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部编版五四学制七年级下册历史《第四单元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党中央实行了( )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经济体制改革
D.对外开放政策
2.“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是一家。”这句歌词主要表明的是( )
A.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
B.我国各民族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C.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有自己的特色
D.我国是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3.最早成功实践“一国两制”构想的地区是( )
A.台湾
B.香港
C.澳门
D.西藏
4.“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抗日战争的胜利
B.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C.两岸关系的发展
D.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5.为了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党中央实行( )
A.可持续发展战略
B.西部大开发战略
C.放宽政策
D.搞活经济政策
6.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的最大共同之处是( )
A.都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B.都有自己的法律
C.都实行相同的社会制度
D.都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部分
7.2018年5月24日,布基纳法索宣布与台湾“断交”,这是2016年以来第4个与台湾断绝
所谓“外交关系”的“友邦”,以上史实说明了( )
A.台湾地区经济逐年下滑
B.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
C.祖国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D.一个中国的原则深入世界各国人民人心
8.海峡两岸领导人自1949年以来的首次会面指的是习近平会见( )
A.汪道涵
B.辜振甫
C.马英九
D.连战
9.2017年9月20日,深圳市第九批援疆支教队在市民中心举行了启程仪式,17名教师将开
启为期一年半的支教工作,深圳抽调大批优秀教师支援新疆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民族团结
B.维护祖国统一
C.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D.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
10.2020年春节期间,暴发了新冠状肺炎重大疫情,对此全国五十六个民族众志成城,彰显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民族问题,邓小平指出“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指( )
A.政治协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二.辨析题
11.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错误:
改正:
。
三.材料题
12.探究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国家统一的奋斗目标,始终不懈地推进祖国统一的实现,并积极探讨和寻找实现统一的方式和途径……到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国内外形势出现了新变化,随着中国的联合国席位得到恢复,中日签订和平友好条约,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国内工作经过拨乱反正,逐步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向全国人民提出了包括实现祖国统一在内的三大历史任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伟大构想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刘宗旭主编《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材料二:“澳门取得的进步和成就,离不开‘一国两制’方针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全面贯彻落实……香港特别行政区政改发展必须符合香港实际,必须遵循‘一国两制’方针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习近平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是谁最早明确提出的?并据材料一,概括这个“伟大构想”的提出对中国的影响。
(2)综合上述材料,探究我国从“伟大构想“形成与发展中得到的经验。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1990年9月,江泽民在新疆视察时提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他说:“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材料三: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开通,长期制约西藏发展的交通“瓶颈”得以解决。如今,西藏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一体化的立体交通网络。
(1)材料一反映出新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回答这一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什么?
(3)2015年是西藏自治区政府成立50周年,习近平亲题匾额“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结合实际,说一说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措施。
14.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藏真正步入现代文明始于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自治区成立、改革开放等重要发展阶段,西藏不仅建立起全新的社会制度,而且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15年《西藏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白皮书
材料二:
材料三:新华网北京
5月4日电(记者陈斌华)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
4日上午在北京会见了朱立伦主席率领的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习近平强调,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概括地说,就是要坚持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政治基础,坚持开展两岸协商谈判、推进各领域交流合作,坚持为两岸民众谋福祉。
﹣﹣2015年05月04日新华网
(1)结合材料一,西藏何时获得“和平解放”?西藏步入现代文明的历程,得益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2)材料二中的图一图二是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这两个特别行政区是在哪一伟大构想的指导下顺利回归祖国的?这两个地区得以回归祖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当前我国政府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材料三中所提“九二共识”最核心的内容是什么?
(4)你如何看待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四.解答题
15.列举我国建立的5个民族自治区。
16.“
”构想的提出为解决港澳台问题,推动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
”制度的实施有效的维护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17.阅读下列材料,请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该法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而是反对和遏制“台独”势力的法律。材料二:2006年2月27日台湾领导人决定终止“国统会”和“国统纲领”适用,同时表示在条件许可时,会推动台湾公众制定新“宪法”。
材料三:2005年4、5月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相继访问大陆,这一系列访问为海峡两岸的进一步沟通送来了缕缕春风。
请回答: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历代中央政府曾采取措施加强对该地区的管辖。试以古代史上相关史实加以证明。(至少举两例)
(2)我国政府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
(3)有人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大人的事情,与青少年无关。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4)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请分别针对台湾人民和“台独”分子写一句心理话。
我想对台湾人民说:
我想对“台独”分子说: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为了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党中央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
故选:B。
2.“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说明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族兄弟是一家”说明56个民族团结一致,亲如兄弟,象一家人一样。故歌词主要表明的是我国是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内容歌词无涉及,BC内容理解片面。
故选:D。
3.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1997年7月1日零点,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历经沧桑的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故选:B。
4.题目给出的“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是澳门回归。在题目给出的四个事件中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发生在1999年,A发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D发生于1997年;而C直至今天仍在发展中且不属于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
故选:B。
5.为了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缩小东西部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扩大内需,20世纪90年代,党中央实行了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出现了大开发、大发展的新气象。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6.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特别行政区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的最大共同之处是都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部分。
故选:D。
7.依据教材知识可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和平发展已成为两岸关系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日益成为两岸同胞的共同意愿;“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两岸发展的政治基础。中国愿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题干描述表明一个中国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交换了意见。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面。C符合题意。
故选:C。
9.据“2017年9月20日,深圳市第九批援疆支教队在市民中心举行了启程仪式,17名教师将开启为期一年半的支教工作,深圳抽调大批优秀教师支援新疆教育事业发展”可知,这件事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也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故选:C。
10.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民族问题,邓小平指出“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全国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故选:C。
二.辨析题
11.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因此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置自治机构,管理少数民族事务,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政治制度。
故答案为:
错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改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三.材料题
12.(1)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据“伟大构想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可知,“伟大构想”的提出有力地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2)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善于继承、发展和创新;遵循“一国两制”方针等。
故答案为:
(1)邓小平;有力地推动了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2)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或中国共产党坚决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政策;营造有利的国际环境;努力发展我国经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制定政策必须符合本国实际或国情;善于继承、发展和创新;邓小平、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必须遵循“一国两制”方针。(或遵守“一国两制”是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和稳定的最佳制度)
13.(1)依据材料一“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等”可知,这是新中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这一制度的实行,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可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政治前提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地区和自治机关,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依据材料二“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个民族的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得出,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新中国成立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措施有: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故答案为:
(1)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政治前提: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2)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3)措施: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9年完成民主改革,废除了封建农奴制度;在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一五”计划期间,新藏、青藏、川藏公路的建成;实行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14.(1)本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史实。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民族实现大团结。西藏步入现代文明的历程,得益于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民族问题,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指的是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区,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域内,由当地民族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这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民族的团结、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2)本题考查了港澳回归的相关史实。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具体指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港澳回归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没变,仍然保持了原来的生机与活力,甚至更加具有竞争力,这充分显示了“一国两制”构想的生命力和正确性。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有: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为香港和澳门的回归开辟了正确的途径;新中国的建立,使我国拥有独立自主的内政和外交权利;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及统一的历史大趋势等。
(3)本题考查的是海峡两岸的关系。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的共识称为“九二共识”其核心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4)本题考查的是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目前台湾还未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还未实现真正的统一,因此海峡两岸应该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和平稳定地发展,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消除敌意,增进互信,坚决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必将走向和平统一。
故答案为:
(1)1951年;民族区域自治。
(2)“一国两制”;祖国的日益繁荣,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等。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4)两岸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和平稳定地发展,加强交流,加深理解,消除敌意,增进互信,海峡两岸必将走向和平统一。
四.解答题
15.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全国建立了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
故答案为:
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
16.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带来综合国力的提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解决港澳台问题,推动祖国统一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故答案为:
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7.(1)三国时时期吴国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
(2)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后来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3)有人认为,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大人的事情,与青少年无关。这种观点不对,因为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义务,我们青少年也不例外;我们中学生要积极维护祖国统一,同一切破坏国家统一、分裂国家的
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4)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对台湾人民说:回来吧,祖国人民欢迎你;两岸兄弟一家亲等。对“台独”分子说:分裂不得人心;“台独”没有和平;悬崖勒马,回头是岸等。
故答案为:
(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清朝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不对;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和平统一的义务,我们青少年也不例外;我们中学生要积极维护祖国统一,同一切破坏国家统一、分裂国家的
行为作坚决的斗争。
(4)对台湾人民说:回来吧,祖国人民欢迎你。对“台独”分子说:分裂不得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