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飞来峰
北宋·王安石
飞来峰的传说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登飞来峰
北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作者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临川先生文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经官至宰相,为富国强兵,推行变法。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王安石的诗歌观察细致,精工巧丽,意境幽远清新,表现了对大自然美的歌颂和热爱,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唐宋八大家
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称“唐宋散文八大家”,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 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彪炳于文学之林。
背景介绍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所作。皇祐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 yín)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径杭州,写下此诗。
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鉴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飞来山上千寻塔,
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叫一寻。千寻形容很高
闻说鸡鸣见日升。
闻说:听说。
问题
前两句写飞来峰的塔有何特点?又是如何写的呢
写塔极高
用夸张的手法说塔高“千寻”
又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天刚破晓,在塔上就能看到红日初升的景象。
解释: “我”登上飞来峰高高的塔顶,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就能看见太阳升起。
品味感受
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诗的前两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塔的高峻,说它高“千寻”;再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为下句埋下伏笔。
不畏浮云遮望眼,
畏:怕。不畏,反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飘浮的云彩
眼:视线
自缘身在最高层。
缘:因为、由于
身:自身,自己
解释:登上去就不怕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自然是因为我站在塔的最高层。
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蕴含什么哲理?
思考:
“浮云”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浮云:既是实写也是比喻。语出西汉陆贾《新语》“故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日。”后世浮云成为邪臣的代称,诗中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
“最高层”有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
“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指他站的比别人高。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也指他有雄心壮志 ,勇往直前,不畏艰难。这无疑是人生的最高层!
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nìng)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yí)误自己的大事。这句诗是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挡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品味感受
《登飞来峰》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艰险、自信向上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二句叙述自己行动,为后文议论打好基础。三四句议论,由前两句自己的生活经验体悟到一种人生哲理。
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
写景
议论
极言其高(夸张)
(衬托塔身高耸)
登得高
望得远
(语意双关)
实
虚
果
因
借景说理
结构全解
哲理:人不能只为眼前的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王安石的其他诗词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桂枝香·金陵怀古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作业布置
小练笔:通过对诗中哲理的领悟,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怎样从不同角度看待事物。
本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