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古诗两首 池上 小儿垂钓
教材分析
这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
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2)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导入诗题
2.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朗读全诗
2.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指导朗读、背诵。
2.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教学评价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板书设计
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遥招手
小儿垂钓 怕鱼惊
不应人
教学反思
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 “侧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觉,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 ,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 “遥招手,怕鱼惊 ”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 “偷 ”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 “偷 ”,诗外有着 “打 ”,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 “偷 “,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这里,我觉得这两首诗也是为我们大人而写,也是为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而写。我们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写着孩子们的童年事,记录着他们的顽皮,记录着他们的享受,课堂中也能够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读给学生听,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有利于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了。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