未来都会一直引领后人,充分体现了马克思贡献的深远影响。
问题探究
2、温馨提醒:关注全文唯一的“!”
标点符号也是我们语文学习的一部分,而且这里的感叹号绝不只是悼词这种文体写作形式的需要,而是恩格斯从马克思的丰功伟绩中引申出来的必然结论,是恩格斯发自内心的高度赞誉。
问题探究
3、怎样理解“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两句话?
答案:“像蛛丝一样”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嫉恨和诬蔑的极度蔑视,这些诬蔑和诽谤丝毫不令他挂怀。必要时才给予“答复”,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那种居高临下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